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崇德报本 诚敬感通——季谦先生清明谈“祭礼”

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1-07-04


编者按:2019年3月30日,清明节前夕,文礼书院院长季谦先生在教职工会上,为大家讲解分析了一下清明节与祭祀,师友获益匪浅。今年清明节,由于疫情缘故,书院尚未正式开学。特将季谦先生去年之讲辞整理,并经先生修订后发布于此,以飨同仁。

很高兴我们又一次的教职员工的聚会,好像每一次都要我来讲讲话,有些时候是主讲,有些时候是做个总结,我也很乐意。因为今天的时间也相当晚了,我就随兴讲几句。


今天主持人是要我来讲讲有关清明祭祀的话题。首先,我们看“祭”这个字,祭这样写(板书篆文“祭”字),左上方,好像一个月字,那不是月亮的月,而是“肉”字,肉,是一个象形字,是这样子的(板书篆文“肉”字),有一块东西,里边有一些纹路,就是五花肉的象形,后来把肉纹简化了,在书法上写起来跟月亮的月相似,现在国家规定,月亮的月,中间是两横,肉部的肉,中间一点一挑。祭的左上方是个肉字,旁边的“又”字,是手,是右手的象形——古人对右手和左手有时是有分别的,有时以通用。这样,一边是肉,一边是手,表示用手拿着肉,做什么呢?再看“祭”字的下方,是个“示”字(板书篆文“示”字),就表示是做有关“示”的事。“示”是由上字(上两横一短一长,为上字)和三条向下曲线构成的指示字,那是表示上天有一些景象垂示,引申为从上到下的“告示”“开示”,也引申为我们常用的“启示”的意思。所以,凡是有礻字旁的字,都跟“神秘”有关,譬如祯祥祸福祈祷等字,都是礻字旁。大家也都知道,祭祀的“祀”字就是礻字旁,其实,祭字也是礻字旁。

 

“祭祀”这两个字就也都是礻字旁,都跟神秘神明有关,手、肉、神明,三个意思合起来,成一个会意字,以手拿着肉恭敬神明,叫做“祭”。所以凡是祭,都带有宗教的情怀。中国古人的祭,当然也有宗教的情怀,但并不是狭义的宗教。从哪里见宗教情怀呢?就是具有超越的意识。所谓超越,就是超出现实,不在现实中。我们一般说的神明呢,不是现实的存在,对于现实之外的存在表示恭敬,或者向外祈求,或者尽已感通,是祭所要达到的两种效果。

 

但是真正的中国儒家所注重的祭, 虽然也出于超越的意识,但不是对不可知的神明的祈祷而已,它有特别的意义,是属于尽己的感通。



儒家有三祭之说,哪三祭呢?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而这三祭是由于三本而来,哪三本呢?《大戴礼记》和《荀子》都有三本之说,就是天地、祖先、圣贤。荀子进一步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是生之本,生之本就是生命的来源;祖先是类之本,类之本,就是族类的来源;君师是治之本,君师,我们也可以解释成圣贤,所谓“内圣外王”,圣贤是国治民安的本源。因为他教人如何做人,社会如何运作。有这三本,所以有祭天地、祖先和圣贤的三祭,这是儒家所承认的祭。

 

儒家很注重祭祀之礼,但儒家行这样的祭礼最主要的用意是“崇德报本”。因为这三本都对我们有大德,所以我们要崇其德而报其本。那怎么表达崇德报本?因为崇报的对象不在现实界,所以表达的方式是行祭祀之礼,以表示之,以感通之。而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难道是以那些祭品感通吗?并不是,难道是以那些鞠躬跪拜的行仪感通吗?也不是。感通的通道是以诚敬连接的,所以,祭礼的意思是致其诚敬,这是儒家举行祭礼的本质,如果不诚不敬,即使依样行了祭礼,也没有作用了。

 

因此创作出一些礼仪的方式,叫做“祭礼”,行祭祀之礼,以表示之,以感通之。有时节,有仪式,有礼品,甚至有音乐。不过,孔子早就警告我们:“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云礼云” 难道是以那些祭品感通吗?并不是,难道是以那些鞠躬跪拜的行仪感通吗?也不是。所以要讲求的是什么呢?——致其诚敬。祭礼的主要内涵是致其诚敬,这是儒家推行祭礼的关键性本质,如果不诚不敬,就丧失了祭的意义,即使有了仪节礼品,也不能算是祭。远在《尚书》就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也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天下最香的东西,不是米饭,而是治国之德;鬼神最亲近的人,不是和谁有私情,而是看谁有德。中国古人认为有诚敬之德才能感通神明,一个有德行的人行祭礼,神明才会接受。



清明扫墓,也是一种祭礼,而清明扫墓所祭的是自己的亲人祖先,那中国儒者怎么说的呢?孔子对于祭祖之礼也曾给出很深的教导,说事父母,是“生,事之以礼”,而“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的内涵不是诚敬吗?“事死如事生”,祭礼就是事死,去侍奉已经使去世的祖先,就像事生一样,这就是宗教的情怀。什么叫宗教情怀?就是对着眼所不见耳所不闻的现实之外的对象,你的心灵,还可以面对他像对着现实上耳闻目见的对象一样。以一种虚灵的心面对不可知的存在,那个现实之外不可知的世界,我们叫做超越界,我们那种虚灵的心就是一种超越的态度,对于超越者有一种向往,有一种契接,举祭的人,如果致其诚敬,就恍然感到“神之格思”,有神灵降下来,“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所以当在祭的时候,祭祀的人跟他所祭的对象几乎是面对面的,假如祭祀者没有与神明祖先面对面的感受,那样的祭是没有效果的——不是因为神灵没有来,而是你没有感受到他来了,你没有感受到他“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样的祭有什么意义?所以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你如果没有参与这个祭典,这个祭对你是没有意义的。现在我们进一步说,即使亲自参加了祭礼,但你的心中没有诚意,也没感通到被祭的天地祖先圣贤之神灵,则你虽行礼如仪,你的祭还是空的。所以,祭礼的意义,在显示出人的心灵除了面对现实世界之外,还可以面对一个超越的世界,那超越的世界好像真实的存在一样。这时候,不是我们想去讨好那个超越者,不是要去巴结那个超越者,更不是想去跟他交换什么条件。不,不是这样,而是透过祭礼致上你的满心诚敬,恍然神明如在,这时你的心灵就恍然受到了一种非常重大的启发,你的整个生命就顿然有一种非常重大的提升,你可以从这里感受到人格可能有的广大﹑高明和庄严,这才是祭祀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祭祖先就如同祖先还在你面前,你看这样的人格是多么广大高明?所以曾子才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葬之以礼”,追远就是“祭之以礼”,当一人对亲人之丧而能慎终,对先祖之祭而能追远,你自发的诚敬,你得到的感通,就可以给你的生命一个洗礼,让你的人格格位得到一个提升。刚才王渭鑫同学说,他在书院参加过很多次的释菜礼,不管是在排练还是正式举行,他都感觉到心中一片清明,就是这个道理,我想王渭鑫同学是讲了实话。而那个清明,是孔子的神灵让他清明的呢,还是他自己清明的呢?他都已经分不清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凡是诚敬的祭祀,必受神明之降福。那么是神明降福于你呢?还是你自求多福呢?其实,这两件事是同一件事,这就是祭祀最深刻的意义。



所以祭祀要致其诚敬。古代的礼有五种——吉、凶、军、宾、嘉。军礼,军事之礼,就是出兵和班师之礼,还有像现代的阅兵大典的那一类;宾礼,就是各种相见礼,如天子朝会、诸候盟约、士人相见的各种礼仪;嘉礼,是庆典之礼,比如婚冠射御之礼。而凶礼就是丧礼,而吉礼居五礼之首,也可以看成是最重要的礼。吉礼就是祭礼,包括祭天地鬼神祖先的各种礼。而祭礼的三祭之中,以祭祖先最为亲切。中国古人把祭礼定为吉礼,即使对亲人的祭礼,也是吉礼,这是在制礼作乐中很有智慧的规定。吉凶之情相反,在对亲人行丧礼的时候,是哀伤的,丧礼的时候是要举哀要哭踊的,但在行祭礼的时候,不是哀哭的凶恶之象,而是感通的吉祥之象,是受福的。所以,扫墓的时候,是不哭的,因为悲伤少了,怀想多了,感恩多了。尤其对于比较远古祖先的祭礼,往往不是把祖先当鬼魂看,而是当神明看,我们把祖先尊之为神明,因为在怀想中,越是远古的祖先,似乎其德业就越高超,你所祭拜的对象之德越高,你所要致上的诚敬也要越大,当然你越致你诚敬的时候,越有心灵的感应,而这时候不是悲伤的事情,而反而满心的充实、饱满,这里就有一种受福吉祥的意思。所以不只祭圣贤的礼是吉礼,即使是祭祖先的礼,也是吉礼。


如果诚敬要和所祭的对象相比配,祭越古老的祖先,或者是越超越的神明,就越不容易表现相比配的诚敬之意,越不容易感通,所以古人认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祭天地,因为天地的地位太高了,距离人太远了,所以在礼上规定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可以祭地。至于祭祖先,则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同的,但天子与诸候都有始祖之庙,天子的排场大,有七庙,诸候五庙。始祖就是最先立家建国的祖先,七庙就是六代祖先之庙加上一个始祖庙,五庙就是四代祖先之庙加上一个始祖庙,把所要祭的祖先一代一代,推得到最远。而天子祭祖之礼中,还有个谛礼,是将始祖再推进一层的祖先合起来一起祭,所以是祭祖中追远追得最远,也就是最高最大的祭礼。一个国家领导者能慎终追远,感通那么高远的时候,可见这君王的德之高了,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有此有德的领导者,便可带动天下万民的德都归于厚了。礼以表德,禘礼是朝廷的大事,也是天子个人的大事。


《中庸》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禘礼有好几种,有禘郊之禘,就是郊外祭天,而《论语》中有“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什么叫禘礼呢?禘礼就是在始祖庙里,还设一个更高的祖先,已经是始祖了,还有谁更高呢?就是再往上推,推始祖从哪里来?于是推到祖先所从来的天神——禘者帝也,就是上帝或天神——以始祖作陪,来祭天神,叫谛礼--从“鼻祖”以来的祖先合起来祭。有人问谛礼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不知也。”孔子是真的不知道禘礼的道理吗?孔子哪里会不知道呢?只是不想跟他谈罢了,说了也没人能懂。为什么呢?孔子表示:假如能知道谛礼的道理,什么叫知道谛礼的道理?即知即行。能够知道谛祭的意义,又能够在行谛祭的时候,有行谛祭的感受,这样的人啊——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其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他对于治天下啊,就好像看着手掌这样清楚明白,可见谛礼意义的重大。那谛礼也应有其仪式节目呀,而且根据制礼的规则,越重大的礼,其仪节就越繁复讲究,而且所祭的对象越高远,参与祭典的与所祭的对象要有所感通,就越难。要与始祖,与始祖之祖有所感应,其心中之德要如何精纯诚敬,才能兴发出那么高深的感通之情啊!



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般人能追忆的祖先,大概就是父亲,祖父两代,最多曾祖父三代了。谁能追五代?七代?五代七代前的祖先,在子孙的观念中,已经很渺茫了,何况还追到数十代前的始祖,更何况追到始祖的始祖?岂不更渺茫了?要用什么样的情怀来祭?所以,这种祭不要求一般人,只要求为政者,要求那些要治国平天下的领导者。当有一个人真正能有那么高深的感通时候,尤其一个为政者他的心灵能够体贴到这么深远的意义的时候,表示他心中的德有那么大的诚敬的时候,那是何等的心胸,何等的心灵境界!那真是一个治国平天下的领袖所应有的心胸和境界啊!这样的心胸和境界当然是不容易达到的,也不容易修炼的。有没有这种境界,就在行禘礼的时候,可以有机会观察;而行禘礼也是一种修炼的机会,就在行这渺渺茫茫的大礼中修炼,平常没有这精纯的诚敬,这时也要有,即使有那么一下的感受,在那人的生命中,也就起作用了——这就是制礼作乐的最原初的意义吧。


古人制这种看似飘渺的大礼,寓意甚深,就是想在谛礼这么大的仪式中去感染那为政者,去锻炼那为政者,平常也要能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利用在做祭祀的时候对于神明的敬心,启发他、锻炼他平常为人为政的敬心,当一个主政者,能以敬其事的心态治国治天下的时候,岂不是就如孔子所说的:“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谛礼是最高的祭祀,因为追的祖先最远,所以对仪节和姿态的要求也很讲究,但是如果没有内在之大德,哪一个人能符合这样的要求呢?没有内在之诚敬,勉强“行礼如仪”一番,是很令人难受的——主祭的人,其行动表情是僵化的,难受;而观礼的人,如果是一个明眼人,看得也难受。到了春秋之末期,礼坏乐崩,就连告朔之礼都做假了,那禘礼就不用说了,所以即使还行着禘祭,但都是虚应故事了,所以孔子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灌就是灌鬯,鬯是加了郁金香酿制的香酒,在祭祀迎神的时候,把酒浇在地上,让香气四溢,彷佛有神降临,这是在祭典开始不久就有的一个仪节。孔子可能感觉到鲁国君臣行禘礼的时候,刚一开始,还像个样,但开始不久,刚到了迎神仪式,那疲惫怠慢不耐之态就浮现了。既然没有了该有的诚敬,则所有行动归于虚假,孔子还看他们做什么?



所以,各位,不容易啊!真行祭祀,就要返本。祭天地,是返生之本,体贴那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德。祭祖先,是返类之本,体贴那祖祖辈辈的护家传家之德。祭君师,说君,是说古来的贤明之君,有治国家安百姓之德,说师,是指古来的圣贤仁人兴人文,传教化。因为古人政治观念强烈,所以说君师,其实,应该说师君,也就是圣王并称,没有人文教化,怎有治国理政之德才?没有人文教化,这个世界老早就毁灭了,百姓怎么还能够安居乐业?所以祭君师,是返人文之本,报教化之德。祭祀,不是为了祈福,而是为了感应,感应,是为了自致其诚敬之意。祭祀的时候要,有诚敬的态度,鬼神才会来飨,鬼神来飨,鬼神受福,你也受福。透过这样的祭祀与感应,你将进一步启发自己的智慧。所以,你参与祭礼的时候,一定要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要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纯净你的心灵,体会那“与鬼神合其吉凶”的超越之感,如果能由祭祀的一念之诚而悟入平日生活,念兹在兹,诚敬不息。则祭祀的深意,庶几把握到了。


如果了解了祭礼的意义,则祭礼是无时不在的,我们书院学生日常除了上下课行礼之外,三餐进餐前都还行进餐礼,孔子说“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蔬食,粗的饭食,譬如现在的黑面包、糙米饭就是疏食--不过,现在的黑面包、糙米饭反而都比较贵(众笑)--孔子说“食不厌精”,那个“精”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精就是白米,是把谷子先舂掉壳了,成为糙米,“糙”的意思是粗糙,不精细,颜色也不好看,如果把糙米再舂磨再簸弄,让它变白,叫做精米。古代一般百姓吃不起精米,所以孔子一般时候吃的大概也是糙米,所以叫做蔬食。而菜羹,或者是说用疏菜煮的羹,或者是说菜和羹,还有“瓜”,也是常见的农作物,总之,是吃得非常简朴的意思--“虽蔬食菜羹瓜祭”这句话,有人说既然说了菜了,为什么还提瓜呢?那个“瓜”可能是错字,应该是“虽疏食菜羹,必祭”,不是“有盛馔”“变色而作”时才要祭饭,而是任何饮食之前都要祭。



而且祭的时候也一定要怎样呢?“必斋如也”,“斋”,就是端庄敬慎,任何的祭,不管大小,繁简,从慎终追远,从天子的谛郊谛祫之礼,祭孔的释奠释菜,到一般百姓的慎终追远,一直到饮食的蔬食菜羹瓜祭,都要“斋如也”。所以,讲究的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繁锁仪节,即使饭前简单的祭一祭,都要有神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般的诚敬。总之,从谛礼的大祭,到慎终追远的清明祭扫,一直到日常饮食的蔬食菜羹之祭,都要“斋如也”,斋者,敬也。进餐礼中的祭饭是个小小的祭,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我们书院各学校的餐前礼仪,行祭餐礼时,要端身正坐,那个时候全体都是非常的严肃、恭敬,静下来端坐几分钟再吃饭,这样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很好的氛围,有益于修身养性。总之,祭礼不论大小,最重要的是诚敬。内心诚敬,诚敬为了什么?为了返本崇德。返本崇德,不是你真的回报了谁的恩德,而其实是在这个时候,你内在的德也因此提升了。从内在的诚敬,表现为外在的仪节,然后再从外在的仪节启发内在的诚敬。这样内外交感,相信那诚敬之意会日渐浓郁,将有一种充实饱满的仁爱之德在心中生生不己,而影响所及,在日常的视听言动,人生任何时刻也都要心存诚敬来为人处世,我想,这就是祭礼最重要的意义。


这是我对于今天培训主题的一些感受,清明快到了,不论你是否亲临祖坟,你随时随地都要对先人心怀诚敬,感之念之。诚敬感念,为了什么?为了返本报德。所谓返本报德,不是你的祖先贪你的祭品,不是你的祖先等着你去报答?其实,你这是在表达你为人子孙的情意,你这是在尽你为人的本份,在这个时候,你的德也因此提升了,祖先在天之灵有知,是会很欣慰的。祝福各位,祝你的德业随时可以提升。


谢谢各位!


时间:2019年03月 30日

地点:文礼书院

主讲人:王财贵(季谦)先生

录文:徐金霞

修订:王财贵(2020年03月 2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