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重磅推出 | 关肇邺 | 重要的是得体 而不是豪华与新奇




再现思想碰撞的火花

重温学术经典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于5月下旬圆满落幕,该论坛以“新常态·新设计”为主题,历时4天,邀请到了业内各界精英共同探讨新常态时期的新设计,讨论建筑设计者们应该怎样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局面,如何“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本次学术周汇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产、学、研机构的多方资源。我院将集合学术周精华内容,以“THAD清华学术周精选”的专栏形式呈现给大家。重现大师们思想碰撞的火花,重温学术经典。

重要的是得体 而不是豪华与新奇

关肇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常态·新设计是这次学术周的主题,也是我一直思考最多的题目。新常态是一个总的政策和方向,无论对于建筑思想还是基础设计,都是非常符合的原则。建筑要适用、坚固、美观的道理是两千多年前罗马的维特鲁威提出来的。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原则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同时另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经济。什么是新常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发展了,建筑受到很多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反而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我想现在提新常态也是要探寻什么是建筑行业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现在大多数建筑师,特别是中青年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年轻建筑师都要用一个关键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思虑良久有什么词能够把我的意思表达出来,我想这个词就是是“得体”。在清华图书馆第三期建设的时候,做完设计后总结过程中我就想到了“得体”。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当时已经有豪华、浪费的苗头,而我觉得还应该以这种的设计语言来表达。

所谓得体,首先要看是否反映了这个建筑物所特具的性质,这种类型建筑所应该体现的特点。

其次是要悦目,建筑人凝固的音乐,音乐是好听、悦耳。悦目也是这个意思:看着好看,比较简单的来讲就是好看。但是光好看是不够的,作为一个建筑师艺术它是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光好看不够,要表现它的思想。

第三个是级别,在一个建筑群里面,在一个城市里面,建筑有重要性的区别。像北京的故宫是最高级别,它一切的制度、高矮、大小、形式等等都有一定的秩序;接下来是王府,王爷用红的琉璃瓦,还有用绿的琉璃瓦,再下级别的就是用什么什么样的。都是有级别的,现在我们看,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的意义,实际上是让它和谐美,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上中学的时候的北京,城墙保留的很好,在城墙上就可以看到北京城,那个时候我们叫树都,伦敦叫雾都,巴黎叫花都。北京那时候的树很多,整个城市是绿色的,中间一大堆金黄色的故宫。再一看城墙四周围隔一定距离有两个塔楼,就是城门楼,你可以想象这里所体现的秩序美。

第四个就是环境,我指的主要是和谐的关系,因为一个建筑在所处的环境里面要和谐有很多的因素。一个是空间因素,一个是尺度因素,一个是风格因素,还有时代因素。也许还有别的,我们就不展开说了。

建筑设计应注重“性质、悦目、级别、环境”四方面的得体,这种得体是需要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对尺度的把握、对风格的研究来实现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设计的初衷就是追求整体建筑的和谐,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人民服务,为先贤增辉。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至四期(关肇邺 绘)

清华图书馆第一期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兴建,由美国建筑师亨瑞·墨菲(HenryMurphy)设计建造。清华当时还建了现在的二校门,“清华园”三个字是咸丰年间得名。那段时期清华园兴建了四个主要的建筑,其中一个就是图书馆一期,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红砖、宽窗。另外还有1919年建的大礼堂,体育馆和科学馆。组成了这个时期清华的四大建筑。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1931年图书馆需要扩建,杨延宝先生当时刚从美国游学回来。杨先生的设计在一期的基础上将两侧扩建进行联接,形成一个45度的轴线。一方面完成了当时校长所要求的轴线,另外一方面又把一、二期融合一体衬托了大礼堂的形状。既满足了校长的要求,又解决了艺术的问题,这个设计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很重要的一笔。

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


拱窗

二期和一期建设中间差了12年,两条建筑相互垂直,中间是135度的主要入口,如何处理两期主体之间成135度的角度的室内空间?杨廷宝先生有个非常巧妙的构思,主要是在进门以后有一个走廊通向两边的八角形厅,然后进入一期和二期的大阅览室,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八角厅旁边是半个八角形的楼梯间,在各个方面的尺度等等的关系都做的非常好。


细部


细部

1982年我接受了图书馆第三期的设计任务,当时的我们的价值观就是要追求和谐,要尊重和反映清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级别。在这一组建筑群中,其最重要的主角是清华大礼堂,图书馆三期的建筑面积是一期与二期面积之和的三倍,想把它做好的同时不抢礼堂的位置是很难的。“和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它的性质将其空间层级关系处理得体。


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三期

当时想了几个办法,最终选择的方案是把大体量的主体往后退,藏在院子里。在外面做了一个与老馆相呼应的比较矮小的建筑,两者体量完全一样,形成一个入口的感觉,使其对称起来。你走过这个入口,到达一个院落空间的时候。然后再拐弯,怎么样做到自然的拐弯呢?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喷泉水池,这个喷泉是清华大学1922级校友毕业时送给母校的礼物,有非常曲折的故事,最后在这个庭院里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



从图书馆看礼堂

另外是风格的问题。设计采用红砖、坡顶,二期的窗户是仿照一期做的拱窗,两者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三期设计中我们参照二期的拱窗,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做了相应处理,使建筑的外形和尺度感都做到既有原来的影子又有一定的新意。

通过以上在体型上的处理,和空间的围合,处理好环境中的级别和秩序。主角配角的关系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清华礼堂虽然小但是性质很重要,是主角;我们盖了一个比它大十倍左右的图书馆,但还是它的配角。把握整体环境很重要。清华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四期

近几年我又投入到了图书馆四期工程的设计工作中。简单说一下四期,旁边本来的两个宿舍拆掉了,当时很多人反对。但是即便如此,用地依然不够,所以我们做了地下室。三期的时候我想过做地下室,但因为地下水位的问题没有实现。现在北京的水位很低,没有了当时的问题,所以四期做了两层的地下室,还做了下沉式的小花园作为次要入口。以前到图书馆得绕一个大弯,现在有这样一个入口,到图书馆的线路非常顺畅。

所以,回顾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演化过程,大家可以看到重要的从来不是豪华与新奇,而是得体,是考虑在和谐融合于环境的基础上的实用、得体,并赋予建筑时代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THAD

专业/学术/前瞻

“产学研”一体/业界标杆


微信ID:thad1958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