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静怡:财经学子跨界航天科研

培养时代新人的 西南财经大学 2024-04-01





  “在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中,我积极参与卫星调度、航天器优化模型的研究与改进,并对相关算法、模型进行总结与提炼……”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董静怡描述着参与航天科研任务的点点滴滴。

  董静怡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大数据管理,对运筹学、数据挖掘和管理类的专业知识有较为扎实的掌握。2020年,得知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正在招募学生科研工作者助力航天任务研发,董静怡毫不犹豫报了名。

  作为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航天“老将”,容启亮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他和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携手研制出多项太空仪器,包括应用于2013年嫦娥三号及2019年嫦娥四号月背探测任务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应用于2020年嫦娥五号的“表取采样装置”及最新应用于天问一号的“火星相机”等。

  “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我相信自己的大数据管理专业背景,可以为项目优化算法、优化求解等做出贡献。”怀揣着满腔热血和自信,董静怡加入了容启亮教授的科研团队。

  在容启亮教授的项目中,董静怡近距离感受了卫星调度、航天器优化模型的研究与改进,她主要负责协助团队对数据和算法进行优化。比如,从包括卫星在内的航天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结合运筹学相关理论以及最新模型,整理出该领域内近5年的相关算法、模型,并对各个团队反馈的实验数据进行整合。

  科研任务与学业相冲突、撰写中英文双语研究报告是常有的事情——在近两年半的任务周期中,董静怡也时常感到压力。“一份研究报告从撰写到结束通常要改进七八次,团队里大家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很忙碌,所以每当遇到问题,几乎都需要自己去解决。”面对压力,她喜欢以运动转换心情,然后继续投入到研究中去。两年多的工作经历,让董静怡的航天科研知识逐步丰富,她从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对国家航天工程总体脉络与过程具备一定认知的学生科研工作者。同时,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大大提升了董静怡的英语综合水平和人际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更加开阔。

  航天项目结束后,董静怡的科研路仍在继续。

  过去一年,董静怡深度学习了《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了解了金融与大数据领域的算法,大大拓宽了自己的实证思路。从货币政策到金融欺诈,董静怡在西南财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不断尝试着新的研究领域、挑战着新的科研目标。当前,她正在开展一项对财务舞弊的预测研究,计划通过搜集既有相关新闻和数据源,加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来提升对财务舞弊的预测效果。

  科研之路砥志研思,专业知识、实操技能、综合素养缺一不可。结合了自身经历,董静怡分享了对于科学研究的建议与思考。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董静怡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兴趣所在,才能明确方向,争取到、把握住更多机会。“科研的过程是没有套路的。”面对严格的要求、棘手的难关和未知的挑战,保持初心与热爱,便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科学研究是利用知识进行系统创造的工作,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难度。董静怡表示,想做好科研,就要孜孜不倦地提升自我,要广泛地阅读和大量浏览热点话题,不断充实自己的科研素材库。“科学研究过程中,学习自主性尤为重要。”董静怡说。在本科阶段,她刻苦钻研算法和编程,并自主结合网络案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算法成果,这为后续她对于算法在学术领域的理解和航空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董静怡也很重视论文的复现能力,她认为这是基础的科研素养,“能够深刻理解一篇论文的原理和模型,并进行创新运用,对写好自己的论文、做好自己的研究帮助甚大……”

END

来源 | 西南财大报

编辑 | 融媒体中心

文字 | 保懿睿、赵佳怡、赵婉吟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版式 | 李海怡





百年校庆标志性文化景观创意征集


学校近期好消息~


2023-2024学年校历


告诉官微君,你“在看”,而且觉得很“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