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经》第3期 · 专题 | 他们是如何进文礼书院的?

2017-07-10 子正 读经杂志

编者按第3期专题为“新生”,记录了文礼书院今年四月份入学的新生求学经历,本次入学的7名新生,多数学堂在读经圈并不为人熟知。本文原标题为《新生 新生》:



2017年春新入学的七名学子


2017年春,文礼书院的新生有七名,并不算多——入驻泰顺竹里后,这已经第四批新生:2015年秋入学10人;2016年春最少,有2人;2016年秋最多,共17人。


这七名新生,三名男生,四名女生,最大的24岁,最小的刚满13周岁。他们来自:广东珠海明德堂,广东广州正德学堂,海南舜谦学堂,山东黄河孔子学堂,辽宁葫芦岛合谦学堂,辽宁沈阳新谦学堂——一些学堂在读经圈并不为人熟知。


开学礼上,七名新生辞亲拜师,场面庄重,现场观礼的观众无不动容。


学生代表发言环节,去年秋入学的赵子路做了题为“书院开启了我的生命之门”的发言,她说:“自己的生命因着解经,因着先生用心良苦的指点,因着同学间的相观相摩而日渐豁达开阔,原本混沌的生命被冲破,才会渐渐明白:原来我真实的生命应是这样的,原来我真的踏上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感受是十分喜悦的,因为是那么真切地觉察到我生命的成长。”


进入文礼书院,这七名新生也会像半年前的赵子路一样,开启他们人生的“新生”。


新生



赵子路在上完大一之后退学,进入私塾全日制读经。龙明宇的经历和她相似,大一暑假,因为参加“论语一百”而与读经结缘,之后从大学退学,进入北京白羊沟的师范四班学习,后随师范班一起迁至泰顺竹里。毕业后,他在文礼书院的子弟学堂半工半读一年时间,后到黄河孔子学堂英文读经,终于在今年春天成功入学文礼。


龙明宇是这批新生中年龄最大的,也是读经之路最坎坷的一位。一般的学生基本是因为父母的意志走上读经之路的,而龙明宇则是一直靠自己坚持走在这条路上。这种立志向学,愤悱之心也正合文礼书院的教学之道。(详见杂志专题文章《负重者龙明宇的飞翔》)


龙明宇


另一位年龄较大的学生是来自台湾的林秉桦,今年18岁。秉桦的父亲林大胜是台湾最早的一批读经家长,早在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推广读经之初,林大胜就了解到读经教育,并决心:“我的孩子一定要在家自学读经。”秉桦3岁时,就被送到读经学园开始读经,并且走遍台湾南北各个学园参访,到进入小学的年龄时,林大胜为秉桦申请了“在家自学”,继续在家读经。小学三年级时,秉桦因申请“在家自学”未获通过,不得不进入体制学校,经过与学校的协商,秉桦可以在单独的教室进行“在校读经自学”,这样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林秉桦


林大胜就是如此坚定的一名父亲,但是小时候的秉桦并不能完全理解:“他是一个‘大奇葩’,做什么事情都跟别人不一样。”秉桦在自己十六岁的一篇总结里如此评价父亲,“我爸对我们很严格,别的孩子能够看电视、打计算机、喝饮料,我们不能,别的小孩在玩,我们在读经,这就是我的童年。”虽然秉桦当时不理解,但在父亲的坚持下,秉桦的读经之路也在一直坎坷而曲折地进行着。他两次来到大陆就读私塾学堂,最终在明德堂完成了30万经典的包本录像。


丰富的经历让秉桦在这一批新生中也显得非常成熟,做事情踏实稳重。现在回忆起父亲,秉桦更多的是感激:“ 我爸就是在妻儿老小都不赞同的情况下,苦苦支撑,走到今天。我爸爸头发这么白,也是为了我们的读经教育操劳、烦恼而来的。”


这一批新生中,不乏如龙明宇、林秉桦一样经历丰富而曲折者,同样来自明德堂施清华,今年16岁,全日制读经五年时间,明德堂已经是她经历的第四个学堂。清华家在杭州,是家里第二个孩子,自小被家中老人娇生惯养,所以特别调皮任性。后来家中多了一个小她八岁的弟弟,爸妈很是疼爱,这使她醋意大发,任性得更加厉害。一年夏天,清华妈妈让她参加了一期力行弟子规的夏令营,结束后她受到影响,改了许多,但不久又恢复原样。


施清华


在体制学校中,清华过得也并不开心,她也不喜欢整天做重复的试题,所以成绩也并不理想。小学四年级上半学期,父母把她送到济南的一家书院,以读《道德经》为主,另外学些才艺,她浑浑噩噩地读了半年,不知何为。后来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四处求学,又也经历了几家学堂,最后在明德堂完成了所有的包本。


清华心思很细,坎坷的读经经历也让她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在书院里她特别用功,看着很文静的她身上有那么一股拼劲。


来自葫芦岛合谦学堂的孙佳慧,今年也16岁了。跟林秉桦相似,她也有一位对读经教育信念非常坚定的父亲。佳慧的父亲孙秋霞几乎也是面对着全家人的反对,在父亲的引领下,七年求索,她们一家从东北到湖南、云南,一路访师求学,经历了许多学堂,最终在合谦学堂完成了30万经典的包本背诵。佳慧说:“原来我对自己有很多疑虑,焦急不安,还有压力,不自信,到书院就全都没了。”(详见杂志专题文章《非典型读经故事》)


孙佳慧


肖述来自海南舜谦学堂,他看上去略显内向,正如一直不为人注意的海南读经。回答问题时他会先思索一会儿,然后慢慢地道来。肖述从小就开始读经,小学三年级开始全日制读经,至今也已有七年的时间。


肖述


他的父母肖开伟、周秋平早在2001年《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刚刚推出就看到了这场演讲,立即就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但当时全国的学堂都寥寥可数,海南更是一片空白,肖述父母只是带着他业余读经,一直到2010年才把他送到学堂全日制读经,2012年自己开办了舜谦学堂,肖述也回到家里读,踏实地读了七年。肖述的入学文礼与其说是海南一匹黑马的异军突起,不如说是绵密用功后的水到渠成。




包本录像从文礼书院2012年正式成立,明确提出三十万包本背诵的入学条件之后才为读经界重视。自2015年文礼书院正式入驻泰顺县竹里乡后,越来越多学堂将包本作为自己的一项教学指标,真正开始老实大量读经。


通过近年来的读经教学实践,一个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大孩子,通过两到三年的老实大量全日制读经,完成三十万的包本背诵,被证明是可能的。2017年,当初那些以培养学生进文礼书院为目标的学堂迎来了自己的收获期。


杜海若所在的广州正德学堂正是于两年前成立,她是学堂最早期的学生之一。她今年15岁,全日制读经不到两年的时间。进入学堂之前,海若在体制的小学中成绩优异,是个曾在全年级排名第一的“学霸”。在家人的影响,尤其是妈妈的坚定支持下,她走上了全日制读经之路。


杜海若


正德学堂的堂主是海若的阿姨,海若的父母后来也都到学堂里工作,参与学堂的还有她的舅舅、舅妈。而她的一个表弟和一个表妹目前也在学堂读经——这已经是一个读经家族。


如今的海若还是一副乖乖女的样子,坐在那里显得很安静,话语乐观轻快。但一提起妈妈,海若有点激动,禁不住地流出眼泪来——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长时间不在妈妈身边。刚刚到学堂读经时,海若的状态也并不好,后来妈妈来到学堂,看到她的情况,严肃地对她说:“如果你不好好读,我就走了(离开学堂)!”海若是独生女,对妈妈非常依赖,如此一来,她立即提起精神来,很快进入了读经的状态。之后,她以大约两三个月一本的速度,总共用了一年零九个月,便完成了30万经典的包本。


进入书院,15岁的她开始了真正的独立生活。在周末和家里通话时,她会主动跟爸妈讲书院的情况,让爸爸妈妈放心。


13岁的林奕彤是这一批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她完成30万的包本背诵也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因为妈妈支持读经,她从小就有读经的经历,小学三年级时还曾到私塾就读一年,但因为家人的反对,最终还是回到体制上完了小学。初中时,妈妈偷偷把她送到学堂,爸爸和姥姥都非常反对,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就把她接回了家。这一次,父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还不满11周岁的她。她想了整整一天,郑重地跟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决定:“我要上学堂。”


林奕彤


初进入学堂时,因为有前几年的读经基础,奕彤的背书速度很快,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已经包本了七本中文经典,在包本20万字经典中最后一本《诗歌词曲选》时,奕彤有些迷茫和懈怠,堂主田春女严厉责罚了她,并以严令退学来警醒她。奕彤深受触动,跪在老师身前,坚定地说:“老师,我一定要完成30万字,我一定要去文礼书院进德修业,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会通中西的大人才,走遍天下去传道授业,恳请老师不要让我退学,我一定努力,一定更努力!”这次交谈,让师生之间的心拉得更近了。八个月后,奕彤成功完成了四本英文经典的包本,达到了30万字的入学标准,并顺利通过了复试,入学文礼书院。


我们采访奕彤时,她进入书院刚刚一个月的时间,她说:“来到书院,我觉得以前老师对我的严格都是对的,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奕彤刚满十三周岁,个子却有将近一米八高,原本就瘦削的她看上去更显单薄,在谈话中,我们明显感受到这个女孩的简单和善良。




这七名新生入学后,书院的学生达到了五十人。


这一批新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堂,分布非常平均,且多于近两三年集中包本。


从这次新生录取开始,文礼书院特别重视了对包本录像的检查,据负责审核录像的助教陈桂林老师介绍,收到的报名信息其实有十几份,数名学生因为包本录像质量不合格而没能通过复试。“我建议还是要在学堂背扎实了再到书院来。”陈桂林对记者说,“现在的新生还是卡着开学的时间完成包本,其实不急的,完全可以全部包完再申请,然后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再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到书院里更容易进入状态。”


文礼书院的春秋两季开学在每年的四月和九月,而报名则在一月和七月,学堂往往会在学生还差一本的时候提前报名。按照正常进度来讲,在开学前完成是没问题的。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期限的压力,很容易出现包本最后一本时延期的情况,进入书院后还是要先完成包本,才能进入书院正常的功课学习。“下一期我们会要求在报名时就完成所有的包本录像,不然学生进到书院再背书,他自己也会感到难受。”陈桂林说。


新生共同切磋练拳


提倡包本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磨炼心性,具备能够静定的能力,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反而会让学生功利地背书,急功近利,效果适得其反。目前有些学堂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开始做二次包本,提升包本质量的工作。


日前,一个学堂在“全球王财贵读经学堂”QQ群中汇报了一位学生计划在进入文礼书院前二次包本并已经用八天时间二次包本了《学庸论语》,季谦先生回复道:


“此举虽不要求人人如此,但确可当一典范。


前几天书院有一个同学写日记引用到一句话,想要查明出处,正在翻书,恰好有另一位同学走过来,就问他那句话在哪里,那同学随口就说,在《孟子》的哪一篇下的靠后的某一章里,一查,果然是。昨日我问那位同学,如果要他把十二本书再重新包本录像,每一本要复习几天?他说有几本是早上要求,下午就就可以录,有几本要复习两天。


他在私塾读经,读了七八年。每本书都要达三百遍才包本背,背过了,还滚读三百遍以上。所以对经文如此之熟,一生受益。


所以,如果年龄不很大,读经不要急于两年三年就完成三十万字。我提倡十年读经,其实最适中的是五年六年完成。


只要经声不断,不必急着完成,不必急着到书院。”


课余时间,师生互动



文礼书院的新生入学程序和入学后的引导工作也在随着一批批的新生入学而逐渐完善。为了能让新生们顺利融入书院生活,新生们要在开学前两天来到书院报到,安顿好宿舍,熟悉环境。书院安排班委们为新生们讲解书院的班级管理制度、日常规范,他们一般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顺利解决。最后,举办新生的相见欢活动,让新生老生相互认识。开学礼当天下午,新生们就正式开始了他们在书院的全新生活。


在学堂里,一般管理很严格,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完成包本录像。而进入书院,则要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这其中要有一个过渡,适当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方便教学,书院根据学生入学时间和学力程度分了一班、二班、三班三个班级。这七名新生都分在三班。


三班原则上不安排才艺和其他选修课程的学习,升班的必须条件是要能通过十二本经典的抽查背诵——从任意一处开始可以往下背诵。在课程安排上,着重注意基础能力的培养:学长会带领学习移注法的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可以顺利地自己进行解经。英文学习方面,每天晚上有一节英文能力课,由文礼国际学校资深的老师任课,老师从基本的语法体系、常规用法讲起,并进行简单的口语练习。


自学的学子


这些训练是新生们在学堂时几乎从未经历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记录中记载:“很多人都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系统地学过英语语法而觉得英语难。而即便是学过一些语法的,也觉得英语语法好复杂……其实只要把握住英语语法的几个重点和主线,就可以对英语语法有个大概了解,可以掌握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剩下的就是在这个主干上添加枝叶,使其更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新生们的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师的欣喜也溢于言表:“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越来越充分,看来大家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本课堂越来越重视,很欢喜,希望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好势头。”


进入文礼书院,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学堂都是佼佼者,身上带着光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压力。据一位新生透露,他感觉到在新生中有一种比较紧张的情绪,大家都崩得很紧。在解经时,大家有意无意地会比拼进度,相互之间不太会说自己解到哪里,但都很关心别人的进度。陈桂林老师也谈到一个现象:刚来时,大家都一直在教室里座位上上课,很少走动,后来看到有的老生在教室外读书,他们也开始自由地到走廊上学习。“我发现这样还是不行,状态容易散,就又要求大家回到教室里。”陈桂林说,“新生刚入学,规矩还是要立起来的。紧了再松可以,松了再想紧就很难了。”


陈桂林要求三班每个人制定自己未来一年的学习计划。计划中包括温经和解经两部分,背过的经典每天要重新读一遍,这称为“温经”,如此十二本书循环读,称为“滚读”。第一次计划制定好之后,陈桂林发现每个人的计划量都非常庞大,以一位学生的计划为例:5月份中文温经《论语》120遍并重新录像,英文温经《仲夏夜之梦》50遍,中文解经解完《论语》;6月份中文温经《孟子》100遍,英文温经《莎翁十四行诗》50遍,中文解经解至《孟子.公孙丑上》……为期一个月的“论语一百”夏令营,全日制读经,正常的速度正好可以完成《论语》一百遍,而《孟子》是《论语》字数的两倍——新生们有老实大量读经的基础,速度要快很多,但这依然是一个体量庞大的学习计划。


陈桂林利用一堂晚课的时间集体讨论每个人的计划,并请大家相互提建议。一位老生看到这个计划后说:“按照我们的熟悉度,这是可以完成的,但是我进书院的体会是读经要以体会为主,速度还是慢一点为好。”陈桂林也在黑板上写下了“沟通调研”“量力而行”“提升效率”几个关键词,引导大家向老生请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重新修改后,大家的计划都更加细致,并分解到了每一周。这个计划还会在和先生小参时(编者按:书院里先生和学生单独谈话称“小参”)再修订一次,最后确定,正式实行。


季谦先生和学子一起上早课




整体来说,刚刚进入书院,新生们都劲头十足。但进入文礼书院,其实只是读经教育全程规划中“十年讲贯”的一个开始,志道乐学是文礼书院的院训,如何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立志,无疑是必经的一个环节。


入学后一段时间后,新生的状态在一些起伏之后趋于平稳,从文礼书院成立时便担任助教的陈桂林老师似乎已经早已料到了整个过程:“抛开背诵的30万经典,他们只是普通的十几岁孩子而已,书院的教育就是要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相信这些经典会最终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中。先把自己的心收一收,想清楚自己要干嘛,这非常重要。


书院是求道的,来书院就是要和先生一起承担这样的道。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会让你轻轻松松地度过,没有经历一番磨难,一番心智上的动荡,学问是成不了的。”


是啊,人的成长之路不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吗?为道日损,去掉自己的私欲,去掉自己的杂念,不是这样,怎么能叫求道呢?不是这样,如何开启自己的新生呢?(




2016年全年杂志仍有部分库存,推荐您订阅全年(六期共160元,大陆范围包邮),无论是自己收藏还在馈赠亲朋,都特别有纪念意义。2017年杂志前3期已经出刊,全年订阅正在进行中。

客服博文老师(微信/电话18968975937)。



▼《读经》杂志唯一授权网络购买渠道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文礼书院微信公众号



志道|樂學|博文|約禮



读经教育的纪实者与见证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