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次住集体宿舍,要注意什么?|校媒FM

中青校媒 2023-11-28

中青校媒记者 章子越(山西大学)/摄

· 2 8 0 ·


和很多人一样,就算毕业了,我也还记得入学第一天的所有细节。拿到一把钥匙,走过门挨着门的长廊,找到我被分配的数字,门锁扭动,开门是一个新天地。


其实在坐车去学校的途中,我就对即将到来的集体生活很忐忑。初高中都是走读,我享受每天坐晚班公交穿过熟悉的街区,终点站是我一个人的。当时爸妈坚决不让住学校的原因是,他们认识的一家人,孩子在宿舍里喜欢上打游戏,成绩退步得很快。

住宿是关于自控力与环境作用的比试,但更小的时候,爸妈就主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我的交友自由一直严格把控。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会不打招呼地出现在放学时段的校门口,看看我和谁结伴出校,再向我细细了解这个人的“底细”。她也会想办法和学生家长一一认识,侧面了解这些孩子的秉性。

中青校媒记者 张潇阳(吕梁学院)/摄
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和同龄人住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一直对不同于自己的人生好奇,也渴望得到更亲密的友情。我还希望脱离家人对我饮食、作息的安排,让我自己学着洗衣服、整理内务、管理金钱。18岁前,妈妈掌握着我的衣柜格局,有时会直接决定我的穿搭。宿舍生活,承载着我对独立的想象。

大一,当我终于要脱离家庭桎梏,才发现一切并不简单。暑假里,我发现洗一件衣服是如此费力,妈妈她却总能把顽固的污渍完全洗净;挑选床垫、被褥没什么经验,妈妈却摆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架势,一家家选品;当分配到的室友拉起宿舍群,面对来自天南地北的其余5人,我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

但我对宿舍生活仍然充满期待,买了很多家乡特产放进行李箱,按照网上的攻略选了墙纸和很多小物件,准备设计出一个赏心悦目四年的桌面。为了和室友们搞好关系,我特意比他们来得早很多,把蒙尘的宿舍清扫一通,立一个“勤劳能干”的人设。事实上,我几乎没有主动做过家务活。

中青校媒记者 李奕天(中北大学)/摄
后来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位室友,妈妈一看见他,比我还热情,让我们互相照应,一起好好学习。我就在偷笑,爸妈对我的集体生活,也就能帮到这么多了。

人多了起来的时候,我开始观察。有室友是独自来报到的,我推测他的自理能力很强,但好像又更喜欢独来独往。有室友爸妈一言不发地收拾孩子的床位,看起来年纪很大,室友本人也很老成……一回头,妈妈又在和家长们加微信。看起来,宿舍里也有些孩子是被庇护着长大的。

新入学第一天,妈妈让我和家人一起住在酒店,做个告别。但我已经按耐不住,从酒店的窗户能看到学校的楼群亮着灯,密度很大。好像人的活动区域都被压缩在几平方之内,但我把它视作成长必经的一个环节。

第二天我邀请其中一位室友一起吃饭,之前的观察里,我感觉到他和我一样会在人多的时候局促沉默,这个共性是我们交友的一个翘板。第一天夜晚,我以为会出现促膝长谈,但这个场景四年里都没有发生。我们不太会专门找个场合去聊聊彼此的事情,谁想说点什么,其他几个人可能边指挥着游戏的团战,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关于我们宿舍成立的第一个夜晚,我只记得我不认床,睡得很香。

后来我们宿舍几人都彼此熟悉了,但是确实没法做到每个人都合得来,往往三三两两关系最要好,可以随便开玩笑,也没有聊天的禁忌。当然我们没有可怕的“小群”,时间会帮我们做出筛选,毕业以后,我还是和几个室友保持联络,离开宿舍的限定,我们之后的关系发展还很未知,但是我们一见面就会想起来一起晚归、一起通宵复习的很多回忆。

中青校媒记者 邹昕颖(吕梁学院)/摄
其实我们都经历过小吵小闹,大吵大闹。上大学以前,我对每段关系破裂的处理方法是冷却,等着我们隔段时间再见面,就好像忘了这件事,或者是有的就真的不再联系了。在宿舍里,这样的争吵又时不时出现,多数时候是因为习惯和观念的差异,我尝试换个方式去解决,即使觉得自己没错,也主动地和对方沟通“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两个人一想,这确实不是值得导致绝交的大事,很快就和好。

后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打破“原子化”的默契,完全不会介意彼此的打扰,比如半夜被电话吵醒,室友求助打开宿舍楼门锁“接应”,我们也会苦笑后配合,一副“没办法,谁叫你是我室友”的神情。毕业后,这种默契仍然没有消失,隔很久再见面,我们不会客套地来个拥抱,“好久不见”,可能三句内就要恢复“损人”的口吻。

比起对生活能力的微不足道的训练,在一个压缩空间里做人际处理的练习题才是集体生活的财富。对于和从小到大认识的人都保持距离感的人来说,我没有一个成功的交友样本,来向自己证明拥有必备的社交能力。但这段宿舍经历告诉我,人和人相处不止脾气好、多忍让这么简单,它需要磨合、需要技巧、需要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真诚地打开彼此。
近几年,很多高校都采取人性化宿舍分配的方法,认为可以将“矛盾”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把相同爱好、性格匹配的人放在一起,或许能为其增加不少成为“模范宿舍”的可能性。

但实际上,社会人就是多样的,考到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本身就已经是一道严密的筛选。作为一个即将进入集体生活的准大学生,寄希望于抽盲盒般地分到好舍友,不如尊重多样性,通过小范围的相处来锻炼自己,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的一群人处理好关系。宿舍这个小空间充满复杂性,虽然给“新手”带来不小的挑战,也主动创造了很多机遇。

中青校媒记者 张潇阳(吕梁学院)/摄

当然,宿舍成员交情好与坏,这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在宿舍以外也能交到好朋友,遇到难以解决的宿舍矛盾,也有人会选择搬出宿舍。但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另一种练习成果——这教会我们未来遇到无法克服的人际障碍,都保持远离的勇气和权利。

宿舍生活,不妨把它看作一个学习“魔法”的过程,或许只是把几个人划在同一个框的简单动作,就足以让人留下珍贵的回忆,让人慢慢习得求同存异的交往“魔法”。


文字:陈宇龙

主播:林欢榆

剪辑:蓝灵佳

视觉:陈宇龙

编辑:程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