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游戏“躲猫猫”,正成为深圳年轻人下班后的社交新宠?

幸福福田 幸福福田 2024-04-15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当我向陌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开口第一句话是:我是老鼠!”


——玩家“何何何”


旋转跳跃、躲草堆

极限避闪走位

......

如果你在莲花山公园

看到一群年轻人

拿着发光的“砖头”

上窜下跳、一脸鬼祟

请不要怀疑他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只是迷上了

一款风靡全国的线下游戏

😼“共享位置躲猫猫”🐭

(又称“真人版猫抓老鼠”

玩得忘乎所以

跑起来风驰电掣~~


(图源:Vista看天下)


打开定位玩捉迷藏?

这明牌玩法听起来不可思议

为何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小福带大家尝鲜体验!



把公园当作游戏空间

解锁“躲猫猫”新玩法


在某社交软件上搜游戏组团帖的时候,我们发现该平台似乎也注意到了这款高人气游戏的影响力。在搜索结果界面出现了安全提醒,并设置了同城、线下等标签。



经过筛选与甄别,我们找到三家看起来具有相对丰富组织经验的主办方,通过私信咨询加入了微信活动群。


原来他们背后大多是专注青年社交策划与运营的公司。参加者参与活动需缴纳小额的报名费,邀请朋友加入有减免优惠。有的主办方还会提醒玩家自费购买一份户外保险。


活动大都安排在位于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地的几个大公园。我们报名了周日晚上莲花山公园的场次,前一晚刚进群时还不到20人,结果到了第二天下午就已经多达60余人了。



夜幕降临,白天露营或放风筝的市民渐渐散去,一场“体力较量”即将登场。


不出所料,玩家大部分是20多岁的年轻人。夜晚公园里亮起的路灯仿佛为大家披上了一道社交的保护色


负责控场的领队是一位组织过十余场“猫抓老鼠”游戏的小姐姐,她先向大家解释游戏规则,并发放道具。根据人数规模,当“猫”的玩家只能有8位,其他人扮演“老鼠”。


那如何区分“猫”和“老鼠”?



首先,全体加入到地图app的一个专属群组,开启位置共享功能,换上对应的身份头像。同时,领队告知大家不要超出标记的活动范围,跑动时注意安全等。



其次需要佩戴荧光手环。当“猫”抓到“老鼠”以后,“老鼠”要把其中1个手环交出来,并原地成为“猫”,更换头像并加入到追捕队伍中去。当游戏结束以后,收集到最多荧光手环的“猫”,以及幸存的“老鼠”将获得奖励。


“老鼠”可以提前5分钟出发,自由选择线路藏身。有人迅速找队友临时抱团,有人则选择单独行动。我们一开始也没有躲避战术,更多是边快走边盯着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情况,这感觉好像手握《哈利·波特》里的“活点地图”那般神奇。


“躲好啦,猫开始行动了!”群里出现了一则弹幕消息,游戏正式开始。



当看到地图显示有一只猫距离我只有一百米时,上一秒还在享受莲花山公园夜色的我立刻心跳加速,像触发了“逃命程序”一样奔跑起来


虽然跑起来后表情管理彻底失败,但那一刻,我打心里感受到一股放飞自我的快乐。


我,27岁,竟然在莲花山公园里玩“躲猫猫”。


好不容易拉开距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不远处又有一个身影从坡道上蹿出,我下意识地撒腿就跑,但耳边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还是被抓到了!


这下彻底没心理负担了,我当“猫”了。



追捕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定位判断。有些“老鼠”很“狡猾”,即使地图上显示距离仅剩5米,你却连影子都找不着。殊不知她躲到了旁边广场舞队伍中,跟着锻炼了十几分钟。


说来也神奇,玩捉迷藏的年轻人与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形成了一种空间上各得其所的共时同在。


叔叔阿姨们大概也好奇,当下年轻人咋扎堆来公园上演追逐大戏。

“躲猫猫”PLUS版

如何悄然走红


有媒体梳理,“躲猫猫”游戏最初进入大众视野是在今年年初。一位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了一则位置共享捉迷藏”基础玩法的视频,获得了3000多万观看量。



3月,某视频平台多位头部UP主制作了综艺化的“躲猫猫”视频,在其平台迅速形成讨论。此时,一些高校大学生将这种游戏机制引入校园,实现了游戏的第一轮线下扩散。


直至9月,“躲猫猫”游戏才正式走进各个城市年轻人的周末假期生活,席卷全国公园。尤其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游戏组队招募帖。


在笔架山体育公园,一群玩“躲猫猫”的年轻团队发出了“工作还在忙,不如捉迷藏”的游戏口号,以藏在市中心的公园营地为起点与终点,穿行在深业上城小镇,解锁了刺激追逐的新玩法。



有媒体统计,至今北上广深等超过50座城市,出现了相应的“躲猫猫”社群和线下活动。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游戏本身也在不断迭代:


从最初几个熟人参与的游戏,扩展到现在能容纳几十甚至上百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起玩。有些青年社群组织在策划游戏时还会加入技能卡、NPC的设计,或升级为“猫鼠狗三角大作战”。

由于参加人数增多,需要用头像在地图上做区分,有群组功能且更换头像更加便捷高效的一些导航软件替代了原先的微信共享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共享位置捉迷藏”“成人版躲猫猫”等各种叫法,升级为“真人版猫鼠游戏、猫抓(捉)老鼠”。


因为承载着80、90后童年记忆的《猫和老鼠》中汤姆和杰瑞的形象,被引入了游戏,更添游戏的怀旧色彩。有玩家表示:她就是被海报上那熟悉又滑稽的角色头像吸引,从而对该游戏产生了兴趣。

每周公园里“开躲”

年轻人有了自己的“相亲角”


“躲猫猫”游戏之所以重新流行,其交友属性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相比其他社交活动来说,这一属性又显得没那么强烈,主打一个运动玩乐。


在我们体验的这场活动里,大部分玩家是第一次参加,有个女孩提到:“平时很宅,闺蜜看不下去,就推我过来玩了。


不过,群里也有一位自发当起活动小助理、帮忙答疑解惑的高端玩家,她热情地分享:“大家一定要做好热身和拉伸。我在国庆假期期间玩了五天,左右脚都起水泡了。”



那游戏体验如何?


住在莲花山公园附近,玩得意犹未尽的小辛告诉小福:


“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躲藏、奔跑追赶,夜晚人也不多,不会冲撞到路人。我感觉还是蛮新奇的,就像回到小学课间时刻,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嬉笑打闹,成年之后很少有机会可以肆意地奔跑追赶。不同于健身房里的运动,这种活动更畅快一些,更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如果遇到聊得来的朋友,加个微信的机会还是有的。”


在游戏分组时,领队会特别贴心提醒一对看起来像是在约会的年轻人,建议不要分开。


上前搭话才了解到,这名男生是程序员,之前在人才公园玩过一次,觉得不错便邀请女生来体验。“平时太自闭了,他说带我来运动,出出汗。我们住在南山,第一次来莲花山公园。这里太大了,刚刚有‘老鼠’跑得很远,骑共享单车回来的。”女生笑着补充道。当被问及以后是否还会继续参加,他们点头表示应该会,几秒后又加了一句,“不确定,因为工作也挺忙的。”


此外,我们还遇到了全场唯一一对已婚夫妇的玩家。黄先生说,自己先是在小红书刷到相关的信息,“刚好今天家里小孩有人照顾,难得两人出来放松,来感受年轻人的娱乐,享受运动。”


散场时才发现,不少人住在其他城区,甚至有一位小哥是从开车要花费一小时的葵涌过来的。对此,他洒脱抛下一句,“还好,就是来图个开心!”



在小福看来,成年人“躲猫猫”游戏的内核与“搭子文化”一致,也是主张一种轻盈式的社交据说有些活动主办方在结束游戏以后,会根据现场气氛安排额外的“破”交友环节。然而,这种偶然组队、即时解散的模式仍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能容纳不同需求的个体在此寻找乐趣,没有过多的社交负担。


在这新玩法掀起狂欢浪潮的背后,支持共享定位的导航软件也在推波助澜。


据某公司团队产品经理透露,在上半年,就已经发现用户使用群组功能玩「躲猫猫」的数据开始上涨。该功能本来是为司机定制的,无意间被一群年轻人开辟出了创新玩法。



在发现需求以后,团队针对该游戏推出了专栏,增添了一键分配角色等功能。同时也在对应的页面发出“注意人身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提示,且让组织者群主可以「一键关闭所有人共享位置」,进一步保障用户安全。








小福还留意到,一些组织方把活动时间定在周四周五的晚上,同样吸引了不少下班后赶来的年轻人。也许经历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文化体力”已告急,来小玩一把或许能觅得片刻的放空。


在追逐里找回童趣,在奔跑中亲近自然,就像这次偶遇的小辛跟我分享了她这次意外的收获——“原来在莲花山夜跑这么自在,凉风习习的秋夜很有疗愈感”。


不过小福提醒大家,参加夜间户外活动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在视野不明的环境躲闪更需提高安全意识,享受刺激之余莫让胜负欲上头,伤了身体。组织者也要配合公园方的秩序管理,尊重其他市民群体使用公共空间的权益。

- END -


信息来源 | 福田融媒、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红星新闻、新声pro、极客公园

编辑整理 | 劳子殷、吕凯欣

责任主编 | 李霞、董芳君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

❶ 想入秋,估计还要再等等!深圳未来一周天气......

❷ 公园上演蛇蛙大战!警惕“蛇出没”......

❸ 水围1368文化街区,上《特工任务》啦!

❹ 全市首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综合体验中心启用啦!

❺ 福田这些公交站拟更名,等你提意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