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位Z世代设计师的自述:外表20岁灵魂50岁,爱唱反调的非典型年轻人

Design360° Design360 2023-01-11


Z世代将在未来成为各个行业的主力军,无需质疑,设计行业也毫不例外。作为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原住民”,他们天生有着在人生赛道中的自由与自信。这一代人讲求个体声音和自己的设计主张,自成焦点,同时也拒绝接受标签式的刻板印象和眼光。



Z世代是指生于1995年至2009年间的一代人,有数据表明“现企业近70%的劳动力都是95后,Z世代开始成为绝对主力、一线主力、骨干中坚”。如今的设计行业也逐渐迎来了一批新一代设计师,他们独特、自信、矛盾......凡是你能想到的词汇,都不足以勾勒出他们的个性和行为。在环境的影响下,这群设计师不拘泥于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在本篇中,我们通过深度采访3位在设计道路中有着自我探索的年轻设计师,试图总结Z世代设计师的设计价值观与态度。他们内卷了吗?躺平了吗?这群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看完本篇,或许也能让你发掘Z世代设计师的最真实一面与多样性。







东京TDC Prize 2021获奖作品“幕升幕落”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为什么想成为设计师?




“其实我最早就唔系好想做设计师嘅,我以前系谂住做一名出色嘅政治讽刺漫画家。”

*我最早完全没想过要做设计师,我想做的是一名出色的政治讽刺漫画家。



我的自我介绍就是很简单,本科学历,没啥学术水平,目前失业,接散单,有机会读书会继续读。我最早完全没想过要做设计师,我想做的是一名出色的政治讽刺漫画家,以前最钟意廖冰兄先生,然后发现完全没这职业。后来《查理周刊》也出了事,我就索性放弃原来想法,改做设计了。


因为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本来是不想读视觉传达的,想第二年重考。但当时刚分手的前女友去读了,所以我也去了。最后也没有成功挽回,所以越读越痛苦。唉,年年都有失恋故事,有些更加痛苦。


劳硕维作品集



>>

通过校外实践探索设计的方法?




“作为一个负面榜样实在太坏了,唔系好值得分享同学习。”

*我实在是一个负面榜样,不太值得分享和学习。



本科时我的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可以说很差。我同老师顶过嘴,也翘过课,差点毕不了业。学校里一些老师的教学理念似乎对我不太适用,我想到一些成功的师兄并不是直接在校园里找到答案,或许校内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作用有限,因此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干自己的活。在学习方面,我实在是一个负面榜样,不太值得分享和学习。


工作草稿


我的学习方法没什么特别的,只能说尽量做到不雷同,成品出来之前都不断去筛选。我一直本着这个想法去做设计,这可能会对专业有帮助,然而如果最后成品不是十分独特,那也没有办法,起码尝试是值得的。这也不是说我全部的创作都为了博人眼球,我也很重视我的基本功,也很喜欢研究字体排印,哪怕做得不会太好,自我要求也不能太差。闲余时间我就看看书、看看电影、谈谈恋爱,这些就是我的探索了。


我第一次做书是给前女友做的,时什么都不会,排版也是用的Word文档。其他同学也注意到我做的书,后来他们有需求就来问我是怎么做的,我的自信就是这么慢慢培养出来的。我那时候做作品完全是为了发声。以前做得最多的是一些没有引进的书,我买不到又想看,只能下载电子版。但我又觉得电子版看得不舒服,不如印刷一下吧,为了美观,顺便也做了排版、插图……我就是这样开始做书的,完全是为了自己服务。


animal farm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在做书途中,机缘巧合遇到了广煜等专业设计师,他们给我了鼓励,我就继续做下去了。”



在做书途中,机缘巧合遇到了广煜等专业设计师,他们给了我鼓励,我就继续做下去了。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另一些人,他们又给我介绍了新的活。最大的鼓励是广煜给的。第一次遇到广煜我也不知道他是谁,看起来只是像一位想买作品的大叔,我还觉得他说话怎么有点粗鲁。后来我们在别的场合又遇到了,才有人告诉我那是广煜。


再后来碰面的次数多了,有一次我手上正好有一本书,就送给了他,他还让我留下自己的名字。他觉察到我有点不好意思,就主动来加我微信。我有时会问他一些无聊的印刷问题,别的老师可能就不理了,但他会很认真地回答。即使有时候他也不了解,也会跟我讲要大胆尝试,很多事情他也是尝试出来的。他给了我尝试创作的动力。


广煜的思维振奋了我。我获得TDC以后,他特地发微信来恭喜我,并不是像很多人一样问我获奖作品怎么做的,而是劝我不需要强求自己短期内超越这件作品。我觉得这些建议很务实,不会给我压力。


a world-class menargi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第一次接单、打开市场的经历?




“我的服务态度很好,可能就这样传开来了。”



我第一次接单是做专辑装帧,客户是Mao Livehouse的主理人李赤,听说是广煜的第一位老板。我那时水平还不太行,算错了尺寸,做出来以后碟是放不进去的,还要改,让他亏本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慢慢地接到单了。


排印网格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做书籍设计根本没给我带来任何客人。客人都不是因为看到我的书来的,都是朋友推荐,或者看到我别的商业设计找来的。如果我对项目不感兴趣、不想接,也不会拒绝沟通,反而会提供免费咨询。我的服务态度很好,可能就这样传开来了。印象中回头客不多,但大家把很多朋友推荐给我。


美国鱼类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退稿如此多,我都想开个失败设计展,展示一下我不舍得扔的失败设计。”



书籍设计方面我可以说是失败中的失败昨天我做了三年的一本书被退了稿,封面也用不上,但因为还是拿到了设计费,我就想开了。我已经被出版社退过三、四次稿了,也会被作者、领导退稿。退稿如此多,我都想过开个失败设计展,展示一下我不舍得扔的失败设计——印了这么多,送朋友也好。


即便如此,我对书籍设计还是很有热情的,会一直做下去。不一定每次都是为了委托、排版、装帧或者内容去做,可能更多是为朋友或者为自己的作品去做。在商业项目上,我更多是会为小众独立艺术家和小品牌做书,觉得会自由一些。


the return of docto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Z世代的个人语言和设计主张?




“我有一支笔,唔值两分银;可作大扫把,专门扫瘟神;可作打更棍,免得人懒瞓……”

*我有一支笔,不值两分钱;可做大扫把,专门扫瘟神;可做打更棍,免得人懒困……



在我心目中,设计师是要有传递精神和责任感的。廖冰兄先生有一句话我记忆尤深,大概是:“我有一支笔,唔值两分银;可作大扫把,专门扫瘟神;可作打更棍,免得人懒瞓”。他虽然不是设计师,但我觉得设计师应该要通过设计做到类似的效果:将设计当作大扫把扫瘟神,当作打更棍敲醒人,当作大竹竿担起几百斤砖头


关于个体声音和自己的主张,我觉得声音同声音之间只要还有话可以聊,都没有问题。最怕是无话可聊:你一出现,人家就已经觉得你不行、这个群体不行,没必要聊了。当双方常识有很大不同,要聊起来就很难。设计是这样,所有事情都是这样。


出租屋烂设计工作台




“我很多客户都没听说过TDC,重点还是让我快点交稿。”



TDC获奖作品“幕升幕落”是为吕旻的书展做的海报。作品最独特的地方或许是我把吕旻的脸画得很独特,这种独特完全是机缘巧合——他名字两个字刚好能拼成他的脸。我其实很纠结,这样放大别人的脸,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对吕旻本人似乎不是很礼貌。所以我非常感谢吕旻允许我自由创作,但凡他给我一点压力我都可能没胆子把这个作品做出来


如果非要说更多的创作理念,我是想把文字作为最直白的表述来展示海报讯息,并将它们当作舞台角色,图形呈现出来。在我的理解中,只有简体字可以做到这点。因为简体字已经被简化过,无论简化是否合乎逻辑,字体都是不完整的、残破的,而这种残破实质上又是一种无拘无束的体现,它们的不完整和不严格正是每个字本身独特的美感之一


幕升幕落


获得TDC对我的影响,可能就是更有动力做设计,对客户的数量其实没什么影响。我有很多客户都不知道我获奖这件事情,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奖项。重点还是快点交稿吧,下个星期截稿“。所以拿奖在赚钱层面上对我没有太大帮助。虽然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在赚钱上我是很没底线的,我很想赚大钱。“我们也不是收很贵,我们也很等钱洗。”


横尾忠则提到过,在他年轻失意彷徨的时候(原因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没钱),可以通过一个电话、一封信约田中一光出来吃饭,这或许就是解决心灵缺口的一个办法。我之前也想过,如果我有一天坚持不下去,我要约哪位设计师出来吃饭


coznap 品牌设计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偶像——?


这个名单经常变化,我也给不出来具体的名字。比如我曾经很喜欢一位设计师,他没有太大名气,风格很独特、很超前。如果他突然被很多人知道了,我依然会很喜欢他,但可能不会再表露出来。与其说喜欢某一些设计师,不如说我喜欢他们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设计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mackintosh和William Morris,除了他们的家具,他们随手画的插画和花纹我也很喜欢。我是喜欢设计这个动作,以及创作的力量。



灵感收集——?


网站我就只看一个,xoesan,非常厉害,上面什么都有:视频、平面设计、插画、影像创作、音乐、游戏……非常推荐,不要错过。


https://xoesan.com/


最近在看的书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内卷、躺平、社恐——?


这些标签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因为我也不是十分典型的年轻人。我只不过觉得所有工作都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替别人做一份创造性工作确实是很痛苦的,那你设计工作上有没有一个典型的署名权,或者工作归属感?如果真是天天都有很想做的事情,你是不会有内卷躺平社恐等等这些感觉的


劳硕维的日常娱乐杂图








Award360°2020年度最佳设计获奖作品 泡泡袱 X siz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为什么想成为设计师?




“从原研哉老师的‘设计中的设计’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设计。”



我从小喜欢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也只有这几门课学得最好,这可能是后来使我接触设计最早的铺垫。大学期间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原研哉老师的“设计中的设计”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设计,以这本书为缘,让我主动了解了很多日本的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坚韧、杉浦康平的钻研、佐藤晃一的灵气,以及原研哉的个性。他们对设计的热情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并且他们的作品也让我体验到了二十多年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发现设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可能性,也才决定前往基础设计学科学习设计。


Form of the wind - experiment / 风的造型 - 飞行试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赴日留学的思考与发现?




“日本人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细腻程度真的让我十分震惊。”



在日留学期间感触最深的就是日本人对日常生活细腻的观察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日本的扭蛋文化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说是很无厘头,我很喜欢的一个扭蛋是把煤气表变成可以通过按下按钮来改变数字的玩具。当我看到煤气表在日本被做成精致小巧又能互动的玩具的时候,日本人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细腻程度真的让我十分震惊。另外我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民艺一直很感兴趣,在日期间让我感觉到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是非常重视的。


煤气表扭蛋


原研哉老师前几年完成的“低空飞行”项目也是对日本全境的风土进行再一次的挖掘,把日本独有的美再一次展现给世界。日本的庶民文化让大家着眼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如果用这种朴素的,认真的方式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话,学生们可能会发现很多值得挖掘和需要设计的地方吧。


武藏野大学图书馆、美术馆、民俗馆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通过生活细节探索设计的方法?




“我其实一直都不是什么好学生(笑),大学才开始喜欢上阅读和学习。”



我其实一直都不是什么好学生(笑),大学才开始喜欢上阅读和学习。我手边始终都有一本“想法笔记”,会把想到的新点子或者外出看到有趣的事物以及阅读时值得思考的内容都及时记录下来。当我再次翻看这本笔记的时候就能重新吸收和复习之前的所见所想,另外我会习惯于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


2020年疫情突然爆发,由于不能随意出门,我就有感而发地选择了每天就近散步这个最小限度的动作去尝试完成一个月的再发现计划。以家为中心每天走一条不同的路,一个月下来走遍了方圆几公里的每一条能走的路,的确发现了不少街道上曾经忽视了的细微事物是让我有点出乎意料的。


八月散步计划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凧本」这本书是对风筝的一次研究,我收集了亚洲各国传统风筝的历史、造型、图案,以及有关人类对天空的探索史,人对飞行的执着等文学、哲学性文献。书的前半部分是文字性资料,后半部分是图集,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重新认识到风筝有怎样的魅力才能让它流传上千年。


凧本 一本关于风筝的书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另外两本书都是我对佛教禅宗禅语进行的可视化表现。禅语是对生活极致的感悟,同时也让人难以理解,最开始我尝试用半透明的纸张表现禅宗空无的浮游感,将每一个页码的位置都规整的移动,翻页时就能感受到在流动着的数字,渐隐渐现的文字像在云朵间游走,希望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每段禅语的魅力。


说似一物即不中 禅语的可视化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禅语是从日常生活中所感悟到的,而报纸能够代表当下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本禅语集我将禅语印在了正在发行的报纸上,为每一句禅语选择了相对应的报纸内容,一边阅读新闻一边阅读禅语,试图找到日常生活和“禅”的联系。


说似一物即不中 禅语的可视化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Z世代的个人语言和设计主张?




“‘Z世代’可能就是一群在唱反调的人吧(笑)。”



在日本学习的这几年让我逐渐学会观察眼下的生活,生活中隐藏着很多可以直接提取的灵感,只要放下手机,稍微换一个角度去仔细观察应该就能发现。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我到底适合做什么,什么是只有我才能做到的。我习惯于给既存的问题一个不同角度的解决方式,也喜欢尝试去打破常规,“Z世代”可能就是一群在唱反调的人吧(笑)。


Z时代的每位设计师都是一个不同的过滤器,即使吸收同样的信息也会过滤出不同的产物,所以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风格。我觉得有自己的个性是件好事,在完成“他人诉求”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其实都是“个性表达” ,所以我只是在用我认为最适合对方命题的方式去完成每个不同的工作。


8月散步计划随拍



设计偶像——?


我有很多喜欢并且尊敬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可以列好长一个名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灵感收集——?


我平时会在Instagram或推特上看其他设计师们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情。但主要汲取灵感的方式还是放下手机,认真生活。



内卷、躺平、社恐——?


可能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成长让当代年轻人有了这些样子吧。我觉得“应试”和“盲目”会让大家逐渐失去主动选择未来的机会,但这也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放眼互联网你会发现身边其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钻研一件事情。我觉得“良性内卷”可能是件好事,在十分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反而应该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父辈们的扎扎实实吧。


Form of the wind - kite / 风的造型 - 回旋风筝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Award360°2021年度最佳设计获奖作品 默写杭州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为什么想成为设计师?




“最常听到老师说的话莫过于‘型不准’,甚至‘反透视’。”



我上初中时杭州的大街小巷都能见到报刊亭的身影,再加上那时候我比较着迷《名车志》这类的传播汽车文化和知识的期刊,于是想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想法就孕育而生了,在课余时间就会在素描本上绘制一些平面的汽车设计图。初中毕业之后我就读于国美附中,我的造型能力很差,最常听到老师说的话莫过于“型不准”,甚至“反透视”。高二那年,偶然间在学校的图书馆内翻阅到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奠基人之一龟仓雄策的作品集,瞬间被1964年的那一抹红色所深深吸引,简单却极具力量的作品成为了我学习平面设计的契机。


2020 JAGDA国际学生海报奖入选作品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20 JAGDA国际学生海报奖展览



>>

赴英留学的思考与发现?




“MacBook上的系统设定语言都不单单是英语,这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我是在2016年的夏天踏上去英国的求学之路,起初最不适应的就是语言环境,因为本科的班级中就我一人是来自中国,所以每次小组作业的时候都很紧张。但随着时间,也慢慢适应了,开始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下课之后常会约上同学去pub喝上一杯啤酒。我很喜欢英国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同一间教室集聚着不同种族的人,MacBook上的系统设定语言都不单单是英语,这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再加上导师很尊重学生自身的文化,并包容和鼓励学生们将其自身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当中。


留学期间



>>

从交流中获得设计启发的方法?




“我们会将批判性思维这个关键词带入每一个课题,去对自己的设计保持怀疑,甚至反复推翻自己的设计。”



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是我常用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交流时,我会获得更多的启发。在中央圣马丁学习时,我们会将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这个关键词带入每一个课题,去对自己的设计保持怀疑,甚至反复推翻自己的设计,再通过与他人交流使得自身会更加理性看待目前的设计过程。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几乎每周都会出门旅行,礼拜五下课就会赶往机场,坐上廉航去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看看,这也成为我探索设计的另一种方式。旅行背包中必然会放一本全新的素描本,当拿到Boarding Pass之后,意味着素描本上的视觉记录正式开始。比如说在2018年,我去了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这次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并研究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字体,通过在素描本上临摹商店招牌、地铁票、下水道井盖等有文字信息的载体来帮助我理解字体设计。


在米兰街头拓印


个人项目 电路美学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避免事先起稿,本着将错就错的想法,去尽可能视觉化脑海里中的感悟。”



2021年3月,伦敦还是被新冠疫情所影响着,日子基本都是在家中度过。长时间待在一个固定空间难免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也会变得没有时间观念。突然意识到自己好久天没碰过画笔,没写过字,从早到晚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电脑互动。我想去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至少在我想在留学生活结束之前做些难忘的事。


100 GRAPHIC DESIGN DIARIES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从三月底至七月初,我在练习纸上创作了100幅平面视觉日记,一方面想练习汉字的硬笔书法,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平面设计来可视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150个格子内,通过书写、拼贴、绘画等方式来建立一场实验性设计对话。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避免事先起稿,本着将错就错的想法,去尽可能视觉化脑海里中的感悟,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当遇到错误的时候,只能用胶水将它遮盖,或者是用剪刀将它裁切。所以最终完成的作品尺寸都有差异。


100 GRAPHIC DESIGN DIARIES 制作过程



>>

Z世代的个人语言和设计主张?




“我试着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逆向思考,假如我没电脑软件的帮助,没有社交媒体的资源,我的设计将会做得如何?”



出生在Z世代的这个群体,受到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很大,设计获取设计资源、灵感以及做设计的方式都比以往高效快速。我试着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逆向思考,假如我没电脑软件的帮助,没有社交媒体的资源,我的设计将会做得如何?在设计软件绘制一个黑色填充的圆形很方便,假如没电脑呢?找一把尺子或者圆规画出圆形的轮廓,再拿笔慢慢涂均匀,在纸上慢慢呈现出这个的图形。同学调侃说我是本格派,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可我认为作为出生于Z世代的人,这样探索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没什么不妥。


个人设计项目 銀座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我的风格形成离不开两位导师的教导。一位是我预科班时期的老师,她本身的职业是插画家,在与她一年相处中,我养成用素描本记事的习惯,马克笔的使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另外一位老师则是我本科学习时的字体设计导师David Shaw, 他在第一节课上和大家说:“Design is a physical skill.” 这一句话从学生时代开始直到如今我都铭记于心,于是创作风格也就在留学这5年中慢慢形成了。


至于我为什么会选择稿纸来做设计,是因为我会考虑到纸张它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吧,比如在2020年我创作的系列作品《默写杭州》中所使用的作文稿纸,纸张本身是亲民的,同时传达出了“默写”二字的含义,对于观众来说,当他们看到作文稿纸时,是否会回想起自己曾经在语文课上的默写和作文课题呢?


“本格派”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设计偶像——?


日本设计师立花文穗、英国设计师Ken Garland以及何见平老师和梅数植老师都是我心目中的设计偶像。



灵感收集——?


平时喜欢看Instagram,因为可以在上面浏览到有许多有意思的设计。然后我也会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些书法字帖和去参观书法国画类的展览,从传统艺术中吸取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设计语言,是一个很浪漫的过程。自己汲取创作灵感的方式主要还是以素描本为基础吧,去建立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Archives,每天去画一些或者收集一些东西,它们都会成为未来创作的灵感!



内卷、躺平、社恐——?


目前还没在其中看到我自己影子,也许在社会上再闯荡几年,以上的几个标签我可能都会背上。


邵卓瀚的素描本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当我们试图“研究”“拿捏”Z世代设计师时,无异于是在给他们贴标签。本文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场真诚的对话。更多的是他们让人惊喜的设计历程和故事,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每一位年轻设计师都是复杂、独立且鲜活的个体。


🎤

在你的眼中

#Z世代设计师身上有哪些特质?#

文末一起来聊聊吧!



编译&排版 | Astra、Naomi

校对 | Naom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