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01-18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系列解读之

构筑理想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新教育年度报告和论坛宣言文摘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更加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多元化和系统性,并主要体现在课程、课堂、课外三大要素上。学校教育中,课堂上的教与学,是实现和呈现这种基础性、多元化和系统性的核心与关键环节,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如果说课程为教育提供了主要内容,那么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这一形式,既是课程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正如形式也是内容本身一样,课堂也是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形式将限制或拓展着课程的展开。

如何在课堂的有限之中尽力实现教育的无限?千百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对此孜孜以求,新教育人也不例外。

2002年开始,新教育实验开展了关于理想课堂的探索,明确提出理想课堂六度,从六个纬度解析课堂;2004年,新教育实验确立发布了六大行动,其中构筑理想课堂是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新教育实验确立了关于理想课堂的三个研究目标,即有效课堂”“课堂的多元文化理解风格与个性化课堂2008年,新教育实验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效课堂的框架正式在学校进行实践与推广。

.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纬度”“三境界”

六纬度2002年,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我们明确提出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简称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

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教师宝库中有一本书名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LEARNER-BASEDTEACHING),该书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也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定义上,我主张日常的课堂教学,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菲尔德(Jill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自由度,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不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辩等。这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

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离破碎。如语文教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历史教师把事件从时代背景中游离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其有条不紊、不在于其流畅顺达,而在于其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

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当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进一步舒展与绽放,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就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六个纬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


三境界


2008年,我们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从这三重境界的角度来看,我们更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在此,我们着重分析与讲解第一重境界,即如何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一重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


教学框架的作用,是帮助教师理解、规范课堂,它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正如丹尼尔森所说的那样,新教师可以把框架作为地图,引导自己穿越最初的教学迷津;老教师则可以把它作为支架,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率。教学框架不仅能够规范教学行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评价课堂。

有效课堂的框架,一直是教育学家们苦苦探索的问题。早在200年前,赫尔巴特和他的弟子席勒、莱因等就试图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五个基本阶段。凯洛夫的《教育学》则把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改造成为六个阶段。后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加涅,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框架与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1996年,丹尼森的《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则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板块、22个成分、66个元素的教学框架体系。

鲍里奇先生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也介绍了关于有效课堂的骨干结构:一是吸引注意,通过呈现图表、图片、比例模型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技巧,引发好奇心;二是把目标告诉学习者;三是激发学生回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四是呈现刺激材料;五是引发期待行为;六是提供反馈;七是评估行为

我国学者也先后对有效教学框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把教学分成7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提出启、读、练、知、结自学辅导模式,要求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的15分钟进行,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泰兴市洋思中学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框架,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第一阶段先学的操作要求:一是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或板书)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1分钟左右);二是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时间、方法及如何检测自学质量(2分钟左右);三是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58分钟);四是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生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习中的疑点难点,为后教做准备(58分钟)。第二阶段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810分钟)。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15分钟)。在洋思中学的基础上,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发展并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顾泠沅先生在上海青浦区进行的数学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实验中也明确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包括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尝试(在讲授的同时指导学生探究、发现、应用等)、变式训练(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系统归纳(指导学生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反馈调节。

新教育实验也不例外。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我们基于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提出了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一、教材及学生的解读(这是教师的备课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二、确定教学目标(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B类:核心目标,即课堂教学重点要教学的内容;C类: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即思想、情感、价值等。另外,还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三、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四、严谨的教学板块(教学板块一方面要求课堂清晰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的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师列出学生个体学习清单,是为了真正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五、教学反思。

这个框架的基本流程仍然继承了传统的目标——策略——评估的教学基本过程,但在两个地方有所创新:一是在框架中特别强调了以精确目标为课堂教学统帅;二是在框架中,从备课开始,全程都确保、还原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整的学习过程。

所有教学框架都有各自的机械、繁琐之处,尤其是新教育第一重境界中强调的有效教学框架,从确定目标到设计教学策略与学习清单,许多教师开始不能适应。但是,与所有教学框架一样,新教育理想课堂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也是为了保证教学的基本底线和教学的基本效率。教师一旦熟练掌握,就能够简单确保教学底线,同时让课堂井然有序、效率倍增。正如山西绛县安峪小学曲良霞老师所说:这中间有一个煎熬的过程。刚开始使用框架备课,有许多不理解的东西,操作起来确实感到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思考,很多东西就明朗清晰起来了,这中间经历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逐步提高的过程。使用框架备课帮助我的课堂走向有效。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讲对话、重品质。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规则、规范,那么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更多的是自由。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第二重境界则更多的是围绕文本。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是教材上的知识,而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静态知识的片段堆砌,而是动态知识在不同背景下的整体把握。

这里所讲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

这里所讲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所形成的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按照可遵循的规律进行探索,在过程中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深入对话。通过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让学生被兴趣指引、被乐趣激发,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与感受到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坎坷与喜悦,从而由内在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教学的品质;教师不再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讲个性,求境界。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和第二重境界更多的是与知识有关,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更多的是与生活、生命相融。在第三重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并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内化为师生的生活、生命的一部分。真正的课堂,应该具有唯一性,一个面向特殊的一群人,因为是为这个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在这里,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长,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体验。此处的共鸣,既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体验,又有面对伟大事物产生的共性共鸣。

在这个阶段的理想课堂,是从知识的丰收转换为生活的丰富、生命的丰盈,这种转换是在人拥有知识、习得技能之后,通过回望、反思自身所致的顿悟实现的。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及其背景的复现,而且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的教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早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那么以杜威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则是社会生活,而后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更重视生命的体验。新教育实验认为,其实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一个整体。三者的共鸣,最终在教师与学生的存在中呈现。六纬度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新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探索永无止境,理想教育永远在前方。对理想课堂的构筑,无论是从行动上还是理论上,我们仍在锤炼和打磨中,永远在路上。


新教育实验《日照宣言》

2014118日、9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爱尔兰等国的专家们以及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同仁相聚美丽日照,共话理想课堂。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实验学校,观摩课堂教学,交流分享经验,我们对“构筑理想课堂”达成以下共识: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课堂与阅读的推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卓越口才的培养和完美教室的缔造等教育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生命在场。理想课堂首先源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课堂上,教师丰富的生命能量、蓬勃的生命状态是最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教育条件。

理想课堂需要学生的生命参与。从教学走向学教,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是课堂变革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舞台。

理想课堂需要资源的有机整合。课堂连接着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着社会的广阔天地,关联着人类的历史未来。课堂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集、处理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课堂资源的整合上,教师应该不断地向资源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延展,向师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使课堂经历成为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结合课堂情境,形成观点,建立概念,发现关联,实现成长的过程。

理想课堂需要教学框架的科学组织。理想课堂应清晰地划分若干板块,分板块预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

理想课堂需要对话的积极展开。课堂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与社会、与自我生命对话的过程。课堂学习还是一种相遇。理想课堂中的相遇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社会在生命深处的相遇,彼此进入深度的对话、积极的互动,让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深刻共鸣。

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六纬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三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课堂的经纬线,实现了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统一,是新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贡献。

同时,理想课堂是与时俱进的。翻转课堂的探索实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探索也应越来越开放,课堂的时空应越来越广阔,资源的渠道应越来越多元,课堂的个性应越来越鲜明,对教师的要求应越来越高。理想课堂建设应该呈现时代进步的元素,折射技术变革的信息,不断地向前探索。

理想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理想课堂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价值,以实现新教育实验的宗旨——“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构筑理想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新教育实验《临淄宣言》


20127月,新教育人聚集山东临淄,探讨一间教室的容量与力量,温度与深度,及其对于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如何通过缔造完美教室来书写生命传奇。我们形成了如下共识: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将愿景、文化、课程等融合在一间教室里,就是师生汇聚在伟大事物的周围,穿越在伟大事物之中,吻醒故事和经典,编织诗意的生活,最终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走向卓越。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把这一间教室,当成茫茫宇宙的中心,天地间的所有美好,逐一在这里显现,并在岁月中汇聚成生命的大河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一边关上教室的门,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暴力拒之门外;一边打开教室的窗,让风带着整个宇宙的信息进来。一间完美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努力在教室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师和学生在充满信任、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游戏、创造,超越分数的异化但仍然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在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父母以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中,信息与情感、知识与人格充分地交流与交融。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努力让知识经历重新发现的过程以及相伴随的喜悦,通过唤醒沉睡的知识,进而以知识唤醒我们自己的灵魂,在心灵与知识、与他者、与自我的三重对话中,实现深刻的共鸣,体察到生命与宇宙的庄严。每一个课堂的细节,都是朝向完美教室的努力。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以文化为自己的教室立魂,让自己的教室,让自己和孩子们书写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与主旨。要把传统文化中那历久弥新的原创精神作为最重要的财富,贯注到教室之中,使其弥散着母语的芬芳、馨香和温度。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孩子成为教室的主人,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守住每一个日子。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惜,那些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子,如果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把他们擦亮。这些日子,就会写在学校的历史上,写在学生的心坎上。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求我们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大大的梦想。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金色的梦,然后再把这个梦变成现实。”新教育是我们共同的金色梦想,而缔造完美教室,就是我们“把这个梦变成现实”的必由之路!


新教育实验《管城宣言》


20151114日、15日,来自美国、德国、芬兰、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专家以及中国大陆各地的新教育同仁齐聚商都管城,共话课程研发。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参观实验学校,交流实践经验,我们对课程研发达成以下共识:

课程即生活。课程的样态决定着学生生活的样态。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活的丰富性。学习就是生活。课程必须向内扎根,向外开枝散叶,向内向着师生生命的深处,向外迎着周遭的处境。儿童课程倡导为了生活的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卓越课程应关注现实生活,编织共同生活,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实现“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课程即环境。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儿童课程就是种子生长的环境,是环境中的阳光、水、空气和养分。课程研发应从注重知识中心走向凸显“人”的价值,从碎片化思考走向系统化设计,从关注全面素质走向聚焦核心素养。课程应凸显儿童的价值,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同时应凸显教师的价值,教师是课程的研发者,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丰富的生命能量、蓬勃的生命状态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研发,应保持课程逻辑的自洽性,实现全校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内容架构的系统化,实现纵向的连贯和横向的融合。在系统架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整合优化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新的校本、班本课程。在操作策略上,应引入批判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课程研发应该围绕“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健康的体魄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

课程即机会。研发课程就是给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机会的内涵是立场。研发课程应该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和校本立场。机会的指向是权利,是学生学习的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需求,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机会,这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研发丰富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生命蓬勃的方式,让他将来一辈子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他所喜欢的事情,成为他“自由自觉的劳动”,让他每天的工作都成为一种享受,帮助他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这是对孩子生命幸福的终极关怀,是当下及未来课程研发的努力方向。机会的呈现是经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课程的生命在于师生的共同穿越,在穿越中“吻醒”知识,让美好的事物融入师生的生命。

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行动项目,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命朝向。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课程化是新教育实验项目推进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策略。研发卓越课程蕴含在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推进每月一事、培养卓越口才等其他九大行动之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逐渐从硬件改造转向课程与教学变革,转向教育最核心的领域。我们适逢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的成长,都能够从课程的角度出发,引领儿童主动而又生动地学习与生活。我们呼吁有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参与到研发卓越课程的行动之中,一起憧憬未来学校、未来课程、未来教育的美好蓝图,让更多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理论与实践的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新教育的幸福文化和理想课堂建设

一位初中英语老师的新教育叙事

写下明亮诗篇第一行

怎么去理解“学习”?

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

我们需要有灵魂的教育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如何研发卓越课程?——新教育的探索与探索

教师成长之路如何走?——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文化如何为学校立魂?——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教育智慧,分享高人教育心得,汇聚田野教育创造,助力追寻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