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是提振经济,为什么美国发钱,中国发消费券?

侯晋中 2022-04-01

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急剧下挫,美国失业数据创出惊人的新高,欧洲更是一片哀嚎。各国政府目前的状态,可以用两个字表达:头大

对中国来说,由于疫情防控比较及时和到位,经济已经告别停滞状态,逐渐复苏。但不得不承认,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还远没有终结。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经历着疫情爆发与经济发展停滞的双重危机;疫情传播的高峰,甚至还没有来临。

针对目前经济发展迟滞、居民消费动力不足的状态,中美两国政府与央妈都果断出手救市,动作却截然不同。

其中的区别,通俗来说就是:

美国发钱,中国发券。


在救市的问题上,为什么中美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选择?



深层原因,在于不同的文化。

表层原因,在于选择的目的。


中国:储蓄的文化,鼓励消费的目的



储蓄的习惯,说远了源自于农业社会延迟满足的经验;历史上数次的战乱、饥荒,让中国人民在祖传的记忆中形成了“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储蓄占gdp总额的比重,高达45%(2019年,已经是史上较低的水平了)。

消费的意愿在中国人民心中并不够强大,远不及“存钱”二字来得强烈。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演示。

——假设一个中国家庭月收入10000元,每月吃饭花掉3000元,水电煤用掉1000元,购物消费花去1000元,还有5000元怎么办呢?

存起来。

——如果国家额外发放5000元,这个中国家庭在15000元的收入下大概率下会发生什么?

每月吃饭仍然只花掉3000元,水电煤仍然只用掉1000元,购物消费仍然只花去1000元,还有10000元怎么办呢?

还是存起来。

(这里插一句,存起来接下来做什么?只能用于购置资产,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最大基础)


中国:给居民发钱——居民储蓄增加——经济活力不变

因此,各地方政府,选择了发放消费券的方案,来鼓励居民外出消费,提振经济活力。

应该说,这个方案,是聪明且接地气的。

美国:消费主义的文化,“救济+救急”的目的



从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开始,美国人逐渐发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好像有无穷无尽的资源。

“消费”是写在美国人基因里的。

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香烟、汽车、香水等等可供消费的一切。

祖传的消费基因、五彩斑斓的商品供应、持续繁荣的经济,造成了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大行其道。

储蓄?那是特别有钱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最近两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已经有所上升了,有多少呢?

“高达”8.8%——全球平均在10-15%,中国是45%。

美国家庭储蓄的平均值看起来很高,达到17万美元,但家庭储蓄的中位数,却仅有1.17万美元。显然,美国家庭储蓄的平均值,被富人大大拉高了。

有美国媒体机构调查显示,近23%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没有紧急储蓄。

这是什么概念?一旦经济危机来临,失业率暴增(正是现在),美国相当数量的家庭将面临破产,必须通过申请失业保障金或变卖资产来维持生活。

美国选择直接向人民“发钱”(为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成人每人发放1200美元现金支票;收入越高,补助越少),扶持的关键对象,正是这些低储蓄甚至零储蓄的美国家庭——他们正面临着无法支付日常开销、即将破产的问题。


美国:给居民发钱——居民用于支付日常开支——帮助美国家庭度过危机(短期)

但必须看到,在美国政府的2万亿财政刺激中,向人民“发钱”,只是一剂猛药。

可以救急,却并不治本。

每个家庭在这次财政刺激中领到的现金,大概能够支撑3-4周的日常开销。

而4周后,也就是大概4月下旬——如果美国疫情仍未得到控制(现在还未看到得到控制的迹象),经济运转仍未复苏,不排除美国需要接着用“猛药”为经济续命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材料中数据、观点、分析、结论以及投资建议等内容仅供参考,所含来源于公开资料的信息,本公司不对上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资料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及相关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安信信托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本材料不应视为要约或要约邀请,也不构成任何承诺,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也不构成任何公开宣传。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材料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材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作者:因信而托/转自: 信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