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对手,也没有秘诀

吴主任 吴主任 2024-03-30

吴主任按:下面是我根据播客语音内容删减(以及一些必要的补充)整理的,尽量符合文字阅读的习惯(因为仓促整理必然有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地方)。如果你依然想听播客,可以拉到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3月19日 和吴主任聊读书

2024年3月26日 下午 4:01
1小时 10分钟 33秒

关键词

抖音 美食 推理 历史 焦虑 公众号 功利 知识 互联网 主任 经济学 电影 娱乐 思维方式 推理小说 各行各业 现实世界 时间微信 

【文字记录】

胡:我一直觉得吴主任干这个事儿特奇怪。因为抖音和读书两个完全不搭嘎的玩意儿,上了抖音哪还有时间哪还有注意力看这书呢?可答案就明摆的放在主任的抖音直播间里。

所以这一期我跟我的前同事吴主任聊了这么几个问题,手机流媒体信息如此泛滥,读书到底还有啥意义?还有啥不可替代的快乐呢?抖音都这么多年了,毫无红利可言,还能坚持自我做出个不错的号吗?

最后也是我个人最关心的,我们这些曾经的大厂大龄青年,到底还能不焦虑的做自己热爱的小事业,在和吴主任聊这一期之前,我没啥特别好的答案,聊完我清楚主任还是那个把自己安排得很清晰的人,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怎么干舒服,怎么干有价值。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一方面他是个骄傲的狠人,似乎天下无敌,逮谁灭谁。但另一方面,他其实是个很聪明很清醒的人,在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认真打磨,这对我最大的启发是要做一个事儿,咱先定下来,如果大方向没错,那就坚持一段时间,足够久才会有积累,有足够的积累你才知道价值何在。



胡:就是我觉得在抖音上卖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读书它明明需要长期的关注力,或者说对知识的需要。其实抖音我们知道大部分还是情绪上的满足。

吴:对,抖音是娱乐化的,我其实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想写一篇文章,就是说我在干的事情就是一个悖论,按道理刷抖音的人都是要寻找娱乐的,吃喝玩乐短视频都短,刺激它跟阅读这个事情天然就是完全是抵触的。但是我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写这篇文章。以后想清楚了再说。

胡:我跟吴主任有认识 15 年之久了。他是一个有兴趣就干,而且基本上都干成了的,不能说大成,就小有成就。基本上饭也吃上了,地位也有了(哈哈哈哈),自己的声音也发出来了,怎么语言中都是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啊?我的问题非常直接,你看出什么快乐来了?我看书怎么都是压力和虚荣心的满足,或者叫未满足呢?

吴:我看书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我就是好奇,纯好奇。我说过以前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大学刚毕业没有收入,花在家里的,甚至借钱都坚持买书。我就喜欢看书,因为我在书里面发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看王小波,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这能找到个屁的工作,所以阅读跟你找工作完全不相干。但是对我来讲就是,哇,我如果不看这些书好多事情都不知道。

我看王小波主要看杂文,因为他的小说我看得不多。我就想,哇,这么多事,他的点评,其实就是思维方式,因为杂文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嘛。我就想,唉,怎么这么有意思。天然对书里面的世界好奇,因为现实世界你得不到这些东西。那时候就算互联网跟书也没法比,书更完整一点。那时候有互联网,有 QQ 聊天,其实 QQ 也是纯娱乐嘛。当然那时候有博客,我博客文章看得巨多,尤其是有牛博网之后,一篇不落。但是我觉得那个也完全不能替代书,因为文章一篇也就一两千字根本不够看的。

胡:你对书好奇,我对人好奇,我只有在对话的里面,好像才会有一点自己的那个思考,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过了这一生,也就是你为什么想通过书去获取你不知道的东西?这个推动力是哪来的?比如说是不是有个世外高人,或者你爸?老师?你楼下的老张?

吴:没有,我完全没有,我天然就被图书吸引。没人带我,说你得多看书。没有,我就是发现这个书里面很精彩。现实世界你能得到的特别有限,就不满足。你在书里就天然就觉得哇有这么多各方面的知识,什么心理学,什么哲学,尽管我当时看不懂,就是读大学看不太懂,但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胡:唉,你也很奇怪,为啥不弄点好消化的呢?比如金庸古龙之类的。

吴:也看,中学的时候看漫画,《龙珠》《灌篮高手》。读大学之后也看金庸。但金庸也好,这个所有的文学也好,它对我来讲太单调了。单调的意思是说它只是一类。就还是想知道更多,我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大量阅读,也没有任何的目的,我没想过,我要学习什么,我非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是看,就不停看,所以我就不停买书,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看到喜欢的也买。

比如说牛博网的时候,如果有个作者推荐一本书特别好,嗯,我马上就去买,因为作者水平在,推荐的肯定差不了。那个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就是牛博网的一个作者推荐的。我不记得是谁,因为太早了。

胡:你看了之后当初的那个乐趣还记得。

吴:就很震撼,就是你看到好书之后,你会越来越爱看书。

胡:我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如果给读书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我得把经济学吃透,积极心理学弄明白了,或者把我这焦虑压力给治愈了,往往就会没有你那么多的乐趣。因为首先你选书达到这个目标,你可能就没这个能力。然后读着读着发现自己焦虑并没有好。对,那肯定就怪书了。

吴:你如果抱那么强烈的目的,不就把读书当成做任务了吗?那不就跟工作一样,有 KPI 了就一定有压力了啊。我就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胡:我从网上搜吴主任都有一些卖书的号去点评吴主任的号了。有一句话你听了我不知道你啥感觉,但是我听了之后会心一笑。他说吴主任的出现给我们这些读书卖书、在抖音上面做号的人带来的一丝行业上的曙光。

吴:真的假的?

胡:真的。我一会给你搜。

吴:不用,我就知道就好。也有人骂我的,你知道那基本就是纯嫉妒的。哈哈哈。

胡:我再给你念哈。他说这个曙光啥意思呢?就是大家都觉得在抖音上是相对浮躁的,但是读书是需要沉浸的,是需要有点内心的追求的人才去干的事。你怎么就卖出来了?而且我打开那个东西一看,你卖的并不是那种好卖的书。都是社科、人文、经济、军事、政治的书。我知道,因为我认识你久了。嗯,我知道你是凭兴趣,但很多人做号是看抖音的游戏规则,去分析算法,研究带货常识,你根本没做这些,怎么就找到了你的读者?

吴:就是这个人群当中一定有跟我一样的,喜好一样的,或者说你研究不透的。这个市场这么大,说实话,你现在就是卖坨屎也有人买。哈哈哈,真的,所以你看,既然都这样了,那我选择卖什么就不应该去找市场,就应该让市场来找我。现在全国这么多用户,喜好五花八门。那怎么办呢?有一些领域我也搞不定,比如说文学我推得比较少,还有一个领域推理小说,日本那些推理那个是一个大门类,有些人特喜欢推理小说。那有一个群体吧。我也做不过人家,放弃了。因为什么?我不懂推理小说。那你说我如果觉得推理小说市场大,我也要去进军这个推理小说,这个对我来讲成本太高,因为我可能得看大量的从零开始积累看推理小说。但是推理小说,我一本都没看过。福尔摩斯不算,福尔摩斯我高中就看过。所以这一块我就放弃,连东野圭吾我都不推荐,因为它太火了,不需要我推荐。那反正这一块我就放弃了,我只能做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东西。

胡:这个是我最羡慕你的地方,就是我也是个伪文艺青年。我也追求过自己爱的东西。或者所谓我以前觉得我很热爱的东西,然后就发现自己并没那么擅长,搞得有点困难。但你就会让人很生气的一点,不,很嫉妒的一点,就是你喜欢一件东西,你深爱一些东西,经济学或者社会学。你还把它干出名堂来了。这其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比如你喜欢别人不care 。

吴:很正常,不好卖。我们觉得很好的书,希望更多人也能看看,但卖不动。但是不重要。因为比如说有 10 本好书,我都觉得特别好,但可能其中只有 2 本是卖得还不错,另外 8 本可能有其中一两本根本卖不动,那也很遗憾,就是这样,这个肯定是存在的。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还是继续做自己的,就是我还是一样继续再选书,然后我觉得好的,至于说这 10 本里面哪本能卖得好,哪本卖得不好,我也没把握,不知道。

胡:总之你是一个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天赋很清晰的一种人,然后把自己搞得足够清晰了,让算法来帮助你。

吴:我不需要去,我也从来不研究算法,也不从来不研究别人怎么做,也不从来不研究哪本书卖得好。这些跟我没有关系,我也搞不明白什么算法。我觉得这本书好,我要推荐给大家。卖得好皆大欢喜,卖不好下一本就是这样。

胡:你刚好跟那个网上做那内容营销,那些人的教法是反着来。

吴:我也不可能去学习别人怎么做营销,再说了,我自己都是做内容运营和市场出身的,抖音上教人营销的有几个真干过营销的?所以根本不值得去看那些东西,别说花钱了,免费都是浪费我时间。我就是觉得我推荐的书如果能碰到愿意相信我的,喜欢的,他买了,他买回去一定会喜欢,因为我对我们选品有信心,所以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就是将信将疑的态度来看我推荐的书,也许他就心想要不试一下买一本。当然肯定是因为他没听说过这本书。听说过就好说了。他都不知道什么书,但他买了,买回去之后翻开一看,唉呦,这书好看,他就觉得吴主任的选品很好,再来一本,唉呦还是好看。嗯,他就觉得吴主任选品真好,真正没有踩过坑,每一本书都很好。

胡:唉,我能问问他们有什么共性吗?他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让你出乎意料的所谓“人群画像”用这种黑话。

吴:就中年人吧。

胡:中年人啥样?中年人。

吴:我不知道, 30- 40,45。年轻人比较少,基本是中年人。

胡:我以前公司里面有一个做数据的,非常理工的一个男生,然后他说你知道吴主任吗?他说我在抖音上刷出来的。嗯,跟着买了几本历史的书。嗯,我咋发现以前自己这一块是空白的。完全是空白的。然后他就会觉得抖音还有点意思了。就是这种人还挺奇妙的,你真正完成了一个小小破圈。以前是在微博或者微信。

吴:对,现在很多在抖音上的老朋友都是通过抖音认识我的,微博和公众号过去的占比已经比较少了。

胡:那你觉得就这些人你有兴趣跟他们…就是你跟他们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关系呢?或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吴:还是靠选书本身。大家对我的认识通过抖音也不可能认识太深入,所以那就跟“用作品说话一样”,我好不好,本质上还是我推荐的书好不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胡:问句冒犯的话,你有选错过书吗?

吴:选错过什么?

胡:就选了之后觉得我靠这个太跌份了。

吴:当然没有。这不仅仅是要脸的问题,这还是持续的口碑问题,口碑的毁灭可能就是一本垃圾书的事儿。

胡:你还是那么自信。

吴:因为我们的上品很慢的,你可能会发现两年来,我们的购物车有 80% 都是两年前推过的。我们的上新速度特别慢,就我们不会频繁更新品的。就是你看也是跟所有做电商的这种逻辑不一样。我不管其他人怎么做,大家说新品要更新快速,要不停更新。我不管这些,哪怕我这一周的品完全都是一样的。我也这么卖。没有新发现的好书,你不要硬来呀。你干嘛要因为这个为了上新品而上,没有新品就没办法,就是没有新品。如果说这一年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新书,我们可能就卖去年的书了。所以我们是非常坚决,不要去违背你一开始的这种选品的标准。

胡:其实是不是你卖的那 100 本书都是自己读了十来年书,一直想给朋友推荐的,有没有抖音都想给别人推荐点书也都是在这个菜单里面

吴:对啊,很多书,至少一开始就是早就选好的,只不过是搭了这个抖音的车。但是做久了之后,当然不间断的就有新出来的好书,我过去两年评选的年度十佳就必须是当年新出的书,那都是可以闭着眼睛买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虽然一定有很多好书被我遗漏,但“吴主任年度十佳图书”这个榜单,绝对是全网最值得信赖的!而且持续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大家都很满意。

胡:我对你有一个标签啊。嗯,反正是个人的,不知道你接不接受。我一直觉得你在很多事情上是爱憎分明的,尤其是对于知识分子、作者,包括书都是爱憎分明的。这个线是怎么拉的?能用语言说吗?

吴:没有客观标准。很难。用语言说很难,非常难。

胡:看到不 OK 的就知道他不OK?

吴:这个是这样,你看,到今天为止我都很难总结,面对众多的图书为什么你选了它,不选它,就是为什么那个书你嫌弃这个书你就觉得好。

胡:这不是个问题?

吴:不是,无法回答。而且没有人能回答。因为它不存在客观标准。如果说有客观标准的话,那挺糟糕的,因为等于说大家就有客观标准,大家不是得按参数来了,还需要什么推荐人?所以很多标准品的评测基本是鸡肋。可有可无吧。比如今天的智能手机,看什么评测,闭着眼睛买吧,都差不多。

胡:思维就固化了。

吴:所有人推的书都一样啊。对吧?因为你有标准了吗,你低于标准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了,所以这个太难了这种评价。

胡:所以我的这个问题是成问题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比如我在研究一个新学科,不管咱是真的看还是假的看,我可能就会先拉列个书单,因为我觉得时间太宝贵了。我不能浪费在伪科学上,伪书上。比如说像心理学、像佛学,有很多书是不值一看的。但是咱知识水平有限,万一选了错书看了大半夜,或者看了两天还出去跟人显摆。那不就傻了吗?你完全没有这样子的担心。

吴:从来没有过。

胡:这是为什么?

吴:因为我没有那么着急列书单,我就也没有目的,我没有非得学什么。

胡:噢,还是最早的那个问题。

吴:对,我从来没有抱着强烈的目的去看书。我觉得世界就像拼图一样,它应该是一点点拼起来的,而不是说什么,哪个领域的你看了这基本就够啦什么的。当然有一些,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些很经典的入门好书,比如说经济学。如果一个小白,我还是强烈推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个书我推荐十几年。也是经过时间考验,它都出到第 13 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很系统、很全面,所以我一直认为到现在为止任何一个人想了解经济学,先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开始。

他是美国的一个作者写的,当年他要写这本书的时候,保罗海恩,他说市面上的经济学都太教科书了,就是学生读起来兴趣不大,那保罗海恩就觉得那我要完成这个事情,我要写一本适合入门的好书,好的经济学书,所以既成体系又很适合入门,所以人家就已经把这个事情给做成了。只不过说在 2009 年的时候被我发现了,被我看到了,我看了之后觉得太好了,所以这都十五年了。

胡:所以其实各行各业可能都会存在这么一本带我们入门。

吴:对,每个行业都有一本特别适合入门的,入门结束之后你想看更多,那你就可以自己挑了,你肯定自己会挑了。

胡:其实反过来想,如果入门的那本书你没找着,你就会费很大的功夫。

吴:对于绝大多数不怎么看书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被市面上很多这种虚假的,或者说印象中听说的,比如说现在还有很多什么狼道,什么鬼谷子这些书。为什么?因为他们就没看过书,所以这些书还能大行其道。就是大多数人对书是没有概念的。

胡:我挺喜欢这句话,就是大多数人对书是没有基本的概念和审美的。这就导致了我刚才描述的那种惶恐。就这本书不错,那本书也好厉害。畅销书上排行榜是第几位,我要不要看看?结果看不进去。其实就没有你的那个基本功。因为你基本的东西是掌握的,然后在上面盖房子可能就会容易。

吴:你看得多了就知道了,就是看得杂。一定要杂,看得很杂,看得很多你就大概就能知道什么是好书。

胡:我问一个敏感的是话题吧。嗯,不知道你方不方便说,因为我也看了你在抖音上面关于《素书》的一个短视频,我还挺喜欢这个话题的,就是说这个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神书”和“神人”,其实有很多是名不副实。打开一看,不能说是无球所谓,就是糊里糊涂的,比如说鬼谷子这个东西。

吴:嗯,根本不值一看。所以说这是人们的这种对古人智慧的一种幻觉。因为大家还是很相信这种很神秘的东西。越古越神秘越吸引人。总感觉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和智慧。

胡:或者说脑子越简单越对这些东西容易快速崇拜。

吴:我意思是说中国古人智慧不多的,你想想看,这也不是说诋毁古人。如果说把孔子放到今天,他也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他本人就很厉害,但是很遗憾他生活在先秦时代。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就整个的发展程度、科技程度,各方面你想象一下那能有什么智慧?没有智慧的。顶多就是一些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智慧。孔子知道牛顿三定律吗?我就说个最简单的,现在随便一个初中生掌握的知识比先秦时期所有人都要多得多。孔子知道抗生素吗?我们习以为常的基本常识。孔子知道这个接生的时候应该洗手吗?以前婴儿的死亡率那么高,后来有一个医生发现,以前接生的时候不洗手,有一次他洗手了,发现卧槽这个接生的死亡率一下子下降。因为那时候没有细菌的概念,后来发现说,噢,原来是有细菌。特简单,就洗一个手。那你说我们中国古代知道吗?不知道啊。

胡:更别提今天这种复杂的,像社会运转的机制,金融结构等等。

吴:所以我们推国学,无论是熊逸的还是杨照的,就各种解读国学的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去崇拜国学,相反我们要祛魅。所以你看了熊逸之后,你知道原来古时候人的思想是那样的,它的行为逻辑,它背后的一些动机,它是有儒家文化在支持的。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种行为方式是很迂腐的表现。你就知道就好了,因为它对你生活没什么影响的。其实是一个趣味,就知道古人也就那么回事,没有什么可崇拜的。但是今天很多不读书的人对古代的这些典籍就特别崇拜,就觉得我看了这些古人的典籍就能怎么着,获得无上智慧。怎么可能,你还不如老老实实看一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点。

胡:古人都没怎么着。你看了书还能怎么着?就是很多不读书的人决心读书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些,好像看上去很厉害的书。功利心超强。

吴:绝大多数不读书人都希望,看那么一本两本书我就能变厉害,是吧?这就是导致了很多垃圾书畅销,因为不存在看那么一本两本你就变厉害。没有这样的书。

胡:但是这种心理需求存在。

吴:就是一个心态。大家对书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书其实非常好,但你指望靠一本两本书来搞定,那是不可能的。

胡:书不应该是一个特效药,也不是对一个什么进阶的敲门砖。书就是你没事的活跃一下脑细胞,把一件事给搞明白的那个东西。

吴:书会带动你思考,因为你在看书、看文字的时候,你大脑是在运转的,你看任何文字都是这样的。一个是帮你祛魅,一个是帮你想通,或者说有些想问题的角度,你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或者给你提供一个非常美妙的这辈子都无法经历的这样的人生体验。哲学就带你思考,比如说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什么具体的一些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是怎么来改变自己的认知。斯多葛学派就会告诉你,应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包括增长见识。比如说你知道,噢原来欧美国家他们以前是历史是这样的,所以他们的民众对于同一件事情,他们的反应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你就知道了这些很有意思,你就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太有用了。我的意思是,你这个不知道,你又把时间花在什么重要的事情上吗?你手头上有什么重大的超级大事业要忙吗?没有,还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那你为什么不知道?知道,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这一生可能终极的目的:知道更多,体验更多吧。

胡:我其实想说一句更现实的话,就是我俩聊读书,可能根本不是给一些对读书毫无准备和毫无习惯,甚至抱有一些妄念和贪婪的人听的,咱们这个节目订阅量就这么少。其实是给一些正在读书的人看。我想问一个事儿。就是你推的书,我多少也买了点。我也知道像《翦商》,去年《太后西奔》都是挺好的。但是我特别想通过你获得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叫什么?是把一本书读懂了或者看进去。我年纪越大,离这种感觉越来越远。我小时候没有电视,高二的时候是完全没有互联网的。高三的时候才第一次通过网吧接触互联网,那是一个很安静的年代,看书是所有娱乐里面最易得到快感的。你当然容易沉浸进去,比如说像什么基督山伯爵、巴尔扎克的书,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你都能看进去。因为没电视,没有游戏,没有手机。但是现在没有这个社会环境了,自己也非常浮躁,看一本书。我知道它是好书,看着看着就想玩手机,看着看着还想跟别人显摆一下。

吴:我觉得很简单,这个事情只能自己自我控制。

胡:硬控制?

吴:我不知道,可能有一些什么办法。我自己也会这样,会受到手机的干扰。那我怎么办呢?我会意识到这样不行,这样也太浪费时间了,我会把这个手机放在一边,就告诫自己,接下来一个小时安静沉浸其中,只能这样了。

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举个例子,你可以这么想象,有些人说我做不到。怎么做不到?比如说你去电影院两个小时,你是不是不会玩手机?你两个小时就沉浸在那个电影里面,对吧?为什么这整整两个小时你都可以不看一眼手机,那为什么看看书你就非得看手机呢?所以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你要不要。

胡:对,要不要。

吴:一开始可能很痛苦,但是很快你被书的内容吸引之后,比如你看了20 分钟,哎,休息一下你发现,哇靠,这 20 分钟过的太…就刚才看的那内容太精彩了,你知道吧?这个时间很有价值。心流体验,就是那个心理学上,心流体验就是你只能去营造这样免于被打扰的这么一个空间跟时间,这时间段空间手机静音放一边去,然后我找一个地方不受打扰,接下来我就跟看电影一样,我这一个小时坚决不看,就除了看书不看别的,就这样,就只能这样。

胡:我会觉得一部特别好的电影和一部特别好的书是我们不可错过的高级娱乐,因为它能达到的乐趣或者所谓的心流体验是你刷两个小时抖音和王者荣耀无法达到的,因为它就会很深入、很丰富的冲击你。但王者荣耀可能会在一个小的循环里边不断的让你重复。然后你再回想一下今天晚上干了啥哇?就特别难受。就非常空虚。

吴:因为文字还是有魅力的,其实是文字跟自主阅读跟这个被动接收的问题,

胡:什么区别?自主和被动?

吴:你看,听书也好,这个看影视剧也好,刷什么也好,都是被动的。你在那边就等着人家喂。被动的包括看电影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看好电影也享很享受。但阅读是自主的,是你自己主动在字里行间在寻找东西,大脑一直在运转,所以那个当然完全不一样。再好的电影其实也有点像去按摩,你就坐在里面躺在那边了。你就放松你就被动。

胡:好电影还是烧脑,像《穆赫兰道》这种你还是得全神贯注吧。

吴:那样电影很小众。大多数电影都就是娱乐片。

胡:对,就是现在的电影其实越来越讨好我们的某种情绪化了。你不想减肥是吧?别人减给你看,你是不是有一种“我也好像可以”的感觉。你不想分手痛得难受吗?有人哭给你看。就是把我们的东西给被动替代掉。但读书可能不是。

吴:阅读文字这个是不可替代的。我觉得再发达的未来,有什么苹果,什么 VR 这那的,我觉得哈。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沉浸式的什么体验?但是如果你不读文字也是一样。你说我戴个苹果头盔,我可以沉浸式的。哇,好像身临其境一样。但那个还是娱乐。

胡:我再问个挑战性的问题,我觉得就是我们在面临现在这个时代,AI 又出现,各种新机会又出现。我就斗胆说一句,读书获取知识这个方式是不是落后了?什么比特币啊,元宇宙啊,相关的图书是不是总是滞后很多的?

吴:我觉得新技术变化那么快的话,你书跟不上很正常,你要了解比特币,你直接去互联网上去加入那个圈子。静观其变,不用那么功利。我觉得 AI 也好,它是技术领域的东西,你靠书去解决,当然是滞后的,永远是滞后的。嗯,别说现在了,10 年前你说你怎么可能是通过书去了解互联网呢?你肯定是直接进入到互联网,对吧?你直接到网吧,你直接登录QQ,直接上网易,然后你就知道是这样,你不可能看书去了解。

胡:对,去体验。

吴:十几二十年前那个互联网就是新技术。整个社会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淘宝是看书学的吗?不是,学习抖音也不需要看书,用新技术,你要么就拥抱它,去看一看它能做什么。因为技术这个东西是这样,很功利,会就是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我觉得那个阅读,除非是一些程序员要看一些写代码相关的工具书,纯工具书,我要通过这本书学习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那工具书那太专业了,那个不一样,一般大众阅读的书取代不了。AI 技术再发达,比如讲故事,人讲故事,机器讲故事,我倾向于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哪怕有一天 AI 讲故事讲得特别棒,电影全是 AI 讲的故事,我觉得那个时候,突然间来一个人讲的故事,大家会觉得它更好,因为什么?因为它有缺陷,机器太完美了。

胡:回到咱们读书的话题,我刚才那个比较挑衅的问题是说书它因为比如出版、售卖、结集、印刷,它形成那个知识的时候,那个知识可能自我迭代了,所以你的回答我其实挺满意的。嗯,就是我们今天在吴主任的这个直播间里,这个房间里面我们聊,只聊一种书。这种书是非功利、非知识性的书。是一种你生而为人要进行的一些体验和深度思考的辅助,这是书的本质。

吴:比如说你的大脑里面储存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知识,那你不就是一个百科吗?有啥用?就是我问你啥你都知道。那你就是个百科。百科我还需要你吗?其实我现在如果想知道什么,别说 AI 了,其实百科能够取代 90% 的功能,只要你读历史。你如果仅仅想知道历史的细节,人物发展脉络百科很全的,还有图片的百科非常全的。但是大家喜欢看历史非虚构,是作者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好看。并不是我不知道那个历史故事,讲故事的能力跟仅仅是看百科那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阅读肯定不只是什么什么长见识,不仅仅是那样,而是这个体验是很重要的。

胡: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的世界里。你要得到确定性的信息,有的是方案搜索。

吴:有的是。只是想知道的话不需要看书的,真的,你打开电脑百科搜索,啥都有,明治维新哪一年?为什么?1856 年美国黑船来袭,这个佩里扣关,然后呢?佩里来了之后日本人就意识到牛逼,卧槽,差距太大了。1868 年就明治维新了,那为什么那个时候是这样的?你可能得看书了,为什么日本面临这样的一个冲击,他们就选择了接纳变化,就没有动手,不像我们鸦片战争还打了。他们没有,美国人没有打过日本,就当年的时候他们直接就服了。也是一样的,也要他们开放港口,其实一样就是要做贸易。

胡:就很奇怪,天皇一直被幕府控制。

吴:因为他们日本内部有一帮人就觉得就是现在这个幕府可能不太行了,所以他们分成两支啊。就李永晶写的那个《分身》跟《变异》两本书,它有分析,当年就是内部已经开始有倒幕的,有支持幕府的,打起来了。如果说历史可以假设,如果说支持德川幕府的人更强势,更强大得多,那可能没有明治维新了。所以说历史的偶然性。只是说后来这个支持天皇的那一派赢了,打赢了,大家就把天皇抬上去了。

胡:就是我突然理解你刚才说的那个主动阅读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通道,你告诉我维生素是啥?你告诉我新冠的原理是啥?你告诉我牛顿三定律。奥本海默发明原子弹,我知道了。嗯,但是并不意味着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者叫理解是怎么回事。

吴:我觉得读历史一定要知道历史就是偶然性的,不要说什么有必然不必然,没有,都是偶然性。

胡:我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我一直羡慕嫉妒你的一件事情,就是热爱着自己的事儿,把它做成了安生立命吃饭的本事。这其实是很多我们这种上过大厂,年龄一把,晋升无望或者创业没戏,在咱们这个年代,一个天然的焦虑,就是每个人都会被这个焦虑,尤其是北上广深的咱们这批人,都会被笼罩。你怎么就这么容易下了决定,还干了一些名堂出来?我知道你从来不爱总结和做方法论的,我们就简单回顾。

吴:我现在要总结的话,也是冒着风险的呀。大家不能因为我现在做得还可以,就说我当初没有冒风险,我当时很明确就告诉自己,我不打算在这个大厂继续混了。

胡:就是想混也能混,是吧?

吴:对,你要找一份工作也能混,但是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还能混几年?

胡:三年四年?

吴:对啊,如果只是混个三四年,未来还得面临这一天的话,为什么不提前呢?所以当时我是决定了,要不试一下,其实也拿不准,谁能知道,而且我当时都不知道一定要卖书,我只想说先做个号,先做一做。那我能做什么呢?我能做的可能就是,聊一聊,跟以前写公众号一样,写文章随便聊一聊。然后就开始了。

你也在大厂干过,你知道提离职距离真正式办离职可能还有三四个月,因为你还有很多年假可以休。所以在那一段时间我就拼命地做,然后做着发现,唉,还可以,有点反馈。各方面数据还行,但(收入)也不足以能够跟我在大厂的收入比。但我想说给我一年的时间,因为我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如果我一年时间没有做出个名堂来,我就再找工作。没有什么,就是你必须得试一下,这个是我下定决心。第二,我在做之前写公众号写了快十年了啊,既然做内容就换个平台,为什么不试一下呢?就是说我有积累。

胡:试了好几个方向,最后读书是其中之一?

吴:我刚开始拍视频,拍着我就想给大家推荐推荐我看过的好书吧。一开始也没有卖,就推荐书,看过的一些老书当时也不卖的,但是也没有挂车,就是推荐书。后来我推荐了几本之后,一些熟悉我的或者说以前我的读者就说,你赶紧挂个车啊?我要买!

胡:然后你才知道可以开始卖了?

吴:对,然后我就开始挂车卖。那一年如果真的做下来还不如去大厂打工的话,我肯定再去打工了,因为我也面临养家糊口的压力。肯定不能说你想干嘛就干嘛。

胡:我跟你说个有意思的事,就是我这批人都会有一些,比如说在厂子里,在大厂里干不动了,也不知道下一站去干嘛,创业自己做买卖也没有那个勇气。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是拿“吴主任”这三个字鼓励他们。真不夸张。我就说你看我有一个过去的老同事,他在抖音上开了这个号,就把自己所爱的、所熟悉的、所热情的东西推荐给类似的人。他也能活,就不能说是特别大的那些号,但是你也有一个自己的专长啊。确实鼓舞了很多人。

但是不如你的就是可能坚持了没几期就开始自我怀疑了,就开始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主任也不是一般人。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把自己给弄颓了。就是 40 来岁的老哥。我还挺希望你给本尊鼓励两句。

吴:我真的觉得没办法,你不能退缩。我现在当然没有压力,但是我刚开始有压力大。从大厂离职自己干这个事情对很多人来讲压力很大的,风险非常大。我在大厂收入可不低的。就是说我从大厂离职这个事情压力是很大的,机会成本很高。但我也意识到,你再混能混几年?所以必须做出决定。

胡:你从某种程度上一直是个狠人。这个狠人怎么讲,就是我老胡的解释,为啥你是一个狠人,就是你非常容易的把一件事情往透里去想,或者叫从 3 到 5 年的这么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上去想,然后反过来看,哇,你当下的选择好狠啊。就是说对你来说很容易,你可能从小到大都是干这个事的人,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害怕。因为想到那一步你就是好的坏你都得面对。那你焦虑的时候咋办?

吴:我没有焦虑。我下定决心之后我就咔咔干。这不想好了吗?给我一年时间。留给我的机会就一年,我就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当时就提离职但没有正式离职,还得假装去公司混一混。我每天写视频脚本,每天我一边更新公众号一边写视频脚本,要写个六七条。那大概是四五千字的量,每天写。

胡:啧啧,非常狠啊。

吴:我跟你讲,这叫什么?这就是叫这破釜沉舟。就没有退路了。就是我已经决定了要干这个事情,我就要干,然后我就每天写,而且不管他妈数据好坏,我就咔咔咔就写。一旦你决定了这个方向——错了咱就另说——如果你决定了这个方向,并且时间也给你限定好了,你要做的就是要比别人更努力,没有别的。你也不用关心什么反馈不反馈的,你就咔咔咔往前走就好了。当然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也这么干了,他也很努力很勤奋,为什么没有做起来?那就要回到之前说了,因为我写了将近十年的公众号。

第一,我的这个创作的能力,包括以前在网易当编辑,就是做内容对我来讲是小菜一碟的。你一天可能只能写一篇,我一天可以写 10 篇。就是我的效率非常高。第二,因为我积累了这个九年十年之后有那么一群固定的粉丝群,这也是我的启动的资本之一。第三,我自己又天然喜欢看书,我对书很熟悉。

如果我从来没有写过公众号,我就在大厂上班打工打到这个三十六七岁的时候说,唉,我得出去,我可能不一定能做得起来,哪怕我很勤奋也做不起来。真的,要积累。你看我在网易的时候天天做专题,做了海量专题,然后我自己平常上班写,后来写公众号,累计写至少得有 2, 000 篇文章。我有一段时间是一天一篇,一年写 365 篇。

胡:写不出来想不出来的硬写?就是你没办法说我写不出来就放弃了。

吴:你要放弃,一放弃就是两个月。我就告诉我自己今天必须写一篇。

胡:但有的人就是这种搞文化的,有一点自我审查的优越性,优越感觉得自己这种不行,然后自己说算了。

吴:量比质重要,而且量比质重要在这个时代尤其就重要,就是这个观点。为什么以前互联网时代大家会因为一个广告津津乐道他妈半个月甚至半年?比如说网易当年出了一个年终总结。大家可能可以传播聊一个月、两个月。现在网易做个年终总结,就一天。一个视频你准备了五年,也就一天。因为现在信息不一样了,冲击太快。那么在这个时代量就是比质要更重要,还有就是你量不够的话基本出不来什么质的。比如说我一年写 365 篇文章,这里面拿得出手的文章可能就 20 篇。那就够了,我一年写了牛逼的文章有 20 篇,剩下的 300 多篇都废了,就是很平庸,很普通,非常不值一提。那又怎么样?谁在乎那个?我至少有 20 篇牛逼的文章,这是在 300 多篇里面筛出来的。但如果你没有写够300篇,那 20 篇也不知道在哪里。

如果我说我今年要写 20 篇牛逼的文章,那可能一篇都写不出来了,因为我自己就写了 20 篇,那里面可能 20 篇都不太行,所以一定是在量,而且在做的时候你大量的看,大量的感知,大量的自我比较自我剖析。

一个是我自己做内容出身的,然后积累了很久很久。第二,我确实一直看书,对书会很熟,所以这是天然的优势。

胡:说实话。刚才你对我的启发就是,快 30 的人。赶紧就积累,有意识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管你以后创业还是对工作积累个啥东西。

吴:我当时如果不是对书感兴趣,比如说我对穿搭,对美食感兴趣也行,我告诉你,我现在可能就是陈晓卿第二了,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我假设过去十几年天天专注美食,我积累十年的关于美食的各种写文章也好,出去吃也好,点评也好,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美食博主?毫无问题,真的毫无问题。你看,因为十年的积累那么勤奋,比如我写了 5, 000 篇的美食文章,我怎么就不能当这个美食博主?赚的钱可能比现在还多。

胡:最怕的是你今天积累点美食,明天积累点是书,后天积累点啥啥啥的。

吴:对对对,那就完了。因为这个东西不是智商问题,它就是个积累的问题。如果说我从小到大对美食非常喜好,那就每天就吃各种,然后就是全世界到处吃,尽可能的吃,然后对吃又特别讲究,然后又会想写,想分享这个吃什么的感觉,我就现在就是个美食博主。

胡:你的能力就相对比别人稀缺了。

吴:所以我觉得现在挺好,就是说这个互联网挺好,在垂直领域,有些人穿搭很厉害。就是每天就研究穿搭嘛。

胡:而且你在书里面也很垂。就是你像推理、武侠什么都不碰,文学也碰的少。

吴:对,我觉得我在人文社科这一块肯定是比现在,应该是比所有的中国人,我真的不夸张,在我擅长的这一类书里面,我应该是整个中国没有对手的。真的,因为我实在是积累太久了,就是说你别跟我聊别的,我也放弃了,比如说我刚才讲文学、推理,我根本就不懂。还有科普,我也不太懂。有人推理类的特殊系,我就承认他就是推理类里最牛逼的,我不跟他抢这个,因为我不懂。或者有些人专门看武侠小说,那他就武侠类里最牛逼的。书里面有也有垂类,特别垂类。

胡:就是有些跟吴主任不熟的人就觉得吴主任天生带点傲气。我一开始也会觉得嘛。

吴:没有没有,我还是很清醒的。

胡:其实我刚想用这个词。对,就是清醒,就是我知道我的能力边界在哪。我就在我这个边际里面,你足够努力。你偏要跟谷爱凌拼滑雪就没必要了。

吴:甚至在美食赛道,我跟你说,如果我只研究粤菜,其他菜我都不关心,把粤菜这个菜系吃透的也能活得不错,你想知道粤菜,听他的。他是全国他妈对粤菜最熟悉的,关于粤菜的研究十多年了。也可以。

胡:这不就是自媒体加算法的本质嘛。我觉你得足够小、足够专。

吴:其实现在抖音或者说其他的平台上有一些做美食都特别好的。他有些是厨师做得好,有些是真的美食就特懂,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吃遍了哪。你看他这个聊,看他这个内容,你就知道说。哇,这个人真的很懂这些美食。我们就不懂,我们就参考人家的嘛,看一下就好了。

胡:有点意思,有点明白了,就是我最开始说的那一句,对你的恭维话是真的。嗯,就是他说在吴主任之前很多做读书卖书的在抖音上其实很辛苦,但是吴主任的成绩给大家对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曙光,就很喜欢你。但是进而他话题一转,又有一点绝望到哪呢?就你看主任写过书,做公众号这么长时间,有几万的粉丝,然后跟一些就是知名人士还能够座上嘉宾。咱们普通人咋得到?但其实我是认识你的,你也是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积累啊。

吴:没有人天生就拥有一切吧。我如果家世好的话,我何必来北漂呢?我应该在老家呆着呀,对吧?就是我觉得所有的东西大家真的没有耐心积累,你觉得这是天生的吗?比如我做内容做的效率那么高、那么快,我做短视频写那文章也是一个字敲出来的,你试试写,一天写一篇。

胡:哎,你从来不会被,你被人干颓废吗?现在这么大年龄有没有一个人一出手你就觉得,我靠,绝望。

吴:没有。关我屁事啊。

胡:对,就是这句话。你跟谷爱凌比什么?我跟你刘翔比什么?

吴:没有用,那个跟我没关系。你要这么硬比的话,那 c 罗、梅西、詹姆斯,对不对?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普通人绝望。你跟扎克伯格比,扎克伯格也很年轻。

胡:好多人一开始努力就把眼睛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人类身上,看马斯克、看马云、看马化腾,那啥事也别干。我们总有一个自己的小花园。

吴:你要这么想,你的日子没法过了。这个世界牛逼的各行各业厉害的人太多,你跟张一鸣比,张一鸣现在多么牛逼啊。你跟张一鸣比?怎么比?不要那么比,现在好多 90 后、 00 后都很牛逼。

胡:前两天拜访了几个网易的老同事。好几个都财富自由了,一年啥也不干。公司就几个亿。那你无法理解。那你怎么理解?怎么比较啊?就是其实是没有自我,嗯,才会惶恐。对啊,你的自我很清晰,也没有膨胀。就干的还挺开心。

吴:对,而且就这么说我也认识小米好多大股东,好多亿万富翁,真的好几亿的,甚至上百亿的都有。那跟我有什么关系?你要跟他比,人家干嘛不跟雷军比呢?

胡:那雷军的努力咱们还比不上。

吴:我觉得没有必要跟任何人比,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有就是你什么起点?人家什么起点?你什么机遇?人家什么机遇?

胡:2024 年了,这也做了两年了,是吧?就是今年有什么新想法吗?在书上面。

吴:两年。没有什么新想法,还是这样,日常就这么看到好书就推荐。

胡: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其实。

吴: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日常生活了。就跟所有人的工作一般上了轨道,就很日常了,就是每天看看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找找书啊,牛逼的书,我们觉得值得推的推一推。反正一个事情已经上轨道,就没有什么特别,每一天都差不多。

胡:反正就是吴主任,用吴主任的方式。

吴:对,就做, just do it 就做。不要去胡思乱想,不要去关心别的,你就一直往前走。真的就总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地方。

胡:总有一种错觉,就跟他妈认识你十几年了。还是跟当时在方家胡同刚认识的时候是一样,就还是有一种那种劲,那种状态。

吴:一百年没变。

胡:对,我可以感受到。

吴:就是这样,所以你看,关键还是你要做事情,我并不是从天而降,突然间怎么着?做了多久的内容?其实说实话,如果仅仅从网易开始算的话,都十几年,我十几年没有间断过。我喜欢看书,我喜欢阅读,我喜欢做内容,我喜欢表达。

胡:我第一个收获就是,读书没功利才能有收获。

吴:对,读书一旦有功利,会有压力,因为你达不到你的目标,你就会颓。你说我今年必须看 50 本书,假设哈你看了 10 本。你是说,唉,我怎么这么没用?你不要给自己定目标,应该是我今天一定要读书。就够了。这一年能读几本我不在乎。

胡:就像跑步的人把鞋穿上溜一圈。

吴:不用去给自己树立目标,有目标就会焦虑。

胡:OK,我今天聊的差不多了,非常有收获。好,聊到这可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