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挤进街道办之前,每一个清华北大博士硕士都在勇闯权力场

将爷 人格志 2020-11-15




文丨将爷 






这两天,很多人面对这张杭州市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都不淡定了。


看出来了吧,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 ,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我除了看学历,还特别看了一下相关专业,简直要晕倒,很多专业都算是这两所名校中的王牌了。

绝对是天子骄子中的牛人!以我的经验,当初这帮人考上清华北大,家长至少要吹上三年,孩子要傲娇五年。

这就么一帮牛娃大神,最后竟然都在头插蜜罐往这里面钻——街道办事处!

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

说实话,我的判断与很多网友是一致的,这种行为,就是大材小用,就是官本位思想,就是太过精致利己主义!

尽管当地官方在回应:

街道办很多工作也需要专业性人才。
不错,街道办很多工作确需要专业性人才。

这话有点道理,但细究起来,鬼扯成分太多了。只要有起码经验,都能明白,基层工作与清北硕博专业本身的关联性,属于典型的弱关联。

这方面,不必装。我认识大量街道办的,其中还有我的徒弟,也是清北毕业的。他每天拼命混人际关系,写材料,目标就是追求调到上级机关。

材料写得好还真牛逼,他成功闯关,调进机关。这些年一路高升,逢年过节,偶尔也会给我带两瓶牛二,感谢我教他写作之恩。

比如,2018年来到余杭区东湖街道工作的柳云南,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材料也写得好,他就这样回应为何到街道办:

自己的工作稳定,晋升渠道畅通。


真不绕了。这些清华北大硕士博士到就业街道办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其中的事业编制,看重其中的权力身份。

不妨看看这段表述:

这地方对表现优秀且符合《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资格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聘为招聘单位中层正职,期间按事业副处级标准享受绩效工资待遇;首次聘期为3年,聘期满表现优秀的可续聘一个聘期。聘为中层正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且符合任用条件的,可择优提拔为党政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

官场基础站得高,仕途速度前景又快又好,这才是清北博士硕士到街道办工作的一个重大动因。

当然,还有第二动因,就是钱!很多当事人说,这里生活和工作环境如何如何好:

2019年余杭GDP数据位列杭州市第一,全区人均GDP为24.99万元。这推出20个岗位面向海外世界百强高校硕研以上毕业生招聘“双十”政府雇员。目前在岗清北人才76名、海外“双十”雇员20名,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有这样的财务支撑,就算没有编制,来做府部门高级雇员、国企高级职员,年薪总额也都在35—50万元。真不少!

更何况,他们还拥有更多的普惠待遇。

博硕可以得到8万或6万的生活安家补贴,可以无偿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可以申请领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赁补贴,可以得到20万、10万的购房补助,此外,还有医疗、健康体检、相关人才疗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

有这样的待遇福利,过有权有钱有好生活,只要是个理性经济人,谁不想去,谁就在装逼。



不过,这次余杭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博士硕士,仍然让我感觉五味杂陈。

我是个开放包容的人,当然不会板起面孔,一脸正义去指摘那些编制的追求者,还有那些热衷做官的年轻人。

不论哪一种职业选择, 其实也都是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

甚至,我也能接受精致的利己主义,追求金钱收入和现世安稳,这没错。

但是,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到今天,在市场化被几代人念兹在兹追求到今天,清华北大硕士博士扎堆往街道办挤,我还是嗅出一种权力的腐臭味。

比起看到这些人扎堆往权力场钻,我更愿意看到更多年轻人自由在高处!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都被编制伤害过,很多年轻人也都被一个编制捆绑住了,不敢创新,不敢远飞。

甚至,很多人因为没有编制,还成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我有两个朋友,在同一单位,很多时候,没编制的,要干更苦更重的活,流更涩更酸的泪。而没编制的种出树,结出果子,轻易就给有编制的摘走了。 

“在编”与“临时工”的标签,不经意间,就以各种方式往他身上贴。

同工同酬,很多时候只过是说给外人听,各种或明或暗制度性歧视,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的隔膜与冷遇。至于社保公积金,更是低人一等。

有人说过,有一种单位,三分之一人做事,三分之一在闲混,还有三分之一人嘲笑做事的。而其中做事的又被嘲笑的,就是那没编制的那三分之一。

说白了,这样不是一个正派社会应有的样子。关于正派社会,马格利特这样说:

制度上不羞辱所有人。


清华北大的优等生都往街道办挤,背后站着的就是向往编制的庞大人群,站着的就是一个拥有权力就能摆平人生很多困境的复杂社会。

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才会有研究生在参加完一个有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时说: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死在编制里”的价值支撑,不是环卫工人职业价值本身,而是事业编制的魔力。

然而,过去中国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最大的动力,就是有大量没有选择“死在编制里”的人们!他们昂首阔步,奔向市场,在各自领域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比如,1992年,受南巡讲话的影响,大批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俞敏洪、任正非、王石、陈东升、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等,不断创造市场的神话。

余杭街道办招8人,全是清华北大博士硕士!我可以理解,但绝不激赏。

说实话,今天的中国,包括一些所谓的清华北大的名校生,正在成为把创新埋葬在编制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只知道选择追逐体制的红利,沉醉在权力自肥和既得利益的幻觉中,而没有真正“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

年轻人没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这才是一首时代改革和创新的沉重挽歌。


鲍勃•迪伦这样说:

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要体验到飞在高处的自由自在,惟有唤醒年轻人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

清华北大博士硕士,在学历标签符号上,是闪光的。

不过,这些往街道办挤的高材生,还是让我想到了北大图书馆前那只惨遭绝育的北大公石狮子。

关于北大公石狮子的梗,这里我不多说,大家到网上查。

但我一直觉得,那个北大曾经引以为傲的谈资,曾经精神壮阳的载体,曾经莫名移情的物象,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连根拔走了,是一个“把根留住”而不得的隐喻。

清华与北大,五十步笑百步,都正在丢掉了什么?大家可以想想。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

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百年孤独呀。鲁迅先生。

这些年,一些名校传统沦陷,精神不断矮化的事,真是伤尽人心。

连北大的钱理群先生都说,现在大学只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了。

我经常在一所中学听校长和老师们的讲演,我能听到的是,他们从来不讲分数和升学,他们只谈情怀,只谈报国!

每次都让我感动到想哭。

当然,这个学校在分数升学上,恰恰又是顶级的。

我在清华北大闲逛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落那些闪耀群星话语,他们有蔡元培、胡适、蒋梦麟、傅斯年等: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我在人格志上,无数次引用电影《无问西东》的图片和话语。比如:

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说实话,想到上面这些人物,想到影片里的场景,再想到清华北大博士硕生拼命往街道办挤的样子。

我理性是能理解与尊重,但是,我的情绪体验也有一种强烈的反胃。

我知道,扎堆挤进街道办之前,每一个清华北大博士硕士都在勇闯权力场!而不是造芯片!

这确实不是一个需要羞谈权钱的年代,但是,当权力和金钱就这样赤裸裸地召引着时代精英,我还是不寒而栗,我还是感觉糟心呕心。

我想骂一声,一纸狗日的编制,一点权力的梦想,为什么就是会让那么多人放不下!?

我更想长叹一声,我日夜期待的创新,我一直醉心梦想的改革,明天,会好吗!


今天重点推荐老将旧文
没有信仰请把孩子当信仰,视伤害孩子者为仇人
今天张文宏终于获奖了,但我们仍欠他一个热搜
权贵难以抵达的光亮地带
为何遭受制度羞辱,为谁背负无限责任

交流转载,添加微信:rengezhi2020

感谢关注人格志公号


以下为小号“老将醉里挑灯”二维码,即将推出老将随笔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