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反腐剧赢面最大!

杨冰洁 传媒圈 2023-08-23

作者丨杨冰洁  编辑丨凌晨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

反腐剧为影视市场送来黄金万两。

2月19日,爱奇艺独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迎来会员收官,热度直逼爱奇艺热播榜第二,且截至发稿该剧依然霸榜网播热度榜前五名。

而且同期,待播剧期待榜单中《国家行动》跻身前十,期待值冲上48.25,成为“意料之中”的收视潜力股。

可以看出,本质上同为反腐题材的两部剧得以收获观众青睐,一方面源于反腐剧的受众面仍在不断拓宽,另一方面也不断证实着未来反腐题材将更有可能成为影视剧细分领域的一大爆点,市场增量备受期待。


01
古今遥相呼应的反腐大戏

细说来,《显微镜下的大明》作为一部古装反腐剧,主要围绕明朝赋税制度展开。故事讲述的是明朝算术天才帅家默(张若昀饰)发现仁华县的“人丁丝绢”税有蹊跷,经历了一级又一级的告状后险些被灭口,最后携手丰宝玉(费启鸣饰)等人共同还百姓一个真相。

该剧与以往的反腐剧有所不同,案情本身涉及的是赋税制度问题,既有官官相护、小人物上诉难的现实性桥段,又有丰满的人物群像与欢脱逗乐的笑点加入。

典型如剧中仁化县令方懋珍这一角色,可以说是继《人民的名义》贡献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现代懒政模范之后,反腐剧塑造的又一经典古代懒政先驱。

再来看近几年逐渐爆火的现代反腐剧集,以《国家行动》为例,同样聚焦的是涉黑团伙背后的保护伞以及官官相护局面形成的根本成因。如此古今一对照,更让人深刻理解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显微镜下的大明》与《国家行动》两部反腐剧,一古一今相隔数百年,却能在内涵上具备互通之处,这直接折射出的是在古与今的历史环境下,“灯下黑”一直存在的人性问题。

然而自古至今,反腐行动也一直被纳入国家大事行列。古有为“清官”立传、写“清官”专史的特色优良传统;今有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轰轰烈烈。

也正是看中贯穿古今的反腐世纪主题,影视剧便自觉加快了取材、拍摄这一连串动作,在投资方、出品方的激励下争相步入蓝海市场,让反腐剧得以遍地开花。

在播出层面,爱优腾芒四大视频平台中,爱奇艺类型化剧场曾多次押注反腐类型片,持续推出《守望正义》《卧底》《突围》等一众正能量反腐剧,可谓是一招“先手棋”。不仅在追求题材全覆盖的基础上收获了超高口碑和剧场模式红利,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对多类型题材内容的价值挖掘、抢先布局、用户覆盖,从而形成赛道全面、储量丰富、原创力强劲的内容矩阵。


02
细分领域下的效益模式

影视剧效益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看。

其一,影视剧集通常具有可观的长尾效应。根本来说,一部剧不是播完就画下句点,它仍有多次发酵和再收益的机会。比如在收视率收益的基础上,剧集仍具备版权收益的可能性,以及基于IP剧迷粉丝而逐渐提升的广告客户溢价能力。

《显微镜下的大明》就收获了可观的周边收益——剧集开播以来,首周原著小说便冲上626.4万搜索热度,再次将明史阅读热推向新的高潮。

且据京东图书的数据监测,目前《显微镜下的大明》已经占据历史图书热卖榜第一名的位置,最近七天搜索量同比最高增长了20倍,成交金额同比最高增长了24倍。

传媒圈分析认为,影视剧能够带动图书畅销的原因,一部分是出于不少观众等不及电视剧的更新,急于想知道结局转而读原著解渴。例如2017年播出的剧集《人民的名义》,不仅在当时引发了极高的讨论热度,而且观众也十分好奇各个角色究竟谁才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于是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人民的名义》原著小说出现了热卖甚至脱销的情况。

另一部分原因,影视与图书可以说是各有拥趸,图书被影视剧带火并不意味着图书市场在“躺赢”。

因为通常来说,反腐题材图书作品内容多取自真实事件,既具备教育和警示意义,同时这一题材由于逻辑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往往可读性很强。因此影视同名书更有可能因为本身的高质量出圈,而非部分网友口中的被影视剧“幸运砸中”而已。

其二,由于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娱乐消遣剧,事关社会大众,且牵涉层面众多,制作者应该把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摆在第一位。

尽管这对于民营公司而言无疑是短板,但未来在此类项目的具体执行上,如果能实现国家单位牵头、民营公司出资,也就能相对合理地解决企业与市场之忧。

这点来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很好地打了样——除了最高检、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之外,演员高亚麟的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安晓芬的大盛国际、弘道影业等五家民营公司共出资一亿,最后便顺利组局《人民的名义》。

其作为官方背书的反腐类型片,在内容能打的同时,更贵在于追求主旋律与娱乐化的平衡、政治与市场的平衡、以及官员与人民的平衡,最终实现影视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正如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人民的名义》总监制李学政曾经所说的——“一味追求市场肯定会跑偏,要想维持类型的持续发展,创作团队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支持,不叫保驾护航,起码在思想指导上有个正确的路子,否则就容易拍出来播不了,有过很多这样的教训。”


03
时代大势与反腐主题的共鸣

反腐剧虽然颇受观众欢迎,但作为一个大的电视剧类型,其整体发展难免有起有落。

业界普遍将我国反腐剧发展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1999年,为探索和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00-2004年,为高速发展阶段;2004-2015年为沉寂与调整阶段;2015年至今则为回暖阶段。

1996年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苍天在上》,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反腐题材剧。尺度用如今的眼光看来一般,但作为类型开创者,其标志着“禁区”的突破。该剧在未有任何宣传的前提下单集收视率最高达到39%,一度改写央视一套黄金档收视纪录。

有了创作先河和观众的广泛认可,反腐题材创作开始跟随政策的脚步谨慎前行。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受消费市场带动,反腐题材电视剧因较高的收视率获得了广告商青睐,两相影响,相关题材热潮涌现。2001年,出现了《大雪无痕》《红色康乃馨》《忠诚》;2002年有《黑洞》《当关》《省委书记》;2003年的《绝对权力》《大江东去》《至高利益》以及2004年的《国家公诉》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由于某些作品开始偏离轨道,反腐剧此后便进入长达十年的“冬眠期”。

直到十八大召开后,反腐倡廉建设进入“新常态”,沉寂多年的反腐剧才终于迎来转机。这便有了2017年 《人民的名义》的出现,这部口碑收视双爆的反腐大戏,再次将这一类型推向了高潮。

梳理上述时间线和作品可以看到,反腐这一类型剧的发展,除了技术问题,“天时地利人和”也缺一不可。但归根结底,这类题材依旧十分敏感,要形成像抗战剧那样大规模的大批作品,可能性并不大。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反腐题材剧要么“难产”要么“好剧多磨”:典型如《风雨送春归》,从《纪委书记》到《初心》几经易名后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前述的《国家行动》立项于2016年,杀青后又进行了补拍,2020年传出开播消息后至今仍未播出;《权与利》2019年杀青,2021年取得发行许可证后也在等待排播……题材的敏感性、严肃性和严谨性注定反腐题材剧需经多番打磨才能砺得真金。加之目前国内制作反腐剧的主要部门是纪委和公检法机关,在影片制作和发行审查上都会格外严谨。

反腐题材剧创作像是在“刀尖上起舞”,但正如“风雨越大鱼越贵”,只有在高淘汰率下依然勇于进行突破性的尝试,才能最终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实现质量和口碑的持续“狂飙”。

最高检影视剧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曾一语中的,“反腐剧的创作,应该坚持少而精,把握好‘反腐、倡廉、正能量’的原则。否则,反腐剧可能还会受到限制。”

这告诫广大影视剧创作者,真正优秀的反腐剧绝不是猎奇,而是深度演绎好干部如何“变质”,以至探讨造成腐败的病因。

放眼港澳影视市场,由反腐反贪部门出面推动甚至拍摄反腐败题材影视剧,香港已经是一个成功范本。由香港廉政公署与香港电台联合制作的电视剧《廉政行动》系列如今已成为一大知名品牌。其对于反腐舆论极高超的、艺术性的宣传,都是值得内地创作者们学习的。

未来,或许只有既含商业元素,又不失主题深度的优秀作品,才有望被政策、市场、观众这三方所接纳。尤其在这个拼流量的国剧年代,反腐剧的主创们能沉下心做剧,也就为反腐剧解锁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对国剧,且保持谨慎乐观。

-完-


推荐更多阅读:
被催更的《庆余年2》们,能否扛起前作口碑?
以前打开电视就是电视,现在打开全是收费的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文稿
这家地市级“广电+报业”融合后,如何实现年营收4.04亿元
从小甜甜到王冰冰,甜妹经济永不消亡甄嬛之后,再无出圈“大女主”中文正在被谋杀

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请把【传媒圈】设为星标
动动手指戳一下,优质内容不迷路!
《传媒圈》专为广电、视频、影视、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及融媒体业者服务,粉丝量和阅读量均领先同业。欢迎关注!欢迎合作!
如希望交流,请加微信:dianyingqu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