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记我的乡土儿童诗读写课程叙事

董艳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故事汇 ]


在乡村大地上诗意栖居
——记我的乡土儿童诗读写课程叙事

作者|董艳 

安徽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题记


        一课程源起

       当我越来越走近教育,走近孩子,走近一群群令人敬畏的生命的时候,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在我的眼前循环出现,那种遗憾它困扰着我的身体,我的灵魂,我的整个生命,那就是——当我们的孩子刚进小学的时候还能以一种天真、活泼、真诚、善于言辞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命中,一旦到了高年级这种生命体征便逐渐地被沉默寡言、成熟老道、流里流气的世俗所替代,有的孩子甚至在中年级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发展趋势了。困惑里煎熬,这便是我的课程源起了。


       我困惑,我无助,当我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内疚,作为一名老师的深深内疚,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想知道,我如何做才能把他们带向真、善、美的生命王国?追问中,我一度夜不能寐。



       我观察,我思考,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思想单纯,想象力丰富,中高年级的孩子内心丰富,趋于现实。当我一次次想起我与低年级孩子之间的故事,那三八节的红双喜礼物,那咬了一半的烧饼让我吃,那化在手心里的糖果让我尝,那给我写的虾条留言……我在空间发表说说——看着他们的小笑脸,忽而,很自私地妄想把时间就这样留住,生怕,长大了的他们不再如今日天真无邪!如何将一颗天真无邪的心种在他们的生命里?反思中内省,我的心越发沉重。

       我寻找,我探索,2011年当我凭着自己的仅有的一些对于诗歌的认识,在全体老师们面前第一次上《清明》的吟诵时,当我第一次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轻吟,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潺潺的诗意时。我第一次被孩子们如痴如醉的状态震惊了。看着如此沉浸的他们,一种萌动在我的心中滋生——如果给我一个班,我一定从诗歌起打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心里种一颗美好的种子,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教育。萌动中许诺,我愿在乡土静待花开!

       我摸索,我尝试。2013年,我走进了教室,成为一(2)班的一分子,带着两年前的想法,在我的一亩三分地里播种着诗的种子。在不断地接触新教育之后,在我们的“乡土乐课程”渐行渐远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那把钥匙,那把打开孩子新生命成长的钥匙,能为孩子开启真诚、友善、智慧、美好之门的钥匙——那诗意在乡土的歌!


       不断地摸索,反思,梳理,总结,在以“乡土乐”为主课程的携领下,我的子课程——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形成了一定的雏形。



        二、我们的课程目标:

       1、通过原创乡土诗歌的吟诵,锤炼孩子的语感,享受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老师送诗的吟诵,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激发孩子自我教育的意识。  

       3、通过集体作诗、个体作诗的经历,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并帮助孩子形成合作意识。

       4、通过习诗,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学习梳理知识,逐步浸润知识学习中的“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认识。

        5、通过诗歌之旅,让孩子了解乡土人情,懂得感恩,根植乡土情怀,促使真善美的保险。



        三、我们的课程实施:

        本着每周一诗,每一周从周二开始,黎明,我和孩子们便徜徉在诗意潺潺的世界里。

       1、周二诵诗


        我们选择诗歌的原则——结构简单,易仿写。尤其是那些存有足够留白的诗,是我们的首选。经验告诉我,只有这样的预设,我们的孩子才得以在仿写中把思维打开,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有诗可写。当然,结合时令,符合乡土深埋,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因为,我们的子课程是围绕“乡土乐”这个母课程展开的。

        我们的新诗来源——一部分是我自己在网上的文字查找,一部分是屠岸、金波等儿童诗人的诗集购买,做成课件。

        周二的这个黎明主要以诵读为主。我们这样操作:开启诗——复习旧诗——诵读新诗——简单赏析——诗配画。现在想来,这个“诵诗”的过程是——一个语感锤炼的过程!一个积累文字的过程!一个享受母语诗意的过程!

        2
、周三送诗


        (1)、送诗目标

        我以生命在场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诗歌的魅力,享受教师的职业诗意。为下一步孩子们的作诗做个引子,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  

        (2)、操作流程

        揣摩诵诗结构——观察孩子(乡土生活)——落笔成诗(做课件)——诵“送诗” ——简单赏析——诗配画  

        周二晚上,不管有多忙,我都会借用“诵诗”的结构,依据对乡土孩子特有的生活学习情况的观察,以诗的存在形式,雕刻一些文字,并做成课件,周三早上把诗送给孩子们。  

        周三早上,孩子们诵读后,引导他们赏析“送诗”,加以想象,对老师的创作过程进行简单的再现。课余,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积累并给诗配画。  

        2014年的最后一周,我们学习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30日那天我写诗送给孩子们: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 送给二(2)班  
        作者|董艳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花园里,
        变成一只莹白的蝴蝶,
        和腊梅花一起翩翩起舞。

        飘到操场上,
        去做早操,
        迎着五星红旗笑眯眯。

        我飘落在翘起的小辫上,
        美美它,
        然后就幸福地离开。



        学习《风》,我写送诗  
        风(二)——送给二(2)班
        作者|董艳


风是谁?

谁又是风呢?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们了。

但是

当百花盛开的时候

我们知道

风在作画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们了。

但是

当麦浪翻滚的时候,

我们知道

风在抚琴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们了。

但是

当金桂飘香的时候,

我们知道

风在吟诗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们了,

但是

白雪飘舞的时候,

我们知道

风在吹口哨了。

 

看不见

也摸不着

风啊

就在我们身边

 

母亲节,我以留守儿童的口吻写送诗


妈妈,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送给二(2)班

作者|董艳

 

妈妈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妈妈

我要是一粒种子

春天

我就发芽到你那里

涂一抹绿色送给你

寄一缕希望送给你

 

妈妈

我要是一棵小树

夏天

我就生长到你那里

摘一捧星星送给你

书一页诗行送给你

 

妈妈

我要是一朵彩云

秋天

我就飘到你那里

捧一地金黄送给你

绘一幅喜悦送给你

 

妈妈

我要是一片雪花

冬天

我就绽放到你那里

描一撇晶莹送给你

织一个世界送给你

 

可是

妈妈

我只是一个小孩子啊

我只能远远地对你说

妈妈,我爱你

……

 


       目前为止,我写了200多首儿童诗,我始终认为,“送诗”送的不仅是诗,送的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信赖,彼此温暖的感情。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发现,老师都给他们写诗了,本就好奇再加上不甘示弱,他们,便蠢蠢欲动了。 

       在长期的送诗中,我发现——我的文字也愈发接近诗意,我的人也越发柔软,我的心,也渐渐干净起来!而,这些,是我从以往的文字中,不管是穿越,还是雕刻,都无法体会到的,我觉得教学相长便如此了!

       并且,我的这些送诗也是和“诵诗”一样,以课件的方式展示给孩子的,尽管和知名诗人比较起来语言有些粗糙,情感不太细腻,但是雕刻的是孩子们的生活,他们还是很喜欢的。

       当我,站在教室里,面对84个孩子,深情地诵:《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送给二(2)班,董艳,这样的文字时我发现——我和孩子是平等的,我自己也成为了孩子,这诗歌给予的快乐真的是无以言表。

       当,孩子们在教室里快乐地诵:《妈妈,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送给二(2)班,董艳,这样的文字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温馨,我们师生便成了学习的伙伴。

       没有比这样的场面更令人感动了!

       2017年3月22日,《安徽青年报》“江淮课改行”记者韦玉柏先生走进了我们的送诗课堂,听后他这样评价:寻找江淮最美教师,走进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走访董艳老师。董艳,一直潜心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她借新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致力研究符合农村孩子的大读写课程,开启了“乡土乐”这-一课程的系统摸索……她秉承“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她的课堂一直在诵诗,作诗,送诗,习诗,写诗……孩子们都说“我很快乐”、“很享受”;她诗意的课堂深深感染了我,也震憾了我,我为贫瘠的农村有这样的课堂而欣喜,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走了出来,哭了。我要重复的是,我为此高兴!!!”晚上,读到韦先生的这段话,我知道,这是对乡土孩子们最大的肯定,我的坚守与摸索就更有力量了。

       不断地送诗我发现,这个“送诗”对于孩子来说:我写诗,激发了他们的学诗兴趣;我写他们,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滋润;像我那样写,他们的内驱力逐渐得到了增长;如今,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前身!



        3、周四作诗


        (1)、作诗目标

        作诗前——引领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  

        作诗中——帮助孩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言语运用能力 。  

        整个过程,帮助孩子形成合作意识,引领孩子感受乡土生活乐趣,滋润乡土情怀。  

        (2)、一般流程

        回顾诵诗——诵读“送诗”———集体创作——讨论课件制作——诵“作诗” 。  

        周四早上,在对“诵诗”和“送诗”的回顾后,我引导孩子对乡土中的自己、事物、风土人情等进行记忆挖掘,确定诗歌主题,并围绕主题,大家畅所欲言,集体作诗。  
集体作诗结束,在电脑上行文,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课件如何制作(比如图片的选择,文字颜色的使用等)。  

        课件制作成功(班级署名),展开各种形式诵读。

        每每这个时候,孩子们极为兴奋,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及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于此时令人刮目相看!

        他们总是期盼着“创作日”的来临,因为他们要做小诗人了!作诗,这比任何鼓励都让孩子们陶醉!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们就已经在感受了!



        我们农村插秧时,孩子们写《插秧》
       
 

插秧

二(2)班

 

水田是镜子,

照映着太阳,

照映着小鸟,

照映着房屋,

照映着桃树。

 

爷爷奶奶在插秧,

插在桃子上,

插在房顶上,

插在鸟儿的肚皮上,

插在太阳的笑脸上。

 

秋天到了,我们学习《秋天的孩子》,孩子们凭着对我的观察写:


献给董老师

 —(2)班

 

一个个孩子

笑了!

一篇篇写话

动了!

一本本书

醒了!

 

笑了

一个个文字!

动了

一页页课文!

醒了

一个个动态!

 

我们的董老师

很热情,

天天钻进

教室里

和我们

在一起!

 

冬天到了,我们学习《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孩子们写: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二(2)班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麦地里,

变成一只可爱的麻雀,

和麦苗一起玩耍。

 

飘到房顶上,

去滑滑梯,

对着蓝天笑眯眯。

 

我飘落在董老师的手心里,

暖暖她,

然后就调皮地跑开。

……


        这言语组织,这诗意的想象,你能想到这是低年级的孩子们写出来的吗?

        在长期引领孩子作诗的经历中,我深感作诗就是要——往他们的当下生活处引!往他们的眼前学习中引!往他们周围的人和事上引!最重要的往他们的内心深处引!



        而我也逐渐领悟到,孩子不只是孩子,我给孩子一个“诗意的场”,孩子就会还我一个“诗意的享受”!

        当孩子们在教室里大声诵:《秋天的信》,一(2)班,这样的文字时——他们眼睛里流淌的自信、强大及感恩;他们神情里流露出的那种诗人的潜质;他们和诗人一起作诗的快乐;他们学习中的幸福……真的,非亲历者是不能体会的!我想我就是给了他们最需要的教育!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你一言,我一语”,由此而凝聚的诗意,你便折服于孩子的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还有那诗意流淌的真善美!

        令人意外的是,这之后,有很多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仿着诗歌的味道,在他们的“我手写我心”上写一写自己的小诗!课余追着我拍成照片在我们的主题帖“乡土乐”里发表,在我们的家校qq群里展示。

        虽然,作诗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些稚嫩,但,自我教育的苗头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滋生了,我觉得这比作诗本身重要多了!

        2017年1月6日,天,不时飘着阵阵细雨,空气中流淌着乡土特有的味道。

        “老师,小楠写诗了——写《新年》了——”第一节课刚下,黄薇薇拿着我精心为每个孩子准备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创作本就跑来了,激动得小脸通红。

        我清楚得记得,她入学的第一天,她的父母就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孩子有些……行行好,给带着吧!给带着吧,面对这对苍老夫妻的恳求,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生命的加入。

        从那以后,每一个黎明,我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教她读诗,虽然,她的朗读是那样的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我她还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或许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两年来,在校的每一个清晨的两分钟累计起来,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小楠来说,这可能是她最快乐的日子。

        “大姐上,人多少了,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没花开了,一文,我就只到是心年来了。”读着那让人费力辨认的又蹩脚的文字以及似乎来自地球之外的画面,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憾,隐隐作痛,泪夺眶而出,好似这孩子竟是我的,而不是那对老夫妻的。

        我更没想到,这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我的泪越发汹涌难止。

        晚上,18:16分,我流着泪为小楠写下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

        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200多首诗,我们的孩子集体创作了200多首诗,且全班70个孩子个体创作的诗我是无法计算的,因为有的孩子在学习一首诗之后,兴致高时竟接连作好几首,还主动设计了自己的诗集。其中刘铜硕等10个孩子的诗歌创作先后刊登在诗刊《蓼风》上。如今班里的孩子能在诵诗结束十分钟内个体创作一首小诗,这是我当初开启课程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今春刚开学一个月,刘海悦写诗就用完了三个作文簿。

        和孩子们一起作诗,我发现,作诗中:畅所欲言是放飞孩子想象的过程!适宜表达是锤炼孩子言语的过程!讨论成诗是孩子学着运用母语的过程!整个作诗过程便是一个赋予孩子真善美的过程!



        4、周五习诗


        我喜欢读哲学,也体会哲学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我们的课程便有了哲学理念的依靠,学习《教育的目的》,我便遵循怀特海的认知规律:浪漫——精确——综合,我把这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普遍规律带进我们的课程,周五我们踏上了回归的道路。

        (1)、习诗目标


        借助回顾,培养孩子学习过程的梳理能力 ;通过交流分享,让孩子体会诗歌学习的趣味,帮助孩子虚心接受同伴的建议,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个体创作, 引导孩子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学着欣赏他人。  

        (2)、一般流程


        回顾诵诗、送诗、作诗——说说本周收获——自由展示个体创作

        周五早上,我先带领孩子分别诵读前三首诗(集体、个体、表演诵……);接着以个人为单位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 ;最后自由展示自己的个体创作,并说说创作小故事。  

        这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孩子们畅所欲言,还可以把自己仿写的小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我们的个体创作:


作者|刘海悦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朋友们了

但是,花儿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摇头了

 

谁也没有看见风

不用说我和朋友们了

但是,枫叶飞到天上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吹泡泡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朋友们了

但是,五星红旗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跟五星红旗摆手了


 

五月

作者|梦洁

 

新新的荷花

长在清清的池塘里

 

新新的月牙

挂在蓝蓝的天空中

 

新新的秧苗

站在肥肥的泥土里

 

新新的五月

欢乐的五月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中国王娜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什么?

 

我想变一朵小花,

长在一片草地上。

 

我想变一棵大树,

长在茂密的森林里。

 

我想变一只蜻蜓,

在草丛中飞舞。

我想变一只杜鹃,

在树枝上跳舞。

 

我想变美丽的孔雀,

我想变可爱的小鹦鹉。

 

最后,

我看见小小的荷塘,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小鸟来了,

在荷叶上唱歌,

蜻蜓来了,

在荷叶上跳舞……

……


       当刘海悦站在讲台上,诵读《风》 中国 刘海悦的时候,我听见了一个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当孩子们相互评价伙伴的诗歌时,我感受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是多么的可贵,而让我尤其感动的是这些孩子语言中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乡土的情怀。

       而今,我觉得习诗不只是停留在“习”上,我们的目的绝非只是温故,我们的习诗真的是一个让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过程!体验成就感的过程!彼此分享的过程!快乐学习的过程!



        四、课外寄诗


        一周诗歌之旅是幸福的!但,这幸福更需要用文字记载!所以,只要是时间允许,我都会完成我们“诵诗——送诗——作诗——习诗”的整个记录,尤其是作诗的过程,记下我给孩子们的智力挑战及他们创作过程中思维跳跃的点点滴滴。

        1、寄诗目标


        对一周诗歌之旅进行一个系统梳理,积累资料;完成课程叙事,做到总结、反思、拨正;和孩子一起回忆诗歌之旅,感受生命诗意。

        2、操作流程


        有录音笔时,回放录音,形成文字; 没有录音笔就挖掘记忆,形成文字。而我一直都是在“诵诗”、“送诗”、“作诗”、“习诗”后为课堂留下点滴文字记忆,这个“寄诗”的过程就非常容易了。  

        我的这种课堂叙事区别传统的课堂叙事,我尽量用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核心思想 ,全方位“倾听”孩子,课堂上孩子的言行举止;言语表达时的神情变化; 倾听者的面部表情……并由此挖掘他们的心理变化 ,力求用直观描述法给课堂一个本真的存在!

        静下来,沉进去,周五晚上,我会凭着自己的记忆,用文字雕刻属于我自己的诗意存在,这种存在有灵气的闪动,有呼吸的舒缓,有情感的真诚,有智慧的碰撞,有生命的荡漾!

        下周一,当我打开教育博客,把这些记忆用文字的方式送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听见了自己的心声,也看见了自己的存在,他们眼睛里的闪烁告诉我,一整晚的敲打,我是值得的!



       每周一篇2000多字的“寄诗”,我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印记,孩子则给了我一个诗意的提升!2017年3月18日的寄诗中我这样反思:什么是诗?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什么是乡土儿童诗?乡土儿童诗是乡土孩子歌唱乡土生活的诗意表达。可能,春雨不是诗,菜园也不一定是诗,但春雨翩翩起舞在菜园就是一首诗,也许,油菜花不是诗,但风中和油菜花一起玩耍的春雨就是一首诗。孩子们的创作告诉我,诗是自由的生活,诗也是生活着的自由!”

       孩子们学习了多少首诗,我就写了多少篇“寄诗”,回过头来,我打量着这个寄诗过程实质上是用文字的雕刻——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印记,而孩子则给了我一个诗意的提升!

       当我发现,在“那诗意在乡土的歌”这一课程里,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言语更纯净了,生命更丰富了的时候,我的这个初衷在“乡土乐”中,在这个子课程的摸索中更加坚定!



        五、我们的课程评价:

        1、主人公式:将超越了自己的或有故事的孩子的名字嵌入诗歌,为他(她)写诗。 


2015年,暑假即将来临,我用诗的形式在庆典上为孩子们祝福:

你是诗意的风景

知道吗

我可爱的小伙伴们

讲台上

留下风景的

不止是你们眼里的我们

 

张明鑫啊

令人怜爱的小丫头

当你轻轻柔柔

诵出你的“五月”时

我知道“中国张明鑫”里

站立着不同往昔的“自信”

 

陈晨啊

我的灵气的小姑娘

你深情的诵读

甜美的微笑

装饰了闪光灯

也诗意了讲台

我知道

你那一笑

定了乾坤了

 

牛礼啊

正如你的名字

本当牛气冲天

却甘纤弱如风

“笠翁对韵”的眼神里

我知道

你的诗意就是

异于往日的坚定

 

刘铜硕啊

播撒阳光的男孩

幽默的语言

帅气的表演

台上

你本就是

一道亮丽的风景

……

 

我亲爱的伙伴们

讲台

是属于你们的

我们眼里的你们

留下了一道道诗意的风景



       2、发表式在“乡土乐”园地,在“2013乡土乐”家校群中,在我们的公众号“诗意乡土”中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发表。 


       3、家人评价式:远在外地的家长是我们的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家校群自由评价,给孩子许多真诚的鼓励。

       4、颁奖式:每周五的习诗上,分别颁发“吟诵之星”,“配画之星”,“善于思考之星”、“观察之星”、“小诗人”。 

      5、庆典式:每一学期,我们都会对本期的诗歌之旅进行总结,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诗意生活,同时评出“学期小诗人”。

  
     额外奖赏:我们的课程故事先后被霍邱县教育网,霍邱县电视台报道;其叙事入围2015 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课程做法2015年被《中国教师报》“课改周刊”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报道并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年底我从全年报道的50个课程研发者脱颖而出在《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版做了《生命的印记不敢忘》的课程独白;2016年3月22日,《安徽青年报》“寻找江淮最美好老师”行动走进了我们的“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送诗课堂,一行人被课堂上孩子们诗意的表达和灵动的思维震撼;2017年4月我们的课程被批准为六安市市级课题的课堂实践研究;我和孩子们的诗集正在筹划出版中。



       且思且行,且行且诗,在乡土,我用饱满着“土气”的诗歌开启每个乡村黎明,我坚信这种土气诗歌能洗涤生命,更能诗意生命。然而,我并非是要做诗人,也并非要我所遇到的孩子成为诗人,我只是想用诗意的语言及诗人浪漫的艺术情调,深邃的哲学视角,虔诚的宗教情怀,深埋并塑造孩子,使之带着真善美的良好品质走向社会,成为自己,善待他人,更好生活……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尽管,我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远,但,我可以承诺,只要在乡土,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条路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管前方如何。

       我曾承诺:6年后,我们将出一本诗集,诗人就是我们自己。即便那时,因为条件的原因,没有人为我们印刷,我们也会借助学校打印机的力量,把我们的集体创作,个人创作集结成册,作为毕业庆典的一分重要礼物送给孩子们,为他们的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印记!

       我知道,这条路,我会走第一个六年,我还会走第二个六年,我们会有2013乡土乐,我们也会有2019乡土乐……当然,我知道我的教育生涯没有多少个六年,但我不忘初衷,在有生的教育岁月里,“那诗意在乡土的歌”不会变,和孩子们一起与诗歌同行,与真善美同在,不会变。

        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或许,就这样在乡土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思行,“在农村大地上诗意栖居”便是我的最终归宿。而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文章转自新教育app——《新教育,新平台!——新教育APP简介[最新版]》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