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大新医学”一周年:想做什么 做了什么 要做什么

陈欢欢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2020-11-15

来源:"中国科学报"公众号  作者:陈欢欢


成立一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以下简称生医部)“交作业”了。


一月初,生医部两项成果接连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国内十大医学新闻”。


成立之时就激起不小的水花,不乏效仿者,如今这份“成绩单”是否证明“科大新医学”办学理念试水成功?


一年来有哪些实质性进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大生医部执行部长薛天教授(95年从江苏徐州一中进入中国科大教改试点班学习)和生医部党委书记、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


中国科大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想做怎样的“新医学”?



薛天: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同理工科缺乏深入交互。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理化技术、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拓展了传统医学的范畴。


国际上很早就出现医学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并且行之有效,培养了一批既懂医学又懂理工的医学科学家,创新了一大批医疗设备和诊疗方法,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我国作为科技大国和医疗需求大国,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亟需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技术话语权的医疗健康体系,理工医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医教研协同创新是必由之路。


学校调研发现,国际国内的一流医院大多依托于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排名前列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大多拥有优秀的医学院或医科,这应该并非完全的巧合。


中国科大逐渐形成共识,实质性进入医学研究领域是未来发展新的生长极,也是几代科大人为之努力的“科大梦”。


“科大新医学”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为办学理念,希望创新医学生培养模式,贯通理工医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理工背景临床医生和医学科学家,满足我国对临床医学高端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附一院)为“临床研究型医院试点”,结合临床需求和基础研究,使技术发展和医学进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发展特色交叉医学,促进新型诊疗技术、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用材料研发。



刘同柱:医学进步和重大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比如X射线的发现以及X射线和计算机结合产生了CT,使得人类认识疾病有了很大进展。


可以说,理工医结合对医学进步非常重要。


但国内的医学一直紧跟国外发展,如何针对我国实际需求、利用自主的科学技术,在医学发展上从跟跑到领跑?


理工医交叉融合是必由之路,医教研协同创新是关键,要利用中国科大理工科的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力争产生重大原始创新。


具体来说,我们有“三新”


首先是培养方向新,奉行中国科大“小而精、基础学科强”的特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科学家;

其次是教学方法新,附一院规模较大,可以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增强临床技能;

第三是培养模式新,采用科研和临床的双导师制,进行医学科学家和临床大夫双轨培养,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职业出口多样。


我刚刚参加完同医学英才班同学的座谈会,中国科大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达,老师讲的不对马上表达不同意见。我相信他们是可塑之材。


中国科大走理工医结合的道路,发展“科大新医学”有怎样的基础和挑战?


薛天:中国科大有着优良的理工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传统,为发展理工医交叉的“科大新医学”奠定了基础,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科研也有60年历史。


建校时,贝时璋先生亲手创立生物物理系,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成立20年间的毕业生中诞生了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20年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不断拓展学科内涵,尤其是向医学和健康领域融合,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新一轮学科评估,生物学一级学科评为A类学科,以此为基础的“生物医学科学”也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


可以说,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都有充分基础。


但是,中国科大生物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向临床应用拓展,为此学校也进行了多次尝试。


如2012年同安徽省立医院共建临床医学中心;2015年又同协和医学院合作,探索医学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已有多名具有理工基础的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进入协和医学院接受临床医学相关教育。


更重要的是生医部的筹建得到三家主管单位大力支持。


国家卫健委认可理工医结合的新医学理念;安徽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将省立医院交给中国科大管理,并且赋予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健康领域的优先重大创新平台”的定位;背靠中科院,整合全院的生物医学创新力量和优势,推动形成医教研产融合的创新链条。


理工医结合是国家急需的重要方向,但是医学体系繁杂、投入巨大,医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中国科大从零开始发展医科,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借鉴顶尖高校办医科的成功经验、吸取不成功的教训;在遵循医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理顺关系,构建支撑“科大新医学”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省立医院转变为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从医院的角度来说,有哪些转变?


刘同柱:从发展趋势来看,一流大学必须有医学院,一流医院也必须依托于一流大学。


成为中国科大附属医院是省医人多年的梦想,不是大学的附属医院有多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一年来的甜也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安徽省立医院的规模全国排名第八,但是大而不强,综合排名仅在百名左右。


教学和科研“两翼”薄弱,导致我们的临床也只能跟跑。


前几年还没有合并时,安徽省立医院就自筹资金5亿元,在新院区建设中规划了一个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设施完备的临床医学院,能容纳1000余名学生生活、教学、科研、临床实习,还建设了一个国内一流的模拟医学中心,体现了全院上下期盼成为高水平医院的决心,为中国科大招收医学生创造了条件


围绕科大新医学,作为中国科大第一家附属医院和生医部临床所在地,我们首先要完善临床教学体系,打造各种类型的科研平台,高起点建设中国科大临床医学院;第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第三,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转型,临床、科研、教学互促互进、协调发展。


一流医院必须做科研,但并非每名医生都要做基础研究。


我们一方面加强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引导他们从事和临床结合紧密的科研工作,希望能涌现出一批既能做临床又能做科研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建立起一支了解临床需求的科研队伍。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一周年以来,有哪些实质性的进展?初步成效如何?


薛天:学校谋定而后动,一年多前我们首先成立了由韩启德院士担任主任的顾问委员会和由饶子和院士担任组长的筹建工作组,在一大批高水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办学理念和模式,并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例如,通过全球招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讲席教授、血液干细胞专家程临钊将全职出仼生医部部长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院士受聘出任附一院院长王红阳、葛均波、卞修武、蒋华良、赵宇亮五位院士分别建立了院士工作室许瑞明研究员、田志刚院士、卞修武院士和赵宇亮院士担任或兼任生医部下设4个学院的院长


其中,将筹建中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纳入生医部,也充分体现理工医交叉的理念。


在学生培养上,从16、17级本科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进入医学英才班,他们在两年理工科基础课后接受基础与临床医学相关培养。


未来,每届医学英才班的规模计划稳定在四五十人,采用医学博士8年长周期培养的模式。


科研上,生医部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建立系列研究所或中心,根据学科发展点来汇聚人才队伍;采取校院双聘研究员制,吸引高水平人才;建立联合基金,由双方人员联合申请,推进基础与临床科研深度融合。



刘同柱:这一年来变化很大。


首先是三方共建这个平台使我们享受到了政策福利,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调研时提出发挥中科院所系结合的办学优势支持附一院的建设;安徽省把我们列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项目一并建设发展等。


2018年,附一院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创历史新高,还首次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优青”“杰青”等。


高水平人才引进亦创历史记录。


柔性引进8位院士、全职引进2名长江学者、10多位有5年以上海外科研经历的归国博士后等。


高水平重点大学博士毕业生招聘呈火爆之势,报名179人,拟录取100名左右。


文化方面,中国科大崇尚科学、学术自由、勇攀高峰的学术文化令我们受益匪浅,也带动附一院职工精神面貌发生变化。


尤其是年轻职工有了更高的目标和积极性,大家一起聊天时谈科研和未来规划的更多了。


另外,同行、社会和患者对我们的认可度都大大提升。


一年之内,已经有10多家大学前来交流讨论,“科大新医学”的理念也许将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


生医部的目标和近期规划是怎样的?


刘同柱:安徽是外流病人最多的省份之一,每年上海的病人中有22%来自安徽。


包信和校长曾说,中国科大一定要把附一院办好,回报安徽百姓。我们现阶段主体任务是服务安徽老百姓,针对安徽的实际,与兄弟医院和教学单位合作,做强几个专业。


长期来说,附一院未来的目标和定位是建设成为跟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适应、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一流医院。


为此,医院提出了“登峰计划”,连续10年,每年拿出5500万~6000万元,支持整体学科水平提升,要培养3至5个国内的一流临床学科。



薛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科大新医学”的最终评价指标是人才,但这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要给予长期坚定的支持、持续不断的投入,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久久为功。


此外在安徽省的支持下我们还规划建设一个面向临床转化研究与实践的“临床试验医院”,作为理工医交叉融合的临床转化医学载体,实现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无缝连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推荐阅读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一周年!加快“科大新医学”实践,书写科教报国新篇章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中国科大施蕴渝院士:愿仰望星空、与爱同行

▶日光照射可改善学习记忆!中国科大《CELL》发文揭示脑内谷氨酸合成新通路及相关神经环路机制

“新”医学的“小”种子——首届医学英才班学习之旅(二):全为生命

“新”医学的“小”种子——科大首届英才班学习之旅(一):热爱生命

祝贺!中国科大附一院入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中国科大首届医学英才班白衣授予仪式暨《名医大讲堂》第一课 在附属第一医院成功举行

让近3000名聋儿受益,创建“无喉复声”青年文明号,当选“中国好医生”,为中国科大一附院孙敬武教授点赞

首届医学英才班到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参观交流

▶ 仁术尚道两甲子 科医融创新征程 | 中国科大附一院的120分钟

重磅!中国科大发现一个USTC复合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