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 后江南设计师,奔走 6 年复兴传统手工艺,拿下 14个国际大奖

吴志奇 玩物志 2022-09-22

他复兴了竹织手工艺,让竹织在现代重生。

他斩获 14 项国际设计大奖,用产品呈现东方美学。

他是 80 后设计师,他是中国美院教授,他是 SOZEN 创始人。


——他是章俊杰。

第一次看到,玩物君没想到竹编可以这么美。



素雅、融洽、精致、特别。


我已经忘记了儿时的竹扇、竹篮和竹筐,眼前全是属于东方美学的,简练而高级的感觉。


它们背后的设计师,就是章俊杰。



2011 年创立的素生(SOZEN)品牌,是他将传统现代结合的起点。「素」代表一种本真状态,而「生」代表生命力。

那年他了解到了竹编,从此颠覆传统手工艺,用各种大胆的「竹编跨界」,把传统手工艺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



其中的作品,曾包揽红点概念设计奖、iF 概念设计奖在内的 14 项国际奖项,被邀请参加国内外展览更是达 20 多次。



与此同时,他还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前一秒还在授课,下一秒就往工作室暴走。


在他看来,再忙也值得,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我想或许我看到了他想呈现的价值,关于国际化的东方意蕴,以及一眼就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玩物志 × 章俊杰


当晚十点,玩物君才和他联系上,感受得到,他在杭州才处理完一堆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江南人,他一说话,就传来一种温文尔雅的气息。



这次采访,我听了很多他和竹编手工艺艰辛而又有趣的故事。


没想到,他的竹编复兴之路,竟然是因为偶然走进了一个村落开始。


\ 一次偶然的奇遇


您什么时候开始设计之路的?


我大学就学的是产品设计,到现在一直是在做这个专业,然后呢大概是在六七年前,接触了很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设计,我的设计方向也一直在探讨跟中国思维方式关联的设计。


为什么后来决定设计竹编呢?


我本身是江南人,对竹子也不陌生,2011 年,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带学生去绍兴嵊州考察,在一个艺术村突然发现一个竹编厂,它当时已经很没落了,只有两个老人在里面。


当时看了他的一个仓库里的陈列室,里面有他们从六几年至今的一系列作品,当时我就惊讶了,原本以为只是做箩筐的竹子,竟然可以做得这么复杂、精细而耐人寻味,太神奇了。


那些竹编厂陈列的作品很棒,但他们没有再去创新了。作为一个设计师,我那时就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事情。



怎么开始竹织项目的?


当时我也没有太大实力,就找了很多设计公司的老总聊,但他们不是很感兴趣,他们不知道,一个没什么人去传承的手工艺可以做什么,会做成什么样。


后来我就凭着一腔热情,决定自己花钱自己做。我和我的小团队,在工作室设立了一个叫做「竹织研究」的项目,然后深入研究、探讨,可以说 2012 年起,我们的竹织项目才真正开始露面。


那时我们开始参加好几个不错的展览,像第一届上海国际家具展、 Design Shanghai 2012 、米兰设计展,慢慢在国内外设计圈引起了很大反响,也被更多人看到,圈子里的朋友也蛮认可我们,大家就觉得,还真的被你给做出来了。


接着,我们在整体上也开始把这个体系梳理起来,坚持做着,一直是围绕竹这个主题,每一年都会有新的创新。


\ 竹织跨界的自然之美


竹织结合陶瓷,竹织结合金属...平常大家觉得不搭调的「竹织跨界」,您是怎么想到的?


竹是有深度的,它不仅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也能代表中国的民族特性,它有弹性、韧性,可以折弯、热加工、编织和制作各种产品,它可以让人们层出不穷地去挖掘。



而我是个很喜欢去畅想的人,我会不断想象,竹有可能变成什么样。


竹编和陶瓷,结合了竹丝编织的通透和陶瓷的朴实敦厚,给人一种虚实结合的生命感。


虽然一开始因为我选的陶瓷都是景德镇的手工拉胚,跟竹编去匹配尺寸费了很多周折,但正因此,它们也充满了手工的魅力。



通过竹编,我还产生了金属编织的灵感,这应该也是国内唯一用这种方式去编织金属的。


竹子本身比较有弹性,容易穿插,但是金属很硬,穿插非常难,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最后用特制的机械,通过竹编的六角编织方式才把它们穿插编织起来。虽然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难度特别大。


所有竹织作品,都是把传统手工艺拆解了以后重组,做出全新的产品形式,每一个都是完全创新的,这也是我一直非常自豪的一点。


探索性一直是 SOZEN 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豆、树、晓、影、萍、融……为什么作品大多是一个字的名字?


古代中文不像我们现在的白话都是汽车、马路之类的两个字,他们形容一个东西都是用一个字。所以我当时取名字时,觉得一个字,就能够代表作品了。


竹木椅子「空」,油纸伞台灯「晴」,这些字也会表现作品的一种特征,还比方说我们有一个吊灯叫「萍」,就是跟水面的浮萍一样,它吊起来的时候,就像一片一片地飘在水面上。



这些创意都是怎么来的呢?


我喜欢在家早上很早的时候起来做联想,只要有想法就会记下来。


但灵感这个东西还挺悬的,它其实并不是空想出来的。对我来说,一个好的创意融合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是对这个工艺要了解,另一方面是自己能够理解并产出美,可能在脑子里就慢慢形成了产品。



而且,还要考虑它在生活里用不用得上,这些工艺能不能被实施。


所以最后的创意不是灵光一闪,而是一个综合全面的过程。


一件您满意的竹织作品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


如果我某一天早上有了好的想法,就会坐在桌子前面畅想,想它怎样更有美感,又有实用性,是不是可以制作、生产、批量完成等各种因素,然后就把草图画出来。



用「豆」打比方说吧,这也是 SOZEN 的第一款产品。时我设想把竹编拼起来以后做成一个吊灯,因为竹片可以单片单片地生产,后面重复叠加单片就好,所以批量化就比较容易,这样生产也能比较多,同时它们拼起来,也有一种自然又富有生命力的几何美感。



确定后我就会做很多次实验、做模具,做完后就请手工艺人按照模具去编织、修改,反复调校、修正,最后达到品质了,就把样品做出来,还包括里面的灯球、外包装,才做成比较完整的一个产品。



批量生产完之后,还会出现不满意的地方,比如用单片组装成一个圆形灯罩时,一开始是用棉线把竹片之间扎起来,但这非常花时间,后来我就开始改良用特质的扎带,调了一个跟竹子一样的颜色。



到现在为止,它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产品。这个过程我们花了至少有两年时间。


您平时都会自己编竹编作品?


没有,我从一开始就决定要以设计师的角度跟手工艺人来联合来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突破,怎么和跟手工艺人去联合、沟通,把设计的力量真正结合传统制造。


为什么坚持手工呢?


机器做的东西太完美了,而手工是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充满手工艺人的生活态度的。


就像「豆」一样,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两颗长得一模一样的豆,一片片竹丝块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很自然的微变。但这种微变又是可控的,就呈现出它自己的天然的个性,这种可控的不可控,就让我觉得特别有魅力,让人着迷。



\  6 年只为复兴 1 个手工艺


竹编为什么会被大家忽视呢?


而且你会发现中国人一直认为红木值钱,竹子不值钱。觉得竹子长得快,好像遍地都是。其实红木没那么稀有,很多时候也是被渠道给垄断了。


但是竹编的手工成本很高,特别是细竹丝编织,花的时间多,编织强度大,那些编织师傅做了 20 年以上,他们的花进去的成本精力都是巨大的,不像一些东西学一下就立马上手。


竹编是一个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价值的一个手工艺,当你真的看到那些精美复杂的工艺,你就会被惊艳。


很多人试图去做手工艺创新,但大多数只是用了这个手工艺,做了一个更好看的产品,我们把传统与现代进行新的结合,然后把它真正地产品化。它又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已。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做的这个项目社会意义很大。



给您编织的手工艺人都是来自哪里?


有一次很偶然地看当地新闻联播,正在报道一个当地做竹编的手工艺人,觉得他的编织编得很精美,而且就是最开始我发现竹编的地方:绍兴嵊州。我就马上就联系到他们跑过去。


绍兴嵊州的竹编技艺名噪一时。立体编织是这些手工艺人的特征特点,他们都是细竹丝编织。我联系的这个手工艺人还是一个残疾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创作。



他研究、实践,做了几十年,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市级手工艺大师。他们那一批手工艺人,也都是自学,而且一直非常坚持做这件事情。


我很钦佩他们,也一直跟他们合作。


有没有发生过碰撞与矛盾?


一开始的时候,互相都不能理解,这些师傅都是在一个偏寂的乡下做了几十年的,经验非常丰富。而我们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创新的,他们等于要从头开始摸索。


传统的编织有一定的技法和套路,他们本来按照这个来就行了,我等于是把他这些流程给打散,还添加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法。



怎么去结合一个陶瓷呢?为什么要变呢?这样做有没有意义?他们不能理解。


那么只能靠耐心,一点点沟通、鼓励,逼着他们去尝试新的东西。


我把陶瓷交给他们,反复地给他们信心,与他们一起往前走,做的东西达不到一种审美标准,达不到一种品质,就跟他们不断解释修改的细节。


另外一个,就是联系问题。因为他们在很偏远的乡下,我 2011 年底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用电脑,也没有微信、QQ ,所以沟通时非常困难,我必须要跑到当地去才行。


有时候打电话,他不会讲普通话,都是讲方言,经常互相听不懂,还好我也是绍兴人,勉强语言一定程度上相通,但还是相当吃力。



经常跑来跑去,时间够用吗?


不够......我白天要去上课,只能业余双休时间要去工厂,甚至五一国庆这些假期,都全部拿来跑工厂,没有一点休息时间。这就是我前面为什么说一般都是早上起来想创意(笑)。



而且手工艺人他们住的很偏远,开车来回就要六个小时。每次去了以后就赶紧交流,因为当天还得赶回来。


有一次元旦,我去跑工厂,下了很大的雪,我堵在路上,去就开了五六个小时。但我得去。


现在情况变得怎么样了?


我当时差不多每个周末就跑去,后来越来越熟练了,大家也都理解了我们这样创新是有意义的。


我还带了好多次老外去他们那边做东西、去交流,给他们带去很多资源和信息,不仅仅是让他们赚了钱,我发现他们的思想也满满转变了,他们也意识到一定要赶上时代。


然后就开始用电脑、用打印机、上网、用微信。以前都是用那种最老的诺基亚,现在都可以用智能手机,刷微信,拍照啊什么都很溜,知识面越来越广,视野和思路也完全打开了。


我也特别为他们高兴。


一路走来,也很不容易。


从组织竹织项目 2012 年到现在,好快就六年了。


做一件还没人做的事情的时候,通常都是比较难,因为没有借鉴对象,没有参考。


如果它按照原来的模式走,那就不需要我们了。虽然不容易,但是手工业这件事情,你必须去改变它。


\ 一个「佛系」的工作室

手工竹织之外,SOZEN 的其他作品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竹织项目一般都是我个人创作出来,工作室的其它项目,像阅读文具品牌「手心里 SOZEN CREATE」,主要着眼在微小的情感创意上,挖掘生活中阅读与旅行的美好,我作为总监来把握格调,也希望把它们打造成一个平台式的项目,让更多的设计师一起来参与。



现在这些产品销售怎么样?


一年的话我们也能售出几十万个,多的也有一百多万个,但我不想太陷入到市场竞争的循环里去,所以一直做得比较低调,几乎没什么商业推广。



其实这几年在设计圈里面,我们基本上了所有杂志,但是商务上,我们基本还是自己平台销售。


不那么商业化的话,如何支撑工作室生存?


其实 SOZEN 本身还是一个设计工作室,我们有给很多企业做设计服务,以产品设计为主。也有像「手心里 SOZEN CREATE」的项目其实都是赚钱的,四季之叶和雨荷书签都很受欢迎。



但我会倾向把这些项目的社会性做好。这些设计不一定要以赚不赚钱来衡量。赚钱可能是一方面,但应该比较均衡地去衡量这些东西。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念。



有没有考虑推广更多,它能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其实最开始也比较遗憾就是在国外参展时,有很多公司对我们感兴趣,但当时团队小做不了外贸。虽然后来也没有去做,因为销量不是我们第一要追求的。


我们还是把大量精力都花在了研发上,一直保持着很纯粹的状态。



但我们也有持续在努力,关于品牌运作与拓展方面,来让更多人能够发现它,认识它。



如何平衡教学和工作呢?


虽然我学校工作做完,就得去管那个工作室,还得管家里的事情,但现在整个工作室人员多了一些,都给到我很多支持,我就能集中在设计创新这个板块。



而且我尽量在高效状态下去解决事情,不熬夜。熬夜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事情,我们研究所也一直在探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说不要太穷凶极恶,万事要有一个平衡。


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会熬夜。


对,跟很多公司都不一样,我们比较佛系(笑)。


我不要求大家拼命加班的方式,甚至要大家早点睡,虽然有时候免不了商业冲杀下的忙碌,但我也并不希望因为这个让大家透支。



\ 专注设计,不问终点


您很多作品都有中国东方美学元素,您如何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呢?


中国的东方特色没法概括成什么具体元素,美学本来就是一种哲学,东方美学它是从一种东方人的哲学方式而引发的。


比方说它希望事物内敛、均衡、和谐统一......是一种来自于整体上的哲学思考,这时你会本身认为有些东西就是具有美感的。



我也潜移默化就把它们放在我的作品里去了,所以你可以看到我的这些作品风格也是比较统一的,包括虚实的观念、线条、形体,绝对发自内心,很难用很理性的东西去衡量它。



但同时,我们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又是中西结合的,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这个设计是国际化的,不是小范围欣赏的一个作品。


它的意蕴是东方的,立足于本土,但是整体形式又是比较现代的。



下一个产品准备做什么?


每年我都希望是往前做一些突破。最近我的作品主题叫竹柔。


因为我觉得竹子不仅有硬朗的一面,也有柔性的一面。它很有它自己的特点,如果超过了它的能量范围,就会折断,不超过又会回弹。


这种弹性非常有魅力,它像水一样,可是又有自己的一个坚持,不会软趴趴的像一团乱麻,而是有自己的一个方向。


我也做了一系列作品,会把它表现在一些日常产品,也包括大型装置上。近期 9 月初还会在深圳的设计互联上参加一个展览。


未来有在准备什么项目或活动吗?


4 月份,我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名义参与策展了一个以竹为主题的亚洲竹生活艺术展,我是策展人之一。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可以一直做下去。



另外我们接下来也会去参加一些国际上一流的展会,还包括把作品送去机构收藏、与国内外的一些企业合作。所以未来的项目是概念和商业并举的,但不会被商业绑架。



对竹织有想法的初学者有什么建议吗?


就像我刚才说的,不要太功利,很多年轻人经常想着今天创造一个什么东西,明天就要赚大钱或成名。


太追求这些,反倒会影响真正的设计的思考,甚至整个生活都会混乱。


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研究和探索上,这就像一种修行,它没有尽头,只有一个过程而已。从长远看,也是要讲究一种平衡。


往往一开始的时候最难平衡,因为你要把一件事情突破,但是慢慢地,你就会找到最理想的状态。




采访完,已经快 12 点了。


回过神来,觉得刚刚的采访就像真正经历了一次传统手工艺复兴之路。


一片竹林,一间木屋,做一件专注而安静的事——快速而急躁的生活节奏下,手工艺有着最舒缓而温暖的力量


虽然说到手工艺,大家都会觉得:嗯,很棒。


但是脑袋里也会响起,它们正像骨牌一样哗啦啦倒下的声音。


复兴手工艺,好像媒体和路人都一直在议论,然而没什么人真正为他们做点什么。


但总有人正在行动。


章俊杰已经做了 6 年。


他说,他从不给这个项目定终点,就这样一路往前做,就像看风景一样


好风景都在后头。



微信搜索关注玩物志,回复「书签」,欣赏大受欢迎的「手心里 SOZEN CREATE」书签。

回复「作品」,可以看到更多充满中国东方美学色彩的竹编作品。



 喜欢今天的竹编作品

别忘了点亮我的心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