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妈才是中国真正的审美主流 | 黄河山聊野生设计

Design360° Design360 2020-10-29


今年可能有很多人见过“假宜家”了。这个号称面向全村所有普通家庭,集生活美学和工匠精神于一体的家具品牌叫“全家家居”,主打与众多享誉城中村的设计师签约打造的超级赞小板凳系列,每一个产品都有趣又实用,而且独一无二。


“假宜家”系列小板凳


“假宜家”其实是黄河山和搭档姜凡参加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一个艺术项目,可以追溯到黄河山本科阶段研究的“野生设计”。“野生设计”是黄河山对普通人在生活中制造的设计现象的称呼,它们都出自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平民创作者之手。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边缘地区,有很多这种制作廉价和手段惊奇的设计在野蛮生长。它们产生于最实际的问题,选择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通常还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了达到目的可谓是不择手段。



黄河山将其观察到的“野生设计”集结起来,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充满活力和智慧的精彩世界。这次Design360°和黄河山聊了聊“野生设计”更深层的价值,以及“野生设计”所能带给设计师的影响和思考。



 

黄河山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以“野生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主题,曾受邀到一席、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TED x SCUT等机构进行关于“野生设计”的演讲。



360°:请解释一下“野生设计”这个概念。从毕业设计作品到参展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野生设计”的概念是怎么诞生和一步步深化的?


黄河山:“野生设计”是我在本科毕设时起的名字,研究的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用设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现象:像运用诱饵策略的人民币小广告,由四块门板拼成的户外厕所,流动小贩携货逃跑时的雨伞。这种平民式的非专业设计不但粗糙、廉价、流氓、甚至违法,但却以一些最基本但又被我们忽略掉的设计逻辑,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材料和空间来服务于生活。



在大三的时候有一门书籍设计课,我选了城市里的字体作为书的主题,一开始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视角出发的,跟现在所说的“野生字体”有点类似。我那段时间对建筑学比较感兴趣,在清华建筑学院听课的时候知道了一本建筑学的书,名为《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引起了我对更多城市现象的兴趣,我也开始慢慢脱离设计本身而去涉及更多社会学的内容。



360°:野生设计的能量或者说冲击力来自哪里?


黄河山:野生设计通常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它其实是一种策略性的东西:不只是一个视觉上的策略,而是实现一件事情的整体策略。现在有很多设计师首先想的是一个东西好不好看、美不美,但野生设计可能更直接一点,一个东西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生不生效。有时候设计师特别容易把自己限定到一个美工的身份里面去。比如说你让一个设计师去做一瓶饮料,他可能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和喜好,做一个特别漂亮的,但是可能会卖得不好。相反,一瓶长得很丑的饮料可能会在货架上迅速地凸显出来,在很复杂的商场的环境里让消费者迅速地辨识出它的品牌



野生设计的目的性是很强的,这也是很多设计师会忽略掉的点。就像有人要推广一个东西,可能会请设计师做一张好看的海报;但是野生设计会用不同的形式,比如说满大街给你铺满小广告,或者是用人海战术之类的方式去强行把信息塞到你脑子里。它可能比较野蛮,但有时候也会很有趣,用一些比较诙谐的话语或者文案来打动人,而不只是给你一张好看的图。所以野生设计其实很符合商业设计里面的一些重要逻辑




360°:您是从什么视角去观察野生设计的?您对做这个项目有什么期待?


黄河山:最初仅仅是从设计的角度去看,但如果只从图形、字体、美学这些设计视角去看的话会主观地隐藏掉很多重要信息,那样说再多也只是小圈子里的某个审美趣味话题,蕴含的能量有限,所以后来我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野生设计背后的人和社会结构上。每一个野生设计的出现背后都有不同的现实需求和限制,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能只局限于惯用的形式手段。当我们了解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并与更多的社会领域产生关联时,大家才会形成对设计价值的共识,设计也才能有更大的力量。




360°:野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职业设计师存在的价值,您认为设计师身份的本质是什么?所谓“专业设计”和民间的“野生设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黄河山:设计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很多问题不是只有“好看”这样一种解决方案,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要舍弃掉“美”的部分。如果设计只有形式美这个维度的话,被人叫作“美工”也不足为奇了。我觉得我们说的“真正的设计”与“野生设计”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会平衡各种条件限制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是两者所面对的目标群体不一样,或者说服务的甲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办事风格。所以从设计的角度看两者可以统一,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又是两条不同的分叉路了。




360°:对职业设计师来说,美感和功能之间的平衡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野生设计让标准化的美受到了挑战,作为设计师您怎么回应?


黄河山: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合格的设计师来说,美感也是一种功能。实现形式上的美感是设计师的基本功,通常做设计要尽可能地保证这一个前提,但这也不是必须的。有时候有的项目就是越丑越好的那种,这个时候就需要放弃一些所谓的审美。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极致了,它就会有一定的冲击力


不过我其实更倾向于设计师不要太把自己当作一个设计师,而是更像一个项目的经营者,或者是产品经理,可能更多地从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它,而不只是从形式上、外观上去想问题。形式只是其中一个基本的要求。




360°:通过“假宜家”等实践,您为很多人打开了主流视野之外的设计的大门,您本人怎么看待现在话题性很强的“土味审美”?


黄河山:有人设计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在谈论审美这个东西,他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野生设计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是生存条件或是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最后出现的样子。有时候我们会讨论说这个东西太丑了,我们要改变它,但如果从上往下地去改造,其实是很难的,必须要从下往上。像以前很多改造类的电视节目,可能一开始设计师改造得很好看,非常高大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个地方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我记得有一个建筑师在海边做了一个很漂亮的玻璃房子,好像过了几年之后,又变成了一个农民房;业主重新把它变成了他需要的样子,因为这跟他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改善了生活,或者说是经济水平提高了之后,才有可能把一个东西就往别的方向转变。如果只是从上往下地给它换一下样子,它很快就会自己变回来



“土味”这个词可以同时在多种语境中出现,在艺术家眼里可能是一种美学偏好或个人态度,在设计师眼里可能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调侃批判对象,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只是日常笑料和生活烦恼,不同的身份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更何况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同时有很多身份呢。虽然“土味审美”总被当作一种不太好的对象消费,但我们很难否认这些接地气的东西是当代中国社会里非常有生命力的代表,几亿人数的大妈强有力的证明着他们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流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对身边的野生设计视而不见,或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审视它们,很少有人会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看待这些事物,或者考察分析其背后的真实需求和社会关系。虽然被很多人调侃甚至鄙视,但野生设计打破了很多约定俗成的专业规则和禁忌,都是专业设计师不敢做或不愿意做的事,以一个难得的低姿态在设计的世界里存在着。业余设计师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大量的设计试验,正是这种对不同可能性的包容,才让这片土地上的设计成果呈现出一种惊人的丰富性。


采访&编辑 | Lauren、yeeman





- Design360°杂志  No.81 -

品牌定制字体  Custom Typeface for Brand


集合全球12款品牌字体,深入探讨定制字体趋势

现已全面发售!


现在购买享包邮优惠

点击下方小程序抢购


- 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 -

4月刊至12月刊订阅开放

现在购买可享8.8折+包邮

*4月刊至12月刊订阅已包含第81期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