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多高?

吴主任 吴主任 2020-08-23
来自专辑
自选集

图:Paul Gauguin


问登山者为何爬山,回答为山在那里。王小波在谈自己为何写作时开头就是么个对话。他说很喜欢这个回答,明明是自己想爬山却说因为山在那里。


虽然那篇文章里王小波绕了一圈,阐述了以现实收益出发职业写作并不明智的道理,但显然答案依然是,因为山就在那里。


登山更经常用来比喻人生。有人在山顶,有人在山腰,而你通常就在山脚下绝望着仰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这些顺口溜已经是当代有志青年的口头禅了,也都非常形象。人与人的不同就此成功高低量化。无非金钱与地位,甚至品位都也都有了高下之分。日常中我们也会用“高看自己”“贬低他人”“人生巅峰”“情绪低谷”等等词汇。这样的表达习惯很难也没必要改变,人们还会这么使用,因为本身能完成沟通,无可厚非。只是这样的语言体系,有关人的一切都十分自然地被安在高低坐标之中,一目了然。


品位有差异,但高下之分的描述是语言带来的曲解,意味着不准确。这背后都有非常不浪漫的冷冰冰的科学解释,多半跟不同年龄段所分泌的激素有关。时代怎么发展,年轻人滚烫的欲望所向往的就是喧哗与骚动,而强烈的被认可心态也更容易无病呻吟。这些东西很容易过时,因为太消耗精力,所以中年人会更加岁月静好,因为折腾不动。于是在审美上会很自然地发生变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了派系纷争,也就有了组织内部的等级秩序。在混组织的能力上的差异也就凸显出来。这其中当然有巨大的运气成分,跟随一个大佬创业成功,而一个健康稳固的组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即便是个平庸之辈躺在高处也不太影响组织的能力。这是很多创始人梦寐以求的那种组织架构,缺了谁都照样转。如果放在这样一个体系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人在高处有人在低处。


市场经济制造了繁荣,最终难以避免的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财富衡量标准。钱非常重要,虽然每个人对其认知有细微差异,但钱根本上决定了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能力问题。无论用钱来做什么,有钱更自由大概是没错的。所谓没钱寸步难行。于是所有人走入社会的那一刻,无论主动被动,都成了地位和财富的攀登者,中产阶级最惨了,仰望遥不可及的顶峰,俯瞰尾随追赶的大队伍,十分焦虑。最终每个人都会死在这个纵向坐标里的某个刻度上,代表了他(她)这一生取得的高度。我看以后每个人的墓志铭上都刻上一个足够精确的数字代表着一生取得的高度(各种加权算法),活着的人日常见面都得问问,目前你有多高?


开个玩笑,但人很容易也跟着把自己的生活安在高低坐标之中评价。


也许王小波对写作是有敬畏之心,他眼里的写作如同登山,包括自己在内的诸多作家都有其相应的高度。但在我看来,写作不特别,跟做豆腐和织毛衣差不多,一种技能而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技能,有的精湛一些有的平庸一些,但高低的形容并不准确。只是成果的状态不一样,除了极少类似运动上的比较,人和人的差别只是存在状态的差别,并不存在真正的位置上的高低之分。生活更不应该是攀登高峰跟其他人比高下,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这是语言配合形象思维对认知的扭曲。


生活是什么呢?哈,就是日复一日啊的日常啊。乏味居多以至于多数人不停地想办法打发掉时间。有了智能手机的今天尤其容易,短视频刷一下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打发时间就是期盼着明天,明天还是这样不是吗?明日复明日,总有某个明日是死亡日。这就是人生吧。


但就算是机械一般的重复,每一天其实也都不一样。日常很难察觉,倒回个五到十年,自己和身边人的变化就清晰可见了吧。人每天的状态,无论外在内在都是过去每一天的积累。每一天都在生活和记忆里种下痕迹。


所以相比攀登高峰这种总会得出一个高低的结论,我更喜欢绘画的比喻。从出生开始,每一天都在一点点绘制一幅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巨型作品,充实是一笔,无聊是一笔,空虚也是一笔,怎么着都是一笔,不可捉摸的命运也时时刻刻地在参与创作。到一个人死之前看不清这幅作品的全貌。这带来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每一天既重要又不重要。短期的得失重要吗?就一副尺寸巨大的画作来说,一两笔的涂抹不影响全貌。可是这幅画最终的呈现又依赖于每一笔的涂抹。


每个人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一次大型创作,由本人和命运联合署名。跟所有作品一样,有人满意,有人则不然,无法进入高低评价体系。如果总是在向往和模仿他人的生活,就是在浪费和忽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本该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更不要在意“评论家”的看法,外界的评价其实也都没那么重要,因为没几个人真正关心你的生活。这幅画最终呈现,大概也只跟自己有关。


上篇:不要脸在数字时代

推荐:却道天凉好个秋





关注我,在后台回复【爱情】
给你一些情感相关文章汇总
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