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匠心实践立德树人——回归理性的质量观,找准适宜的着力点......

林忠玲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立德树人的宏大构想,如何在基层一线落地?


立德树人尽管体现的是国家教育意志,但如果沦为一句政治口号,那就是典型的“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身处教育基层一线,我们需要寻找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


“我们说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全面发展的质量,在时间上需要可持续,一生有用;在内容上需要五育并举,一样不少;在对象上需要全覆盖,一个不落;在实施主体上,需要整体联动,一处不弱 。


立德树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孤岛,需要寻找、培植好自己的“同盟军”,实行靶向发力。特别是在德性、习惯的养成方面,更加需要家庭因素的介入。——林忠玲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德育和智育分离——当前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匠心实践立德树人

作者|林忠玲

当下,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犹如一场红色的风暴,扑面而来。组织的强大力量,牵引着我们每个人需要回首来时路,想想当初为什么而出发。作为教育人,我们有必要厘清“为民”宗旨映照下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的初心,是新时代对教育使命、价值的定位,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核。坚持立德树人,能够很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事关教育目标问题——德性为重,以德为先;怎样培养人,事关教育途径的方法问题——在立字做文章,在树字上下功夫;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立场问题——为中华复兴事业育人。
       
也许,这样说还有些空洞。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德树人的宏大构想,如何在基层一线落地?
       
一、回归理性的质量观
       
要弄清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无非就是读书、做题、考试,那么教育质量当然就只是分数、升学率了。雅思贝尔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就是解放心灵;鲁迅说,教育是立人之事业;朱永新说,教育是幸福完整的生活。这些关于教育本质的概括,都指向于“全人”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教育者对国家的认同。最近,香港街头暴力事件启示我们: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国家认同都没有,这只能说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失败。从个体层面来说,教育的底线要求是人能更好地生活。近几年,网络上经常披露一些研究生、博士轻生自杀的事件,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孩子大学毕业了,但不会生活,不会恋爱,连对象都谈不上。一个孩子如果接受了高层次的教育,但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或者情商极低,那不能不说是个体教育的失败。扒开教育的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说到底是质量观出现了偏差。(《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质量观会直接投射到教育教学的行为上来。眼中只有分数,课程设置就一定不会开全上足;眼中只有精英,学校、课堂就会制造大批的失败者。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质量。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质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包含德(良好的德性)、智(智识能力)、体(健康体魄)、美(审美情趣)、劳(劳动习惯)五个维度。全面发展的质量,在时间上需要可持续,一生有用;在内容上需要五育并举,一样不少;在对象上需要全覆盖,一个不落;在实施主体上,需要整体联动,一处不弱 。
      
上级三令五声不得频繁组织考试,不得以学生的考分排名,就是要避免唯分数思维,让质量观回归到理性状态。学校、教师唯分数的思维固然有政府、社会以“经济模式”GDP来管理、考量教育的因素,但也与一些学校和教师将学生分数当成了自身获得奖金、名誉的手段,而不是将学生成长当作目的的导向有关。
       
陈宝生部长所说:“我们说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重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二、找准适宜的着力点
      
立德树人尽管体现的是国家教育意志,但如果沦为一句政治口号,那就是典型的“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身处教育基层一线,我们需要寻找立德树人理念的着力点。结合姜堰小学教育的实际,我以为今后宜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点之一:文化立魂。

《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认为对学生德性的养成教育,有“硬德育”和“软德育”之分。硬德育,具有强制性,带有灌输意味;软德育,讲究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具有濡染功能,是典型的软德育。(《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新教育实验第11届研讨会主报告》)
       
好的学校文化能够让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其最基本的标准就看是不是坚持了儿童立场。离开了儿童需求的学校文化,容易走向空心化、成人化、庸俗化。儿童都有被欣赏的需求,因此坚守儿童立场,就要以展示儿童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艺术。当学校文化的视野里有了儿童身影,立德树人方有可能。(《新教育|文化,如何为校园立魂?》)                              
       
着力点之二:书香浸润。

古人云,书中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朱永新说:“儿童阅读决定民族未来。” 优秀的儿童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命发育的养分。多年的实践表明,书香校园行动,是最生动的立德树人实践。小学阶段是儿童阅读的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和大量的经典作品相遇,能够储存一生向上的能量。遗憾的是,受功利化教育的影响,有相当多的家庭和学校只让学生读和考试有关的书,不考的就不让读。我们应当懂得,有些东西也许当下不会考,但孩子未来面向的那个世界会考他。小学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阅读的力量:阅读,新教育一直在行动》)
        
贴地行走的书香校园行动,需要解决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何时读、谁来陪、读得咋样六大问题, 这样才能避免浅尝辄止的“翻书”。有营养的阅读,既指向于德性的养成,同时也指向于思维发展。思维发展也是有层次的,基本层次的阅读是基础阅读,着力于“读了什么”;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深层阅读,着力于“懂了什么”;最高层次的阅读是创意阅读,着力于“想了什么”。真正的阅读是一个慢活儿,需要学校静下心来,主动探索“六大问题”的解决路径,让阅读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
        
着力点之三:课程创生。

立德树人这个国家意志,需要丰富的课程来承载。“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生命成长的丰富性。”我以为当前各学校要着力建设好仪式课程,用最生动的德育实践,传递丰富的教育意蕴。不能因管理者一时的省事,造成一群孩子永远的失落。精心实施国家课程,想方设法把这道“营养主餐”做得有滋有味。倾心打造社团课程,从传统的、粗放型的兴趣小组建设阶段,走向服务于办学理念的体系化建设阶段。基础性课程人人过关,拓展性课程各展所长,研究型课程认真经历。在小学阶段,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课程对孩子的长远影响。短期内,看不到它的显性影响,但它们将在所有孩子的生命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
         
着力点之四:体育与审美。 

体育有多重要?它始于身——从身体运动出发,引导学生对体育有正确性的认知和体验性的感知,增强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它 达于心——由身体迁移到心理层面、精神领域,形成“ 拼搏、规范、坚毅”的个性品质;它成于志——将良好的个性品质迁移、融化于学习与生活之中。 张伯龄说: “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体育课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运动员、竞技场的王者。假如能把孩子们的体型塑造得很美,就功德无量了。美育有多重要?席勒说,让人在美的世界里,人格才会相对完整,并抵抗异化。因此,学校呈现在学生视野里的一切,都应当力求赋予审美意蕴。近几年,我们提倡的百幅名画、百首名曲欣赏,完美教室的建设,高品质校服的选择,都指向于审美水平的提升, 任何时候审美不能将就。(《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第十四届年会主报告》)
        
着力点之五: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最好生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各学校需要在以下几个进行反思:  小农场(少年农学院)建了吗?校园卫生打扫包给了物业了吗?能开设一门厨艺(食育)课程吗?能像芬兰学校那样,一学期让学生设计、制作一张小书架、小板凳吗?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致匠心:做一个行业有所专注的人》)

         
三、走向课堂的最深处       
         
课堂是立德树人主战场、主阵地,好的课堂一定是始于立德,终于树人。大量的低效、无趣的课堂,浪费了生命成长的宝贵时间,丧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废课、弱课也是不道德的课。
        
课堂变革喊了好几年,我们需要回答课堂到底要改向何方?《中国教师报》主编褚清源先生认为,深度课改,旨在发现教育的意义、学习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我以为,课堂变革关键要回归到为儿童自主学习服务这个根本上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有德性的课堂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不少老师对什么是深度学习存在误区,有人以为学习的内容多就是深度学习,有人认为学习内容有深度就是深度学习,还有人以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了就是深度学习。杨九俊先生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引导理解的学习,它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引导”,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建构适时提供学习的支架;二是“ 参与”,就是要去“做”和“经历”,充满挑战性的欲望,实现大脑、身心、环境三者的激荡。    (《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都知道,学习就是对话。但当下相当多的课堂将“与客观事物对话(教材)、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三重对话关系窄化为教师与优秀学生对话,基本的对话模式无非就是“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其实,即使就是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对话,也需要讲究应该说什么、主要由谁来说、怎样说的问题,否则课堂的对话就不能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                                                               
      
骑过自行车的人都知道,他人讲得再生动都无法代替练习者自己的体验。没有体验式的练习,只懂得所谓的操作要领,无法实现骑行。 “学骑车”的经历启示我们, 深度学习需要充分的“放手”,做到“六个不讲”:学生未学已懂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学易懂的,老师不讲;学生互助能懂的,老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老师不讲;有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老师也不讲;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学习共同体榜样教师郑艳红的一节90分钟的示范课,教师的讲述仅仅在7分钟左右,其余时间全部让给了学生,郑老师少讲了丝毫没有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守住自己的教室》)         
      
当前,我区小学正在深度推进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我觉得走向改革最深处的课堂,需要关注十个方面变化:从固定小组到动态小组,从形成共识到呈现我见,从展示到分享,从关注表达到关注倾听,从学会说到学会问,从关注学生会的到关注学生不会的,从关注群学到关注独学,从单一性学习到混合式学习,从竞争性的合作到探究性的协同,从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到学情观察员制度。

       
四、画好树人的同心圆
       
立德树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不应该也不能成为教育的孤岛,需要寻找、培植好自己的“同盟军”,实行靶向发力。特别是在德性、习惯的养成方面,更加需要家庭因素的介入。
      
父母是天底下最难当的角色,因为谁都没有接受过怎样做父母的系统教育,只能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摸索前行。有时他们并非不支持配合学校,而是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当前很多家长把孩子能不能考名校、当状元作为满足自己成年人欲望的手段,导致教育的“剧场效应”,引发了教育的种种问题。客观地说,期待过高、目标变形、缺失尊重、唠叨低效、严父慈母、缺少示范,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是指责、抱怨,还是引领、改变?(《新教育,智慧爱|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家校合作问题上,你不麻烦家长,家长就会给学校找麻烦。“麻烦家长”就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关键事件中来。比如我区东板桥校区和南苑学校实施的家长义工制度,让家长们在上放学时段帮助维持校门口秩序,是麻烦家长的最生动的实践,在家长中形成了很好的反响。城区不少学校,还让部分有特长的家长卷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弥补了社团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丰富了社团课程供给。现在不少学校都觉得开设社团活动课程师资不够。如果学校开设一门“食育”课程,就由家长自主申报担当课程辅导老师,家长群体中缺少这样的资源吗?当家长被学校卷入到课程中来了,他就会更好地认同学校的育人理念,放大了育人的强大磁场。(《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朝向、原则和实践——《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当前,我区推进家校合作共育,要抓实四件事:一是搭建平台,正常家校合作委员会活动,避免为应付检查搞形式主义的活动;创造条件建立新父母学校,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儿童成长过程父母遇到的问题。二是共读共写,让父母和子女一起共读几本书,用随笔接龙方式记载每个家庭孩子成长的喜怒哀乐,在共读共写中找到共同的语言密码。三是畅通渠道,用好微信QQ群,平等地共享家校育人信息。一些学校发生的家长集体要求某个教师“下课”的事件启示我们,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良好的主动沟通,就会引发家长的不满。四是示范引领,注意发现家校沟通的榜样,通过公众号、报告会等途径言说榜样的故事,为榜样点赞。(《林忠玲: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