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媒体时代,记者跑得再快也搞不出个大新闻了!

2016-08-24 并没有新闻理想的 PR女王

当宝宝离婚的八卦满天飞的时候,不怕家丑外扬的第一个王炸竟然来自明星自己的微博……


当全民追查雷洋事件真相的时候,起因竟然是死者同学在知乎上的呼吁……


当小米推出贴心款不带Logo的笔记本的时候,最直观的产品消息来自雷布斯的发布会直播……


当这届百度公关终于忍受不了频频背锅的时候,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通过官方微信号主动发声……


在这些热点事件的传播源头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第一人称/当事人的频繁出现,担任了报道和讲述的角色。那么问题来了,记者去哪了?又或者说,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记者?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过,媒介形式会改变媒介内容(回复#娱乐#查看读书笔记),在S姐看来,远不止于此,媒介形式的更迭已经彻底改变了媒体人的从业结构


新媒体时代,记者不见了。


记者,曾经的无冕之王,信息的制造者,真相的守望者,怎么突然就不见了?


S姐觉得,首先是因为媒体变了,以前的媒体是中心化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是从中心扩散的,所以选题的策划、信息的采集是强烈依靠记者的。


现在的媒体早已去中心化,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平台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每个人都是消息的发布者,都是消息的制造者。而且相对记者时代来说,信息发布得更快、制造得更快、传播得更加快!


其次,也是最最最重要的变化——


信息来源于当事人
信息来源于当事人
信息来源于当事人


什么能比当事人的亲身讲述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公众本能地会倾向于相信当事人说的!


比如魏则西事件




魏则西事件的开端是魏则西自己讲述了他用百度的遭遇;

魏则西去世时是他的父亲在知乎上发帖;

有人质疑魏则西的主治医师时,那位主治医师讲述了完整的治疗过程,并且贴出了各种证据。


同样,雷洋事件的发酵也是他同学在知乎发帖鸣不平,然后引起朋友圈迅速转发,都在问“好好的人怎么就死了?!”


这些事儿以前严重依赖记者的采访,现在没他们什么事了,都不用接受采访,不用等待记者来发现新奇特、来报选题,当事人自己已经把故事讲完整了,记者要做的无非就是复制粘贴一下,文笔好的能再找找角度做个特写。


也就是说,传统记者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采访,目的在于收集第一手的信息,现在这个步骤已经被当事人取代了。S姐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当事人或者亲历事件的人已经占有更大的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出来发声,让信息的传播越来越直接。




最后,记者的另一个重要工作,表达观点被自媒体人取代了。


除了描述事实之外,记者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表达观点。学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但绝对的客观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每一篇报道选择发布哪些事实信息、不选择发布哪些事实信息,选择引用哪些人的言论、不选择引用哪些人的言论,其实潜移默化上都表达了作者/媒体的观点和态度。


可是,在新媒体时代,这部分工作也被取代了。还以魏则西事件为例的话,基本上所有的自媒体都在发声,知乎上大号的观点瞬间成千上万的点赞,微信公众号各种延伸对事件的解读,微博各种转发喊口号,今日头条都是各种标题党要搞个大新闻。。。


对于事件的真相,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已经没有动力,没有时间,甚至没有必要真正地做实地调查,在网上搞懂事情大概的经过就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发表观点,骗骗10W+了。。。




所以自媒体承担了记者深度评论这部分的工作,只要有观点、有态度、有见解就能脱颖而出——观点要独立独行,观点要吸引眼球,观点要产生共鸣。说白了,观点就是要搞个大新闻,然后让用户转发就行了。深夜八卦、严肃八卦的素材,基本也就是明星微博贴贴贴,然后福尔摩斯脑洞大开分析到底明星为啥撕逼!


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观点为王的时代。不太需要新闻的描述者,也不太需要事实的还原者,所谓的客观中立从未存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事件,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或者恐慌,看看大V给我的观点,然后转发——这就是观点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能会让记者失业。改编前辈的一句话,记者跑得再快也搞不出一个大新闻了。


你觉得这都是舆论垃圾?S姐还是想再强调一下,媒介的形式就会改变媒介的内容,网红都已经坐到了企业发布会的第一排,一群迷妹称呼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男人为老公,你觉得这个时代还是你心目中那个时代么?


非也非也。



关于S姐:

奥美打过杂,Google搬过砖。
视撕逼为粪土,看装逼如浮云。
在宫心计中还坚持真性情的一枚公关大汪汪。


#这是一个PR人迟早要关注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ID:pr_queen
不长按赏你一丈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