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理工学院14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SSE 

NEWS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了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共有13位全职教授、1位客座教授入选该榜单,其中包括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教授、执行院长崔曙光教授、副院长(教育)黄建伟教授、邹志刚教授、裴有康教授、倪维明教授、王学锋教授、助理院长(科研)周艳副教授、赵俊华副教授、张纵辉副教授;校长徐扬生教授、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副校长朱世平教授;及陈长汶客座教授。这体现出理工学院的教授在国际学术中的科学影响力。

该排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表并由Elsevier旗下Mendeley Data发布。Ioannidis团队基于Scopus数据库,使用了一个综合六种引用指标的打分,通过对世界科学家和科学学科的标准化引文指标数据库的长期系统研究,从近七百万科学家里,涵盖文、理、工学科,包括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考虑到不同子研究领域的差异,提供了衡量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的指标,力求更客观的反映学者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自该数据库推出以来,唐本忠院长连续三年(2017-2019)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single-year impact)榜单。






 


唐本忠

理工学院教授,院长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一万余次,h指数154。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等。唐教授现任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杂志的主编。






 


崔曙光

理工学院教授

执行院长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崔曙光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港中深-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数据驱动、AI赋能的大规模系统控制和资源管理。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80多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18000余次,H-Index为55,是IEEE 信号处理协会2012年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并曾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的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两个IEEE国际期刊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主席,多个IEEE国际期刊的编委和领域主编,IEEE无线技术委员会的主席。他在2013年当选IEEE Fellow(博士毕业8年内入选,IEEE历史上最快之一),在2014年入选IEEE通信协会杰出讲师,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ScienceWatch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名单。在2017年10月,基于其在物联网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学术声誉,他应阿里巴巴集团的邀请到杭州,作为13名科学家之一为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成立提供了战略性意见。崔教授在2020年获得IEEE ICC最佳论文奖,IEEE ICIP最佳论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中国ICT2020创新应用奖,Chinagraph首个图形开源数据集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黄建伟

理工学院教授

副院长(教育)

校长讲座教授





黄建伟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副院长。他是IEEE Fellow,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科睿唯安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2005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7年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18年间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黄建伟博士在通信网络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谷歌学术总引用13000余次,H-Index为58。他与其合作者九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包括2011年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他已发表六本学术专著,包括教材“无线网络定价”。他通过香港中文大学iTunesU开设的网上公开课“我们如何博弈?"已被网易云课堂翻译为中文。黄建伟博士于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09年获得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

黄建伟博士现任/曾任多个一流国际期刊的编委,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Cognitive Radio Serie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他历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委会主席,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技术委员会主席。黄建伟博士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杰出服务奖和2010年IEEE GLBOECOM卓越服务奖。2021 年 1 月出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的新一任主编。






 


邹志刚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1982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 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评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邹院士曾任包括 Nature 出版社旗下等多个著名杂志的编委,现任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理事、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空间站科学技术实验科学委员会和太空探索实验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军委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带教导师,国内外多家杂志编委,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日本多所大学特任教授。邹院士在光催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媒体称为“光催化领域的前行者”,同时邹院士具有非常丰富的产业化经验,现在已经成立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旗下推出桑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始市场化运作。

邹志刚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光催化材料及其在能源与环境中应用的基础研究中,提出了调控光催化材料能带结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材料,拓宽了光催化材料的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下水的完全分解。通过构建纳米异质结光催化材料新体系,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有效分离,显著提高量子效率和光催化性能。发现了不同污染物间的协同降解新效应,筛选出可实际应用的高效光催化材料体系。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 CO2 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燃料,拓展了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领域。邹志刚院士已在 Nature、Phys. Rev. Lett.、JACS、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Funct. Mater.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602 多篇,H指数 74,连续 5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是材料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00 多项,其中 83 项已获授权,此外还获得 2 项日本专利和1 项美国专利;承担两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及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各 1 项。






 


裴有康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裴有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麦克奈特杰出教授和LM Fingerson/TSI主席。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他也是过滤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由20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他在气溶胶和纳米颗粒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获得40多项专利。所开发的PM2.5测试仪器已获得广泛应用。曾获多个奖项,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1993年)、洪堡高级科学家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2000年)、福克斯纪念奖(美、德、日气溶胶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2010年)。

裴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气溶胶科学与技术,纳米颗粒工程技术,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他开发了发尘、采样和测量颗粒物的系列仪器。他的基础研究包括气溶胶带电和中和,气溶胶采样、传输和沉降,以及空气/气相/液体过滤。裴教授主导的过滤研究中心(CFR)由21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空气过滤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在领导CFR的成员公司致力为世界最急迫环境问题(大城市PM2.5污染问题)提供过滤解决方案。






 


倪维明

理工学院教授

校长讲座教授





倪维明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他在1972年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台湾)获得学士学位,在服满两年兵役后,于1979年获得纽约大学(库朗研究所)博士学位。1979年以来,他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担任教授,2010年至2017年,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偏微分方程中心主任。

倪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偏微分方程,近十年来专注于生物中的数学问题。他已在相关领域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论文绝大多数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并被大量地引用,倪教授还是全世界被引用最高的数学家之一。






 


王学锋

理工学院教授

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学锋教授于2019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此之前,他在杜兰大学工作了26年,2016-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学任职。他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从大一微积分到博士生专题课程。王学锋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偏微分方程(PDE)。他的一些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典范的例子在简洁的框架下发现新的数学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展示新的方法。其它的课题(例如大范围分支理论和Krein-Rutman理论)是为分析应用中出现的日益复杂的PDE模型提供通用的、易操作的工具。






 


周艳

理工学院副教授

助理院长(科研)

校长学者





周艳博士在200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本科学位,2009年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香港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职,于2015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职副教授。他主要从事物理电子学领域新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的研究,包括自旋电子微波振荡器、自旋拓扑存储器和基于磁斯格明子的信息存储和处理等应用。他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190多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6800余次,H-Index为43。近6年以港中深为(共同)第一单位或(共同)通讯单位在Proceedings of the IEEE, Nature Physics,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端论文近20篇。10多篇文章连续多年入选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 (物理学top 1% 或 top 0.1%)。

周教授现担任IEEE高级会员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磁电领域专业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时也是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 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审稿人。周艳教授获得2017 年度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奖,2018 年度英国皇家物理学会高被引中国作者奖。曾多次获邀在美国材料学会、美国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做邀请报告, 亦受邀为法国国家研究署、欧盟基金、罗马尼亚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圳科创委评审多项科研项目。累计主持包括香港研资局(RGC-GRF)、香港创新科技署(ITF, 2项)、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省市创新创业团队等竞争性科研经费4000余万人民币。

在从事尖端科研和建设高质量人才团队的同时,周艳教授秉持着“教学相长”的理念,致力于高质量教学,于2018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校长模范教学奖”。






 


赵俊华

理工学院副教授

校长青年学者





赵俊华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他回国前担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有11年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长期从事智能电网、电力市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超过100篇, IEEE Transactions收录论文50篇。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引用8500次,H-index为46(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合著英文著作两部。

2017年获澳大利亚达沃斯论坛(ADC Forum)授予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of the Future)。2017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奖。2016年获得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授予最佳审稿人奖。2014年获得IEEE电力与能源大会(IEEE PES General Meeting)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2013年与国内学者合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获深圳特区金融学会重点课题评选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工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参与开发的多个软件产品先后应用于纽约爱迪生公司、港灯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中海油、大唐发电等大型能源企业。

招商银行总部特聘能源行业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展望报告(Australian National Outlook)》特邀外部专家。IEE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on Active Distribution Grids and Microgrids联合主席。IEEE PES SBLC(Smart Building, Load and Customer)亚太工作组秘书,国际智能电网联盟(GSGF)“Interfaces of Grid Users/ Focus on EV and Local Storage”专家组成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张纵辉

理工学院副教授

校长学者





张纵辉教授分别于2003年与2008年自台湾清华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士与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在2012年八月到2015年七月期间,他在台湾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自2015年八月,张教授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八月担任长聘副教授。在担任教职以前,张教授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2008-2011)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1-2012)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张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于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信号处理与优化方法。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30多篇, 谷歌学术总引用4600余次,H-index为35。

张教授在2014年获得台湾科技大学年轻学者研究奖,2015年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年轻学者奖, 2018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他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与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目前,张教授是IEEE OPEN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的编委,他也是IEEE信号处理学会通信与网络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IEEE SPS SPCOM TC)的成员。






 


徐扬生

校长

校长讲座教授





徐扬生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他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201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徐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包括机器人和智能系统,专注于空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汽车、动态稳定系统和机器学习,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六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14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罗智泉

副校长(学术)

校长讲座教授





罗智泉教授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他经美国数学学会以及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选拔(又称陈省身项目),获赴美攻读博士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运筹学中心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成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以及加拿大国家科研讲席教授。2003年至201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以及ADC讲席教授。自2014年5月,罗智泉教授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自2016年3月起,罗智泉教授担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自 2018年 6月起,罗智泉教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腾讯 AI LAB 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9月,罗智泉教授与华为组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

罗智泉教授曾荣获2010年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颁发的Farkas奖,以表彰他在最优化领域的杰出贡献。2018年,他获得 Paul Y. Tseng 连续优化纪念奖(Paul Y. Tseng Memorial Lectureship i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他在优化、信号处理及通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曾分别获得2004年、2009年、2011和2015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2011年国际通信大会以及2011年欧洲信号处理学会的最佳论文奖。罗教授同时是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IAM)会士。2014年他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他入选广东省领军人才。

罗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理论、算法设计以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他是2003年国际数学规划会议大会以及2011年IEEE决策与控制大会特邀报告人、2006年IEEE SAM Workshop的杰出演讲者、2013年IEEE SPAWC会议以及2014年IEEE通信理论国际研讨会的大会特邀报告人。他曾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SPCOM技术委员会主席,曾担任IEEE信号处理期刊主编以及《运筹学数学》(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除了教学科研,罗教授还长期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朱世平

副校长(外事及学生事务)

校长讲座教授





朱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并获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留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师从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Hamielec教授,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化工系和材料系助理教授、1998年升副教授并获终身职、2001年获聘“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至2014年任化工系主任。

朱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工程科学的研究,专长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结构调控、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智能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用于水和空气净化的高效絮凝剂、吸附剂、萃取剂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引用上万次,现已培养高学位人才120多名。

朱教授2001年入选“加拿大科研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加拿大化学联合会会士(FCIC),201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CAE),201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FEIC),2011年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MSEA),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SC),2015年获得麦克马斯特“杰出大学教授”最高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最高奖R.S.Jane纪念奖。

朱教授还是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Research, Reaction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Reaction Engineering, 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及《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等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陈长汶

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陈长汶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03),著名的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2010)。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陈教授于198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自1992年起,陈长汶教授先后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Allen Henry 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Empire Innovation 冠名教授。自1995年起,陈教授先后任美国柯达研究院电子成像咨询专家、中国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客座高级研究员、美国 Davis Sarnoff 研究院交互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以及中国华为技术公司中央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陈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云媒体,移动社交媒体,云媒体内容分发,多媒体安全,移动增强现实,移动虚拟现实,移动多媒体搜索,第五代移动通讯,无线传感器网络,视频物联网,三维视频,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智慧城市等等。由于他的杰出成就,近年来获得了多项研究及专业奖项,包括2016年纽约州立大学总校杰出学术成就最高奖,2012年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杰出学术成就奖,2003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分校Sigma Xi 杰出研究生导师奖。他与他的学生一起,共获得8次最佳论文奖。

陈长汶教授自2006年至2009年,担任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视频技术顶级期刊)的主编,自2014年至2016年,担任IEEE Trans. Multimedia (多媒体技术顶级期刊)的主编。他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一流期刊的编委,包括著名的Proceedings of IEEE,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等等。由于对图像视频处理与分析、电子成像、视觉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卓越贡献,陈教授于2004年当选为IEEE Fellow(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并于2007年当选为SPIE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