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信息网络的未来是泛在网,你如何跟进?



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泛在网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不管你跟不跟进,信息网络的未来是泛在网。


文 | 李想 李世平


现代人类文明世界充斥各种各样的网络,这也是文明程度的主要表现。如可见的公路网、铁路网和航空网等实体网,也有不可见的商业网、销售网和服务网等意识网,还包括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社交网、人际网和关系网等虚拟网,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网际网世界。

 

在所有这样或那样的网络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构成人类社会中枢神经的信息网。记得当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计划单列城市重庆,在建设中国第一个无线移动电话通信网的立项报告中,一项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建成方便的通信网络,可大大减少公共交通的拥挤。但建成后公共交通的拥挤不减反增,让人大跌眼镜。调查结果是,通信方便了人们更好的约会,使各项活动更加频繁。可见,信息网络作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需求,是各项基本建设中最重要基础建设,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全球对通信网络的共识是1%的通信增长,将带动4%的社会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巨大电信市场的强劲推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电信通信上就屡创奇迹。连早已败走麦城的美国UT斯达康公司,当年凭借日本过时的“小灵通”技术,仅靠中国市场,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成为全球第八大通信设备供应商。而互联网的信息通信在SARS疫情之后的强势崛起,特别是后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突飞猛进,实现了互联网从桌面电脑的PC机到移动智能手机成功转型。以及中国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上,从1G(第一代)、2G的跟跑,3G、4G的并跑,再到当前5G的领跑,实现了质的飞跃。期间,从电话的语音通信、BP机的信息通信到多媒体视频通信的市场需求,从基于电话双绞线的ADSL非对称宽带数字用户线路到FTTH的光纤入户,再到无线移动宽带的强劲市场需求,无时无刻都是在呼唤“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的应用和服务。


什么是泛在网?


泛在网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随着通信便捷性、可视化、全方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末“物联网”的出现,一种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进行通信的网络成为市场的期待。面对“4A”化的通信能力不仅仅是泛在社会的基础,其发展焦点也转向锁定泛在网络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各种具体应用和服务体验。在信息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时,世界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对信息通信网络技术(ICT)特别是三网融合及其产业均在战略层面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推出了旨在通过ICT提高国力的电子兴国战略。

 

中国早在1997年就通过《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具有泛在意义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基本构想,并将其列入国家规划。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了“u-Japan”战略,成为最早采用“泛在”一词描述信息化战略并计划构建无所不在的信息化社会的国家。韩国紧随其后在2006年确立了u-Korea总体政策规划。欧盟也同时启动了“环境感知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项目ARTEMIS(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s,嵌入式智能系统先进研发项目与技术)。

 

“泛在网络”也日益受到更多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重视。2007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同时也是未来新型产业的支撑产业,在面向未来的经济版图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具有泛在意义的“三网融合”成为当时大形势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实上,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也在以各种形式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其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会带来经济增长的需求。

 

事情的发展未必都是一帆风顺的,在早期电信技术和市场占据通信网络的主导地位时,通信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厂商,就试图按电信网络技术为基础来开发“多媒体子系统”(Mulimedia Subsystem),遇到不小的技术障碍,这让全球的各大电信设备开发商和供应商大受损失。最后还是改用互联网的IP技术为基础来开发“IP 多媒体子系统”(IP Mulimedia Subsystem),从而获得基于IP技术的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共同推动下,三网合一的技术、应用和服务更趋完善和成熟,今天我们所用的通信工具、通信手段和通信服务,无不是三网合一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泛在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阶段性的冷落。

 

但不讳言的是,由于部门分管、利益冲突、政策法规、服务理念、技术局限的不同原因,三网合一远远没能满足信息网络给人们更多和更好的各种应用和服务体验。特别是21世纪以来,物联网(IoT)技术的兴起,尽管在物理网本身所需的传感器、控制器、芯片和软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联网市场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在应用和服务领域,还是鲜有建树。例如,在光纤到户、移动宽带提速降费、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付费就能获得宽带数据服务成为理所当然,大多数企业纷纷采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但个人对新名词修饰的技术光环,还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毫无感觉,更谈不上有更好的应用和服务的体验。

 

具体来说,公认基于物联网,且最有希望突破和提供最好体验的智能家居,近十多年来的发展,应用上用了语音控制、人脸识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联网等的高科技技术,至今也只是止步于自动控制的范畴。

 

手握电信网络核心网、接入网和无线网绝对控制权的电信运营商,其很大的一大笔收入还得靠大量互联网用户登录或支付时的短信验证码来获得。物理网的应用则寄望于还没找到痛点应用范例的广域NB-IoT或超宽带5G等基础建设的更新换代。

 

依靠政府支撑的广电网,在互联网广告商的冲击下,广告收入几近枯竭。尽管广电部门获得政府释出最好的政策和最优良传播频段,来运营移动电信业务,但连建设经费也是捉襟见拙,提供服务更是奢望。

 

而全球风光无限的电商和社交网络平台,如用户数超数10亿,且遍及全球的微信、WhatsApp、 LINE等,至今也还不能提供任何一个与物联网有相关的应用,那就更谈不上服务了。

 

但现代服务业呼唤新兴信息服务,打造新一代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解决实时、可管、可控、可闻、可见、可扩展、可持续是新兴服务的基础业务功能,已经成为反映信息化程度的基础数据,也将成为全球衡量经济体发达水平的指标。这对那些对物理网具有强烈依赖,对提供服务有强烈需求的行业、企业和个人来说,泛在网又获得强势回归的机会。

 


如何应用泛在网?


在缺乏先验知识支持,也无法照搬国外模式的情况下,电力网技术急需转型,电力业务急需转向,电力市场急需重定位,已成为电力网建设与发展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目前全球并没有合适的网络技术能够支撑这种变革,因此,对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具有现实的强烈需求。而泛在电力物联网,就是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

 

2019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做出了打造具有全球世界一流竞争力,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部署。以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电力网运行更安全、管理更精益、投资更精准、服务更优质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电力网连接千家万户的独特优势,开拓数字经济这一巨大蓝海市场。这也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并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基本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初步实现统一物联管理,各级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具备基本功能,支撑电力网业务与新兴业务发展。到2024年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全面实现业务协同、数据贯通和统一物联管理,公司级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具备强大功能,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这表明泛在网的服务需求重又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

 

泛在网既然最终还是用作为人服务的信息通信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通信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打破原有的三网各自都拥有的标志识别体系,以及与标志识别体系相关联的网络结构和技术基础。将任意两个归一到某个标志识别体系,除了技术上的难度外,机构和政策的鸿沟也是难于逾越的,这也是三网合一遗留的困境。

 

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是重建标志识别管理系统,如“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的发明专利技术。新建编号管理系统不需改造现有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基础网络,利用现有IP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亦能保留电信号码的广泛性和唯一性,排除互联网DNS标识的虚拟性,还能实现广电编号的统一性。

 

但要实现编号管理的重建也未必那么容易,编号管理系统与网络结构密不可分,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都是花费了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人民币和长期的时间才建成的网络,轻言改造谈何容易。这也是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拥有者和从业者难于被撼动的主要原因。尽管成本高昂的电路交换设备,被软交换的计算机设备取代以后,交换设备的成本已大大降低,但也是需要长时间和数千亿的投入才能建成如微信一样的帝国。超过、翻越、突破挡在前面的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座大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先行的微信、LINE、WHATSAPP等即时通信软件和服务无人撼动和挑衅的原因。

 

但源于IP软交换技术上的“无交换中心通信系统”的发明专利技术,则让融合通信的“穿越”成为可能。在人类通信技术发明以来,通信就是一个信息接入和过程互控的机制。在当前智能手机的性能已远远超过当年万门程控交换机的处理能力时,一台用户智能手机的性能,用来处理任何一个电话通信呼出和呼入的过程控制完全绰绰有余。当每个智能手机都可独自处理电信通信的呼叫和过程控制后,独立的、专用的、大型的、大容量的交换机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设备。

 

基于“无交换中心通信系统”的发明专利技术,每个用户都是用自己的智能设备来支撑泛在网的通信网络时,掌控泛在通信网管理者,就几乎是用0成本来建立海量通信网络的系统,也就有了可叫板世界上任何一个通信信息服务公司的本钱。

 


虽然基于“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和“无交换中心通信系统”来建立的泛在通信网络,作为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基本网络,无需硬件的开发和网络的建设,在已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就可实现新基建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适当的修改和更新当前成功应用在市面上的基础软件,如SIP软交换软件应用到泛在通信网络,就可实现新基建要求的“创新基础设施”,而利用泛在通信网络的融合通信能力,就可实现新基建要求的“融合基础设施”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多从前只能在线下得到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APP从线上来获得,以至于有人感叹:伟大的APP。但当数以百万计的APP蜂拥而至时,要从中寻找需要的APP,曾经方便的APP反而成为人们摆脱不了的梦魇,小程序的出现,也只是大范围搜寻APP服务的缩小版,也很难满足不断变化的、千奇百怪、不同程度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断重复地登录不同的APP要搜寻遗忘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等,也是让人不厌其烦。试想,如果像要求秘书为你购买一张出差的机票时,只要告诉她时间和目的地后, 一个虚拟的秘书就可从成百上千的APP中为你购买到你最便宜、最合时、最合适的航机、航线、和航班。如果把这种可以通过泛在网编号确定的人员、确定的需求、确定的服务以专业化的软件模式固定下来,就可形成提供普遍性服务的新商机。

 

在实际生活中,多数情况下,服务往往都是一次性的,要想完成最终的服务,也往往需要经过中间更多的服务才能达成,而中间的服务又往往是事先没有或没法预测的,这也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大大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样以出差乘机为例,如果有虚拟的秘书为你安排好购票、乘车、会面、住旅社和回程的所有事务,哪怕是中间出现了偏差,也能自动地按需适时调整,提供智慧化的随需服务,那是不会有人拒绝的。就同样将这种基于泛在网编号的服务模式推广到更多和更广不同的服务领域,就可以极低的成本创建无数可提供如新广告、新零售、新消费的流量收益、广告收益和有偿服务的等普遍性服务的新商机,开启数字服务的巨大蓝海市场

 

仅有泛在融合通信的服务,对物联网有强烈需求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可见的弊端是还需人们来不断地发布具体的指令,才能不断地获得随后的服务。很多时候,这样的服务是可以通过物联网的感知来再次发起,实现人与物和物与人的通信,就可进一步挖掘人的需求,简便人的参与,提高服务的质量。

 

要实现泛在网对物联网的集成、统一和融合,首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通信网与物联网全程全网的互联互通,全程全网的标识互通。在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中,只要有足够长的编号就可把物联网中不同的实体网和虚拟网网络、通信的节点、终端的设备、设备的端口和端口连接的传感器和控制器统统标识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对物联网的管控。

 

为了争夺物联网初显出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端倪的引领权和控制权,美国英特尔公司试图开发具有超强功能和超低功耗的微处理器,全球的IT公司,争相开发通用的单个微处理器芯片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全球无线通信公司争相开发物联网通信协议等等。但最后都是折戟沉沙,不了了之,原因都是此路不通。在基于单传感器和控制器开发的单设备来提供电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已相当成熟,且非常普及的当下。

 

像人类靠眼、耳、鼻、喉、手、腿、脚来感知物理世界一样,采用多传感器和多控制器的“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来提供简单的智能服务,如根据光照度来控制灯的开关、灯的亮度和窗帘的开合,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这种将多传感器和多控制器集成到单个设备的产品,在单个通用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成本已很低廉的情况下,比用单个传感器或单个控制器开发的单个设备,每个功能的价格将更加低廉。如1个10元的传感器或控制器装到一个40元的机盒里,售价50元,如果购买10个可分别提供10个不同的功能的设备,总价500元,大概也没人嫌贵。但把10个传感器或控制器装到一个40的机盒里,总价是140元,理论上还可提供约10×10=100个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的功能,大概是不会有人拒绝的。

 

按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的方法来开发的单个物联网设备就成为可实现多参数的组合检测的智能设备,如对明火的高温还是焖烧的高温的检测和判定等。但这对期许物联网所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基于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的“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发明专利技术,作为创新性的基础设施,可对多设备、多环境、大范围、大空间建立的一个最小的可编程物联网网络,通过与通信协议无关的透传模式,将大量碎片化的物联网产品,作为兼容设备接入到泛在物联网中,进行网络级别的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把有限的低智能物联网设备改造成大量虚拟的高智能设备,提供更多高智能的服务。特别是通过对人员身份、体态、体姿和体征的感知和识别,不但可以提供更多的智能服务,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智慧服务。为推进新基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下基础。开拓数字设备的巨大蓝海市场



如何构建泛在网?


在基于IP的融合通信基本实现后,世界进入到物联网时代,如何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构建泛在网,成为信息网络发展道路上不得不跨过的一个坎。多年来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来建立智联网,从而延伸到物网联来实现智能化的尝试,其进展不顺、效果不彰。

 

2017年中国发布了物品编码Ecode,并将其作为物联网的国家标准。其用意是替物联网最终端的对象编号,让所有对象能够在庞大的物联网网络中,有独一无二的专属身份证字号。同年工信部也积极跟进,修订《电信网编号计划》,在新版计划中增加了物联网网号。

 

尽管在泛在网编号中,也具备物联网设备对象和物联网网号的标识,但在实际应用中,没有相应的处理,必然将重陷物联网对象号数倍、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标识号码,让人无法记忆和区别大量号码标识的物联网设备,更无法区别和掌控更大数量的物联网设备的功能。

 

如早些年、现在也还有在用的,用电信号码的短信来控制开/关灯、开/关空调、开/关窗帘等等,这种人工+自动控制+远程自动控制的方法,除非人人都能成为物联网管理和控制的专家,成为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的专家。显然,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远未满足实现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需求的编号模式,终因无法推广而寿终正寝。

 

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采用“业务号”的编号模式,把泛在通信网和泛在物联网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有了业务号,只需开发最多6种标配设备就可组成最小可编程的核心物联网络。有了业务号,人们能够通过任何的通信手段,以执行基础业务来更准确地检测和更容易地控制,如客厅或卧室的灯光、窗帘和空调等来实现自动控制功能,也可以执行按时间、有/无人、温度高/低、湿度高/低等的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的组合业务,来获得网络系统所提供的智能服务,还可执行对人员的指纹、静脉、声纹、人脸、大数据等识别处理的虚拟业务,来提供智慧服务

 

有了业务号,现有的人机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慧电视等,可在多个、可以用、正在用的设备功能,采用最适用的业务,来获得设备在身旁、信息跟人走、服务伴人行的“未来屏”交互式信息通信服务。有了业务号,可以融合现有的各种专业系统,实现集成应用,可以兼容现有的各种应用系统,实现兼容应用,可以融合各种互联网的服务,实现融合应用。但把所有的应用整合起来,就可提供泛在网智慧生活的随需服务

 

基于核心专利发明技术开发的“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必将开启数字经济的巨大蓝海市场,其产业链和服务链的生态如下图所示:

 


如图中所见,以提供服务为宗旨的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是基于和应用现有信息网络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基础硬件、软件和设备,如图中灰色模块部分,无需做任何的开发,并可随着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基础硬件、软件和设备的升级而升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5G的应用。

 

感知层和网络层采用的O.Joubini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就可从现有众多的微处理器的操作系统中,选用、更新、移植、升级或二次开发就能实现。一个可期望的改变是将现有感知层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做二次开发来增加集成度、减小体积、减少功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服务,开发符合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的,可提供智能服务,支持智慧服务的新芯片。

 

开发出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最小可编程基础物联网网络的标配设备,如图中的最有价值的金黄色模块。这些智能化电器部件级的标配设备配,当以不同的外观,既可用于光辉殿堂,也可用于农家僻舍,可用于公共场合,也可用于车间厂房。跟随着需求的改变,仅仅更新软件和外观来升级换代,就可让用户的资产紧跟时代、永不淘汰、永不贬值、继续升值。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还提供兼容、更新、移植、升级和二次开发的环境,如图中的绿色模块。

 

在感知层和网络层,通过一种称为“哑终端”的技术,就可把海量碎片化的物联网自动控制设备,兼容集成到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中来。基于原有的自动控制功能,就可提供更多的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功能。

 

如人员识别的免按门铃,到自动屏显门禁视频,再到针对被访个人的个性化门铃。再如,任何自动化的多功能门禁设备,n个门禁功能,破解的可能性就是1/n。但有了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联合检测和联合控制,就如有了一个虚拟的保安,只有通过了人员本人、身份证真伪、确有邀请等缺一不可的验证,才有可能被放行。

 

更为重要的是,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不但在为兼容设备提供更多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功能,提高兼容设备的可用性,更可为兼容设备的创新创业、增加品种、加大用途、扩大市场、推动经济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兼容性还充分地表现在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首先,应用于网络层和平台层的O.Maya和应用于平台层和应用层的O.Nanhai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就是基于全球开源的LINUX/HM等操作系统之上,通过二次开发的一个可用于网络管理和调度的“虚拟操作系统”。

 

其次,应用于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泛在通信系统和泛在分布式区块链数据库系统,也是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结合泛在网编号管理系统,没有技术难点,通过兼容、更新、移植、升级和二次开发就可实现。

 

通过给网络层通用的网关设备加载O.Maya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而建立的智慧网关,可兼容任何一种通信协议实现物联网设备和系统、人机设备和系统与互联网服务和系统的接入,通过智慧网关处理成交互式信息推送的信息服务模式,从而方便地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人、机器与机器的通信

 

通过给平台层的通用服务器、NAS或PC设备加载O.Nanhai物联网网络操作系统,并通过兼容、更新、移植、升级和二次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即可建立起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其中连接管理平台和设备管理平台只需对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用户数据和索引提供简单的管理和服务,即可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这也可以作为应用服务项目分配给参与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管理的用户来投入和实现。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服务的兼容性更加全面地体现在平台层的应用开发平台和应用层的集成应用、兼容应用和融合应用中。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将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设备和软件集成到还不完整的任何系统中,提供智能服务和智慧服务,就可方便地实现任何不完整系统的集成应用。如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检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区块链数据库的管理、监察部门的预警、管理部门的报警等的溯源服务。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可用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设备和软件,将任何还不完善的系统兼容到系统中来,就可方便地实现任何不完善系统的兼容应用。如现有的任何智能家居系统,只要再增加最小的物联网标配设备的可编程网络,就可在居家、安防、消防、健保、康养的基本生活范围,获得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提供的智能服务、智慧服务和智慧生活的随需服务。

 

而对已在传统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上开发完成的线上和线下服务商,或潜在服务商,可利用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开发工具、方法、环境、应用和市场,来开发用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来感知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并不断跟随需求的进展,实时地、动态地、有预见地、随需地、及时组合和提供当前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的各项服务,直到服务完成,这就是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提供的智慧生活的随需服务。

 

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提供服务需求的感知,真正的服务还是线上或线下的服务商来提供,双方不是竞争,而是合作,是共建、是共享,是泛在网智慧服务系统的融合应用,也将就是社会需求服务的常态。融合应用的成功开发,必将对个人生活的管理、企业的管理、政务的管理、社会的治理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将开发出更加广阔的服务市场。

 

泛在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种业务需求,在对新的业务模式形成有效支撑的情况下,有效整合各类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覆盖,显著降低资源消耗,实现真正快速、便捷、绿色健康的泛在信息服务,提高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面向物联网和泛在网现代服务业的实际需求,实现“人-机-网-物”的融合,是未来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和协议的创新,是实现中国信息网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随着泛在网的建成,信息网络的区隔将被打破,丰富的内容和充分的竞争将使广大用户受益,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和个人信息化与社会治理和管理的水平也将随之不断提高,最终使中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随着泛在网的建成,有史以来人找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将被通过感知需求来提供服务的主动服务模式所颠覆,人们的需求将获得极大的释放,需求的服务将获得极大的满足。

 

作为战略性“新基建”信息产业的突破口,泛在网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也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泛在网融合演进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面临疫情带来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社会治理的巨大压力,面向信息网络需求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不管你相不相信,不管你情不情愿,也不管你跟不跟进:信息网络的未来是“泛在网”





作者简介


作者:李  想

l 美国湾区高科技公司资深高级工程师

l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生物信息工程硕士

l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应用双学士


作者:李世平

l 中国国务院终身津贴获得者

l 中国科技部,江西省、湖南省、河南省、深圳市、重庆市奖励评选和项目咨询专家

l 原美国UT斯达康公司(美国)无线通信开发部主管,项目负责人

l 原3COM公司(美国)副总经理,中国第一个无线通信标准的主要开发人;中国第一个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奠基人

l 中国第一台“大哥大”手机项目负责人,原中国邮电部电信工程研究院第四研究所无线通信室主任、项目负责人

l 中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重庆无线电话公司总工程师

l 中国第一个微波干线无人值守监控系统项目负责人






推荐阅读
5G套餐用户数破亿!三大运营商五月成绩谁是优等生?
突发!诺基亚裁员1233人
1000亿!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成立
联通五月成绩单出炉:移动用户又少了54万
从政策环境看“十四五”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
全球组网在即,“北斗+5G”将打开怎样的世界?
一张图看中移动最大光通信集采
5G第一个5000万用户来了!
全面“爬升”:前五月中国通信运行数据出炉
深!地下534米的5G专网来了
汇芯通信获摩恩电气2000万投资:持续勠力5G中高频
5G毫米波芯片获重大突破:奠定未来5年竞争力
中移物联网NB-IoT芯片集采:200万片,单一来源
三位一体:中国物联网生态图景明确
全国29省2020年5G建站排行榜出炉
卫星互联网:这个故事怎么讲?
工信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

整理 / 高超

编辑 / 胡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