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都市圈”更新 未来想象力有多大?丨 深政一周

钟鹏超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01-16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本周央媒持续聚焦深圳。


12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奋力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报道中,关注深圳前海的改革成效。


同日,新华社发表文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纪实》,提及深圳莲花山、前海,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深圳元素。


作为改革先锋的深圳,持续吸引各界目光。不妨通过本周的政事要事,来感知一个格局完全打开的深圳,是否更具想象力空间?


深港合作“刷新”


12月21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下文简称《前海总规》 )正式发布,推动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拓展香港发展空间。



《前海总规》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四大战略定位,也为深圳香港这对双子星城市的协同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前海从成立之初,就有很明确战略性的使命——服务香港,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进行制度性创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认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领域,前海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香港的人、物、财和数,与内地相对应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沟通。


  • 今年1-10月,前海实际使用港资25.66亿美元。2022年数据为56.08亿美元,增长3.4%,占深圳的55.2%。

  • 近万家港企在前海注册,超过7500名香港居民在此工作和生活。

  • 前海粤港澳台青创赛累计吸引参赛的8800余个项目中,近半来自港澳台。

  •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香港创业团队554家,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则累计发布6276个岗位。

……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前海成为港企港人内地发展“第一站”的真实写照,也是深港两地携手共进的有力见证。


曲建表示,《前海总规》里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合作,而是社区的合作,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便利于深港两地人员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社区平台。


《前海总规》对深圳而言,是“礼包”更是“赛道”,是期待,更是鞭策。 当前,深圳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中央部委和广东省的支持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前海总规》和《河套规划》落细、落小、落实,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香港科学园等重大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前海、河套、沙头角等重大平台建设,形成西、中、东部深港全面对接的战略合作平台体系。


更多精彩的双城故事即将上演。


都市圈“更新”


深港合作按下加速键,深圳都市圈进度条也迎来新进展。


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其中提到,深圳都市圈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为副中心,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规划》数据显示,深圳都市圈GDP合计4.9万亿,成为目前批复的12个国家级都市圈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这无疑对深圳与周边城市来说都是利好,彻底提升城与城之间合作的密集度与高效度。


一是确立深圳为主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让深圳在跨区域合作中更好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深圳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


二是打破深莞惠三座城市的地缘壁垒,各城从自身优势出发,取长补短,有利于达成竞争有度、合作有规的局面,为三城融合发展创造全新契机。


三是拓宽深圳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不仅是城市发展形态上的一次革新,更是一次涵盖产业、经济、交通、民生、文化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不难看出,深圳都市圈的效应,不是“一主二副”的“1+2=3”,而是大于3;不是“一极四轴”的“1+4=5”,而是大于5。


“广州、深圳都市圈以广州、深圳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培育成为代表我省乃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3%。



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只有各城携手共进,发挥“拳头效应”,才能攻艰克难。“深圳都市圈”赋予了深圳更高格局、更加艰巨的任务,只有充分扮演好深圳都市圈“班长”的角色,串联好东莞、惠州以及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些“同班同学”的资源,才能真正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产业赛道“创新”


深圳都市圈不仅仅是空间的简单扩展,更重要的是产业承载能力的提质升级,意味着产业发展要站上更大更高能级平台。


12月20日,市委书记孟凡利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工作,强调要发挥先发优势、抢占发展先机,以更快速度更大力度推动深圳低空经济率先成形成势,不断抢占新赛道、制胜新赛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新质生产力。


笔者注意到,就在上个月同一天,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短短一个月,市委书记再次部署低空经济产业工作,既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也让我们对“天空之城”有了更多期待。这也不禁让人思考,深圳“向空中要发展”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


首先,国家一系列创新试点任务,为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打开空间。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的《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放宽航空领域准入限制。


同年8月,民航局批复深圳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这是深圳继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管理改革试点之后,在低空经济领域荣获的又一国家级试验区称号。


(图源/创新南山)


其次,深圳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


一是产业链完整。经过20余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拥有大疆创新、顺丰丰翼科技等超过1300家的无人机企业。


二是市场占有率高。2022年产值达750亿元,占全国七成,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三是竞争力强。顺丰科技、美团、东部通航等企业在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多有探索,大疆创新、道通智能、科卫泰等无人机企业知识产权数量位居前列。


更重要的是,深圳近年来还在不断加快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步伐,先后出台多个支持政策,在应用领域进行诸多尝试。深圳各区也纷纷拿出创新举措,形成竞逐低空经济赛道“比学赶超”的态势,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渠道。


然而,对于产业赛道的“创新”,深圳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据笔者粗略梳理统计,今年深圳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储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已出台约25个行动计划和方案。


可以预见,这些政策的落地,将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打造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深圳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复苏的态势中行稳致远,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结语: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深圳,郑重宣示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踏上新征程,深圳迎接改革开放45周年的最好方式,就是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前海、河套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未来的深圳,充满无限可能。



主笔 / 钟鹏超
编辑 / 王海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都市圈”更新 未来想象力有多大?丨 深政一周

钟鹏超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