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学术 | 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 | 重返校园Vol.2 Part2

清华建筑设计院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24-09-07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5周年华诞之际,我院举办“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主题系列活动,于4月启动重返校园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活动。众所周知,建筑是一门复杂而综合的学科。在步入社会之前,每一位建筑学院的学子都历经了五年的本科教育并有一大部分深造研究生乃至博士。回首校园生活,有懵懂迷茫,更多的是成长与历练。值此设计院建院65周年与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同庆之际,特邀请在我院工作的建筑学院教授副教授建筑学院博分享近日的设计成果,带设计院的同事重返校园,再忆青葱岁月。


THAD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

重返校园Vol.2 Part2


清华设计实践65周年 |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 | 重返校园 活动共分2场进行,4月27日下午举行第二场讲座,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二分院副院长朱晓东担任主持人。


建筑学院教授、副总建筑师、素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宋晔皓建筑学院副教授、同原照明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张昕线上分享我院责任规划师的工作研究以及实践成果,弘扬优秀设计理念。本篇为建筑学院副教授、同原照明工作室主持设计师张昕分享的教学、科研、实践中的交叉探索实验。

▲重返校园Vol.2 Part2完整录屏▲
教学、科研、实践中的交叉探索实验 | 张昕

THAD

清华设计系列讲堂

教学、科研、实践中的交叉探索实验



张昕

建筑学院副教授、同原照明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建筑学院的交叉探索改革,首先是全体论思想。建筑学院培养的是思想与操作连贯、学理与功法融合、知识与技能共轭,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建筑的整体大于每一个专项技术,强调整体性。真正的区别在于设计,设计能力底层逻辑的建立和培养,是建筑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院的交叉探索以教学逻辑为主导,以设计问题为指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设计科学的交叉探索方向包括,分别是媒体、管理、数据和制造,包括产品设计、交互、游戏、软件开发、建筑咨询、SDG、城市大数据、信息设计、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工地、智慧机器人、大健康、大景观等等。

下面用五个案例来介绍一些相关的交叉探索。

首先是关于新技术集成,集成空间、展示空间与实验空间的设计。比如完成的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动态采光性能模拟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基础上,集成了光电玻璃系统、智慧变间距百叶遮阳系统、单向可视遮阳幕系统,针对不同朝向日照、采光、视野、使用功能进行定制设计,实现最大化的节能、高效、舒适办公。


碳中和研究院©THAD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数据,既有研究证明,包括体型、色彩、光线、声音、温度等要素在内的学习空间要素,对于使用者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影响。但对于一间自习室,在声音、温度等参数匀质的前提下,不同位置之间认知和评价的差异情况尚未可知。本研究基于神经建筑学视角,利用照明智能化改造后的北向教室,对其中12个位置开展了14天的自然实验,获取了主观评价、认知表现、生理监测等多维度人因数据。研究结果可支持基于位置智能的微环境干预,也为深度画像后的自习者位置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自习室的实验©THAD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实验空间设计,建筑光学实验室由影视空间改造而成,其空间条件可为各类实验创造接近真实的情境。在设计改造阶段,实验室的设计人员在智能化监测与调节、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热湿环境、空气质量以及能耗产能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研究。实验室的空间组织参考工厂车间,班组工人(被试)与生产管理(主试)融合布局,工作空间与实验空间灵活组织在实验中庭周围。实验空间采用模块化设计,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验需要。

△建筑光学实验室©THAD

第四个是跨界到交通工具领域,关于车和船的光环境研究,与制造业交叉合作。研究车内驾驶员与乘客的动态节律光,日间通过虚拟城市模型进行动态气象参数模拟,夜间通过实测的方式获得数据。通过由职业司机参与的人因实验,对于不同光环境水平的生理和绩效影响进行测评,通过智能调光玻璃和智慧照明技术进行优化调控。


道路夜景光环境实测场景及仪器©THAD


第五个是关于教学。主持了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立足设计科学的建筑类交叉探索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023年以建院未来畅想2035——AI生成式影像为题,作为学院交叉探索型课程实验的先导示范。面向建筑类研究生的必修课《建筑类论文写作方法》,旨在促进建筑类的外向学科交叉与内向学术融合,提升研究生写作能力,统合讲授六类论文的写作范式。


△本科教学改革项目©THAD


问答环节


朱晓东:宋晔皓教授的讲座让我们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学和绿色设计实践中,从历史中去汲取营养,对现在的空间设计和绿色设计应用都有所启发。张昕教授给我们讲到了影像、人工智能、建筑环境、人的情绪反应等等,尤其是里面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之后,很多工具日新月异地变化,从历史的角度和从现实的角度以及未来建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刚才张昕老师提到利用工具而生成影像和环境,并把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交叉引入其中,为建筑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寻找到交叉探索的实验点。我们观众也想问,在这样多的学科交叉中,和这样眼花缭乱的丰富实践中,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建筑学学生、实践者找到自己不那么困惑的,能够相对心理安稳的一个角度呢,还是说潮流的演变已经让他们把自己的职业情绪很难去稳定下来。

    

张昕: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关键,大家看到王校长画的四象限里,部分学院已逐渐开始弱化专业或者说弱化职业培养。清华目前有大量的学生在类似英国书院制的文理书院里,不强调职业培养,将学习与创新关联,而不是与职业关联,也许传统建筑学也会衍生出这样一个路径。我们现在特别关注建筑学的培养目标,如何让学生得到出众、超群的能力,就是庄院长、张利老师、顾大庆老师等说的底层逻辑。所以,不是用不同的课去讲交叉的内容,而是通过具体的设计,以设计为线索,牵引串接甚至是催生新技术。学生需要拥抱技术探索和革新,但是这种探索和革新一定是为设计目标所服务,而不是无目的性的炫技。

    

朱晓东:第二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建筑的光环境中来,现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建筑照明的设计,比如说一些实践类的小型建筑还有普遍类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照明设计中是不是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呢?

    

张昕:照明设计有两个比较不同的设计范式:一类是对于大型公建或者复杂综合体建筑,首要解决的是视觉功能问题,比如说阅读的舒适,交流的顺畅,交通的安全;另外一类是中小型的,强调文化的,强调创新的,或者说建筑师们要去国际上报奖的建筑,每个建筑都有其特殊性。事实上对于这种建筑的照明设计,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应答不同的建筑或者不同建筑师,照明设计师要去读懂建筑的思考和建筑师的设计哲学。总体来讲是这两类,当然大型建筑也会有一些公共空间追求视觉美学或者文化联想,需要在二者中间找一个平衡。



撰稿 | 企划部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欢迎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新媒体矩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中标 |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新校区

THAD中标 | 京南艺术中心

THAD合集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THAD合集 | 2023年即将竣工项目

点击“在看”

分享THAD的项目及最新动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