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蜂窝坍塌?关于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的构想

刘鹏 通信产业网 2022-08-12


文 | 特约专家 刘鹏 



总编辑的推荐
刘鹏先生在继《蜂窝坍塌?关于6G架构变革的思考》之后,再次推出6G时代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的思考,值得钦佩。作为长期耕耘通信产业一线的资深通信人,在6G正在找方向、做定义的预研期,给出自己建议,体现了对产业未来的关切。

通信网发展至今,正在经历以连接为中心到以计算为中心的蝶变,通信网亦正演变为计算网。数据中心在网络中的角色凸显,直接关系网络效能、成本、运营和业务生成。显而易见,在6G时代,计算的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数据中心的构建将更为重要。刘鹏先生提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令人耳目一新。从“东数西算”“地数天算”,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本质的变革。
希望刘鹏先生的“太空数据中心”构想,像马斯克的“卫星互联网”一样,在6G时代梦想成真。
《通信产业报》全媒体总编辑辛鹏骏



序言


在上一篇“蜂窝坍塌?关于6G架构变革的思考中论述了6G太赫兹环境下,网络核心网、传输、无线接入架构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变革后网络架构和业务需求的背后的数据中心建设、组网的特征和技术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未来6G天地一体化的新型网络架构会引发带动惊人的变革。按照专家的构想,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将是实现以社会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数字孪生”为特征的各种业务:AR/VR、人工智能、智慧民生、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等。其网络特征将是按需服务、至简、至柔、智慧内生、安全内生,被运营商称之为算力网络。近来,又被业界热炒为“元宇宙”。可见6G天地一体化无线网络架构背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为千行百业的应用的数据中心及其组网。数据中心及组网既关系到数字化转型的千行百业的数据中心的指数级增长,又面临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既要面对各种应用分布式热数据的快速增长,又要面对极其庞大的冷数据中心的长期存在。更关键的是6G 业务应用数据交互时延是数据中心的命门。

数据中心牵扯到芯片、计算、存储、交换、安全、服务器和交换机的白盒化诸多领域,已有很多技术研究成果和进展,本文不再讨论。只是关注冷热数据组网、数据中心组网的时延特征、数据中心的耗电和节能。这些问题关系到诸多应用的体验、关系到碳达峰碳中和、关系到数据中心及组网的长远发展道路。

在数据中心建设和组网中有两个非常重要命题,其一是数据中心的交互时延将成为6G时代的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特征;其二是建立太空数据中心将成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未来数据中心组网的指标要求以及太空数据中心存在的若干技术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讨论。


图1 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


第一章

数据交互时延是未来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指标


随着5G日益发展的壮大,国计民生、各行各业掀起了数字化的高潮。尤其是人们对未来6G时代的应用规划远景:太赫兹的极高带宽、传送速率、极短时延;天地一体化无线覆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全息通信、AR/VR、数字孪生等应用都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特征就是数据的交互时延。而目前业界还停留在冷数据、热数据的概念中。

1、 数据中心的热数据与冷数据:

随着4G、5G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大大推动了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建设的高潮,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企业数据中心(EDC)、国家级大型超算中心(NSC)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随着MEC的兴起,边缘网络数据中心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客户,目的是降低延迟,减少网络拥塞,作为用户和中央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聚合和内容缓存点,但就数据中心建设和组网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

例如,数据清洗与标注提升存储数据的质量,减少无效数据的存储,冷热数据分开存放;云边端协同优化数据处理效率。尤其是冷热数据分开存放、东数西算、云边端协同优化数据处理都与数据中心组网强相关。热数据是需要被计算节点频繁访问的在线类数据。冷数据是对于离线类不经常访问的数据,比如企业备份数据、业务与操作日志数据、话单与统计数据。所以,热数据因为访问频次需求大,效率要求高,一般就近计算和部署;冷数据访问频次低,效率要求低,可以做集中化部署,而基于大规模存储池里,可以对数据进行压缩、去重,建设在能源成本较低的边远地区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

但冷热数据的概念忽略了业务数据交互的时延,因为一些业务为了保证体验质量必须有相应的交互时延作保障。例如,VR/AR游戏要求的时延小于20ms,自动驾驶、特殊的工业控制数据交互要求时延小于5ms。而很多被称之为热数据的交互50ms也是可以满足业务要求,其数据中心在比较了传输成本考量后可以建在能源成本较低的边远地区。所以,冷热数据的概念虽然有兼顾时延因素,但根本上是考虑传输成本和耗能成本而已,用冷热数据的概念无法建立和表征未来6G时代不同业务交互时延的数据中心特征。

2、数据的“交互时延”是未来数据中心组网和选址的重要指标

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工厂、自动驾驶、全息通信、AR/VR、特殊工业控制等要求低时延业务的需求,数据交互的时延体验不仅是冷热数据的区分标志,也将成为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指标。

现在业界还没有明确的提及,并把数据交互时延作为建立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数据交互时延特征小于20ms-5ms-1ms称之为快数据,而大于50ms的数据交互时延就可定义为慢数据。例如,贵阳的国家数据中心与北京业务交互距离2200公里,数据经过多端多节点传输,时延过长,显然不能满足快数据的交互时延。因此小于1ms-5ms时延的数据库就应该设置在边缘计算(MEC)与终端侧;(例如:自动驾驶的交互数据就应设置在汽车内终端数据模块中),20ms 时延的数据库设置在本地数据中心(例如,VR/AR游戏类业务时延要求小于20ms);大于50ms时延的数据可以归于冷数据中心(距离比较远、能耗成本比较低的的超大数据中心)。

所以,数据中心组网要在兼顾数据交互频次、数据交互成本(包括数据传送成本、能耗成本)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数据交互时延(业务要求的数据传送时延),只有这样组网才能达到既能满足业务时延的需求,又能降低成本,又能绿色节能。数据交互时延理应成为数据中心建设和组网的重要指标。
图2 不同应用的时延指标要求

第二章

太空数据中心将成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未来6G的网络架构,天地一体化组网已经是业界的共识。而地面数据中心在未来6G各种场景的应用下会有指数式的增长,其耗能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挑战。为了寻求终极的解决方案,把在时延允许(大于20ms-50ms 时延)的条件下逐步把部分或大部分地面数据中心迁移到太空中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6G网络架构下,数据中心的组网必然是在地面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实施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地面的数据中心按数据交换时延、数据交换频次、数据交换成本组网。而在太空通讯网络的数据中心如何组网、如何把地面数据中心与太空数据中心相结合,如何把本属于地面的数据中心迁移到太空中,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战略和技术问题。

最近有一则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SpaceX一段时间停止了发射星链(Starlink)卫星任务,该公司总裁格温·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在8月中旬表示,公司暂停了Starlink卫星的部署,因为他们正在完成首批配备激光通信链路的下一代Starlink卫星。这些带有激光通信链路的卫星群将无需与地球上的地面站通信就能完成数据传输。同时,由于这些卫星由于是通过激光链路相互传输数据,因为光在太空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要比通过光纤电缆快得多,这样就会比地面用户的数据传输速度更快。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日前透露,星链Starlink卫星互联网服务很快就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输数据(可以达到光速的97%的传输速度,要比光纤传输速度快40%)。星链星座作为天基互联网,很可能给世界带来极具颠覆性的效应。

星链网络架构正是基于此设计:用户终端——星链卫星(包括数据交互)——星间激光链路——星链卫(包括数据交互)——用户终端。理论上用户在全球任意位置都可接入星链网络,从而享受高速度、低延迟的互联网体验,而不依赖地面互联网。相对于目前地面传统互联网技术,虽然天基互联网不能代替地面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星链互联网系统可以在太空环境下完成全球任何地点的通信。为将来6G时代的天地一体化组网满足众多应用开辟了值得借鉴的方向。

从天基互联网星链的部署计划可以很清楚看出,必然将在太空中建设数据中心。在一些边远地区、海洋、高山以及特殊行业的卫星移动互联网通讯不需要依赖地面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星链星座还可以作为任何一种卫星或地面设施的数据中继层。一旦实现,在很多的行业应用如自动驾驶、航海业、航空业、甚至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应用就会会直接采用太空中的数据中心!太空数据中心会呈现出传输速度快、低成本、节能等重要特征。

因此,未来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的重点课题在于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

1、 太空数据中心的时延可以满足太空与地面的大部分业务的时延要求

按照近低轨卫星通信到地面的距离300-2000公里,它的数据交互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 /信道带宽(b/s)(信道带宽就是数据率)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处理所收到的分组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输出队列中等待转发,就形成了排队时延。

可以看出数据交互时延的组成中,发送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很重要,但不是刚性时延,一直在改进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得到更理想的结果。而传播时延相比来说是刚性时延!主要取决于传播距离,尽管在太空中无线电K频段(世界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了K波段-20-40G)传播近似光速,除了向地面传输的大气层影响外,传播距离仍是影响时延的主要因素,这也是天基互联网要选择在近地轨星座组网的根本原因。按照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电磁波段一定,近地轨卫星的传播时延大约在20-50ms。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宣称时延可以达到小于20ms,其时延可以满足太空到地面的大部分业务应用。

图3 全球StarLink网络测试时延数据

另一方面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不断改进也为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聚焦宽带移动互联网服务,而且数据时延20-50ms可以存取在太空数据中心,加之低轨卫星间激光通信以极低的时延传输,不需要地面互联网就可满足。整个宽带卫星网络的运营也类似于维护数据中心里的服务器集群,该集群也会频繁更新软件,以解决诸如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成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的重要部分。

目前大多数地面数据中心的交互时延大约50ms左右,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在时延的指标上可以满足大部分业务要求。

2、 分布式是数据中心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的必然选择

现有水平的数据中心设备本身的体积大、重量大、耗电大,无法在太空中建设单一大型数据中心,决定了在太空中数据中心的组网必须是分布式的。这是因为现阶段低轨卫星的容积有限,太阳能电力容量小于2000瓦,即使最大限度的小型化、模块化、节能化进步也无法建立巨大的单一数据中心,必须把数据中心分布建在每一颗卫星上,通过卫星激光通讯极低的时延进行数据交换,形成一体化的大型数据中心。

例如,现在国内最东北的用户要通过卫星通信联系最西南的用户:用户终端——星链卫星A——地面站核心网及传输——星链B——用户终端,完全取决于地面核心网数据获取及链接,而且还要通过地面站核心网及传输来解决卫星A和卫星B跟两个用户的链接。即使两个用户同在一颗卫星覆盖下需求链接,也需要地面站核心网的链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链接传输的时延和成本。一旦通过低轨卫星的激光通信而建立太空数据中心,就完全不需要地面站的核心网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卫星通讯的时延和成本。太空分布式数据中心组网就成为6G天地一体化组网的必然选择。

图4 基于地面核心网的卫星通信

3、逐步把部分地面数据中心迁移到太空数据中心

能否把符合20-50ms的原本在地面的数据中心完全建立在太空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源、太空中低温环境的自然冷却、太空激光通信的最低时延、低轨/中轨/高轨卫星可以防范地面自然灾害和信息安全(量子加密)将成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的必然趋势。传统地面站数据中心原本是为卫星通信提供支援,完全可以通过地面站把地面20-50ms的业务数据传送到太空数据中心存储和交换,建立地面数据中心迁移到太空中的地对空中转站。

所以,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的组网就可按数据存取频次、数据时延要求、数据存取交换成本组成。而不需要拘泥地面和太空,而是以时延为特征,建立地面数据中心、分布式边缘计算数据节点(MEC)、太空分布式数据中心、应用于地面的低轨/中轨/高轨综合安全的太空数据中心。实现未来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尤其是实现未来“地数天算”的梦想。

图5 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

4、特定垂直行业可能率先实现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

例如,从遥感图像里提取信息,是遥感应用和遥感产业的基本生产方式。但是越来越丰富的图像资源带来了新的问题: 判读员不够用。按照国际业界共识,一名合格的判读员培养周期长达八年之久。即使在技术人才最为充裕的美国情报部门,也长期面临着判读员严重匮乏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卫星图像——不管是数字的还是胶片从来没有人看过。高分辨率卫星的商业化和商业星座的普及,更是让数字遥感图像成了要多少有多少的海量资源。这形成了遥感应用产业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庞大的资源和庞大的需求之间,靠极为有限的人力判读环节维持着。

国内外遥感应用界最近把这个问题推向前台,行业热议的话题正是“对地观测行业从销售数据转向销售答案”。要从数据中取得答案,就不可能像传统上那样靠人力来分析数据,只能依靠人工智能和深度机器学习技术。在遥感产业界规模最大、名气最大的数字地球公司,则把自己的业务全面转向了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AWS),利用AWS所掌握的机器学习技术来实现深度分析,服务于防务、情报、公共安全、测绘、环境保护、油气勘探和导航等领域。越广泛的行业应用,就需要越多的卫星图像数据传输、AI机器学习和分析、读图结果的传递,这对实时性和成本产生巨大挑战。

随着卫星遥感AI识别技术的成熟,将AI算力集成为微型数据中心,集成于遥感卫星中,可以实现实时侦测、实时分析,快速分发、

结构化处理后的分析结果给各类用户,帮助更多的用户具备低成本快速决策能力,并且大幅度降低卫星链路的图像数据传输量。

类似AI遥感卫星数据中心的模式,未来在特定垂直行业,将率先将空间测绘+数据AI处理+ 结构化内容分发集将成为太空数据中心的核心模块。

第三章

建设太空数据中心是未来数据中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地面数据中心作为耗电大户,由于智慧城市、云计算等应用带来的庞大需求将会持续刺激数据量的增长,进而推动数据中心耗电量增长,预计未来数据中心耗电量仍能维持双位数增速。工信部计划2022年数据中心PUE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UR1.3-1.4),假设数据中心耗电量年复合增长率在2020年达到峰值的17%,之后增速逐渐下降到2025年的12%。在上述假设基础上,按工信部的统计和预测2020年国内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约为2,04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2025年数据中心年耗电量约为395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4.1%,2030年还会翻翻,给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带来巨大挑战。

地面的大型数据中心耗电巨大。对于数据中心而言,IT和空调制冷设备是数据中心的主要能耗来源,两者通常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85%。而IT设备主要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构成。其中服务器系统用电约占50%,存储系统约占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15%。

图6数据中心能耗
图7 数据中心IT设备能耗来源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2020-2026年中国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地面数据中心在未来6G的业务发展中,数据中心必将会指数级增加,耗能巨大,要想实现数据中心的碳达峰碳中和,把能够允许20ms-50ms及以上时延的数据中心从地面迁移到太空就成为未来中心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必然途径。

1,太空数据中心必须采用小型化和低能耗的IT设备

地面的大中型市中心的IT设备耗能排在第一位,低轨卫星所提供的太阳能电力1000瓦-2000瓦左右只能提供一个标准机柜的耗能,无法达到地面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供给。所以,现阶段低轨卫星组网在太空建立数据中心只能采用分布式。而且提高IT设备的集成度和低能耗成为关键,最新科研进展表明传统技术未来采用1-3-5纳米芯片和算法可以大大提高IT设备的集成度,降低IT设备能耗。如果未来把量子计算和存储技术于太空数据中心就能完美解决问题(而太空的低温环境也可以量子计算创造条件),这样也为太空大型数据中心奠定了基础。

2、太空数据中心可以天然解决IT设备的冷却问题

地面的中大型数据中心的冷却设备耗能占到35%,如果能建立太空数据中心,宇宙空间接近真空状态,并且温度非常低,大大延长太阳电池以及数据中心IT设备在太空的工作寿命,关键是可以省去地面数据中心的冷却设备耗能。问题是低轨卫星运行背阳的一面温度零下100多度,可以很好地利用进行设备冷却,而向阳一面温度达到100多度,就必须研发相应的反射面来保持低温,这样就可以天然解决IT设备冷却问题。节省地面数据中心冷却设备的耗能。这也是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最有前景的驱动理由之一。

3、卫星太阳能电站可以为太空数据中心提供清洁能源

1968年,美国科学家彼得·格拉舍提出建立卫星太阳能电站的设想, 并对卫星太阳能电站的设计提出了以下原则:

运行轨道应保证接受面能始终对准太阳,传输装置能把能量向任何希望点发射;光电转换元件应能达到最大的理论效率;传输装置能将电能转换后送回地面,而传输频率满足大气吸收量最小;地球接受器能够以需要的能量密度接收,并且能够传输到用户那里。

卫星太阳能电站选择的是地球同步轨道,并且为保证24小时工作,应当在同步轨道上布置两个卫星太阳能电站。光电转换元件选择比较成熟的硅光电池,其理论上的,并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供地球使用。虽然太阳能电站对地面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低轨卫星输送能源更容易实现。这也是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最有前景的驱动理由。

总之,建立太空数据中心,逐步解决了以上技术难题,就可以在未来6G天地一体化组网中实现数据中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终极目标,实现未来“地数天算”的梦想。

第四章

太空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和技术趋势


毫无疑问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是未来6G天地一体化重要趋势和组成部分。同时也面临若干技术问题值得探讨:如何在太空中低轨道、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组建安全的天基数据中心组网;如何在太空根据耗能的限制而建立分布式数据中心(让每个卫星分别承担数据中心的数据获取、数据计算、数据储存、数据交换);如何利用激光通信解决数据传输与交换;如何提升服务器效率降低发射及运维成本(是否在未来引入量子计算);如何保障太空数据中心的安全(量子加密);如何利用新技术延长低轨卫星的寿命(决定太空数据中心的寿命与成本)等等。

1,低轨卫星寿命和成本问题

低轨卫星的设计寿命为5-7年(远低于静止轨道卫星的寿命。)就会使太空数据中心的寿命短和成本高。这是因为低轨卫星要进行变轨控制,需要携带驱动变轨发动机的燃料有限所致。数据中心机房的软硬件生命周期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更新,一般3-5年就要软硬件升级,8-10年就基本更新一边。如果低轨卫星持续改进有了10年以上的寿命就可与地面数据中心的设备寿命同步,就可以实现与地面数据中心相同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随着太空技术提升,将会低于地面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成本。

地球轨道卫星技术的发展一直受限于其自身携带燃料数量的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燃料耗尽,发动机失去驱动能源,无法调整轨道运行,整个卫星便宣告使命终结。而大量废弃的卫星及其碎片滞留空间,也时常给其他正常运转的飞行器带来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随着国内外航天业界的努力,太空卫星加油飞行器即将诞生,并在未来投入商用。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可移动的“太空加油站”,能够自主与低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对接,进行轨道燃料加注,使原本即将燃料耗尽的卫星运行更久时间,避免其过早“油尽灯枯”,可以使卫星寿命延长一倍以上。并且它能够将废弃卫星拖曳到所谓的“墓地轨道”,在那个高度下,它将不会给使用中的卫星造成威胁;或者相反的,将它们降低到地球大气中,令其燃烧销毁。其被定义为空间基础设施服务工具,在为当前运行的卫星传输更多燃料的同时,也兼备检测、牵引、复位和小规模维修等功能。

未来随着太空加油站商用,就能大大延长低轨卫星的寿命,降低太空数据中心的成本,这样就可为太空数据中心的建立和组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异构应用卫星数据整合问题

现在运行在太空中有非常多种应用卫星,例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以及多用途卫星等。每一种应用卫星都会携带自己的数据中心,都会有专门的硬件IT设备和算法,七国八制,良莠不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业务属性虽有不同,但数据类型如数字、语音、图像、视频雷同,各自算法、标准却各不相同。尤其是用户注册、鉴权、链接、定时、收费等管理功能完全雷同,但各起炉灶,独门独户,互联互通困难,往往造成了数据中心IT设备的极大浪费,使得卫星发射和数据成本居高不下。建立统一的太空数据中心和平台(极重要的卫星应用除外,例如军事用途),就会整合这些不同的应用数据,统一太空数据中心标准与IT设备和算法。(即使不同厂家,也要在同一标准下提供接口和互操作)。如果用建立统一太空数据中心整合这些不同的应用,就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研发资源浪费,大大降低卫星的制造成本、卫星发射成本、太空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

3,激光链路数据传输与安全问题

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是“分布式”的,必然要用激光通信链路进行中继、交换、组网。

首先, 激光链路技术,就是在轨卫星之间可通过激光通信技术实现远距离通信。主要特点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终端体积小、质量轻小、功耗较低。但最大特点在于,不依赖地面网络的转传,由此减少地面站甚至避开地面站。虽然激光通信是一项传统的通信技术,在地面易受气候影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甚至会造成通信中断。大气中的氧、氮、二氧化碳、水蒸汽等大气分子对光信号有吸收作用;大气分子密度的不均匀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烟、冰晶、盐粒子、微生物和微小水滴等对光信号有散射作用。云、雨、雾、雪等使激光受到严重衰减。地球表面的空气对流引起的大气湍流能对激光传输产生光束偏折、光束扩散、光束闪烁(光束截面内亮斑和暗斑的随机变化)和像抖动(光束会聚点的随机跳动)等影响。这些问题对于激光链路通信在太空的真空环境中都不存在,可以发挥激光通信的优势。也要看到在太空低轨卫星间运行中组网的激光通信要克服发射和接收点之间的瞄准的难题。低轨卫星运行中为保证发射和接收点之间瞄准,不仅对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操作也复杂,需要极高级的AI智能算法和操作系统。

因此,6G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太空低轨卫星、太空数据中心组网必须重视卫星的激光通信技术。

其次,建立太空数据中心,由于传播距离的不同,时延不同,低轨卫星数据中心可以满足20ms左右的时延,中轨道卫星可以满足50ms的时延,高轨卫星100ms以上的时延,要组成太空数据中心就必然会采用低轨/中轨/高轨卫星组成综合太空数据中心网,也要依赖激光通信进行传输和和交换。

星链计划的第二代低轨卫星已经采用了激光通信技术,可以预见未来激光通信技术会的竞争会愈演愈烈(而激光通信的频谱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激光链路通信是太空数据中心传输交换的神经系统。毕竟激光通信是外向光传播,会被其它间谍飞行器探测光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太空低轨卫星通信网和太空数据中心的安全,可以利用量子加密的方式,构筑我们太空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和太空数据中心的内生安全。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时代,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非常重要。尤其是:

(1),交互时延是未来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及其组网的重要指标,而不必拘泥地面或太空。

(2),建立太空数据中心,满足卫星通信外,尤其是把能够允许20ms-50ms及以上时延的地面数据中心部分或大部分迁移到太空中去。

可以预见这两个重要诉求将会成为未来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途径,应该成为我国未来6G天地一体化组网的重要远景。也是实现未来“地数天算”梦想。

航天业业界估计太空全球低轨道大约可容纳60000左右的低轨卫星,太空卫星组网的激光通信需要占有大量的频谱资源,可以预见卫星的轨道资源和激光通信的频谱资源这两大不可再生资源的竞争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远景,就必须对低轨卫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太空太阳能电站技术、太空加油飞行器技术、低轨卫星间的防干扰技术(太阳风粒子、宇宙射线)、低轨卫星轨道中的防止碎片技术(卫星回收技术)、太空低温环境的IT设备冷却技术、量子计算与量子加密技术加以重视和研究。形成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系统性思维和统一综合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未来6G与5G融合天地一体化的无缝覆盖,满足未来以6G时代以“数字孪生”为特征的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海洋、智慧航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AR/VR 、全息通信等各种业务。满足未来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的碳达峰碳中和。

总之,可以预见以上问题会在10年左右得到解决, 6G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将开启新的时代。

非常欣喜的是我们国家在航天技术、量子计算与加密技术、北斗系统、地对空通信技术、芯片技术、计算与存储技术、6G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太阳能技术、新材料技术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也有理由相信在这些前沿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我们会在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路以及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组网的竞争中再续辉煌!

附:作者简介


刘鹏,教授级高工,长期耕耘在通信产业一线。曾任邮电部第四研究所产业部主任、副所长,主管研发管理及产业推广。后长期在中兴通讯多个部门担任负责工作,任中兴通讯副总经理。曾担任国家3G专家组成员。
在2003-2004期间,代表中兴在业界首次提出了BBU+RRU解决方案和运维工厂的理念,有效解决了当时TD-SCDMA大规模组网馈线无法落地的问题,并开创了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新模式。

编辑:晓燕
指导:新文


延伸阅读:最全6G研究
蜂窝坍塌?关于6G架构变革的思考
如何提前布局6G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中心专家这样说
重磅:6G全球进展与发展展望白皮书(最新)
《6G通信技术专利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中国申请已居首位
《6G驱动力与愿景白皮书》发布!(附全文)
又一本6G白皮书来了!(附全文)
谁在“吃螃蟹”?关于6G的阶段汇总
重磅:6G的关键特征与挑战
重磅:6G概念及愿景白皮书
国际电信联盟启动6G研究工作

延伸阅读:
总编评论:换轨通信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总编评论:蹈厉5G应用“集体舞”
总编评论:加快700M部署关系5G应用全局
总编评论:警惕和防范5G行业市场无序竞争

推荐阅读
暴雨之后:通信是如何恢复的?
5G在比亚迪发生了什么?| 5G扬帆纵深行
电联2.1G集采之后:5G“双频”的春天来了
“5G+8K” 打造柔性智能工厂 | 5G扬帆纵深行
最新中国5G主设备市场“座次”
电联2.1G集采之后:5G“双频”的春天来了
四厂商分食200亿!电信联通2.1GHz5G主设备集采结果出炉
特发信息:光通信转型发展的“特别”样本
最新:全球基站设备市场份额排名
诺基亚2021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增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