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中轴线特辑 | 围绕核心遗产价值的北京中轴线整体城市设计

清华建筑设计院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24-09-07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 7.8 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城市轴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受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于2009年开始持续承担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工作,并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重要技术咨询力量。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已进入了冲刺阶段,我院将陆续发出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助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围绕核心遗产价值的北京中轴线整体城市设计


赵 幸    夏梦晨    叶 楠    庞书经


摘 要:

北京中轴线价值独特,尤其是在城市设计方面的价值影响着北京自元至今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时代下,面对新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机遇,应建立层次递进、重点突出的整体城市设计管控体系,以更为精细和严格的管控手段,不断保护和强化中轴线的核心遗产价值,为申遗成功创造条件的同时带动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擦亮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  城市设计  风貌整治

01

中轴线统领的北京城市

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营造的思想背景
中轴线这一空间范式在中国传统都城营造体系中由来已久。中国古代都城从选址开始即体现“以中为尊”的价值观。《吕氏春秋》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充分表达了古人对都城选址中正的追求。而南宋哲学家朱熹的构想更为宏大,他以整个中国为尺度,想象出一条贯穿国家南北的中轴线,而理想的帝都应位于其上,可谓“居中”立国的极致。古人对中正的追求更体现在城市布局之上,中轴线融合体现了帝王“不正不威”的政治价值、儒家“居中不偏”的中庸伦理思想和“美善交汇于中”的传统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城市空间秩序营造中的完美物质体现。
中轴线这一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早在春秋晚期的《周礼·考工记》一书中就将“以宫城为核心,规制严谨、中轴对称”的城市形态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建造的理想模型,而中轴线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魏晋洛阳、西汉长安、南朝建康、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汴梁、明南京等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城市中轴线为骨架的城市营造模式。这些中国古代封建都城建造的经验和理论在北京老城的建造中发展至极致,形成了长达7.8公里,几乎贯穿全城的主轴,即北京中轴线。
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最早奠定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正式定都元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宫城在皇城偏东,宫城西北有青山和太液池,太液池以西为隆福宫与兴圣宫,而太庙在今朝阳门以西,社稷坛在今阜成门以东,全城街道规划整齐有如棋盘。元大都时期的中轴线北起中心台,向南经万宁桥至宫城,再经皇城灵星门,最后抵南端丽正门,全长约为3.75公里。
明代严格保留了城市中轴线的主体格局与位置。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重新修建了包括宫殿、钟鼓楼、坛庙、苑囿在内的重要建筑,在元代延春阁故址上利用开挖南海和护城河的土方以及拆除元代宫殿建筑的渣土堆起万岁山,并在南郊兴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坛两座大坛庙(今天坛和先农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扩大都城的发展空间,在南郊修筑外城,将山川、天地两座坛庙纳入城。至此,北京中轴线7.8公里的完整格局基本形成,串联了永定门、天桥、正阳门、棋盘街、千步廊、紫禁城、景山、地安门、万宁桥、鼓楼和钟楼等重要建筑,轴线两侧还分布着社稷坛、太庙、天地坛、山川坛等坛庙建筑。清代几乎完全延续了明代的中轴格局,仅对一些中轴建筑和节点界面进行了有限的改造。总的来说,明清时期对城市的改造使中轴线几乎贯穿了全城,更具统帅全城的完整性,而轴线上的建筑、景观的规模、气势和规整程度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
近现代,随着政治体制和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为封建皇权服务的功能定位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城市中轴线,但中轴线这一城市建设核心理念仍然贯彻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将“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老城保护的首要要求,200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架构,2017年版新总规中则更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将中轴线作为贯穿市域的主轴。现当代城市规划理念亦引导了传统中轴线局部创造性的改造和利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天安门广场地区的整体改造,打破了原有封闭的城市格局,取代了突出皇权的紫禁城在中轴线上的统帅地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上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同时,一些历史上被拆除的中轴线重要节点出于重建轴线秩序的目的被复建,恢复了轴线的完整性。


△图1 北京城城廓变迁示意图

△图2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范围示意图


北京中轴线贯彻的整体城市设计思想
从古至今,北京中轴线的设计和建造从宏观城市布局,到中观景观营造,到微观的细部设计,无不体现精妙的城市设计思想,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塑造空间秩序
北京中轴线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的核心在于用空间关系烘托“以中为尊”的礼制思想,利用序列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收放有度空间秩序规范社会秩序,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中轴线在城市设计中不仅创造了规模宏大、高低起伏、俯瞰全城的轴线建筑群,更将老城整体依托中轴线对称布局,修建了几乎完全对称展开的四重城廓、重要坛庙和主要街巷系统。同时,老城内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屋顶形式等均遵循严格的等级形制,以使之与轴线皇家建筑群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与衬托关系,不仅在层层烘托中强化了中轴皇家建筑群对于城市整体格局的核心统率力,更形成了特点鲜明、空间循序的城市风貌。
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丰富城市景观
元代中轴线的选址和建造遵循礼制思想,但并不局限于《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城市模型,而是顺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借用天然水系构成了由积水潭和太液池组成的开阔水面,并以之为基础确定城市布局。明、清中轴线的设计延续了对水系和地形地势的运用,并进一步刻画形态细致灵动的六海水系,在水系周边设计并营造精妙的皇家园林景观。严格规划建造而成的城市中轴线与天然水系形成了一主一副、一虚一实两条轴线,分别承担国家政务与生活游憩功能,形成严整规范的中轴线与自然灵动的水系之间巧妙的映衬关系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
贯穿始终的城市建设主线传承文化精髓
中轴思想持续影响着近现代的城市设计,天安门广场改造中,国旗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被安置于中轴线之上,轴线两侧则以高度、体量基本对称的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建筑烘托轴线秩序,并呼应延续了“左祖右社”的文化内涵。同时,历史上曾被拆除的永定门和天桥分别在2005年和2013年得到原址复建和历史景观重现,使中轴空间序列回归丰富。不仅如此,中轴线已生长成为市域城市布局的主轴,北延长至山前地区,向南直抵永定河畔,全长达80余公里,轴线上及两侧规划布局了“鸟巢”“水立方”、奥运塔、仰山、新机场等重要建筑,形成了更为精彩壮丽的城市整体景观。


02

新时代对北京中轴线整体

设计的更高要求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中央及北京市对城市设计、老城风貌保护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发展由规模增长向城市空间品质精细化的新阶段迈进,中央对城市风貌营造与城市设计工作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应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在城市平面、三维空间、风貌、文脉等方面做出指导,并要求“城市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如城市中心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城区等,最能代表城市形象和品质,应对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风貌等作出更全面、系统的控制和引导,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
在中央指导下,近年来北京市对于城市设计和老城整体保护工作亦尤为重视。北京市新总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并“应结合申遗工作,加强钟鼓楼、玉河、景山、天桥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北京中轴线地区作为城市中最为标志性的重点地区和老城价值最为集中的核心地区,其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中轴线申遗对地区整体城市设计的更高要求
2011年,北京市委即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12年成功促使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8月,为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由北京市文物局、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具体负责中轴线申遗的相关工作。
在国内外专家的反复讨论下,目前中轴线已初步划定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并经研判基本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六条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中的标准I、标准III、标准IV、标准VI。其中,中轴线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构成的富于秩序感和节奏变化的城市景观反映了人类创作才能的杰作,其所构成的内涵丰富的城市空间序列和空间布局、建筑形制承载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它的区域选址、空间格局、使用方式、历史场所、紧密的视觉和功能联系,无疑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组合及景观营造的杰出范例。由此可见,中轴线的整体城市设计集中承载了其有条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这些价值最生动直观的空间形态表达。因此,严格保护中轴线及其周边的整体风貌,加强城市设计,亦是保护中轴线核心遗产价值,推动其尽快实现申遗的必要条件。


03

北京中轴线整体城市设计的

主要问题

Main problems


中轴对称的城市平面布局要素部分缺失
历史上,中轴线两侧布置着对称展开的城市标志物、城廓与街巷体系,并与水系相映衬,以其平面布局关系呼应和强化了中轴线的核心统帅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中轴对称的城市要素被拆除或改造,其中中轴线外围基本对称分布的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目前仅宫城整体、皇城与内城局部的城墙和少量城门、城楼等有原物尚存,外城有永定门、东南角楼两处复建景观,其余历史城廓仅以城市道路、公园水系等形态留存肌理。其次,中轴线周边有大量对称展开的重要街巷,其中朝阜路、东西副轴等历史街道肌理延续至今,但部分区段已失去传统街道风貌和尺度;而两广路、平安大街等新中国成立后遵循中轴思想规划布局的道路则普遍较宽,打破了老城内原有的传统空间体验。此外,北京老城内外历史上曾分布大量依据中轴思想布局的城门、角楼、牌楼、标志性建筑、大型坛庙等标志物,目前大部分本体无存,仅保留地名。同时,中轴线周边尚存以“六海五水”为主的历史水系格局,但作为内城南边界的前三门护城河、作为皇城东边界和京杭大运河故址的玉河中下段水系、连接南海和金水桥的金水河局部段、连接北海与筒子河的景山西墙外水系等蕴含中轴布局理念和价值的历史水系目前已消失或改为暗沟。
平缓展开的立体空间形态被局部突破
中轴线遗产建筑群在高度、体量上与周边环境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并构成以中轴为核心与焦点,向两侧平缓展开的天际线形态。目前,中轴线缓冲区内约有一半用地为传统平房区或水绿空间,且主要分布在紧邻轴线两侧的地区,维护了中轴线核心地带的天际线形态,但存在部分大体量、高层建筑从外围侵蚀天际线完整性。例如,从钟、鼓楼北望和从永定门南望的天际线被二环沿线多个高层建筑明显突破,破坏了标志性建筑轮廓的完整性和中轴两侧城市形态的对称与平衡。同时,部分插建于中轴线周边历史街区内的多、高层建筑破坏了历史景观环境,部分位于中轴线缓冲区内的高层建筑群已超过老城整体控制的45米限高,对老城整体风貌、对文物保护和中央政务安全构成威胁。
部分不协调建筑破坏风貌秩序
中轴线及周边地区有着极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其中包含精妙的视廊景观,对比鲜明的城市色彩,规制严格的建筑体量和形式协调的屋顶形式。目前中轴线周边的各类景观风貌特征尚存,但个别建筑风貌的失管打破了整体秩序。其中,中轴线的18条重要视廊中仅有4条视线通畅、风貌协调,9条在核心视域内存在明显破坏视廊景观真实性、完整性的不协调建筑,5条视线通廊被明显遮挡。同时,中轴线周边存在个别建筑体量过大,部分建筑使用高饱和度、高明度的立面和屋顶色彩,或采用不协调的屋顶形式等问题,不同程度降低了老城原有历史风貌秩序对中轴线核心建筑景观的烘托作用。

△图3 西皇城墙大街城市肌理  图4 前三门护城河现状位置

△图5 平安大街街景  图6 两广路街景(菜市口)

△图7 二环外高层建筑破坏老城传统天际线


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系统性不足
鉴于中轴线的重要地位,北京市曾围绕其组织开展过《北京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等多轮城市设计工作。同时,近十年来相关城区和管理部门分别针对中轴线周边地区编制了大量城市设计导则,如《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控制及设计导则》《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提升设计导则》和《北京市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街道胡同公共品质提升》,也编制了历史街区内四合院建筑、街巷风貌、街道家具、导视牌等风貌影响要素的具体设计引导要求。然而尽管开展了大量工作,中轴线地区的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效果仍不理想,存在各类规划研究难以落地,或编制、管理、实施标准和水平不一的问题,部分管控要求更未达到支撑中轴线申遗的高度,亟需在充分理解与消化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与提升,形成协调统筹的中轴线区域城市设计引导。

△图8 国家话剧院宿舍楼、北海医院

图9 某部队办公楼

△图10 故宫周边建筑屋顶色彩不协调

图11 钟鼓楼周边屋顶搭建不协调


04

北京中轴线地区整体城市

思路

Urban design ideas


以保护和强化中轴线遗产价值为核心
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体现在对宏观城市布局的整体控制、对局部景观与建筑关系的巧妙营造和对具体建筑形态与空间节点的精细设计之中,因此中轴线地区的整体城市设计应重点聚焦价值的保护与强化,并对目前威胁遗产价值的风貌要素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其中,在宏观层面,以老城整体及周边重要坛庙作为基本研究尺度,不仅整体保护并强化中轴对称展开的城市布局和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亦充分考虑进一步塑造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城市景观;在中观层面,以可被直观感知的遗产周边环境作为重点研究范围,基于视廊、高点俯瞰、街道对景等重要的城市景观体验角度,系统管理构成影响的建筑色彩、建筑风貌、第五立面等形态要素,强化特色风貌秩序;在微观层面,应以串联核心遗产构成要素的中轴沿线街道和重要公共空间节点为对象,保护和规范不同区段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风貌,深入挖掘与严谨展示已消失的历史记忆,强化中轴线沿线空间序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图12 中轴线地区风貌分层管控体系

△图13 中轴线地区风貌分层管控空间示意图

△图14 通则地区格局类要素空间示意

△图15 永定门周边地区整体形态引导(效果图)


建立层次递进、重点突出的管控体系与引导手段
为围绕不同层面的城市设计风貌管控工作制定便于执行的风貌管控要求,应针对中轴线周边不同影响范围制定管控力度层层收紧的风貌管控体系,其中包含遗产区及缓冲区、重点地区、中轴线沿线街道与重要中轴节点四个主要层次。
遗产区及缓冲区
中轴线遗产区与缓冲区的范围为北至北护城河,南至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南边界,西至新街口大街-西四大街-西单大街-宣武门大街-菜市口大街,东至雍和宫大街-东四大街-东单北大街-东长安街-东二环-方庄东路,占地约5087公顷(其中遗产区549公顷,缓冲区4538公顷)。由于该地区空间规模较大,约占北京老城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围绕中轴线对称展开的北京老城历史格局的承载区,其管控定位为普适性通则。
在整合现行各类风貌导则要求的基础上,该分区风貌管控以“格局完整烘托、形态平缓开阔与风貌整体协调”为原则,共设置10种类型、67个管控要素。其中针对宏观城市格局的管控主要针对城廓圈层、街巷体系、蓝绿系统和公共空间等要素,对平缓开阔空间形态的管控主要针对高度、视廊、天际线等要素,对城市整体风貌协调的管控主要针对建筑风貌、色彩、第五立面、街道风貌、胡同风貌、夜景照明等要素。管控内容表现形式为文字条例与正反面案例示意。
重点地区
重点地区为中轴线遗产区及其周边约200-300米范围内的相关地块,总面积约903公顷(其中遗产区549公顷,缓冲区局部354公顷)。该地区是中轴线遗产环境风貌管控的重中之重,其管控定位为严格化导则。
重点地区的管控以“风貌特色强化、形态净化协调、空间精细管控”为原则,针对建筑高度与体量、建筑第五立面、景观绿化、街道交通、市政设施等提出较通则地区更为严格、量化的管控要求,并对文化特色展示、公共空间营建提出未来发展要求。例如,针对地安门外地区的管控以钟鼓楼周边建筑高度整治、建筑第五立面整治以及地安门外大街建筑传统商业街界面整治为重点,且平房区中的插建楼房必须拆除、路侧停车必须清理、市政箱体必须消隐、架空线必须入地、地铁出站口等设施必须与建筑结合或采取不设顶盖的形式,消除各类城市要素对遗产风貌的不利影响。


△图16 钟鼓楼地区整体形态引导(效果图)


中轴线沿线街道
中轴线沿线街道包含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前门大街北段、前门大街南段、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及永定门外大街北段7条街道,是中轴线所在历史位置,是遗产点间的重要空间联系,其管控定位为示范性风貌整治引导。
本着“凸显轴线格局、强化整体联系、展现历史风貌”的原则,街道风貌引导以扎实的历史价值挖掘和具体的风貌问题诊断为基础,对街道断面设计、街道附属设施设计、街道界面织补、建筑立面风貌整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综合整治示范性方案。例如地安门外大街风貌管控设计方案形成了8种传统建筑风貌范式、7种现代建筑风貌范式、1套街道平断面设计,并结合新建地铁站进行的建筑界面织补设计。


△图17 地安们外大街设计引导方案


重要中轴节点
重要中轴节点包括部分中轴线上现存或已消失的历史遗迹的周边局部环境,包括钟鼓楼、万宁桥、地安门、北上门、正阳门和永定门6处,研究编制了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案。各方案在对节点的传统功能、发展演变与形制特征进行考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风貌整治、景观营造和文化展示设计方案。例如北上门节点建议示意性恢复神武门至景山之间的御道铺装,并对已消失的北上门、北上东西门、景山官学、大高玄殿牌坊及习礼亭进行地面标识展示,在不影响现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用空间信息提示历史原貌。


△图18 北上门地面铺装展示方案城市设计引导(效果图)

△图19 鼓楼看景山万春亭视廊整治对比

△图20 东筒子河建筑立面整治对比

△图21 永定门周边风貌整治对比


以申遗成功为目标制定因地制宜的整治实施计划
为落实导则对中轴线地区城市设计的相关要求,本次工作进一步系统梳理目前现状与规划理想存在突出差距的具体建筑或地区,依据其对中轴线申遗的影响程度和建筑功能、年代的特征,判断对其进行整治的紧迫性和可操作性,以“最小代价实现申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制定近、中、远期相结合的整治实施计划,使中轴线遗产环境逐步达到申遗要求。经梳理,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内涉及问题较突出的风貌整治任务合计117项,包括高层建筑整治、建筑第五立面整治、建筑立面与城市色彩整治等类型。其中,近五年内的整治重点为先农坛等重要遗产点的遗产环境整治、筒子河立面建筑风貌的净化和重要视廊景观的整治。


05

结语

Epilogue


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城市设计对于促进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打造北京老城历史文化“金名片”,塑造国家首都形象,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立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应高度重视中轴线地区整体风貌,强化中轴线地区规范严整的历史空间秩序,引导北京中轴线早日达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578304,项目名称:基于遗产价值评价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保护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世仁. 北京古都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价值[J]. 北京规划建设. 2012(04):111-112.2 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J].考古,1972(01):19-28+72-74.3 侯仁之.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03):3-21+38.4 朱祖希.象天设都 法天而治——试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渊源[J].北京规划建设,2012(02):45-49.5 赵幸. 以动态传承的眼光看遗产——谈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多元价值与保护思路[C]. 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 2012年6 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R].北京: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8年7 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R]. 北京:北京市文物局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年
作者单位
赵幸、夏梦晨、叶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庞书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已发表于 北京建设规划,2019(01)
撰稿 |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欢迎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新媒体矩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推介 | 传世工程 赓续文脉 |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THAD推介 | 配角的精神 |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动物实验中心

THAD新作丨水磨地区集体产业项目

THAD合集 | 2023年即将竣工项目

点击“在看”

分享THAD的项目及最新动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