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敢保证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实?

吴主任 吴主任 2019-10-05

 点击关注“吴主任”



朋友给你说过的那些真实故事里有没有虚构的成分?


一定是存在的,不一定是主观故意,但就是这么闲聊。朋友给你说个他们老家寒门状元悲剧,朋友跟很多人说,很多人又跟其他更多人说,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在民间就流传了这么个寒门状元的悲剧故事。所有的八卦和民间奇闻逸事不都是这么来的嘛。


这位最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朋友是不是应该被禁止发言?那么,未来所有人在讲述号称是真实故事的时候都应该严格再严格,像一个职业的道德自律的新闻记者一样。试试看,谁能开口说话。


人的记忆是不是可能出错?


当然。这种错误并不是人有意为之,而是我们大脑在存储和调出那些场景的方式并不是真的好像把记忆摆放在储物柜里,随时等待调用。


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在1932年出版了一本现今仍有影响的著作《记得》,书中他介绍了再生产记忆与再构造记忆之间的经典性差异。如果你需要记住一串乱序的数字,会借助死记硬背,必要时你的确会尽力在脑海中重现这串数字。但这根本不是记忆在大部分时间里的典型工作状态。巴特利特写道,我们应当摒弃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记忆主要是(字面上的)重复或重现。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字面上的回忆变得微不足道”。


诸多心理学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会推论性地重构记忆,从而回忆起大脑认为当时“应该”发生的事,而不是实际所见。


媒体的不实报道是不是很常见?


这里就有了主观故意和操作不慎,结果就是很多不实报道。商业世界的竞争,各家企业利用信息,让黑稿满天飞。除了一些可以用证据来反驳的事实层面的歪曲报道,很多主观的东西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不能因为一个人表达了xx不太行,xx公司的产品就说这是黑稿,因为人家可能真这么觉得啊。


事实报道,在实与不实之间还有角度的差别。如何取舍,都是有倾向性的。人们都说“无图无真相”,图片是最直观最震撼的,所以媒体就更喜欢在图片上做文章。图都给了,这还不可信?





这类“媒体希望你看的”和“事实上发生了什么”之间的图片对比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想想看,这是不是新闻,是。人家有没有做假?好像也说不清,角度选取而已。但是不是明显感觉被骗了,是。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媒体都端了?


谣言是不是从来没有中断过?


科学方面的信息,有时候你很难说是主观的造谣。如果有人自己坚信孕妇不能吃螃蟹,孕妇不坐月子对身体伤害巨大,或者吃什么能强身健体等等,那么他发表这样的看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主观造谣,他们真这么觉得。


即使非科学方面同样如此,事实层面的谣言,可以有力得到辟谣,比如有人说腾讯公司大面积裁员马上就要倒闭了。是不是这样的,完全可以得到验证。这是比较夸张的例子,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根据一些线索得出的猜测一定是百分百合乎实际发生的。而且在描述上的用词和语气也会让读者对事实有完全不一样的判断。


人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


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是不是只能有一种观点有资格表达?如果是这样,那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再进步了。历史上不管是科学的新发现还是审美的颠覆,刚出现时都是触犯众怒,有更倒霉的还被烧死了。现在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说,真野蛮啊。今天,很多人依然正在对被“烧死”的人载歌载舞。令人齿寒。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多少,谁能保证百分百是真实可信的?实际上很多信息背后的动机很难断定,在面对诸多的信息里,人们选择自己信任的。人们也时常被各种信息误导,不管对方有意无意,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经常胡言乱语的媒体或自媒体,你自己有个判断。当然如果是诈骗那是另一件事了,因为涉及了财产的损失。一篇虚构非虚构,多么让你厌恶,有多少人愤怒,也不该彻底不让人说话。


正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自己就是对的,哪怕完全道德自律的人也可能犯错,更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喜欢,因此这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能容得下那些让他人厌恶的表达,人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剩下的就是自己去感受去判断,要么表达不同意见或者干脆远离屏蔽,这完全是自己的事。




上篇:人到底要不要结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