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瞧!这个来自科大少年班的川娃子在高新区玩起了量子精密测量

为什么是合肥成为“创新之都”?在讲究概率的“量子世界”里,这个命题显然是个高概率事件。技术革新、创新基因、人才政策、双创环境……这些因素都在合肥成为创新之都添砖加瓦。四川小伙贺羽(2009年毕业于四川省绵阳中学)在中国科大完成了本硕博连读,在他看来,合肥的这些特质,也是让自己扎根合肥的重要原因。




义无反顾的选择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就读的贺羽,师从杜江峰院士。他在科大一口气完成了本硕博连读。原本有很多前往北上广深发展的机会,但他却选择扎根合肥。


“合肥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创新创业的环境首屈一指,”这样的合肥,让贺羽坚决地留下,更让他坚定信心的是在2017年初,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内第二个批准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江淮大地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


贺羽所诉诸青春和热血的“量子”研究,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金字招牌”。



与量子解不开的情缘


在攻读博士阶段,贺羽进入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在大型科学仪器、关键核心器件的研制领域深耕十余年,多项技术、产品取得重大突破。


“实验室阶段,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一直想进行投产应用。”专心研发的同时,贺羽从未停止过对“科技转化”的执着。


终于,2017年10月,国仪量子科技公司正式成立运营。“我们公司主要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期望可以从根本改变医疗、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在很短时间内,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投放在经济效益上迎来一次爆发。贺羽介绍:“2017年创办初期,产值1000多万;预计2018年产值超5000万,或将达1个亿。”


贺羽坦言,作为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为国仪量子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此外,公司目前拥有50人的团队,有不少科研人员都来自中国科大,“我们在理念与技术层面,都是不谋而合。”贺羽很是欣慰。


作为一所中国科大中科院产业链企业,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化头部企业,国仪量子与高新区的结缘几乎天造地设。



高新之于量子


“无论从公司本身,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我想不到国仪量子还有更好的地方。”


在贺羽看来,选址合肥高新区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贺羽谈到,2016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七位,产业体系完善。“这里许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我们为什么不来到这里,择优为邻?”


“合肥市和高新区非常重视量子精密测量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区,在国仪量子项目落地时,房租减免、研发投入补贴、固定资产补贴、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优惠的政策。”贺羽坦言:“对于初创型公司,合肥市和高新区的扶持,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成立一年多来,年轻的国仪量子科技公司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一项项科研成果在高新区的土地上孕育而生,产值也是扶摇直上。“是高新区给了我们发展的土壤,未来我们要努力成为高新区的名片企业。”贺羽踌躇满志。



量子之于合肥


就在10月16日,一场规模不大却备受关注的发布会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举行,这场发布会的“主角”是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作为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之一,这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能准确、快速和无破坏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


“我们研发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微波脉冲产生、高精度时序控制器、任意波形发生器、探头设计等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贺羽自豪地说。


在量子通信的革命中,以国仪量子为代表的行业成果站在了世界前沿。量子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的中心是合肥量子科学实验中心,合肥建成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系统。如今,合肥市还成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主要节点城市之一。


“国家科学中心的落户,为高新区带来了更多优质的项目与人才。”贺羽说:“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合肥市也在加速孵化器建设,提高孵化服务水平。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已经不断完善。”



新闻链接:


10月中旬,国仪量子公司举办了产品发布会,宣布了中国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商用,该仪器的核心技术源于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十多年的积淀,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仪量子公司研发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既能推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医学、信息科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也会赋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崛起。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

转载自:合肥高新集团


央视财经:十九年专注一件事,他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

这位科大人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被誉为“龙芯之父”,今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

2019年科学突破奖揭晓:科大校友庄小威获生命科学突破奖

英才教育 | 潘建伟院士与大一新生分享《探索的动机》

“中国火灾科学之父”范维澄院士荣获埃蒙斯奖

让共享出行更安全更智能,这位中国科大毕业生不惑之年再创业

如何从“数学学渣”逆袭成为“人工智能大神”——寒武纪陈天石(01少)的求学创业之路

中国科大傅尧:让秸秆“变身”高档环保材料

“科大人”与高新共振 | 走近高维数据田辉、微晶材料吕鹏&张梓涵团队

“科大人”与高新共振 | 走近中科类脑刘海峰、速显微王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