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师者|戴逸:涓水洪流汇清史

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中心
「师者」出品


戴逸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
9月10日,适逢第31个教师节和戴逸教授90寿辰,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戴逸与清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会上戴逸先生追忆了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作的经历,他说人大就是自己的家,是人大培养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从教已越一甲子的岁月里,戴逸先生毕力于清史,“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的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


戴逸与清史的半世情缘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俗称段祺瑞执政府的“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是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院子里有一座不起眼的平房,桌上放着几本正在审改的清史稿件。除去在清史编委会办公,其余的日子,戴逸先生就在这里,每天审读6、7个小时,一篇篇地核对、修改,埋头治史,由黑发至皓首。

戴逸先生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清史研究,编修清史的历程已过半个多世纪。

建国之初,董必武提出编修《清史》,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

1959年,周恩来总理委托历史学家吴晗制订《清史》规划,吴晗便找了戴逸和郑天挺、任继愈等人商量,当时戴逸才30岁出头。正当酝酿编纂方案时,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起草工作也停止了。

1965年秋,周恩来总理委托中宣部部长周扬召开会议,组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郭影秋为首的七人编纂委员会,39岁的戴逸是最年轻的委员。会上决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清史研究所,作为编纂《清史》的机构。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修史计划又告夭折。

戴逸所著《清代人物研究》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文革”停办之后复校,戴逸受命组建清史研究所,当即呼吁把大型清史的编写任务提到日程上来,并提出规划设想。但限于社会经济环境,各方筹议一再搁置。

2001年,学术界再发呼吁。历经一年半的调研,中央作出启动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决定。此时,戴逸先生不胜感慨,“能够继郭校长之后参与修史,真乃人生幸事。”

2002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新世纪标志性工程——清史纂修。时年76岁的戴逸先生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十余年来,他一直“潜心修史,未能忘情”。

戴逸先生说

对于清史:

我常读清史,爱读清史,也常写和爱写清史文章,尤其进入老年专嗜清史,几乎摒弃其他书籍于不观,谢绝其他文章而不作,集中精力,专务清史,专写清史。因为清史的书籍和资料浩瀚广博,无穷无尽,就是毕生专读清史也只能读极小部分。人的生命太短促,只能就广阔无垠的清史知识海洋中掬取一勺之水,或观其大体态势,或测其某个角落,并不能达到全真和全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我到老年体会得越来越真切。

对于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就是自己的家,是人大培养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从抗日战争烽火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大学,一路风雨历程,发展至今实属不易。

对当代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的五字箴言:勤、苦、思、乐、迷。

勤,即勤奋。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勤奋学习,并持之以恒,就能发现无涯学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苦,即吃苦。学习之苦,苦在必须经历枯燥与烦闷,而学习之最高境界,在于自讨苦吃,自觉学习。

思,即思想、思考。学之要旨在于思、在于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便是学习之道。

乐,即快乐。书读百遍,其乐方现。勤苦学习,精于思考后,有所悟有所得,便是快乐。

迷,即着迷,对书籍、对知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有深厚的感情。大学生学习的痴迷,在于主动学习,寻找乐趣,善于思考,敢于吃苦,勤奋踏实。

对后辈学者:

2013年荣膺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之后,戴逸先生还始终心系中青年学者:

“希望将来能设立国家大奖,给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大的激励。中国的发展不但要依靠自然科学,还要依靠人文社会科学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道路提供科学的建议,提升国家软实力,让中国由一个大国成为硬实力、软实力都充分发展的强国。”


我们说戴逸先生

郝平教育部副部长

作为国家清史工程首席专家,戴逸先生十余年来呕心沥血,辛勤工作,清史纂修工程取得了累累硕果,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执着的追求精神。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戴逸先生体现出来的优良传统、宝贵的品格和学者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一是学贯古今,二是家国情怀,三是心怀世界,四是执着奉献,这些都会激励我们把戴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治学经验薪火相传。

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戴逸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后的首批教师之一,是人民大学历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全程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风雨历程。他和人民大学的一大批老教授、老专家一道,致力于探索具有人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史学人才。

卜键 国家清史办主任

戴逸先生历经沧桑却心地高洁,为人善良真诚,可亲可敬,具有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始终坚持开创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始终关爱弟子。以他为旗帜,团结带领了全国一大批史学界的优秀人才,对清史编修工程倾注了极大热情和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令人动容。

方克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戴逸先生德高望重,是一流学术大家。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彰显了他宽厚、大度、包容的心胸,我们不仅要学习先生的学术成就,更要学习先生的为人之道。

陈先达人大哲学院一级教授,获评“最美教师”

我们一家和戴逸一家有着多年交往,戴逸先生的学识、品性都令人叹服。特别是先生在如此年纪还能担当国家清史编修的重任,非常钦佩,戴逸先生是承担清史编修重任的不二人选。

张椿年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教授

戴逸先生是史学界的骄傲,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清史,也开拓了史学界新的领域,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先生也显示出了在史学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为把中国史学推向世界尽了最大努力。

王汝丰 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师从戴逸先生

从1953年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戴逸先生,1956年留校至今,近60年时间一直跟随先生在史学界学习、工作,先生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对自己影响巨大,难以言表。老先生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对中国近代史、清史的学科建设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一代师表。

黄爱平 我国首位历史学女博士,师从戴逸先生

戴老师从传统走向现代,他的旧学功底深厚,但又和完全的旧学不一样,他接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理论方法,但又拥有坚实的文史哲功底,这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


编辑:谢天武 刘寒青
设计:黄最棒 杨可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师者|戴逸:涓水洪流汇清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