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湾公园规划设计

城PLUS 2022-09-21

作者:梁浩(中规院深圳分院三所所长)



从老子到希波克拉底


2500多年前的两位先哲,老子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不约而同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人的生命,无论生病还是健康,都是和自然的力量息息相关的。并且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和征服的。人类必须了解自然的规律并把它当作自己的盟友来对待。”

——希波克拉底




2500多年后,经过历时十年的设计和建造,我们将长达十余公里的工程海岸变成了游人如织、穿梭不停的滨海长廊;将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将鸟类、红树林的栖息地衍生成连接自然,感受自然的绝佳场所。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规划师,让我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座深圳老百姓最喜爱的公园之一—— 深圳湾公园的设计建造历程。






一个不尽理想的唯一场所


深圳湾(又名后海湾)是珠江东岸一个典型的河流出海口,湾区水域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岸线约40余公里。深圳河、大、小沙河等淡水汇入,带给深圳湾河口型海湾生态环境特征。





作为深港两地共有的海湾之一,你能想象历史上的深圳湾曾经拥有过绵长的沙滩、起伏的山丘和丰富的海陆动植物资源吗?





如今,这里依旧孕育着世界级的红树林湿地(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拉姆萨尔湿地面积15平方公里)以及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7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这里是每年数以万计候鸟迁徙的必经补给站。与这些自然资源一道,也有了深圳观鸟协会、深圳绿源志愿者协会等NGO组织。

http://www.szbird.org.cn/

http://www.szhb.org/





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

www.iucnredlist.org/details/22697568/0

www.wwf.org.hk/whatwedo/conservation/wetlands/managemaipo/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侧持续向海湾推进(还曾成为深圳机场选址、提出填海造地动议)。




因此,原本蜿蜒曲折的自然岸线,逐渐被快速路和生硬的砌筑岸线取代。同时由于海湾的工程状态,虽然深圳湾是离市区最近的海湾,但人们对于深圳作为滨海城市的意象始终停留在东部远郊的大鹏半岛。




2003年底随着深港西部通道口岸填海工程接近尾声,新的城市滨海边界浮现,深圳湾公园项目也提上议事日程。在2003年的设计竞赛中我们和美国SWA集团联袂提出的以“连接”和“湾”为主题的方案获胜,也开始了后续长达十年的设计服务征程。




而竞赛后为期一个月的公众展示,也开始了深圳湾公园汲取市民诉求和心声的历程。




挑战、判断和行动


  • 需求、平衡、共生




2004年到2006年的方案深化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来自于湾区的生态系统。为了更好的照顾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深圳市民滨海场所的梦想,我们将自然系统的需求,包括鸟类、红树林在内的生物圈作为第一位的需求主体;主动调节疏解人类的活动场所分布,控制活动类型,将人们的活动疏解远离鸟类赖以生存的红树林核心区,来控制和减缓人类活动对于湾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我们与深圳市观鸟协会一同讨论整体深圳湾公园的格局分布与功能组织,保留大片自然滩涂岸线供底栖动植物生长和鸟类觅食。实现人类与鸟类、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也固化了深圳的城市边界。


  • 形式追随功能





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大尺度的物理水工模型,来模拟人工岸线填筑形态和规模对于湾区水流的影响。




科学结果和综合造价面前,我们大幅收缩了填海面积,调整岸线形态,更充分地保留利用和改良原有岸线,虽然少了规划师梦寐以求的人工场所但多了对自然的呵护和关爱。


可以说方案收缩的是边界、扩张的却是文明。




  • 丰富角色模拟





在充分呵护生态需求之后,我们设计之初就设想未来的深圳湾能够成为一个深圳市民体验滨海生活方式的场所和引以为傲的城市舞台。因此我们通过角色模拟,了解掌握市民和游客们对于深圳湾公园的期盼和需求。






例如方案优化过程中,通过与深圳自行车协会和爱好者座谈,最终结合他们的使用特点,决定设计提供快慢两套自行车道系统贯穿海岸。如今,看到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深圳湾穿梭的场景我们都感到无比欣慰,规划师的设想连同市民们的集体诉求被一一实现。





  • 多维广泛连接




“连接”不但是深圳湾贯穿始终的设计主题,更是空间方案的具体目标,也是自然、社会、人文之间的理想状态。“连接”成为一种语言,一种对话方式。





我们从天桥、地道的改善,做起来缓解深圳湾地区因快速路形成的物理隔离状态;我们提高滨海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公共活动的渗透连接、延续和修复人们的滨海城市印象;我们也促使深圳湾在城市功能和大众感知领域中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实现物理连接到心理和社会连接的转化。





当一年一度的“磨坊百公里徒步穿越”在这里出发时,当中规院发起的规划师“丈量中国”首站启动时,我们感受到深圳湾公园已经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此,深圳湾公园作为离市区最近的滨海场所,提供给市民和访客们亲近海湾、接触自然和放松身心的机会,并永久性地呈现在了深圳城市的版图上和人们的生活中。


  • 技术到协调,理性到感性




从设计图纸到空间现实的过程中(2006-2011年),我们继续以项目总协调方的身份在项目业主方、建设实施方、规划主管部门、众多分包设计单位、利益相关方和实施建设者之间延续协调工作和组织设计深化。




2011年8月当大运圣火在深圳湾畔徐徐点燃时,世界各地的观众们不仅看到了另一座崭新的体育场馆,更领略到了深圳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些感想


  • 初衷 (敬天礼地、正心诚意)


回想十多年前我们在竞赛方案中提出的以自然生态环境保育为主、提供未来市民滨海生活方式畅想的初衷奠定了深圳湾在自然生态和公共生活方面的城市价值和角色。在填与不填之间找到了平衡;在园与公园之间建立了系统;在人与众人之间形成了共识。展示了深圳在滨海时代的态度和标准;实现了公共生活的连接和拓展;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




  • 结果 (正外部性)


如今这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探访和体验;也成为游客们到访深圳的必经和首选之地。




并且一如以往,这里每年十月到第二年初春依旧是数以万计迁徙鸟类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补给站。人们在这里亲身体会到人、城市与自然分享和共生的乐趣。




与此同时,深圳湾公园和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大公园系统激活了城市内陆腹地的城市功能。




十年间,环深圳湾地区的重要规划: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华侨城欢乐海岸、大沙河公园、中心河公园都在深圳湾项目同期或先后启动。


未来向西,再续连接


十年前以连接、边界、周期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到空间现实的实践告一段落,从规划理想到公众体验,我和项目组的成员都倍感欣慰。也正是这种动力,在14年我们的团队联袂再次中标深圳湾公园西段的设计,继续向西延伸。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再一个10年,为大家也为自己,和这座城市更加美好的未来。




项目甲方: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设计时间:2004-2008

建成时间:2011年8月

项目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美国SWA集团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

中规院成员:朱荣远、梁浩、王泽坚、龚志渊、张若冰、王婳







感谢阅读/分享!

“城PLUS”原创

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来源!

请关注“城PLUS”,微信号: caupdsz

联系我们

请直接在微信中回复意见和建议

或发邮件: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