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个版很有“料”,读懂罗湖40年!


深圳的这些地方

99%的深圳人都知道!

不信的话你点点看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u08136tj0e0

(视频来源:读创/深圳商报)


提起深圳,提起罗湖

你想到的是哪些地方


是“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

还是“来过这才算来过深圳”的东门?

还是新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渔民村?


每一幅照片背后

都是一段光阴的故事

这些新旧对比背后

是一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贸大厦


东门


渔民村


回顾40年栉风沐雨

罗湖砥砺前行

8个版面的报道你看了吗?




《深圳特区报》

8个版面专题报道

点击这里跳转查看▷这里



——40年来,罗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40年来,罗湖区秉承改革基因,“旧改”“棚改”“医改”“消改”“教改”各项改革全面发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总共100多项改革全面发力、开花结果,打开深化改革新局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40年来,罗湖辖区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红利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教育投入、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均不断提高;率先开展医疗集团改革探索,罗湖“医改模式”向全国推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打响“二线插花地”棚改攻坚战,以最大力度扎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成功攻克“中国棚改第一难”。




变化究竟有多大

看一组数字你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


2017年,罗湖地区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比1980年翻十番有余,年均增长23.3%。


1986年,罗湖人均GDP不足200美元,之后不断增加,2017年,人均GDP3.15万美元,接近世界第25大经济体意大利水平


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是罗湖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

▼▼


罗湖金融业从弱到强,开创了多项全国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区第一大产业。黄金珠宝产业在罗湖水贝集聚发展,现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龙头地位。罗湖历来也是全市的商业中心,万象城、东门等各具特色的商业集群总是深圳人气最旺的地区之一。



在不断完善既有优势的同时

罗湖用新产业、新动能

来增强经济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


近年来,罗湖全力打造“一河六圈三带”,“北科技创新、南金融商贸”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两大产业带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1


红岭创新金融产业带 

近年来,罗湖以红岭路为轴打造创新金融产业带,在产业上提出了“新罗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中心”战略定位,未来创造的产能将极其惊人,对罗湖区整体实力的提升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7年,深圳红岭基金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共引进6家私募机构,管理规模超过70亿元,并完成私募基金准入门槛和审批流程的制定,进一步明确私募机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创新金融业态初显规模。


2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总面积57.06平方公里,建成区12平方公里,超过罗湖建成区的1/3。两年来该产业带已建成专业园区8个,企业入驻率多数超过90%;引进科技企业238家,实现利税9.45亿元。


目前,该产业带已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节点、深圳高新区“一区多园”扩区范围等。随着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的不断推进,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互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罗湖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新时代罗湖的城市建设

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城市空间拓展优化


要想发展,空间自然不能少

罗湖综合运用城市更新

棚户区改造、查违拆违、土地整备等手段

使得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 2015年,罗湖成为全市城市更新首个改革试点单位。根据罗湖的规划,力争到2021年新开工项目累计达到50个,在建及建成项目达到100个,新建产业空间750万平方米,实现“再造一个新罗湖”


☑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及周边片区将通过土地整备释放出近50万平方米的土地空间。片区将按照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科学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可以说是全面的优化和升级。


罗湖棚改


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 

打造人居环境“第一标杆”


罗湖“二线插花地”位于罗湖区和龙岗区的交界处,是历史上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与行政区划线不一致造成的管理“真空地带”,由此形成了玉龙、木棉岭、布心三大违法建筑集聚区。与之同时存在的,是这些区域内存在着诸多地质灾害和公共安全隐患。


因为三个片区面临改造范围之广、

建筑体量之大、复杂程度之深

三个“全国前所未有”,

被业内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


从2016年12月20日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全面签约正式启动开始,仅用一年时间,于2017年12月28日全面开工建设;经过一年半时间,已实现“四个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员全部搬离、违法建筑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全部消除、规划建设全部如期推进。罗湖再一次刷新了深圳速度。


下楼就是公交,出门就是公园,学校医院配套齐全,老人小孩活动丰富……这里描绘的,正是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后的场景。



交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空间拓展了

各项设施也得跟上

交通网络就十分重要

▼▼


改革开放初期,罗湖道路仅有9条,总长约4.2公里。经过40年发展,现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既有口岸、火车站、汽车站等区域交通设施,也拥有较高密度的轨道网络和较为发达的公交快干支线。



2017年,道路总长209.65公里;地铁线路5条,轨道交通密度居全市前列;公交线路211条占全市的27.8%。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罗湖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加快“五横六纵”干线路网建设,交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罗湖蓝”和“罗湖绿”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改革开放以来,罗湖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近年来,“蓝天保卫战”、“治水攻坚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行动深入推进,城区含“绿”量进一步提升。18年来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几乎每年均超过300天



2018年12月1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表彰活动,罗湖区获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广东省仅有5个市县入选。



罗湖区秉承改革基因

各项改革全面发力

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相信各种变化你也都看在了眼里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2017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达40.06亿元,是2001年的11.8倍;各类学校(园)217所,比2000年增加73所;在校学生18.21万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普通高等学校上线率连续6年超过90.0%。罗湖教育投入、办学规模、教育质量均在不断提高。


罗湖教改


三年打通“五大经络”

25项举措践行“新素质教育”

2018年6月,罗湖发布《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以下简称《方案》),从5个方面推出25项重点项目改革,共计100个实施路径,总投资高达95亿元。



此次“教改”将从两方面重点突破——推动落实“课堂革命”,构建“家长终身学习”机制。经过问卷调查,罗湖辖区家长对此次教改理念的认同度高达99.32%,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预计到2020年,罗湖“教改”将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以精致、创新、优质、品牌为特质的“精品教育”目标,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师生、惠及每一个家庭、辐射每一片社区;基本实现优质学位供给充足,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治理结构科学高效,教育活力全面增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科技事业进展积极


2000-2017年,罗湖专利授权量累计达2.93万件,年均增长20.7%。近年来,全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实施,“互联网+”、“四创联动”、“智慧罗湖”、“人才兴区”行动全面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加快,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公共卫生事业成就瞩目


回溯1985年末,罗湖仅有6家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不足3000人。到2017年末,全区医院达28家,加上门诊部、私人诊所、妇幼保健院等,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02个,卫生技术人员1.42万人。2017年,全区医院实际开放床位6407张,是2010年的21.4倍。


2015年起,罗湖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集团改革探索,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的难题积累宝贵经验。


罗湖“医改模式”硕果累累,

已向全国推广。

罗湖医改


从“保医疗”到“保健康”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近年来,罗湖探索建立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不仅获得李克强总理的点赞,也备受各界瞩目。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提出了明确要求:总结全国医联体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学习推广深圳罗湖等地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3年多来,罗湖医改结出硕果累累。通过打造“全社会、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为每一位居民一生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创新养老模式,罗湖实现了医养融合。

随着医改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罗湖居民享受到了在家门口看病的福利,更多全科医生以家庭医生的身份走进居民的生活,社康门诊量逐渐上升,医疗水平口碑也水涨船高,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贯通,努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为罗湖文化事业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早在上世纪80年代,罗湖在全市最早建成了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目前,全区形成了以“三馆十站”为主阵地,7个街道图书馆分馆、88个社区图书室和89个社区文体广场为平台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00-2017年,全区文艺作品共获得全国、省、市奖项超过4000项,原创作品“09剧场”《军哥剧说》受邀到全国各地示范演出。在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2017年,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5平方米,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罗湖体育休闲公园近年建成开放,是全市最大的体育休闲公园和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2000年以来,罗湖累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700次, 2017年国民体质测定合格及以上比率为89.1%,比2000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居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回顾罗湖的变化,不单单是

探索市场化、现代化发展新路的历史

也是区委自觉承担特区

党建先行者、探路者角色

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

党建引领美好生活在罗湖落实落地的历史

▼▼


罗湖区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党建工作规律,持续推进党建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具有罗湖特色的城区基层党建体系。



其中主要经历了

党建若干领域的探索破题

“质量党建”的整体设计

“力量党建”的系统优化三个阶段

▼▼

基层党建


面对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三方面挑战,罗湖区着眼于群众需求,在党建多领域进行了探索。2015年,顺应“深圳质量”的要求,将“质量党建”作为区委“一号文”,全面强化党的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


2018年以来,罗湖区基层党建以“力量党建”为主题,以完善街区治理体系为目标,重点加快构建四大体系,破解信息化、阵地建设、能力建设等短板问题,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城区建设,推动罗湖振兴发展。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

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罗湖因改革开放而生

靠改革开放而兴

期待罗湖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大洋网、罗湖城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统筹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精彩回顾

1、2019要来啦!年末提醒快收下,开心过元旦~

2、十区收获最丰!罗湖这份”年终奖”,为2018圆满收官!

3、关注 | 社区吹哨,部门集合,这场大考你准备好了吗?

4、又一个“最美图书馆”开馆啦!还有文体大礼包速速查收

5、家园报 | 十大幸福街道,是你住的地方吗?

6、7万多平方米!今天,罗湖这家“花园式”医院正式启用!





来都来了,点个好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