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里的东与西,李安创造的融点

Luc NOWNESS现在 2022-04-12

时隔3年之久,李安终于推出了新作,《双子杀手》。这个曾在好莱坞游弋了二十多年的剧本,终于在李安的手上成片,而在经典的科幻悖论、炫目的动作特效以及超前的高清高帧摄影技术下,李安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父与子”的命运羁绊。





在“华人之光”(李安)搭配“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的票房卖点下,这部新作并不局限于商业类型和视觉效果的堆砌,而是遵从于李安对于成长的一贯思考,这才是横跨东西方文化,打通商业电影与作者电影界限的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彼岸。




含而不露的东方情感


两座金熊,两座金狮,两座奥斯卡…从未有一个华人导演取得如此高的世界级成就,也从没有一个西方导演,能如此彻底地俘获中国观众的心。只有李安,既能让全球华人为之骄傲,也能让好莱坞和他的母校纽约大学为之鼓掌。


李安凭借《断背山》荣获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2006


回首李安的成长之路,他的青少年和赴美求学阶段,随处可见家庭对他最坚实的支持,尤其是在毕业后没有工作的那六年,全靠妻子微薄的收入,让他能够安心窝在家中写剧本,等待时机。


年轻时的李安


直到91年的处女作《推手》,终于让自认“还是有电影天赋”的李安厚积薄发,把自己曾经历的“困苦”化作影像。


《推手》


传统中国文化中那种压抑和宽厚,合成了《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三部曲,一举跨上了华人电影的前台。


《喜宴》


正如李安在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的回忆,是父亲的期盼和严苛,塑造了他向往自由,又不舍传统的性格,一旦他真正拿起导筒,第一时间展示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里的质朴。


李安在片场指导


那种爱是东方式的含蓄,不带任何猎奇式的视角,真正的戏剧冲突都是内在的,似乎永远藏在“老父亲”郎雄低垂的眼神之中。


作为旅美多年的华人,李安的早期作品聚焦于华侨的生活,那些流畅中不乏冲突的场景娓娓道来。《饮食男女》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引领美国主流对这一群族的关注。


《饮食男女》


难能可贵的是,李安不仅敏锐地察觉当代华人家庭观念的聚变,亦能追踪到西方传统家庭在历史变迁和道德崩溃之下的迥异心境,这要部分归功于老搭档,犹太裔制片人兼编剧詹姆斯·沙姆斯。


詹姆斯·沙姆斯


改编自古典西方小说的《理智与情感》和聚焦当代美国家庭构成的《冰风暴》,连续在奥斯卡和戛纳取得了佳绩。评论界认可了李安对于西方文化的解读,承认他作为作者导演的定位。其在戏剧手法上的娴熟,情感描述上的细腻令人赞叹。

《理智与情感》

《冰风暴》


即便在《与魔鬼共骑》这样的西部片中,李安亦能延续自己熟悉的手法,从小处讲述个人和家庭对战争的反馈。


《与魔鬼共骑》


避开宏大历史的常见高度,选用一群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作为视角,朋友间的生死友谊、情人间的相许守望、家庭团聚的幸福…这是李安贯彻至今的创作立意,即便在他从未经历过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嬉皮年代里,他同样是用这些视角来回顾个体,挖掘残留在集体记忆里的精神倒影。


《制造伍德斯托克》


至于被视为李安情感创作巅峰的《断背山》,世人已流下了太多的眼泪。他对爱情探寻的深度,超越了民族和性别,从表演到场景每个层面的处理,都蕴藏着力量和遗憾。


李安曾说,《断背山》是他在好莱坞体系下奋力拼搏后的一次放松。而正因为他的这种淡然的心态,才能把如此小众的一部文艺片拍成2005年最重要的电影。


《断背山》


即便李安没有参与编剧,但《断背山》在他的手中仍保持着精致和简约。没有一丝累赘,节奏平缓、色调阴沉,李安的镜头既尊重原著又富于想象。


《断背山》


李安挖掘并发扬了原著的散文风格,虽然时间跨度大,但故事核心的悲剧性却没有丝毫散失。


书中的某一句话就能得到启发,编织出一幅新的画面,压抑的冲突、相聚、分别、所有的记忆都融入到最后一幕:左半部的衣柜门背后,钉着杰克寄来的断背山明信片,右半部窗框外正好是片山景。明信片和窗外的景色互相呼应,衣柜与窗框又极具象征,这个充满深情的镜头打动了所有人,无论是同性的,还是异性的。


《断背山》


李安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感情的真相”的导演,《断背山》里如此隐秘、伤感的情绪只有他能捕捉住,很“睿智地”带到了当代主流世界的视野里,这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东西方情感体系了。




超越商业类型的作者思维


李安是勇敢的,这种勇敢在于他敢去尝试不同的类型,既能跳出东西方文化的藩篱,又能跨越作者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界限。


被认为长于家庭情感片的他,又去挑战强娱乐性的超级英雄片、武侠片和谍战片。这要面对的不只是苛刻的评论,还有冰冷的票房数字。


《绿巨人浩克》


《绿巨人浩克》、《卧虎藏龙》和《色·戒》的类型、文化背景和时代特色都差异巨大,但在李安的镜头、沙姆斯的剧本中,这三部作品剥开外在的暴力冲突,内核依然是以迭代式的情感为导向的。


要知道,李安接手《绿巨人浩克》的2003年,还没有如今席卷全球的漫威宇宙。超级英雄电影作为偏青少年的纯商业片,创作过程多是类型化的重复,新意只在于视觉特效层面。


面对这种从内容到观众都有特定的欣赏要求,李安只能收起擅长的叙事节奏,按照同类片的惯例去操作。


《绿巨人浩克》


而就像绿巨人的自我探寻一样,这部影片也是李安对自己执导能力的一次挑战,在预算充分的条件下,能否在这种单薄的漫画英雄身上注入充沛的人性情感。


于是,李安再一次把重心放到了男性主角的内心挣扎和自我认同上,悲剧的命运正是由于所谓英雄的使命感。在这点上,李安倾注了自己对独行者的理解,所谓“伟人与社会”的互相依托,互相牵制的反思。


《绿巨人浩克》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作《双子杀手》和《绿巨人浩克》有许多相似之处——互为镜像的人格,藏在相似的身体里。不愿变身“怪物”的班纳博士,排斥但又无法控制体内巨大的能量,这和《双子杀手》中威尔•史密斯与年轻版自己的搏杀异曲同工。


李安在十多年前,就已在西方的经典故事中尝试了这个“弑父”悲剧。然而凸显情感冲突,弱化动作的处理,对当时期待看到毁天灭地的观众来说,总觉得太不过瘾了。



如果李安今天再去拍《绿巨人》,或许就更成功了;也或许,他应该在《卧虎藏龙》之后,趁热打铁继续拍摄中国电影,就不会遭遇那次纯商业片的失败了。


李安曾说过,2000年的《卧虎藏龙》到2007年的《色·戒》,即是他第二个创作阶段的始终,也见证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而也正是他,把中国传统的武侠片和时代剧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触摸到人性的微光和阴暗。


《色·戒》


从好莱坞带回先进的拍摄手法和理念的他,在中国反而能够放开手脚,去拍自己一直想拍的东西,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以及文化背后那种诗意、那种压抑。通过娴熟的镜头调度和精巧的打光、构图,既能在竹林和山峦间拍出意境之美,也能在小巷和密室中营造出压迫感。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里让人影响深刻的,不是快节奏,多镜头剪辑的港式武打设计,而是李安在情感作品中常用的舒缓的镜头语言。


这是李安抓住王度庐小说中的那份苍凉、江湖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即挖掘出了中国古代侠士的精神追求,也用最适合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呈现了出来。


《卧虎藏龙》


东西方观众都看到了秀丽的中国山水,炫目的中国功夫,感人的自由恋爱…只有李安能不着痕迹地把这个“授徒、灭师、永失吾爱”的章回小说讲得如此流畅,既感人,也蕴藏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悟道。




永无止境的技术挑战


近年来,李安越来越不满足于家庭、情感和东西方文化的题材,他主动去尝试最新的电影技术,尤其是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之后,他简直成了另一个詹姆斯·卡梅隆、罗伯特·泽米基斯那样推崇“技术流”的导演。3D、4K、120帧、CG特效、表情捕捉…越来越盖过了他多年来的“作者”属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当然,在奇幻片、科幻片和战争片这些最“烧钱”的商业类型片中,李安也不只停留在展现“视觉奇观”层面上。“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耗费五年心血打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除了天堂般的海景,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幸存下来的少年派眼含热泪讲述的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水手、母亲和法国厨子的人性惨剧,到底哪个故事才是真实的经历,哪个只是残忍后的想象?而要让这些看似虚幻、抽象的思考真实可信,就得靠李安自己来摸索合适的CG和3D效果,辽阔的大海、凶猛的老虎、扑面而来的飞鱼、各种海洋生物和岛上植物..把梦境里才有的景象通过3D效果呈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浸入感”和无尽的遐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虽也是基于东方的印度文化,但奥斯卡颁给李安的第二座小金人,更多还是肯定他在3D等新技术上的探索,李安由此也坚定了对影像质感、沉浸式观感的挑战。


李安荣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2013


他在拍摄3D电影时发现了现有制播格式的局限性,于是就有了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再度挑战120帧和4K高清新标准。


与《少年派》的奇幻不同,《比利》是以角色内心为导向,结构上并不复杂,场景也只是一天的演出和闪回的战场画面,但就是这种细致入微的高清镜头和流畅到完美重现的高帧数,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电影的视听体验,也真正把观众带入了剧情场景,体会士兵心里的自豪、惶恐和迷茫。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是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升级,同时也是代价不菲的市场尝试,李安一口气把使用多年的每秒24帧数提高到了120帧,这对影院放映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观众也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全新的体验,并引发了“削弱剧情来让位视觉呈现”的争议,毕竟,李安本是以故事和情感见长的导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但李安并没有因《比利》的孤军奋战而放弃,他坚信这是未来电影发展的方向,他有责任作为开拓者先走一步。


即将上映的《双子杀手》中,李安不仅再度尝试120帧/4K/3D技术,还使用了表情捕捉和CG特效来让威尔·史密斯“返老还童”,与传统帧数和清晰度相比,工作量呈几何数增长,只为让观众看到一个无比真实的年轻版史密斯。


《双子杀手》中年轻版史密斯


一个中年杀手被自己的年轻克隆版追杀,背后原来是军方更大的阴谋…作为一部科幻片,《双子杀手》的立意如今并不算新鲜,但这种源自“父子关系”的经典矛盾,对人类血统、养育之恩和社会命运的反思,还是与李安多年来的创作心路相吻合,他在片尾也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答案。


电影中多次出现“两个史密斯”的直面对决,一个是史密斯本人演的亨利,另一个则是利用CG做出的21岁版“小克”,在观众眼里都是“真”的。


《双子杀手》


无论是摩托车追逐的高速感,还是在地下墓穴中的低亮度搏斗,以及最后一场集合了爆炸、喷水和火焰的高潮戏,李安就是要挑战这些高难度动作戏在高清、高帧下的呈现效果,一些镜头明显就是为了营造3D体系的“沉浸感”而设计的。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进入两个主角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并不存在”的年轻版“小克”。

《双子杀手》


即便是他表情丰富的面部特写,眼含热泪、内心翻腾,看上去都是那么逼真,观众由此体会到当他得知自己是克隆人的震惊,以及遵循“自己”的决定而“弑父”的宿命感。


《双子杀手》


这种古老的悲剧主义,因为李安对新技术的探索,也由此多了一份新的生命力,或许不用等多久,就会有更多导演来沿着这条路开阔下去。





撰文 / Luc

编辑 / Esther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