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暨南,好消息!

暨南大学
2024-08-01


勤耕不辍 精业笃行

暨南师生 不断突破

教学科研成绩又上新!


暨南大学在第四届广东省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创佳绩


近日,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中,我校推荐的15位教师(团队)荣获12项奖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5位教师(团队)将代表广东赛区出征全国赛。


大赛获奖情况概览表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四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效。在大赛组织和备赛过程中,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副校长翁健、张小欣多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对大赛进行动员和部署。我校参赛教师以优异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风采,充分展示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引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


翁健副校长主持广东省赛赛前动员工作会议


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

重点专项项目启动暨实施

工作方案论证会召开


近日,由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水兴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专项—“基于多尺度跨时空异构数据构建肿瘤乏氧数字孪生系统”项目启动仪式暨实施工作方案论证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邢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捷,首都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王晓民,广东省人民医院影像医学部主任梁长虹,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二级调研员班武,广东省医院协会会长黄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科技处副处长吴陆生,项目负责人张水兴,各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


该项目由暨南大学牵头,联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州易联众睿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项目围绕我国特色恶性肿瘤鼻咽癌的个体化预测及药物筛选等重大需求,探索建立鼻咽癌乏氧数字孪生系统,解决多尺度、跨时空数据采集及可视化信息关联分析难,多模态数据时空动态可视化模型构建复杂等问题,推动我国鼻咽癌诊疗个体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


我校承担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重大项目“重要活性天然产物

高效发现、生源解析和生物制造”启动


近日,暨南大学高昊教授牵头的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发现、生源解析和生物制造”启动会在项目参与单位东莞市东阳光冬虫夏草研发有限公司召开。


会议现场


广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科员邓羡知、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科技项目服务部管理专员龙吟、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东阳光集团总经理唐新发、东阳光集团大健康研究院院长李文佳、暨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处副处长李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长生研究员、沈阳药科大学游松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周佳海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宏伟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祝钦泷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孙伟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王继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罗小舟研究员及项目组成员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环节


项目负责人高昊对项目的总体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项目立项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与任务分工等。与会专家对项目组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项目实施方案、运行管理、成果转化等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发现、生源解析和生物制造”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未来,项目团队将携手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项目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关柏鸥团队/黄卫团队合作成果

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近日,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中国激光杂志社发布“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经过评审委员会多轮遴选,10项成果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10项成果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柏鸥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黄卫团队合作成果“光纤光声消化道内窥镜”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


颁奖现场


内窥镜是获取人体内部病变信息的重要工具。现有医用内窥镜成像能力不足,无法提供血氧代谢等组织功能学信息,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关柏鸥教授率领的医工交叉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光纤光声内窥镜,不仅能以高空间分辨率呈现血管网络结构,而且能够实时监测每一根血管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为消化道疾病诊断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手段。


大会报告


关柏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金龙、副研究员梁贻智出席了高峰论坛和颁奖典礼。关柏鸥受邀做题为“光纤光声显微成像”的大会报告,介绍团队历时十余年建立起来的双频干涉型光纤激光超声传感技术,以及凭借该技术解决光声成像探头小型化难题的研究进展,展示内窥式和小动物头戴式光声显微成像最新成果。金龙和梁贻智代表团队领取奖杯和证书。


杨美香/尹芝南团队在

Cell Mol Immunol发表

γδ T细胞代谢调控研究论文


近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杨美香研究员与尹芝南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免疫学期刊Cell Mol Immunol上发表题为“Lkb1 orchestrates γδ T-cell metabolic and functional fitness to control IL-17-mediated autoimmune hepatitis”的最新研究成果。杨美香研究员和尹芝南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博士后肖志强,博士生王闪闪、罗亮和硕士生吕文凯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截图


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肝激酶Lkb1不仅参与调节γδ T细胞谱系承诺,并且能够通过AMPK-mTOR依赖的方式调控产生IL-17的Vγ6 γδ T细胞的成熟,抑制AIH的发生。通过AMPK激动剂A-769662激活AMPK或雷帕霉素抑制mTORC1信号能够有效地恢复γδ T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平衡,并且抑制Lkb1缺陷小鼠的IL-17水平和AIH的发生。进一步完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对γδ 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调控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代谢相关基因在机体免疫耐受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提供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和111(B16021)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doi: 10.1038/s41423-024-01163-9


杨甦/李晓江团队揭示

灵长类动物特有的亨廷顿蛋白降解途径


近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杨甦和李晓江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一区Top,IF 13.6)发表题为“TRIM37 is a primate specific E3 ligase for Huntingtin and accounts for the striatal 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食蟹猴、小鼠、人)的不同脑区内HTT蛋白的表达水平,揭示了HD病程中纹状体神经元特异性死亡的分子机制。


论文截图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食蟹猴、小鼠、人)的不同脑区(皮层、小脑、纹状体和海马)内HTT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团队发现HTT在灵长类动物纹状体的神经元内富集,但在小鼠的纹状体内没有富集现象。进一步研究揭示了HD病程中纹状体神经元特异性死亡的分子机制。本项研究表明不同物种HTT蛋白的表达分布及稳定性存在差异,凸显了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性。同时挖掘出TRIM37作为灵长类特有的HTT蛋白降解机制,拓展了对于HD病理中纹状体神经元选择性死亡的机制认知,为H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覃义阳、陈来强和硕士研究生朱文振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甦研究员和李晓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l2036


师玲玲/张力团队合作在

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师玲玲/张力团队合作在国际科学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Autism patient-derived SHANK2BY29X mutation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LDH1A1 negative dopamine neuron”的最新研究成果。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师玲玲副研究员、张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陈捷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本科毕业生赖婉菁(现为香港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赵颖颖和暨南大学硕士毕业生陈亚兰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截图


团队基于ASD患者队列研究发现的既往未报道SHANK2Y29X基因突变,基于该ASD患者家系分析、患者iPSC来源多亚类神经元分化培养模型及SHANK2BY29X KI基因敲入小鼠模型构建,创新性地发现:SHANK2BY29X对SHANK2不同转录本产生差异性影响,进而选择性损害ALDH1A1阴性多巴胺神经元早期发育;通过患者来源iPSC细胞诱导分化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验证了SHANK2BY29X遗传变异在导致ASD相关社交障碍中的潜在作用。研究通过精确的分子调控和细胞研究技术,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SHANK2功能特异性缺乏深入了解的不足,为未来针对特定神经发育障碍的干预策略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


 本研究得到了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周立兵教授,中南大学夏昆教授、郭辉教授,及海外合作教授的支持。本研究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4-02578-6


杨甦/李晓江团队揭示

HAP40在亨廷顿舞蹈症中的作用


近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杨甦和李晓江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一区Top,IF 9.0)发表题为“HAP40 modulates mutant Huntingtin aggregation and toxicity in Huntington’s disease mice”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通过在基因敲入小鼠模型中调控HAP40的表达改变了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HD)的病理进程,从而揭示了HAP40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D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论文截图


研究团队首先在小鼠的不同脑区内比较HTT和HAP40蛋白的分布,发现HAP40的表达水平与可溶性HTT蛋白呈正相关,但与变异HTT聚集体呈负相关,提示HAP40参与调控变异HTT的聚集过程。进一步在HD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的脑内敲低HAP40的表达,发现可以促进变异HTT聚集体的形成并加剧神经元的损伤。与之相反,在HD基因敲入小鼠模型的脑内过表达HAP40能够抑制变异HTT聚集体形成并缓解HD的病理表型。在机制方面,研究发现HAP40特异性结合变异HTT蛋白,并促进其K48泛素化修饰从而被降解。研究揭示了HAP40在HD病程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对于HD病理机制的认知,同时也为HD的临床治疗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来强和覃义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甦研究员和李晓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广东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9-024-06716-4


娄在祝/李宝军教授在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论文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娄在祝/李宝军教授等在非金属等离子体光催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提出一种新策略,通过酸辅助与光辐照协同调控非金属等离子激元氧化钨的结晶度与电荷耗尽层,成功构建了高活性表面,实现了高效的等离子激元催化醇脱水产生烯烃。研究成果以“Constructing High-Active Surface of Plasmonic Tungsten Oxide for Photocatalytic Alcohol Dehydration”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影响因子29.4。


非金属等离激元材料具有半导体和类金属的双重能带结构,被认为是太阳能转化的理想材料。然而,这些材料表面存在着耗尽层,严重抑制其表面电子共振和催化活性。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在前期关于非金属等离子激元光催化增强策略的研究基础上(Nat Commun.2022、Adv. Funct. Mater.2019、ACS Nano2021)提出新策略,即酸辅助与光辐照协同调控氧化钨表面耗尽层,并成功研制出高结晶度和高浓度低价钨原子的高效非金属等离子激元氧化钨W18O49。这种等离激元光催化与热催化相比,叔丁醇产生异丁烯的速率提升了160倍,展现出在全波段太阳能驱动的绿色催化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博士生田德华和刘小磊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娄在祝、李宝军教授和山东大学王泽岩教授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4738


关柏鸥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

发表光纤光催化传感器重要成果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柏鸥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微光纤的光催化传感器,用于光电催化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反应物浓度和热效应的实时、原位解析。该成果以“Operando Decoding of Surface Chemical and Thermal Events in Photoelectrocatalysis via a Lab‐Around‐Microfiber Senso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关柏鸥教授、黄赟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黄赟赟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牟彩妮、博士研究生梁家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由暨南大学独立完成。


论文截图


光电催化技术,是解决当前环境和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光电催化反应中关键参量监测所面临的难题,关研究团队以微光纤为载体,通过将催化剂和污染物有序地组装于光纤表面,在光纤表面构建“光电催化纤上实验室”,将激发催化反应的光源替换成泵浦激光耦合于光纤中,通过光纤倏逝场激发光纤表面的光催化效应,实现了对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的模拟。通过微光纤光催化传感器的监测,研究团队获得了实时参数和催化活性之间的稳定的相关性,为催化过程和机理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该方法将有望填补现有的催化过程和催化产热监测方法的重要空白。


利用光催化微光纤“纤上实验室”原位监测催化剂

表面反应物浓度变化及产热效应示意图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团队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市校联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10264


辛洪宝/李宝军教授

在 Nano Letters 发表论文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纳米光子学研究院辛洪宝/李宝军教授等发现了介观尺度下微粒的轨道化行为,相关研究成果以“Spontaneous Particle Ordering, Sorting, and Assembly on Soap Films”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no Letters。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史阳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宝军、辛洪宝教授和哈佛大学Luke. P. Lee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物体的自发轨道化运行现象广泛存在于极小的微观尺度原子系统和极大的宇观尺度行星系统中,但在介观尺度下的自发轨道化现象不易发现。在介观尺度下,微粒与肥皂膜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整个肥皂膜上微粒群体的无序行为,且往往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或能源来控制粒子运动,从而掩盖了介观尺度下肥皂膜与微粒的内在相互作用。


示意图


研究团队首次观察到在没有任何外部能量干预情况下,微粒在具有厚度梯度的肥皂膜上能自发沿着特定轨道运动。通过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这种自发有序轨道化行为是肥皂膜的界面张力对特殊润湿状态微粒的严格约束所致。研究发现,不同大小和亲水性的微粒能自发地组织成离散的独立路径,且进行肥皂膜上不同微粒的自分选。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介观尺度下微粒的自发轨道化行为,也为无需外接能量的微粒操控、分选和有序组装开辟了新的途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4c01840


王子奇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

发表用于锂金属电池的氟化类

固态电解质及其SEI调控机制研究成果


近日,化学与材料院教师王子奇与阿贡实验室合作,以“A Fluoride-Rich Solid-Like Electrolyte Stabiliz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了一篇研究性文章,收录在材料领域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化学与材料院研究生王华山为该文章第一作者。


论文截图


锂金属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低的电极电势被认为是二次电池负极的“圣杯”材料。然而,较低的库伦效率和枝晶生长等问题一直制约着锂金属负极的实际应用。要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构筑稳定、均匀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是一条有效途径。


a) TMO电解质的设计以及SEI形成机制示意图

b) TMO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固态核磁测试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氟磺酸酸化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类固态电解质TMO,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更能促进均匀、致密且以无机成分为主的锂负极SEI生成。团队通过以下研究点:TMO的离子导电机制、TMO中的锂沉积行为、TMO中SEI的形貌、成分及形成机制、使用TMO电解质的锂金属电池性能进行研究,证明TMO的使用可有效提升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与安全性。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13135



祝贺科教工作者!

祝贺暨南!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网

编辑 | 刘亚明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专业第一+参军+保研!这位暨南“铁汉子”BUFF叠满了!

11年,6147人!这份甜蜜来自暨南!

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