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琳芳院士讣告,享年92岁!

来源:协和基础医学

讣 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医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琳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16日2时2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根据王琳芳院士生前遗愿及家属愿望,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将开通纪念网页追忆王琳芳院士,并于2022年11月3日上午在壹号礼堂举办追思会。拟致送唁电、唁函或参加追思会的单位和个人,请将单位或个人姓名、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于10月25日中午 12∶00之前报治丧委员会办公室。
特此讣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王琳芳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王琳芳同志治丧委员会:
主任:王婧、程涛
副主任:刘德培、蒋澄宇
成员:
强伯勤、沈岩、朱明、黄波、
许琪、赵爱芳、彭小忠、缪时英、
李兰伟、王小爽、赫莉、陈厚早、
黄粤、杨俊涛、宋伟、郝德龙、
李斌、卢艳



有唁电、唁函或参加追思会者,请与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


电子邮箱:daonian@ibms.pumc.edu.cn

传真:010-65263815、010-65256546


王琳芳院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医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琳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16日2时2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王琳芳,女,汉族,生于1929年11月3日,黑龙江哈尔滨市人,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1年5月至1955年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生化系任助教。1955年9月至1959年9月,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学系。1960年5月至1961年8月赴前苏联莫斯科大科学院进修。1961年9月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1981年至1983年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84年至1992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1992年至2004年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0月退休。
王琳芳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分子生物学专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研与教学领域耕耘六十余年,长期致力于蛋白质和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五十年代初,因出色的外语水平,独自翻译了当时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兹巴尔斯基教授编著的《生物化学》一书。1953年出版后,被卫生部指定为我国医学院第一部生物化学教材。1959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梁植权院士指导下完成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生论文,继而因循国家备战需要,领导代血浆研究组,经十年奋战,先后研制出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其安全性和实用性均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七十年代中,参加针刺麻醉的分子基础研究。七十年代末期至今,领导课题组开展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期间,发现两个新的人类精子膜蛋白YWK-I和YWK-II,论文发表于1990年美国自然科学院通报(PNAS),并被载入《生殖生理学手册》(Handbook of Reproductive Physiology)。此后,陆续分离克隆了50多个睾丸特异的新基因,均已被收入国际基因数据库。对其中数个基因的结构、表达规律、选择性剪切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对编码蛋白质开展了三维结构及功能研究。王琳芳同志作为我国开展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她领导的研究室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精子膜蛋白基因水平工作的实验室,其研究结果不仅对精子发生的理论研究、对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相关疾病如肿瘤与不育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上部分成果,获1993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