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过山丘的笃定

FIRST训练营 FIRST青年电影展 2023-08-08
“在才华这件事上,你要看到自己的才能,在团队合作中,你要看到自己的无能。在才能与无能的看见中,需要的是一个无比坚定的信念去完成它,而不是让它搁置案头!”正如FIRST影展首席执行官李子为所言,FIRST训练营是一个放大缺点的地方,但同时要做的是让那些管创作的纯挚得以保留。第十七届FIRST训练营成片《越界》今日在西宁奥斯卡国际影城世界首映。年度导师陈哲艺潘依然、郑在欢、杜露希、冯彦茗、赵楠、封山育林、张一博、李大卫、梁郁、壮藏、张潋等导师出席,FIRST主竞赛评委杜杰、一号人物张颂文亦到现场支持FIRST训练营,七部影片《散射至弥漫天空》《暑间即兴》《羊湖》《看得见湖的窗子》《三三两两》《湖畔黑匣子》《河童》在经历了6天的拍摄周期与5天的后期制作后,最终抵达银幕。第十七届FIRST训练营世界首映礼现场本届训练营以“越界”为主题。从拍摄地的选取上看,早在创作开始前,“越界”便已经发生。潜入到西宁及其周边地区更纵深的沟壑之中,七个剧组上山下河,甚至到达坎布拉、鹞子沟等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与黄河河岸;从创作来看,自西宁的高原草场、原野密林中生长而来,七个故事无论是类型叙事的呈现还是高概念的映射,抑或是对两性关系、家园与故土情感的剖析与表露,都呈现了创作者身上非常规的创造力与饱满蓬勃的叙事热情。第十七届FIRST训练营侧拍而越过界限之后,我们还要发问的是:回归创作本身,我们需要的是什么?FIRST训练营驻扎西宁,一直以来所代表的那种野生、坚定、不妥协的精神,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惯性,无论是导师抑或是学员,时常提及最多的词句不约而同的都是回到了学生剧组拍作业时自由、无拘束的情状。不过“作业”也指向青涩与粗糙,缺乏较为宽松的时间与制作预算,又是多名导演轮流执导缺乏统一的作者风格,成品往往“不好看”,往往在首映后便尘封于硬盘的深海之中。第十七届FIRST训练营拍摄现场
当创作正义成为一种泛滥的口号,克服创作惯性便是一场反重力运动;当FIRST训练营步入第十二年,我们需要再次校准的目的,回归到更加扎实的根基中去,回归“训练”本身。
训练的表意
训练营训练什么?是创意还是执行?是艺术还是技术?“越界并不代表要刻意挑衅,而应该说是一种挑战,对自我的挑战。”年度导师陈哲艺阐释道,“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放下曾经的自我,跨越自己灵魂与创作上的界限,寻求作品上的某种突破。”六天实拍的越界突围,从本届训练营的各个剧组中,我们能够看到,从头开始的勇气、取舍的清醒、保持即兴的灵感、对传统进行反思的创见,种种为了越界所必须的品质均得以训练。从头开始的勇气,需要训练才能获得。拍摄进入第二天,《羊湖》(原名《羊湖吊坠》)剧组在傍晚迎来了一个打击性的消息:由于前期的剧本把控以及选角方面的问题,粗剪版效果不尽人意,导师陈哲艺要求剧组停拍。在经历了一场持续到凌晨四点的集体会议之后,剧组依然坚持完成拍摄的想法,于是在开机第四天后重振旗鼓,修改剧本重新勘景,继续投入到拍摄中去。
《羊湖》拍摄现场
在创作中,创作者们保持激情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在《散射至弥漫天空》剧组,导演何梓源在拍摄初期过多地被一些灵光一闪的瞬间所吸引,导致在后期定剪过程中片长过长。“电影永远会让你迷失,尤其当素材越来越多,最终面对的时候你真的会崩溃。”导师陈哲艺表示,“年轻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把一个没有那么重要的一个细节看得非常的重,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大局观。今年的主题我设定为‘越界’,是希望所有的创作者他看到的就不只是懂得拿起,也要懂得放下。
《散射之弥漫天空》拍摄现场
电影实作之外,也需时时反省。对实拍现场那些冲突的、幽默的、惊喜的、悬念的灵光一现的掌握与把控,其实来自于某种自省和自觉的能力。纵然所有创作都来源于主观,但对新锐影人们而言,早点具备某种客观视角也绝对必要。在年度导师陈哲艺看来,这些“爆发”的瞬间在创作中经常会出现,但要将这些灵感落到实处,需要的是经验上的方法论,也只有这样,创作者们才能够真正彰显自己的作者性。《暑间即兴》这个创作氛围欢快而又松弛的剧组,从始至终都在游刃有余中进行拍摄。这种游刃有余来自于导演马骜对自己创作模式的自信,除了选用熟悉的演员,同时他们也会在片场不断地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兴创作。在莲花湖拍摄时,他们在现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越界”时刻:只要有人越过湖边的警戒线,就会有喇叭广播自动播放警告。导演马骜觉得这个点能跟剧中两名角色的关系发生奇妙的链接——看似是跟某位不可见的管理员的对抗,其实也是两人之间关系的映照,于是临时决定加入了这场戏份。
《暑间即兴》拍摄现场
作者性,同样也来自于一种穿透剧本与拍摄空间的观察锐度。在实地堪景过程中,《河童》剧组意外地在当地的回族村落捕捉到一群小朋友在河边爬树、下水玩耍,那种野生与童真的状态打动了导演钱柠,他们在这些素人孩子身上观察到了所有他们此前没有想象过的细节,于是邀请了他们一家五兄妹参演短片。这种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发生的创作瞬间,跟《河童》的剧本气质也天然地符合。
《河童》拍摄现场
对于导演们来说,电影是根植于自我的。在训练营我们通常乐见于那些“麻烦”的创作者,TA们对时长、镜头、情节的坚持与笨拙的固执常常显露着独特的个人气质。在这届创作图谱之内,多见创作者们对剧本中高概念表意的坚持。而在此基础之上,让创作的种子需要接触地面,然后去感觉,去触碰,最终在不断地激发中成长,则是TA们在训练营中经历的第一课。
《三三两两》拍摄现场
不过,总有些赤诚的坚定标示着创作最初的灵光,《看的见湖的窗子》的导演张王就是顶住压力的那一个。尽管导师建议加上关键人物以更好链接大众观看,张王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形式执着,并且以毋庸置疑的效果获得了导师认可。
《看得见湖的窗子》拍摄现场
在训练营的创作氛围下,工业化流程体系中的各种中心制观念被反思和挑战,我们倡导看见每一位创作者的内心,尊重创作中的每一个灵感,让不同工种岗位上的电影人都平等地参与到创作中。在《湖畔黑匣子》剧组中,声音隋玥在偶然中发现了运动相机的自带麦克风的音效很符合剧情情绪,于是大胆向导演提出想法,采用运动相机麦克风录制逃亡过程中的声音,将这种带有瑕疵却能大幅度收取紧张急促喘息声的声音带到电影院内,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隋玥表示:“我觉得这种事其实挺越界的。因为传统来讲,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录声音都是要录得干净、漂亮,但是我想把这种情绪在影院同样传递给观众。”
《湖畔黑匣子》拍摄现场
作者在哪里?训练营6天的实拍验绝非是为了带来创作观念上的颠覆,而是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和土壤。这块土壤供他们坦露创作观念与直觉,直面他者的置疑与碰撞,激发自我的可能性。而重新校准作者性的目的,其实正是一种摒弃一切机巧、回归朴实的创作真诚。为此,导师顾问团在自剧本创作阶段便介入,剧本顾问潘依然郑在欢亲自调整剧本结构,声音顾问赵楠冯彦茗早在开拍前便详细指导各式技术规范与制式,美术顾问杜露希罗顺福亲自上手协助置景,剪辑顾问张一博封山育林叶翔们则在深夜中精神抖擞地予以陪伴。六天中辗转往返与西宁的高原、牧场间走访各个剧组亲自上手指导,年度导师陈哲艺每天均300公里往返于各组拍摄地,导师顾问用实践回归到最为本质的言传身教,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这群年轻创作者的自我意识。
第十七届导师顾问团
这种热忱的原因说来并不复杂:这种创作的真诚,正是导师顾问们眼中最为珍贵的东西。在表演顾问童瑶看来,这是继曾经作为参演影人参与训练营之后,第二次以不同的身份回归训练营,依然是一次十分兴奋的体验。“我很喜欢和青年导演呆在一起,也希望自己有合适的角色的话,能继续参演短片,这会让你觉得这很FIRST。”
“越界并不代表要刻意挑衅,而应该说是一种挑战,对自我的挑战。”年度导师陈哲艺阐释道,“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放下曾经的自我,跨越自己灵魂与创作上的界限,寻求作品上的某种突破。”在集体创作中,勇敢的创作者学会了如何在迷雾中辨别方向,也在主创面试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答案——“一次拍摄就像孩子要去游乐场。在出发前,ta对这次旅行有着全部的计划和幻想,但当真正踏进游乐园后,应该将先前所想都抛之脑后,尽情地感受当下。”第十七届训练营拍摄现场越界之物
“训练营持续的11天内,什么都在发生:生活被记录,电影被简化,桎梏被打破,太多规格化的理念正在被颠覆。当然,一些未被注意的碰撞也不可避免地显现。这一切几乎是滚滚而来的,注定强烈,就像是西宁七月骇人的紫外线级数。”而FIRST训练营要传达的和教授的,不是那已经规格化的拍摄流程和电影理念,而是希望每一位学员明白一句话: “不要在他们给的选择中选择,不要在他们规定的自由内自由。”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过程,没有创作者们对于电影的坚持,没有他们之间的碰撞和妥协,没有那几晚的剧本讨论,没有那几天的勘景,没有那几天的拍摄——如果没有这一切的积累和堆叠,那训练营也始终是中国电影教育恶性循环中的一环,无济于事的一环。而在世界范围内,短片都是发现新导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博弈在影片创作中从未停息,当下的青年导演们如何在此种艰难对峙中做出选择,或许训练营将以不同的方式给出它们的答案。但正如本届一号人物张颂文在观看首映后所说:“电影就是去找观众的,希望在未来某一天,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好的观众。”
第十七届FIRST新闻中心
编辑|杨婕妤、郑乔尹
图片|张宇、刘畅、蔡青、刘垚
影像|邓成铖、王杰霖、何清源、黄敬晞
剪辑|苏夏、冯佳悦、赖晓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