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大模型不可滥竽充数,通用AI需要脚踏实地

马继华 通信产业网 2023-10-19


既要仰望星空,也得脚踏实地。


文 |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 马继华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这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范式上的进化。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将诞生伟大的新产品,也将出现伟大的新公司。


自从ChatGPT火爆以后,国内大模型产品就如雨后春笋,甚至,有媒体总结出来几十个大模型的应用,各个都很“强悍”。

这里面,有些是个别媒体生拉硬套,将靠点“大模型”概念的都列入大模型,为的是给某些企业做营销。也有的,是媒体人员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大模型,看什么都是从而拉郎配。当然,还有一些,本就是李鬼来故意冒充李逵,提高自己身价股价。

至于什么是大模型,有很多的定义。一般的理解,AI专家将大模型统一命名为Foundation Models,可以翻译为基础模型或者是基石模型,大模型是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通道。

我们没有必要去从技术上分析把普通人绕晕,就说点底层逻辑。大模型,其初始本意就是要做通用AI,也就是将机器人当成刚出生的不懂世事的普通小孩来培养全面长大,而不是打造行业工具人。

比如,ChatGPT就与各种专业领域AI不一样,通过大模型的训练,已可以实现在社会各方面的通用,你可以问他哲学问题,也可以问他科学问题,还可以生活细节、柴米油盐,可以包罗万象。

换个说法,通用AI是要读普通高中,未来考大学读博士,专业AI是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成为技术工人,未来“行行出状元”。

这里,不管是通用AI,还是专业AI,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但差异确实不小。

也有人认为,大模型本身是一个超级大脑,与之相对,小模型是一个垂域专家。在实际落地场景中,因为现在技术能力和产品进化的限制,小模型应用反而会更丰富一些,更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为大模型还不成熟,通用人工智能还处在童年阶段,所以呈现出来的很多应用比较“幼稚”,甚至产品粗糙错误不断,反而,那些基于“小模型”的专业人工智能应用更加好用。

行业专用AI早就是很成熟应用,不要说用了几十年的工业机器人们,就是智能客服也图文问答等等也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来看,目前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大模型,就变得很简单。那些越是看起来水平很高的人工智能应用可能离真正的大模型越远,反而是那些漏洞百出的更是“大模型”。

培养通用AI,培养专业AI,都需要使用预训练,也可以用同样的算法,但需要的数据量、需要的算力和需要的研发投入是相差巨大的。

目前,大模型需要的数据量,特别是计算机能调取和分析的数据量非常庞大,GPT可以调用万亿token级别的全球高质量文本数据,超级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分析,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AI进化。

如果说培养通用AI是造万里长城,那培养行业专业AI也就是家里四合院修个围墙。

因此,从事通用AI大模型,需要巨大的数据量收集处理和积累,也需要巨额资金和科技投入的长期支持,还要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底蕴及稳定的科研团队力量,这不是谁都能做的事。

我们看到,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中,到目前也就微软谷歌等有限的几个科技巨头在做大模型,其他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也只能看着,或者选择去合作调用其成果。

结果,到了中国,各路神仙开始篡改定义,拿着所谓的行业大模型滥竽充数。一月之内,都做成了大模型,也都成AI巨人了。

不得不说,国内绝大多数这些号称的大模型,其本质都是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而已,或者搞了一个GPT插件,从而改头换面成了ChatGPT的顶级研发同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用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大家都有机会,何苦急功近利?面对大模型,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得脚踏实地,勇敢的不断探索、更新和创造。

作者简介


马继华

达睿咨询创始人,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长期关注通信、科技、互联网、金融及新媒体。


编辑、校对:亮亮
指导:新文

延伸阅读:大模型
逐鹿大模型:"通用为王"还是"专用是金"?
大模型开启AI新时代
一张图看大模型
AI向善之惑:要不要给大模型装上“红绿灯”?
谁会领跑中国大模型?
百度交卷:“文心一言”来了!

推荐阅读

为数字化而生:走进中国联通第四张网
蝶变:云成为运营商新主业还有多远?
5G甜蜜期还有多久?从四大通信设备商年报看风向(附一张图)
重磅:中国电信牵头发布《5G空间计算白皮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