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0岁了!这是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庶民的胜利》自这里传响

朱松梅 北京日报
2024-10-02


2024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的第110年。


这是一座充满传奇意味的公园,它只有23.8公顷,与紫禁城一墙之隔。1914年,这座明清皇家庙坛被辟为北京第一个城市公园,从此拉开了近现代公园建设的序幕。


庙坛巍巍,百余年来游客不绝、名流往来。循着初建者的初心,一代代园林人在这里写下了传承和创新的故事。


在110岁生日之际,借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契机,中山公园腾退拆除了社稷坛内部分非文物建筑,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休憩空间,有着600年历史的社稷坛,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园中古柏参天。中山公园供图


历史机缘 时代需求

从繁华的长安街步入中山公园,似乎蓦地闯入了一个清幽之地。庙坛、古树、水塘、叠石、花房,无不透着大气和雅致。


盖建中是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他佩戴的工牌序号却排到了好几百号之后。“我原本是96号。”他解释道,前不久去拜访朱启钤先生唯一在世的曾孙,对方提出一个请求,希望能留一枚工牌做纪念。于是,盖建中便将陪伴自己多年的工牌摘下,赠给了老先生。


在中国近代史上,朱启钤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国初年,他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对北京城展开一系列的改造工程。中山公园的开放是他一手推动的,公园的营建也成为他一生的牵系。


根据《周礼》“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明朝的社稷坛建于紫禁城阙右门外的西南处。那里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坛中所铺五色土由各地纳贡而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可以想见,寻常人要想踏足社稷坛,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


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和功能正发生深刻变化,西方休假制度被引入,可除了庙会、集市之外,京城鲜有休闲娱乐场所。“历史的机缘与时代的需求相碰撞,才促使第一座城市公园诞生。”盖建中说,政客和贤达的推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他们抓住了时机,尽己所能推动公园开放。”


朱启钤曾游历欧美,思想开放,见识过作为公共空间的现代公园。1913年前后,他前往社稷坛踏勘时见到森森古树、恢弘殿宇,却因荒废多年而污秽不堪,遂萌生了将其辟为公园的想法。很快,名流们在报章上就此事达成一致,并得到了政府的赞同。


民国四年(1915年)五月朱会长与治副会长、孟副主席、董董事来园视务后在西檀门外土山旁合影 (自左起:董翔周董事 孟玉双副主席 治虑清副会长 朱桂辛会长)


1914年10月10日,在对社稷坛进行了简单的除草、清洁后,中央公园开放了,头一天就迎来了上万人。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衡量,一张门票大约能买六七个鸡蛋。民国时的普通人家大多日子艰难,鸡蛋是偶尔给老幼改善伙食的,用这些钱来逛公园自然是一件略显奢侈的事。即便如此,皇家园林的开放仍令市民感到欣喜万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老百姓借此感受到了现代国家的自由平等。


中央公园边开放,边营建,1915年之后,陆续增葺了不少山水、亭榭和花木。哪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造景营园理念也堪称先进。比如在文物保护方面,社稷坛作为公园开放其实是“开放式保护”的实践,所有工程一律要报市政工所,并遵循“依坛造景”的理念。也就是在外坛引水叠山、构筑亭榭,建设了梅园、桃园等开放式小园林;在内坛不做大的营建,保留建筑和祭祀氛围,只是新栽了些牡丹、芍药。百余年来,“依坛造景”是公园一以贯之的理念,并延续至今。


中央公园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也很先进。当年,公园营建的一草一木都需要银两,政府拿不出富余的钱,就由仕商阶层组建了董事会,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管理处。仅半年时间,就募款4万余元。


1928年,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央公园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山公园,先生停灵的拜殿更名为中山堂。


荷塘南岸的水榭。本报记者 程功摄


清严偕乐 不谬风雅

中山公园内坛的东南角,有一家老字号饭庄——来今雨轩。去那里吃冬菜包子,是一桩烟火气浓浓的文雅事。


来今雨轩茶社(外景)中山公园供图


来今雨轩有歇山式屋顶,红砖墙,黑筒瓦。大厅挑高很高,摆十余张榆木方桌,铺乌木地板,镶嵌八瓣梅图案的老花砖,屏幕上播放着《觉醒年代》。记者踏访时是工作日,11时刚过就几近客满,食客们的交谈大多轻声细语,并不嘈杂。


这间饭庄几乎和公园同龄,是1915年营建的,名取自杜诗,寓意“朋友欢聚一堂之所”,建成后作为饭庄和茶社经营。“当年,公园里的茶社不止这一家,还有春明馆、长美轩、四宜轩等,定位不太一样,属来今雨轩最高档风雅。”盖建中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成为各界名流雅集之地,鲁迅、老舍、梁实秋、张恨水等文人墨客都是老主顾。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也常聚于此,阐述政治主张,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就是在茶社门口发表的。


后来,来今雨轩闭馆多年,总有市民游客过来询问何时开放。2019年,古建启动修缮,2021年6月重新开放,内设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专题展,并还原茶社经营服务,让参观者能够沉浸式感受历史氛围。在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中,以“展用一体”为思路的唯此一处。


重张之初,大厅只有九张方桌,后来在参观者的强烈要求下,才又增加了几张。来今雨轩做茶水、点心,着实费了许多心思。


来今雨轩茶社(内景)中山公园供图


经营者请来了大师傅,按文献复刻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以瘦肉末和四川冬菜入馅儿,面皮松软雪白有嚼头,总体是甜咸口的。包子的外形也很有特点,个头大,状如鸟笼,手工捏褶26个。如今,8元一个的冬菜包子几乎每桌必点。此外还有小菜拼盘、豌豆黄、西点,菜品少而精致。


中山公园建园之初,一条重要的园规就是“清严偕乐,不谬于风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文化底蕴,不搞吹拉弹唱。来今雨轩自是谈笑有鸿儒,其他殿堂亭榭也清雅秀丽,一场又一场文化艺术展密集举办着。张大千、齐白石、金北楼、徐燕孙、徐悲鸿等大师,都曾将作品送到公园展览。


董事会食堂、中山堂、来今雨轩、水榭等地,都是办展的好地方,展览类型也很多样,包括西洋画、版画、摄影、书法等。据记载,从1915年到1938年,共有191个团体、300多个人在中山公园办展,场次不少于1500场,一周办好几次展也是常有的。


传承百年,风雅长存。如今的中山公园也是艺术家们向往的布展空间,2024年春夏之交记者踏访时,南七间房正举办一场名为“郁郁春华 芳风咏时”的花卉名家书画展。展区不大,作品统共才66件,多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等知名院校的老师,水墨华彩,各臻其妙。


煻花手艺  传承出新

中山公园的花展一年四季不断档,是京城有名的看花地。秋天,“春华秋实”展总会如期而至,顾名思义,春花和秋果同室展出,亘古不变的自然节律在花果香气中被消解了,这是源于精准花期调控


郁金香花展(中山公园供图)


现在,能做花期调控的公园不在少数,中山公园仍是其中翘楚。这里的温室花房——唐花坞也有上百年历史了,“唐”与“煻”通,是用火烘焙的意思,煻花就是在暖房里培育的花,园艺队队长赵海红更习惯称之为“烤货”。


18岁那年,赵海红来到中山花圃,跟着老师傅学做“烤货”,一干就是30多年。煻花的原理不难理解,功夫全在于分寸的拿捏:升温太迟,花朵不能提前开放;升温太急,则容易花量不足。师傅倾囊相授,赵海红有悟性又勤快,不出三年就学精了煻花手艺。


为了让花按照设定的日子开放,园艺队得提前好几个月准备,平时把枝条养得壮实,花儿才有力气,花期才长。“坐上骨朵儿之后,我们一天得去看好几趟。”赵海红说,如果花苞老不动,那一准儿有问题,不但要调整温度,还得精心控制土壤、水分、肥料和风力,牵肠挂肚得很。


园艺队使的都是最朴素的手艺,自个儿晾水、沤肥,亲力亲为。就拿浇水来说,拿一个个大瓷盆盛着水,在太阳下暴晒,晾透了才能用。师傅们手拿一根竹竿,当当当敲花盆听声儿,土干透了才浇水。


起初,中山公园的花期调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梅花、碧桃、榆叶梅、西府海棠、小迎春、贴梗海棠等。经过园艺队的精心打理,很多三月开花的植物,可以提前到元旦开放,因此有了“梅兰同展”的传统。


赵海红不满足,仍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得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初夏的花儿不好调控,就拿紫藤来说,赵师傅反复试验了五年,才让5月紫藤提前到春节开放,去年,一棵紫藤开了60朵花,今年足足开了120朵,给大伙儿高兴坏了。这几年,园艺队成功试验了紫荆、锦带、连翘、结香等花卉的花期调控技术。


中山公园以养兰见长,内坛西北角的惠芳园是专门赏兰花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大的兰圃。门前有茂林修竹,通幽曲径,展室之内,春兰、惠兰、剑兰、墨兰渐次登场。


兰花多生长在南方山间,在北方不好养活,容易干尖儿。上世纪60年代,中山公园开始了“南兰北养”的尝试,朱德、邓小平、张学良当年养的兰花,都送到了中山公园,如今,它们都在兰花师傅的精心呵护下开枝散叶了。


中山花圃专门辟出了兰圃,顶上搭着竹帘挡阳光,地面还得洒水,保持湿润。花圃里足有上千盆兰花,第四代养兰人叶长利从早忙到晚,不敢怠慢每一株。“我们的兰花都是原生种。跟组培苗相比,原生种的性状更好,花型不会变。”他自豪地说。


唐花坞《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刊》(1939)


明日预告

璀璨八音盒|震撼一个时代



“你不知道的长安街”系列


  1. 长安街,到底有多长?

  2. 长安街,是一条街吗?

  3. 你猜,长安街有多少种颜色?带上色卡,彩绘长安街

  4. 长安街,是什么颜色的?

  5. 长安街,就是一曲交响乐!

  6. 长安街,有多宽?

  7. “长安街的气氛,是自己长出来的”

  8.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来到这条长街

  9. 中国的公路,从这里出发!

  10. “华兴”的一封信,天安门城楼开放了!

  11. 翻天覆地!这是一座人民的广场

  12. 2分零7秒,和46秒

  13. 人民英雄,放在祖国的心脏!

  14. 长安街上,有多少华灯?

  15. 天安门城楼上,曾悬挂过和平鸽

  16. 人民大会堂,藏着全国人民的心意

  17. 原来,故宫“开门”已经99年了!


未完待续……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朱松梅【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