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综合实践活动”课来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看这里

2017-11-01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256字,预计9分钟读完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究竟跟课外活动有哪些不同?开设了这样的活动,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别着急,往下走都有答案。

 

Step 1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二、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


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Step 2

开展课程,掌握两大原则


原则一、课程定位要找准,聚焦综合素质培养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建议,学生在开展此类课程时,应找准课程定位,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新型的课程。


从课程性质上看,它是从活动课程发展而来、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实践性课程。


从课程的特征来看,它是一门集综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看,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这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同等重要,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原则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触发教与学关系的深度变革


田慧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传统学科课程价值,承载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它的设置不仅有效地改善了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了课程类型,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切实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会了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获得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当中,可以有效地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科课程中推广和运用。

  

2.促使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使人们真正地认识和体会到了:课程指向的不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和体验;它不仅可以预设,而且可以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授-受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交往的关系等等。


这些教育观念变化的背后,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范式的转型,引发了对传统课程实施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3.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自主来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在开发和实施该课程的过程中其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意识和能力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都会有重要影响。

  

4.引导课程的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立足实践,面向生活,为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空间,搭建了现实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生动揭示了课程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现实生活的意义,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

 


Step 3

教师们这样指导

 

(一)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指导贯穿活动全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 在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 在活动实施阶段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 在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二)活动方式参考这些

 

1. 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三)评价体系得换一换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们应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 突出发展导向


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 做好写实记录


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

 

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 建立档案袋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 开展科学评价


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Step 4

学校这样设计

 

《指导纲要》按照课程要素构建了课程实施的框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与路径。但它毕竟是纲要,不可能对实施的细节开出面面俱到的药方。

 

天津市天津中学原校长国赫孚基于其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提出了“三点预设”和“四题递进”的方式。


“三点预设”即“看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选择确定具体的考察和研究的对象;“联系点”——所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与学科知识有什么联系;“教育点”——考察对象和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哪些价值。“四题递进”即按照“主题——专题——问题——课题”顺序进行选题。


活动的主题和专题,主要根据本地区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确定。主题和专题由教师预设,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问题与课题由学生确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专题应该有较大的包容度,便于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在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由问题转换成研究课题。不仅在活动选题方面,在实施的各个环节,在管理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实施者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火热报名中

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



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将于2017年12月11~12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此次盛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将以“一带一路——教育的新机遇”为主题,重点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深层改革,努力为人文交流搭建平台、做出贡献。




点击链接查看具体详情


2017 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



扫描二维码参与报名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方式:010-88824912

编辑:周继凤

实习编辑:赵萍

责任编辑: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重磅 | 把教辅推荐权还给老师!人大代表的建议引发教育界关注

荐影 | 看完这部儿童记录片才发现,我们对孩子爱得太畸形

独家 | 支援边区18年,这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说自己只是个普通教师

师说 | 最牛班主任的讲话,字字珠玑,句句戳心

独家 | 朱永新:代沟升级为“代渊”,二孩家庭,父母的焦虑心态如何缓解?

重磅 | 这里有一封来自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的邀请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