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新闻 | 珠海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荣膺碳中和建筑金级评价认证


2023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服务团队珠海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顺利通过碳中和建筑评价专家评审。近日,珠海供电局与我院在项目本部组织召开了建筑“碳中和”及“光储直柔”新型配用电技术研讨会,项目获得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简称城科会)现场颁发的金级碳中和建筑标识证书,为全国首个运行阶段金级碳中和建筑



珠海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场地总用地面积8887.05平方米,建筑面积14047.17平方米,历时2年建设,于2023年4月投入运行。该建筑具备极低能耗运行、高能效高灵活调控、全零碳能源的特征。


△项目实景图


为做到碳中和建筑,项目采取以下实施路径:首先通过全面电气化,消除直接碳排放;其次结合被动式与主动式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用能需求;另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储能、直流组网以及柔性负荷调控,提高能效以及电网互动能力;最终通过采购绿电和绿证,实现全零碳能源应用。


项目严格遵循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积极应用可再生资源的策略进行全过程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应用光导管加强自然采光、利用高中庭与天窗强化自然通风,以及结合高能效冷源与电器设备,大幅降低建筑自身基础用能需求。


在新能源应用方面,本着应装尽装的原则,在建筑屋面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同时采用充电桩车棚BIPV光伏,总装机容量达到262.68kWp。结合磷酸铁锂电池储能设备,总容量为600kWh,可确保新能源就地消纳。除此之外,项目配备直流供电系统、直流空调、直流充电桩等直流用电设备,结合光伏与储能系统,可实现“光储直柔”协同调控。


项目通过数字赋能技术降低无效用能,创新应用直流组网技术减少能量转换损耗,利用峰谷电价时段有序储放电减少运行成本,并在国内率先使用负荷柔性控制技术与负荷功率曲线定制化调控技术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以及电网互动能力。


△光导管 天窗

△充电桩 储能系统


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光储直柔”能量管理系统以实现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管理,能耗强度相对标准限值要求降低34%,建筑负荷调节比例达62%,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率接近21%。


△零碳建筑能量管理系统

△典型工作日调控曲线

本项目同时开展了多项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建筑零碳目标和“源储直柔充”新型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建筑负荷柔性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建筑场内新能源储能调控与场外新能源应用研究、“源储直柔充”系统关键设备研制和能量管理系统研发、基于新型配用电系统的数字化零碳建筑工程集成与示范应用,同时参编团体标准《零碳建筑“源储直柔充”新型配用电系统规划设计规范》并且获得相关专利12项。此外,研究成果《低压直流供用电技术在零碳建筑中的探索应用》已在核心期刊《供用电》发表。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加根主持,珠海供电局副总经理李振聪致欢迎词。在研讨会上,城科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详细介绍零碳建筑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宣读本项目评审结果;同时由城科会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文军进行现场授牌,予以祝贺。


△现场授牌合影


作为珠海横琴供电局线路工区大楼的零碳建筑关键技术研究服务团队,我院参与了零碳建筑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制定了零碳目标及技术实施路径,指导零碳措施高质量落地,最终获得碳中和建筑金级评价认证,圆满完成了从研究到落地的全方位服务目标。


建筑作为重要的电力终端用户,实现建筑与电网之间友好互动,是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本项目尝试联动建筑与电力两大行业,并将创新技术真正落地,既挖掘了建筑行业的减碳潜力,也探索了电力行业在建筑领域实现脱碳的机遇,引导未来的建筑成为集电力生产、消费、调蓄“三位一体”的复合体,以协同帮助电网完成调节任务,促进整个电力系统供需之间的平衡与匹配。本项目的创新尝试不仅在建筑领域做出碳中和贡献,也对促进建筑、电力系统的协同互动与发展,携手同步实现建筑零碳化与电力零碳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碳中和建筑标识证书


碳中和咨询团队

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研究分院:刘加根、葛鑫、李敏、魏国艳、蔡宏彪、王淼



建筑环境与节能设计研究分院 |  撰稿 
企划部 |  编辑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版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转发至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THAD


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了解更多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