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多年后,他仍是那个南大少年……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二十余年前,正是千禧年秋九月,一位少年作别故乡南通,溯长江而上,西行来到金风细细、梧叶萧萧的南京,入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那时,他未曾设想,二十年后,他将成为西班牙语系系主任,如恩师们一样,为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传道受业,指明前路。


他是老师,亦是学长。他在南大的二十余年历程,一如他的名字——张伟劼。劼音jié,典籍《博雅》曰:劼者,勤也。

张伟劼,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硕士,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墨西哥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现担任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主任。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拉丁美洲学会理事、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著有《帝国的遗产》《吉他琴的呜咽:西语文学地图》,译有《燃烧的原野》《大众的反叛》《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假证件》《银儿与我》等。


从“学长”到“老师”


倘若你在课堂之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藜照湖畔的长凳上,抑或是餐厅的窗口前与张伟劼老师邂逅,你或许会把他当成一名学长。张伟劼老师年轻、新潮,永远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倘若你不留神喊了一声“学长好”,他一定会微笑着对你点头致意——是的,他确曾是你的学长。


2000年,张伟劼老师被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录取,开启了分外精彩的大学生涯。本科、硕士、博士,一去十年,他在南京大学的求学之旅艰辛而美丽。



和你我一样,他也曾在教学楼里聆听老师们的训诫,也曾骑行在从教学楼到食堂的路上,也曾在考试周挑灯夜战于通宵自习室里。然而,他的南大之旅堪称一场奇绝的壮游:考入南大时没有西班牙语基础,却凭借四年奋斗,本科毕业后就继承了启蒙恩师的衣钵,成为了青年教师。而后数年,他一边在讲堂上带领本科生们走进西班牙语世界,一边在自习室里攻读自己的硕士学位。而到了博士阶段,他又选择了“跨界”:勇敢地跳出了西班牙语的学科边界,师从艺术学院的著名美学家周宪教授攻读艺术学理论,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回忆起自己的本科四年,张伟劼老师笑称,他有一个巨大的遗憾:没能谈一场恋爱。在苦学西班牙语的时光里,他从南大这所综合性大学提供的平台与资源中受益良多,却也缺席了恋爱这一堂大学的必修课。然而,有舍也必有得——


如果谈成了恋爱,我在大三时可能就不会有闲工夫跑到中文系的课堂去旁听周老师的“美学原理”了,也许就永远进入不了高贵静穆的美的世界了。



“我是一个南大土著”


张伟劼老师告诉我们,像他这样,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都在南京大学完成的人,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叫“南大土著”。从教近二十年,张伟劼老师一直严谨对待工作,温和对待学生,以“南大土著”的身份建设着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


任教之初,张伟劼老师主要教授的是语言基础课,其后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学术优势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开设全新的课程。在西班牙语系众多的课程中,张伟劼老师最为看重的是那些培养学生们西班牙语专业技能的课程,例如笔译。西班牙语专业的很多学生毕业之后会从事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一手漂亮而精准的翻译也就成了必需的技能。张伟劼老师教了许多年的笔译课,课上的内容异彩纷呈,包括法律、签证、外交等的应用文、现代小说乃至古典诗词的翻译。


“一方面,我希望能让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保饭碗的专业知识,一方面又希望他们不至于一天到晚都只想着饭碗,能有一些高于常人的气质。”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接触美、认识美、感受美,“成为拥有审美知觉的人,这样无论外在的经济条件如何,都能够体味到真正美好的生活,能够对这个世界怀有真诚的爱。”


十数年飞逝而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从鼓楼校区历史烟尘深处搬迁到了依山傍水、绿意盎然的仙林校区,当年的青年教师也已成长为西班牙语系的系主任。对于西语系未来的发展,张伟劼老师心中也有所规划:既要丰富课程类型,又要保留本系的优良传统。



我想,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建设好我们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开设与自己学术兴趣联系紧密的专题课程,为学生们开启更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不能降低,西班牙语是我们学生的饭碗呀。


既是系主任又是“土著”学长,张伟劼老师平易近人、温和可亲,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欢乐。西语系的同学们说到张伟劼老师,个个都有一肚子的故事: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新生把他错当成学生;去办公室找他请教问题,能喝到新鲜现磨的咖啡;他在微信上跟学生们交流时也会用可爱的小表情;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女儿的涂鸦画作……有一位学生回忆,2019年冬天,她去江苏大剧院的报告厅里听张伟劼老师的主题演讲,末了,雷动的掌声之中,屏幕上缓缓浮出“谢谢大家”的字句,“谢”字竟然被螃蟹的图样替代,圆润可爱,妙趣顿生。



而说到自己的学生,张伟劼老师也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的学生总体说来还是很好学的,当然这也跟南大整体的优良学风分不开。”专业成绩不算拔尖、但对别的学科感兴趣的学生,或许未来会成为大学者;被家长们评价为“顽劣”的学生,通常头脑活泛、有闯劲儿,“说不定能成为杰出校友,给南大盖栋楼!”



的确,正是在老师们对“多元发展”的重视和南京大学消解藩篱的努力下,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的学生们个个拥有一技之长,并不囿于专业本身:校园十大歌星,央视文化类节目全国四强,校园《红楼梦》话剧演员……张伟劼老师自豪地说,隔三差五,他总能收到朋友们突然发来的新闻图片或者报到链接:哎,这不是你们系的学生么!



“文学研究有意思”


为什么选择独守书斋的学术研究道路?“整体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说,这是因为“数学好玩”;而张伟劼老师则会说,“文学研究有意思”。


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的老师们并不仅仅长于教学,他们往往也是各个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张伟劼老师也不例外:他多年来研究西班牙语文学,包括西班牙文学和拉美文学经典作品的研究、当代拉美文学的研究;此外,也从事西语国家艺术理论的研究。


“文学研究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张伟劼老师认为,文学是鲜活的、有趣的、多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眼光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来,同一个文学形象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诠释。2016年,张伟劼老师的文学评论集《吉他琴的呜咽》问世。一如它的副标题“西语文学地图”,这本书中凝聚了他对西班牙与拉丁美洲西语国家文学的研究与体悟。这本书涉猎之广,内容之丰,令人惊叹,而其中亦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诚如西班牙语文学前辈学者陈众议先生所说:“张伟劼不追新,不从众,他在《吉他琴的呜咽》中以独特的方式上演了一个人的双簧。它的着眼点在西方,立足点却在中国:几乎自始至终都观照中国人文。”倘若你路过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I区的书架,必然会发现——张伟劼老师的作品和译著,已经能够摆满书架的一格。



南大图书馆藏书相当丰富,院系图书室也建得很好。风景很美,校园宽敞,适合独自漫步思考。时不时有机会和别的专业的老师交流,开拓视野,启发新思。



这位在南京大学沃土上成长的青年学者,一直对南京大学提供的研究环境心怀感激。南京大学是适宜沉心静气做学术的地方,不仅在于丰富的资源,优质的平台,更在于博学的教师、优秀的学子以及思想的碰撞与争鸣。一代又一代南大人正是在这样一片沃土上成长为专业人才、国之栋梁,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与繁荣呕心沥血,竭忠尽智。



“一颗有趣的灵魂”


在课堂上,张伟劼老师是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学者;然而,当他走下讲台,你会发现,他同样是一颗百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像我们身边的男同学一样,他也会冲进篮球场,也会出门爬山踏青;压力最大的时候,甚至会看看恐怖片。尽管时间几乎全部被用在学术和教学上,他仍然会为家人做菜:西班牙土豆鸡蛋饼,西班牙蔬菜浓汤等,“只是效果并不是每次都能令人满意,做出来也只有我自己能吃得下去。”


同样以这颗有趣的灵魂影响着身边的人——有位同学仍然记得,自己考试的前一天,倍感压力不知如何是好,张伟劼老师提出的建议简单而有效:“别复习了,去看部电影!”而对待女儿的教育问题,张伟劼老师也没有从众地选择“鸡娃”道路。“我没有给她报很多学习班,我觉得小学低年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最重要。”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她的童年远离碎片化的阅读、浮光掠影的网络短视频,沉浸于真正的阅读中,就连睡前读物都是《世说新语》中的名士轶事。张伟劼老师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在“内卷”严重的中小学生群体中显得无比快乐:“我不逼着她去学所谓的‘特长’,除非她主动提出要学什么。”女儿天生喜爱绘画,张伟劼老师就会带着她翻看画册,欣赏艺术史上的名画,启发她对绘画的热情。



一颗有趣而充满温情的灵魂,足以消解藩篱,融化冰雪,照亮学生们迢遥的前路,指引他们为成为国之栋梁而奋进。张伟劼老师说,不仅仅是自己,“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一颗有趣的灵魂。现在在我们这里学习的同学,请珍惜现在的时光,也不要惧怕老师的批评,将来毕业后很多年,你们会想我们想得要死的。”


而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亦同样以永远开放包容的姿态,永远温暖的人文关怀,欢迎每一位渴望踏入西班牙语世界的小蓝鲸。诚如张伟劼老师所说:


对于想报考我们专业的同学,加油!我们在仙林等你们来,等着你们在外院大花园里绽放,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 | 张伟劼

采访 | 王梓峻

文编 | 王梓峻

美编 | 王梓峻

封面 | 王梓峻

责编 | 王梓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