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知道应该看什么书?

吴主任 吴主任 2024-04-09

当我还仅仅是个热爱阅读的读者,经常不知道看什么书。并不是家里囤的书都看完了(这是永远不可能的),相反,囤的书越来越多,看不下去的书也越多。说白了,就是没少踩坑。因为我以前买书几乎都是凭选题下单,也不可能去书店翻阅,总之结果就是,买了很多选题不错,但可读性确实比较糟糕的书。

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读书人的血泪史。

当然了,相对于买到优秀的图书,那点“错付”不算什么。书很便宜,不值一提。

你可能会问,那豆瓣评分呢?各种媒体的榜单呢?我这么跟你们说吧,这些都越来越不靠谱了。

简单直接的原因,优秀的老书因为“村里通网现象”可能会被各种文盲以各种跟内容无关的理由打低分。新书呢,刷分的现象防不胜防,已经是非常日常的营销手段了。多亏了出版社都没啥钱,否则就会像电影那样,任何上映的电影分数都是“烟雾弹”。

再说媒体榜单。至少在移动互联网之前,很多媒体联合出来的年度书单什么的是比较靠谱的,那时候编辑都是真爱书之人,识货,耐得住寂寞。今天新媒体短视频以及图文时代,干图书营销的未必有时间读书,所以基本都是一些极其应付的工作。这也无可厚非,就是一份差事,如同日常几乎没啥价值的内容更新。运营人隐在幕后,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跳槽,没有人真的为所谓的榜单负责。

更加常见的是,几家出版社的人拉个群,抱团取暖,互相吹捧。反正这背后是没有人对口碑负责的。

图书有别于其他商品,品牌并没有太大的信赖度。哪个出版社(包括图书公司)都有烂书好书,这个并不难理解,大家也都看过电影玩过游戏,腾讯网易游戏厉害吧,他们出的失败的烂游戏不多吗?全球几大电影公司,哪家没出过大烂片?一样一样的,每一份内容都是独立的。品牌之间差异只是好作品的占比多寡。

综上,清晰无比的结论,第一,需要有人亲自选品,每本书都是独立内容,无法依赖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第二,推荐人必须是风险承担者,必须对自己的口碑负责任。这里的“必须”不需要任何强制,甚至也不用寄希望于道德自律,想干长远必须取得更多人无条件信任。

清晰吧,但显然也非常天真。因为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发现,今天有海量基本不阅读的人出现在短视频或图文里热情洋溢地推荐图书,而且其中一些厉害的文盲甚至销售成绩斐然。这里有意思的是,如何判断吴主任就不是文盲?

也就是说,理想的筛选靠谱推书人的标准,在人均图书阅读时长低得可怜的今天,多数人并无法分辨密密麻麻的推荐图书的这些人到底谁是靠谱的。谁不是说自己更专业呢?从销售成绩来看,更是一言难尽,盗版书直播间都一堆堆的。

这个问题思考过好久,依然找不到任何过硬的证据来证明我就是全网最懂人文社科类图书(这必然包含了少儿图书)的职业推书博主。我也一直无法回答一个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你的选品标准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理论上这是无解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绝望。只能等待更多人从我推荐的图书里获得信任,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很慢却毫无疑问的结果是,所有愿意看点好书的人都知道,吴主任就是最好的。对不起,不仅现在没有之一,以我的积累和勤奋程度(这事与智商无关,就是积累和人品),未来恐怕也很难有比吴主任更职业的。

这也是干了两年多职业推书人之后的自信。在职业推荐图书之前我只是一个保持阅读的爱书之人,很多书我是没有机会见到的,甚至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而错失好书。但职业需要,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不仅是筛选新书,还得持续寻找优秀的不再不提及的优秀老书。

这件事并不只是单纯阅读量问题。除非精神错乱,否则我不至于连这点事实都不尊重——比我阅读量大的人多去了。但这是职业问题,阅读量只是必要因素,还需要读得杂、快速判断、想象普通读者的接纳程度等等。虽然累但确实得心应手。也同样能得出一个道理,各行各业,业余选手跟职业选手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得到客观验证的结论。但任何买过我推荐的书的人内心都清楚,吴主任推荐的书,闭眼拍就对了。另外,我一直建议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良好的上网习惯,判断要迅速果断足够狠,就是你可以花很少的成本测试所有领域的推荐人(重点测试如此狂妄自大的吴主任),一旦发现踩坑了或者有证据显示某博主人品低劣收黑钱等等,大可以直接拉黑。

推荐阅读:不阅读的人生是可悲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