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畔轻语:记忆里的一把火





点击可聆听此篇美文





记忆里的一把火


作者 | 董运生

朗诵 | 李汶聪



山里的冬天,亮得晚,黑得早。早出或晚归的人们,时常会在路边生一堆火来驱赶寒意。虽说“野地里烤火一面热”,但火光与温暖多少给人以慰藉。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回忆起念小学时,冬日里那一团团跃动的火苗......


在我小的时候,村小离家有段距离,一天来回四趟,早起上学时太阳还未翻过东坡,下午放学时太阳已沉落西沟。同学们来去大多都是走路,故而时常三五一伙相伴而行,走久了脚自然暖和起来,但最怕出汗,落了汗后身上冷飕飕的,于是路边生火烤的事情便习以为常了。


初冬时节,小麦已经种下,田埂上到处都散落着秋日里荒弃的玉米秆,不少好事的同学会扯些下来扔到黄土路上,让过往的车轧人踩。要不了几天,这些玉米秆就裂成了较易燃烧的片状,我们上学路上烤火,燃的最多的就是这种玉米秆。有的时候觉得烤了火还不尽意,于是不少人便烧上两个石头,待温度合适时放在口袋里暖手,由于冬天衣服较厚、密闭性好,走很远了还觉得口袋里暖乎乎的。


“数九”之后,寒意渐重,不少同学会提一个自制的小火炉。小火炉做起来并不费事,找一个废弃的搪瓷缸或小铁桶扔火里烧去油漆和附着物,冷却后用钉子在底部和四周钻上细孔,再用一根细铁丝从耳部对称打的两个小孔中穿过去、固定好就做成了。


儿时家乡冬季烧炭的人家特别多,在炭窑附近总可以找到出窑时留下的散碎炭块。到了星期天,不少孩子会挎一个篮子去捡碎炭块给家里取暖或生煤火用。有了碎炭块,小火炉就可以在手中耍得呼呼生风了。


遥记得,小学的前三年级都是在草房和瓦房里度过的。那时候,天刚入冬,老师就会布置一项任务,每个学生周末时到山上寻两个干栗木疙瘩背到学校,以备天冷时烤火之需。教室的后头有一个火塘,入九后基本上就开始生火了。由于烧的是干柴,教室里的烟气并不是特别大。有时候,也会有学生从家里偷偷带了花生、红薯到学校烤了和同学分着吃的,没有零食的年代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人间美味”。


岁月如河,转眼间又流转到了冬季。“晚来天欲雪”,然尚可饮上一杯,但围炉夜话已变成了一种奢侈。岁月可以流逝,但却流不走儿时冬日里那一团团跃动着的坚如磐石的火。



开州纪录片首获全国“十佳十优”大奖

湖畔轻语:厨房的记忆

听新闻:最新!国家卫健委公布当前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情况

抢票!元旦火车票将开售,机票量价齐涨!多地景区免门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