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航船〡死亡,意味着什么?她用17年迭代着答案

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 2022-05-19

为逝者写诗 让生者坚强


死亡,意味着什么?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而在杭州殡仪馆工作的李艳红,作为一名告别会女司仪,从业的17年里,对于死亡,对于告别,对于人生,都在不断迭代着自己的感悟。

初次“见面”

- 从指尖凉到心里 -


李艳红今年刚满40岁,内蒙古人。说起当初为何会选择就读殡葬相关专业,李艳红腼腆地笑了笑说:“一开始应该是出于好奇心吧。大学报到后,一位师姐告诉我这个专业比较好就业,就更加坚定了我学殡葬专业的信心。

即便认为自己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可大三到殡仪馆实习时,现实仍给她浇了一盆彻头彻尾的冷水。

“除了遗体搬运,殡仪馆的其他工作,我们都要轮岗实习。”李艳红回忆,“当第一次接触到冰冷的遗体时,整个人感觉像触电般,凉意从指尖瞬间传到心里。”

这种感觉,不禁让年轻的女孩萌生退意。所幸实习单位有同校同专业毕业的学哥学姐,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而不甘心的她,也觉得要学以致用,最终逐渐适应了殡仪馆的工作环境,选择了从事这份特殊的工作。

李艳红生活照。

初次“上岗”

- 每日一笑走出阴郁 -


2005年7月,听说杭州殡仪馆在对外招聘殡葬专业毕业大学生,一直对杭州这座城市有着向往之情的李艳红向该馆投出了简历,并顺利被单位录用,成为一名告别会司仪主持,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一做就是17年。

或许是比较感性,刚参加工作时,每次主持告别会,看到诸多丧属为失去亲人痛哭流涕,李艳红总是特别容易被周围的哀伤氛围所牵引,即使下班也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屋外阳光明媚,厅内丧属恸哭,李艳红安静地坐在大厅,情绪低落,恍惚间不知身处何处,“最开始那段时间,我害怕听到哭声”。

看到这位年轻姑娘终日闷闷不乐,她所在班组的组长作为过来人劝慰她:“工作和生活要区分开。工作中,我们是最专业的工作人员,不能笑也不能哭,要用自己规范、周到的服务去缓解丧属悲痛的情绪;生活中我们就是活生生的人,工作中不能笑就该在生活中多笑,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艳红在主持告别会。

初获表扬

- 尊重生命慰藉生者 -


随着工作经历的丰富,李艳红越来越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主持告别会也愈发熟练、从容。从刚开始照着既定主持稿背诵,慢慢地,她也开始尝试在告别会开始前,与逝者亲友提前沟通,了解逝者生前的一些生平、喜好,在主持词中适当加入与逝者相关的个性化主持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持风格。

有一次,李艳红为一名殉职的人民警察主持了一场告别仪式。凭借多年的主持经验,她提前与逝者生前所在单位同事及亲友做好沟通后,在主持词中融入许多与逝者身份相关的内容,让告别会气氛变得温馨、动容。告别会结束后,李艳红所属部门科长找到她,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李,刚才那场告别会逝者家属对你的主持相当满意,连连夸赞你主持节奏把握到位,主持用词也恰到好处。”

这样的赞美,在李艳红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遇到很多次。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认可让李艳红感到分外欣慰和自豪,也是她做好服务工作的最大动力。

如今,她早已不惧怕遗体。每次告别仪式结束后,她都会主动上前,帮家属给逝者放挽幛等。每当此时她都会十分敬重、虔诚地说一句“一路走好”。

“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抚慰。”在李艳红心里,这便是这份工作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意义所在。

李艳红在日常工作中。


“其实不光是我们在服务逝者,很多逝者生前的经历也同样是在激励我们前行。”李艳红对服务过的一位女画家印象深刻。为主持好这位女画家的告别会,李艳红提前与逝者爱人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到,逝者终年43岁,遭受病痛折磨近十年,但她始终坚强面对,积极与病魔作斗争,即使在生病期间也没有放弃自己最热爱的绘画事业。虽然最终她还是被无情的病痛夺走了年轻的生命,但她生前那种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感恩生命的精神,却留给亲人朋友们莫大的鼓舞。

李艳红将逝者的这些美好品质融入为她写的主持词中,既感动了参加告别会的所有来宾,又告慰了生者继续前行,也提醒着自己要更好地珍惜生活,感恩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

再见“边缘”

- 一切向美好 -


曾几何时,李艳红觉得她和同事们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不敢跟别人具体说自己从事何种工作,总是含糊回答“在民政部门”;他们从不主动与别人握手,也不爱说“有事找我”和“下次再见”。受传统忌讳文化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不被人们理解和认同是常态。

可最近几年,由于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观念有所改变,对殡葬行业及其从业者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让李艳红在工作中更加干劲儿十足,生活中也能坦然告知亲朋她的职业,甚至还会碰到有人主动询问业务细节的情况。“现在我们这一群体中,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李艳红说。

艳红在主持告别会。

人生常有憾事。工作上李艳红用尽全力不留遗憾,更多的遗憾留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李艳红一向对节假日没什么概念,再加上近几年工作任务繁重,她回老家的次数逐年减少。今年是李艳红父母的66岁生日。按照当地习俗,女儿要在父母生日当天给寿星包66个饺子。为了兑现孝心,已经连续两年没回过家的她,早早与同事打好招呼。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场疫情,又将计划打乱。

“我们挺好的,你不用挂念,照顾好自己,安心工作。”透过妈妈的视频电话,看到欢聚一堂的家人们,听着亲朋好友的声声鼓励和宽慰,李艳红觉得心酸又甜蜜。


推荐阅读
♦ 防治旅馆业涉妇女权益侵害案件,这一地这么办→
♦ 夜航船|《余生,请多指教》:以爱之名治愈人心
♦ 夜航船|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别忘带一束鲜艳的花环给小岚老师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图片/受访者供图责编/侯晓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

因微信修改规则,各位朋友点击文末“在看”或“赞”,方能收到本公号的下次群发。欢迎大家将本公号设为星标,阅读更多品质内容。


点亮“星标”,点亮“在看”

优质内容随时看!

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