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年度人物 | 高研院驻院本科生,游历八国……她是恣意生长的创作者!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她立志做饱含情怀的创作者

全情投入,在“编”与“导”的过程中

传递现实观照和人文关怀

她是全球融合学习战略的践行者

交换半年,游历八个国家、三十余座城市

在弗莱堡大学遇见开往春天的列车

“在迁徙中获得和广阔世界的精神性连结”

更开阔,更坚定,更自由

常怀赤子之心

她恣意生长,望见广阔天地间的明媚春山


她就是——

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2022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吴沂蓁




吴沂蓁,共青团员。高中毕业于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曾获国家奖学金、恒芳奖学金、阿里山奖学金、栋梁奖学金优秀奖、优秀朋辈导师等十余项荣誉。曾任国际处全媒体中心学生负责人之一,获“杰出领导力奖”;现任全球融合学习朋辈导师,协办南大全球学习教育展。连续三年绩点保持专业第一;入选“艺术与文化创意”辅修项目;高研院第六期驻院本科生,入选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导师组;2022年春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交换,同年入选剑桥大学暑研项目;将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短片剧本处女作《蟒袍》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剧本类一等奖;话剧剧本《戴红羽的维纳斯》获首届凤鸣文学奖戏剧奖;作品入选“1001Plays”剧本征集项目;曾于上海chi k11美术馆等地公演。




“从小到大,我都幸运地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写作于我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对写作的蓬勃热爱充盈着吴沂蓁的成长。中学时期的她喜欢写散文、诗歌、小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戏剧和电影,是偶然抓住的机遇,也是她听从内心的选择。这是吴沂蓁与“戏剧影视文学”奇妙缘分的开始。文字媒介之外、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正在向她缓缓敞开大门。四年后,她坚定地说,“我无时无刻不感到幸运和怡然。”


01

选择:开启人生的多重体验


进入南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习后,吴沂蓁发现,相比于文字媒介,多维的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更能激发她的创造力和探索欲。她像一块刚入水的海绵,不断地吸收养分。刚进大学的一学期,她跑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剧场。在观众席上,灵感突发时,她能摸黑写完一沓纸。


始于戏剧与影视,但不能局限于戏剧与影视。


刚入学时,吴沂蓁朦胧地意识到,学艺术需要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很快,这一点便在她的课程学习中得到了印证。周计武老师的“西方艺术观念史导引”研讨课带她走入了艺术史的大门;刘毅老师关于艺术产品的分析,吴维忆老师关于文化研究的探索,让吴沂蓁看到学术对资本陷阱、文化工业的破除。大三时,吴沂蓁入选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辅修项目,对中西方艺术史、艺术策展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在对人文艺术的探索过程中,她也获得了对外部世界更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内心世界更全面的认知,因此成长为“更整全、更坚定的自我”。


在南大的国际化学习,则让吴沂蓁的视野进一步走向开阔。大二时,她成为高研院第六期驻院本科生,入选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导师组。和导师、伙伴的交流讨论,让她发现了跨文化、跨学科学习的乐趣。大三,她选择去德国交换半年。学习之余,吴沂蓁游历了八个国家、三十余座城市,在寻常巷陌间穿梭,捕捉城市的独特气息,也在宁静的湖畔“遁入乡野”,用相机将光影留驻;进剧场看戏,抛开语言、文本,凭着对舞台、身体的感知获得“遥远的戏剧的力量”;去欧洲各地美术馆看画,被艺术世界的光晕完全吸引,沉迷于“此时此地”的心灵震撼与审美体验。旅途中,有很多奇妙故事。她曾拿着只有8%电量的手机,冒着迷失罗马的风险,狂奔到教堂去看童年的梦中情画《圣马太蒙召》,画中的戏剧性光束远远地从窗户射进来,让她感到“心里的一个暗格被打开了”;也曾凌晨三点走在威尼斯空无一人的夜幕下,坐上不知道会不会晚点的火车,只为去米兰看《最后的晚餐》……


初到德国,和朋友在火车上


在欧洲各国旅行的吴沂蓁


她在不同国家与面孔各异的人交流,用更包容的态度、更多元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获得微妙、复杂的情绪体验。在交换的城市弗莱堡,她反复为绿色电车驻足、心动,“通身都是盎然的绿色,像开往春天的专列”。她说,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只候鸟,“在频繁的迁徙中,获得了与更广阔的世界的精神性连结”


躺在弗莱堡的草坪上


弗莱堡剪影


在欧洲的半年交换生活,让吴沂蓁变得更开阔,也让她慢慢练就了选择的魄力。疫情期间选择只身前往德国交换,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不会德语、机票随时可能熔断、返程时间可能影响升学规划……面对诸多两难的选择,她从犹疑到反复思量,再到最终下定决心,个中波折让她“更有内心力量”。如今谈起,她直言其中艰难,但更多的是付之一笑的从容与坦然。七月,她和朋友在法国旅行,她偶然得知自己八月的机票极有可能熔断。此时,她已经经历了两次机票的变动,这张保底机票是她如期回国的最大希望。在拥挤的人群中,她被簇拥着,“突然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巨大的孤独”。但是不到五分钟后,吴沂蓁迅速收拾好心情,决定直接放弃原来的航班,把之前的计划全部推翻重来,开始浏览查找从香港辗转回内地的方法。回到德国的当天夜里,她迅速查机票、看日程、抢订隔离酒店,面对随时有可能变动的情形,她和时间赛跑。做好一切准备之后,天已经蒙蒙亮。“听到树梢上第一声鸟叫,然后慢慢松弛下来”,吴沂蓁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之前经历的不过是一场他人的冒险。


在一次次下决断的过程中,吴沂蓁变得越来越敢于下决断,“对未知的前路也不再感到惧怕。”四年蜕变,吴沂蓁更坚定、果决,也更自足、怡然。她说,她拥有了她曾经无比羡慕的“内心力量”,认为最重要的是“尽情尽兴,无愧于心”,也明白了大学教育给她带来的是什么。


我逐渐明白,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助我修身、成人,是引导我忠于自己的内心,并让我拥有抉择过后无愧于心的能力。


她笑着说,目光坚定而温和,“这也将是我选择的‘道 ’”。


02

关怀:用创作传递人文关怀


艺术学习让吴沂蓁变得更加敏锐与清醒,欣赏过的艺术作品、上过的课、遇见的人,都给吴沂蓁的世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生命印记。谈到在学术中“深受感动的时刻”,吴沂蓁如数家珍般列举了很多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


教授电影史和写作的杨鹏鑫老师谈到对学生的祝愿和期许时,一句“在善良和正确之间选择善良”,让吴沂蓁一直铭记在心,成为她现实世界中做大小选择的“一道风筝线”,“永远让我切实地生活在我想要的土地里”;在舞台剧写作课上,吕效平老师让她感到激情磅礴的创造力和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吴沂蓁因此学会在人物的煎熬中体察善良;教授新文学的傅元峰老师,为她打开审美世界新的一扇窗,让她能更好地审美脆弱和痛苦;洪宏老师讲《雷雨》、讲《日出》、讲曹禺剧作中的生命美学,“诗是一种整全的生命状态”,将诗性追求播撒进吴沂蓁的内心,吴沂蓁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像“诗”,成为“一种完整的、有美学观照的、有人文关怀的圆融的生命状态”……她说,老师们让她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审美世界和精神力量”。


得益于人文艺术教育,吴沂蓁对世界和他人,总是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关怀心,对世界的不公保持清醒和敏锐。她逐渐认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与不同的人和事相处的过程中,吴沂蓁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强烈的情感连接,并在生活中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她会好奇,跟她偶然对视的人“当下处在一个怎样的生命状态”。她喜欢和不同成长背景、思维方式的人交流,习惯在命运的无数机缘巧合中汲取力量。对他人的痛苦,她不愿保持沉默和静观,她编剧或导演的作品,大多聚焦边缘群体等当代社会议题。她说:“比起完美,我更喜欢写脆弱”。


吴沂蓁深深受益,并感激于人文教育的培养,她希望能借由创作传递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也能给他人留下一些生命印记”。


吴沂蓁编剧或导演的部分作品影像


吴沂蓁也有创作者的才华。第一次写短片剧本的她,便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奖剧本类一等奖,是两位获奖者之一。在戏剧创作方面,她的话剧剧本《戴红羽的维纳斯》也名列首届凤鸣文学奖戏剧奖。她说,“幸运地在学习之初获得微薄的肯定”,这对她而言的确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创作时全情投入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剧场、影像实践中,她也对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去年年初,参加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主办的“1001Plays”剧本项目时,吴沂蓁负责导演多伦多大学的印度裔作者Malika Daya的剧本作品,但她“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剧本的敷演”,而是关注到作品文本中失衡的张力,关注到艺术元素的文化差异,并用导演手段,对剧本进行了二度创作,让作品更丰富,更有力。她也借助剧场、影像的实践和积累,积极尝试策展创作。去年年末,吴沂蓁关注到影视中镜像和自我的关系,和伙伴在校史馆一起策划了“没入镜中/Lost in the Mirror”艺术展,用不同形式的展品,向观者呈现当代人在时时刻刻的自我镜鉴中可能面临的困窘与迷失。通过布展的细节,她们引导观者与展品之间进行心灵对话,“警惕大众习惯的社会扮演、自我凝视对鲜活个体的消解”。这是她借助自身观察和学理背景,用策展的方式传递人文关怀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1001Plays”项目中导演作品剧照


“没入镜中”布展工作照


“我不愿仅仅成为一个冰冷的艺术生产者。”创作出能给他人留下生命印记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的不公保持清醒和敏锐,是吴沂蓁在“写好故事”之外,对自己未来创作的期许。无论是在创作还是生活中,吴沂蓁都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体察他人与世界,“我不愿成为冰冷的社会精英”。


03

从容:邂逅生活的意外之喜


谈到对吴沂蓁的印象,朋友们很轻松地联系到灿烂、明媚,“像一个热烈的太阳”。但只有最熟悉的朋友知道,宁静、从容与平和,是她“太阳”形象的另一面。“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吴沂蓁常有的心态,也是她大学四年来宝贵的成长。


在朋友们看来,站在年度人物答辩现场的吴沂蓁声音有力,表达自信。展示风采的视频也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但实际上,那场答辩对吴沂蓁而言,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冒险。那天,在宿舍准备第二天答辩的吴沂蓁,接到朋友和辅导员的消息:发现答辩视频出现了问题。当电话里老师的声音遥遥传来,问她能不能修改,吴沂蓁在宿舍的走廊上拿着电话站了两分钟。此时距离答辩开始已经不足24个小时。大动干戈或是保持原样,对吴沂蓁来说,意味着冒险、求全,或是将就、求稳。而这样的选择,她已经在过去一年里做过无数次。“做任何决定,我唯一的期望就是让自己不遗憾、不后悔。”


两分钟后,她迅速联系朋友,请他们帮忙当摄影师和场务,临时发消息借定各个器材,联络好正选、备选几个拍摄场地,脑子里飞快运转着镜头内容……没有一个环节稳妥顺利,但也没有一个环节让她惊慌失措。“当时根本没有时间想能不能做到”。一个小时之后,她带着合适的备用服装,全妆出现在宿舍楼下,和摄影师去文学院门口“抢天光”。时值冬日,天黑得尤其快,不久后便暮霭沉沉,天色将晚。她果断放弃室外镜头,转战室内。一段室内的采访镜头,为了达到最自然的效果,她在镜头前尝试了不下十遍——过去,在剧场和片场,她作为导演,经常反复和演员磨合、交流,精益求精;当她成为自己片子的主角,同时编、导、出镜,她仍能在繁忙中保持一丝不苟的追求。从五点拍到十点,五个小时,她现场构思脚本,现场布光布景,用临时搭建的最草台的班子,拍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素材。终于在第二天彩排前,请剪辑师把视频内容替换了整整一半。


参加“学生年度人物”答辩时的吴沂蓁


收到获选年度人物的消息时,吴沂蓁正在操场上和新认识的朋友们玩飞盘游戏。放下手机后,她又很快投入到运动中,不熟练飞盘运动的她,在每一次顺利接到飞盘都向伙伴会心一笑。过去的荣誉的快乐,和当下的运动的快乐,在那一刻仿佛同等重要。“我永远热爱、珍惜当下”。


对于获选年度人物,吴沂蓁认为是运气和临场表现双重加持带来的结果,她总是反复提到“幸运”二字。大学阶段的成长让她深知个体的有限,于是更多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她不焦虑于数字、时间,不沉浸于结果、荣誉。她认识到,“线性的时间只是外在的经纬,内心力量的成长,才是自我的维度”。吴沂蓁更看重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我希望生活的意外之喜眷顾时,我自身是宁静的。”


宁静和热烈,在吴沂蓁身上仿佛并不冲突,正如月亮和太阳。吴沂蓁追求内心的从容与平和,但也享受投入当下的纯粹和热烈。她喜欢在热闹的集市穿梭,去春游、踏青,看戏、看展,在草地上唱歌,给朋友们准备惊喜。吴沂蓁享受和挚友在一起时彻底放松的状态,她也永远保持着热烈和坦诚。“我很喜欢人和人之间奇妙碰撞、完全信任的感觉”。即使在极致忙碌的时候,吴沂蓁也会花时间和朋友们待在一起,可能是进行一次没有目的地的“出行”,可能是即兴骑车、散步、互赠花束。她说,自己重视感受远远大于理性,重视快乐远远大于秩序。她将从心所欲、自在天真,列为自己最快乐的状态。她很看重“天真”,在策展时,友邻小组策展的主题是“重新抵达天真”,她深感共鸣。她很喜欢画家胡安·米罗,觉得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天真”。在吴沂蓁心中,天真是一种包含诗性的生命状态。她审美开阔、坚定,审美宁静、热烈,认为它们是某种意义上的成熟,但她更看重“天真”。对她而言,天真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对他人无法遏制的关怀,是往后即使千帆过尽也想保留的赤子之心。


和朋友们在一起


在美术馆看画的吴沂蓁


胡安·米罗的作品


采访结束时,谈到当下和未来,吴沂蓁说,她平等地热爱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特质,尊重当下的自己做出的所有决定,对未来的自己不作过于具象的期许,比起“缥缈的、理想的自我”,吴沂蓁更看重“当下的、真切的自我”。她的心愿始终如一:走向开阔、坚定,常怀赤子之心,恣意生长!


在内心力量的一次次生长过后,生活内在的宁静与诗意真切地朝吴沂蓁涌来。在人生这条创作之路上,她背起行囊,采撷一路的盎然春意,在信手间,书写自己的诗。



- 推荐阅读 -

直博清华,“ISFP”学姐在南大的四年这样过!


“物理学的每一条定律,每一个公式都是写给世界的情书。”


栋梁特等奖学金 | “大学就像打怪升级”,她在南大努力成为“五边形战士”!



图文来源│吴沂蓁

采访│马艳蓉

文编│马艳蓉

美编│李睿怡

责编│滕亦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