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景观设计公司同行公开信!

李迪华 景观设计小学徒 2023-09-06


致景观设计公司同行公开信

请呵护企业信誉和重视设计品质:

第一、请珍惜每次项目机会,无论是委托还是招标竞赛,都全力以赴,坚决拒绝比烂!

第二、请真真切切做好场地调研和研究分析,每次都为场地问题贡献只属于那个场地或设计目的的一点创新,所有企业的创新汇聚成的群体创新决定行业水平与高度!

第三、请殚精竭虑服务甲方,甲方是我们展现社会责任,是我们实现企业和个人商业价值的地方,甲方不是用来对付、糊弄的!

第四、请眼里有人,只有社会大众从我们的作品中感觉被关爱,激发了想象力,我们的职业才会受到普遍尊重。

第五、坚决拒绝低价竞争,合理的价格才能保证提供高品质服务;良性同行竞争,应该是合理相近报价下的设计创新与服务比拼。

第六,坚决抵制用他人建成作品照片做“示意图”、“意向图”,这种行为应该视为剽窃被而全行业唾弃。

第七,设计文本是陈述设计思想、呈现对设计问题的理解、解析方案创新、解读服务品质、呈现公司严谨职业态度和设计文化的承诺书,设计文本不应该是比厚度的自言自语离散图画书。

谨此呼吁,与同行们共勉!

李迪华 

2020年6月11日于燕园





地摊经济的倡导者


地摊经济现状如火如荼,如此功德无量的事情,鲜有人知的是,这一切的开端,来自于今年2月,李迪华教授对成都市政府的建议。


李迪华:被清洗掉的街头经济,能回归吗?


夜幕下,不忍离去的小贩儿遇上频繁巡查的城管,曾经的猫鼠游戏变成提示叮嘱和万般配合。成都久违的官民良性互动,让远在北京的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很是欣喜。


致力于搭建自由与理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他,有个身份不为人所知,他是此次成都重启占道经营政策的首位倡议者。



李迪华的建议以“五允许一坚持”的形式在全市推广,经两个月实践,在两会上被点赞肯定,并继续升级推进。高楼大厦间曾一度难觅行踪的流动商贩重现成都街头,让其与直接对垒的城市治理,有了重新调和的可能。


事关生计


两会上,“灵活就业人员”成为关键词,该群体数以亿计,李迪华和研究者估测,流动商贩、乡村从业者等是主体,而6亿人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月收入仅1000元左右。疫情之下,他们成了保经济稳就业的关键群体。


李迪华: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这种占道经营行为,它的背后其实是基本民生福祉的改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经营活动的一种补充。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部分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就业和收入的问题。在疫后,他们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我们不可能说等待救援,一定是要让更多的人,他们有机会去自救,去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允许占道经营,成为疫情中激活就业这条民生底线的现实手段,国家相关部门希望成都主动思考、敢于担当的做法推而广之。但记者了解到,不少省份对此报以观望姿态,很多人也对疫情结束及往后是否延续政策存疑。李迪华希望,各地应以成都模式为契机,对占道经营持续长期包容姿态,况且,这也与法有据。


李迪华:其实中央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甚至于在进行城市整治之初,就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2017年,国务院的叫《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其中一段文件,就是在县及以上的人民政府指定的范围内,从事那些无需证照的经营活动是合法的。


转变管理思路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李迪华: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叫自发经济、自助经济,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来自民间的一种经济自愈能力。我们刚刚通过这几年的城市治理,让我们的马路变得干净了,变得安静了。我们必须看到这背后是牺牲了老百姓的生活便利,牺牲了大量靠自由自发就业的人口他们的生活品质(为代价),成都想到街头经济这样一种方式,是一种真真切切、眼里有人的一种城市管理模式。


汽车取代了承载记忆的烟火气,李迪华无不感到惋惜。城市要有车水马龙,也要寻常巷陌、柴米油盐,弥合两者有赖于城市管理者将法令转化为更多的人性智慧和宽容,拿出更精准的“绣花管理”举措。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李迪华:

我觉得疫情这一次我强调的就是一定要反思,我们的事业就是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我们的城管通过这次反思首先是转变观念,意识到过去被我们清理掉的这些街头经济、小摊小贩小店它是我们城市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央一直在强调所谓的放管服,就是政府跟百姓之间的关系不是管理是服务,也就是说我们的主政者,尤其市长书记,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很重要的工作来抓,要制定规则、规矩重新放开,是管的升级版。从成都经验本身来说,非常好的一点是它在开放之前制定了规矩,大家都按照规矩、按照规则来办事。



思考“人的基本问题”


李迪华老师用这几个字总结了自己在教育生涯中关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校园营造联盟北京大学Mapping&Making工作坊”开幕讲座中,李老师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城市设计观察与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




把人变成人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人,是无限可能的人。李迪华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

台下的同学给出了各种答案:“不断否定、批判性思维、分享、教育、做梦…”

李老师认为学生追求唯一确定性答案,揣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中国学生常有的惯性,这种惯性把无限可能给缩小了。

全国高校中给母校捐款数量的排行榜上,北大总是排行榜首。虽然这并不稀奇,但令人诧异的是,个人捐最多的往往是刚毕业找工作较为困难的、不被人看好的文科专业毕业生。

那些一毕业就进入高薪高职位的同学,表面看起来令人羡慕,但其中很多人的人生就止步不前,永远停留在当时。这是由于很多基本问题、基本事实我们常常忽视,很容易随大流。

所以值得反思的是,学校除了给学生学历、知识,除此之外的教育中有没有传授足够多的让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


学校要给予学生什么


李迪华老师指出,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基础能力是我们需要的?系统研究阿姆斯特丹几所大学联合、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培养方案,李老师发现他们的学制为3+2年,本科三年学了五门writing,研究法、高级研究法、熟练研究法、学术研究法…

再结合到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给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培养计划,而学生的自我追求在那里?学生想要学什么?所以我们要注重的是:


1、让学生学得主动

2、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愿意挑战。

3、在设计中如何让我们自己感到新的价值。



六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中国城市街道盲道无直的?

2、为什么我们城市到处是隔离栏杆和隔离墩?

3、为什么不能有地摊和农贸市场?

4、为什么我们不在乎校园街道公园的积水?

5、为什么我们城市那么多绿地?

6、我们的城市改变要花很多钱吗?


在学习和考察中去理解、无标准答案,思路陷入矛盾之时,是最有趣和进步的时候。

人行道与绿地之间的矛盾?地摊与绿地之间的矛盾、城市管理与步行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人人可以侵占人行道——天桥、路灯、行道树、公共设施…

但我们却没有看到在人行道上艰难行走的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主体——人。

而我们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没有做好,是因为太有钱了,以至于无法思考怎么样把最有限的钱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

所以我们的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在老师身上,过度追求图面效果而忽视了图纸背后学生的想法和思维。





“只有当每一个设计师、每一个人试图去思考,才可能开始进入一个良性思考的过程。”


文字发布经李迪华老师同意,地摊经济部分来自景观之路整理新闻,思考人生来自燕园营建社DBPKU ,作者DBPK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