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围炉,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毛渝川 红星新文化 2023-04-12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明 文徵明 《品茶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之选。冬日暖阳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小火炉煮着散发着香气的茶汤,时不时翻动一下烤得暖融融的红薯、橘子和柿子,舒适、惬意,人仿佛都融化在了茶里。


正如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所说,中国是坐享大陆的泱泱大国,这里地老石坚,祁寒酷暑。正是在这样一个大陆上,诞生了古老的茶树,衍生出制茶、喝茶、品茶之法则。


作家王恺,便是这样一位在“茶之道”的寻踪之人。他回忆,多年前,有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中国人就是喝茶。”王恺写到,“如果一个人花了10年、20年、30年的时间在喝茶这件事上,难道这不就是他自己的‘茶之道’吗?”


《茶有真香》/图据中信出版集团


因此,王恺历经十年,寻访国内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广西六堡茶、黄山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云南古树普洱……他遍寻中国茶的非遗传人,记录中国茶珍贵的种植、采摘、制作与冲泡技艺,写就了这本讲述中国茶道的《茶有真香》。


王恺说,“茶,正是通过一个个非常有穿透力的瞬间,让你通过自己的身体去认识它。身体感官真正被打开的时候,也是开始走进茶世界的时刻。”




寻茶



十多年前,王恺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位“茶盲”。身边那些“懂茶”的人,谈论的并不是茶的知识,而是各种茶的花头、茶的价格——铁观音今年炒到多少钱一斤,普洱涨价了,安化黑茶升值了,岩茶炒到天价了……喝茶倒成了次要的事情。


许多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微妙之物,包括茶、酒、香、花,外加古琴,附庸者甚众,所以鱼龙混杂,这些本来是值得探索清楚的事物,往往被人附加了“不可说”的玄机。


围炉煮茶/图据图虫创意


王恺的第一次“绿茶之道”,是去安徽黄山,寻访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原产地。王恺在书中写道,“只有去到那些偏远得难以到达的原产地,才知道在京城里所听的那些道听途说多么虚妄,多么没有根据。”


早在北京,王恺便听过关于太平猴魁的种种传闻。


太平猴魁,是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尖茶,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许多茶客传言,太平猴魁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茶田在高山上,都是猴子才能到达的地方。


太平猴魁/图据图虫创意


而当王恺坐车、乘船、换乘拖拉机,最后再徒步,一路跋涉到达猴魁产地时才发现,在这里并没有那么多的猴子采茶的神怪,只是高山云雾地的好茶而已。太平猴魁茶树因为品种特殊,制作工艺精当,加上当地风土的特殊性,便诞生了回甘颇好的绿茶。


还有武夷山的大红袍,传说者众,仅是茶的来历就难以辨清,有僧侣进贡说,有猿猴采摘说,也有状元报恩说,直到王恺在武夷山见到与大红袍渊源颇深的陈德华老先生,和他详细聊天,才知道六棵古树,哪几棵是原本就有,哪几棵是后来补栽。


他写道,武夷山人到了做茶的季节,深更半夜也是不能睡觉的,因为可能耽误了5分钟,这个茶就毁了。可以说无论是制茶还是喝茶,对香味的体系的追寻是中国人最认真、最卖力的事情之一。“茶有真香”,可能真的是中国人对茶认知的根本所在。 




古茶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例如“冰岛”“老班章”等等一些带有玄妙色彩而又很拗口的新鲜词语,便与普洱茶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些奇怪的名字都是茶叶产地的村庄名称。


这些大山深处的村庄彼此隔绝,拥有各自的古茶树资源,这些资源就是云南省独一无二的宝藏。


古树茶所制作的普洱,因为茶树树龄长,所以滋味自然丰厚,如果是照顾好的且不施化肥的古树,会在丰厚滋味外带有回甘。


普洱茶/图据图虫创意


如今被中国农业博物馆认定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凤庆的香竹箐古茶树,便位于云南,这也是中国从野生到驯化的过渡阶段的最早茶树标本。


最初喝古茶,王恺并没有品出特别之处来,“只觉得茶叶很刚性,香气也很凶猛,都比一般的茶厉害,茶汤黄亮得异常,尤其是其中一种,有明亮的琥珀光。”


后来跟随别号叫“茶翁”的人前往六大古茶山之一——南糯古茶山,在一棵扭成一团的古茶树旁,茶翁摘下茶叶给他尝,茶叶入嘴,一股清冽的茶气就在嘴里蔓延开来,最神奇的是,10分钟后,整个嗓子都是清甜的。茶翁得意地说:“这才是真正没有施过化肥的古树,而且正逢茶树这两年生长恢复了旺盛期,所以质量十分好。”茶翁说,判断施化肥与否并不困难,舌尖和舌底绝对不能有微麻的涩感,否则就是施过肥的。


然而,古树茶产量很少,且非常不好看,做成茶叶又黑又粗,显得很劣质,加上采摘经济利益上不去,所以,在古树茶被开发之前,只是当地寨子里的乡民的日常饮用茶,用陶土罐子去烤制,即使是储存时间不长的古树茶,都能有储存时间很长的普通普洱茶的效果,汤色会呈现琥珀色,回甘会更醇,“滋味很舒服,香气比起一般的台地种植的茶叶高很多倍。”




茶具



从古至今,爱茶、懂茶之人,都对茶具十分讲究。

比如雍正就特别喜欢宜兴壶。宜兴壶能够根据砂土的调性和泥土的特色,烧制出比较有个性色彩的造型,比如高提梁壶、圆提梁壶、三叉提梁壶,壶嘴有的向外挣张,有的向里收,壶身也有很多变化。


宜兴窑紫砂泥绘芦雁纹茶叶罐/图据故宫博物院


还有同时期的芦雁纹的茶叶罐,用很细的泥浆来堆绘,比一般的要内敛含蓄,更凸显紫砂的泥质感。上面四只大雁正在游戏,可是看上去又很淡雅,显得很闲适——朱泥的色彩很鲜艳,也很光润,但是并不张扬。


而现在,茶具更添了一份“高科技”。


比如,王恺在书中写到一位被称为“国泡”的广东何先生,泡起茶来,神态俨然,能够保证第一泡和最后一泡的茶汤无区别。何先生对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计算人数,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用多大的壶、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统。


《茶有真香》


何先生的炉子,是德国产的电热陶瓷炉,加热迅速稳定,可以保证持续高温,而且坚固好用;杯子则是以前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闽南工夫茶杯略大,用来喝普洱正好;铁壶是在日本定做的,泡老普洱需要高温,铁壶壁厚,加热均匀,能保证壶内的水温到100摄氏度,不会像随手泡那样经常水不够开就自动关火,定做的铁壶出水特别有冲击力,何先生告诉王恺,“老茶如中药,需要有力的冲击,才能产生聚热效应,让老茶的效果发挥出来。”


何先生说,之所以珍惜老茶,还是惜取老物的感觉。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蒸一下,之后再用热水淋壶——不是为了激发茶香,而是因为老茶往往有陈味或浊气,何先生说,紫砂的好处是透气不透水,下面的热气一逼,茶里的浊气能瞬间消失。


王恺说,这20年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过去都是用大杯子随便泡的,现在很多人会在家里专门做茶室、茶空间,来满足自己的喝茶爱好。空间的美学的变化,带来的喝茶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茶室茶主人的态度,都对喝茶时的感受有着纤细的影响。而这本《茶有真香》,便想把这些影响表达出来,给读者一种对于空间美学的新认知。



本周书籍推荐



《救命饮食》


[美]T.柯林·坎贝尔


中信出版集团


  //  

30多年前,营养学家柯林·坎贝尔教授带领康奈尔大学的团队,与来自中国和英国的团队倾力合作,开始了一项针对饮食和患病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创作这套《救命饮食》系列。


本套书包含《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2:全营养与全健康从哪里来?》《救命饮食3:营养学的未来》营养学三部曲,用调查数据、科研证据、社会信息,给出作者潜心研究营养学60余年的结果,回答诸如“什么值得吃?”“什么是好的营养?”“饮食与疾病和健康究竟有什么关系?”等等人们关心的问题。





《咖啡之道》


[日]大坊胜次&森光宗男


新星出版社



  //  

这是一本关于投身咖啡世界四十载的两位日本咖啡师——大坊胜次与森光宗男的对谈集。书中谈话紧紧围绕咖啡展开,从咖啡的产地、味道、烘焙技术、法兰绒滤泡法,到咖啡店的经营与待客之道,并展示了与咖啡有关的常用器具。


阅读他们的谈话,我们可以从色彩、音韵、表情等角度重新认识咖啡,将咖啡与绘画、瓷器、音乐、电影甚至哲学并置品味,全方位感受咖啡之美,重新思考咖啡店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


翟进


广西师大出版社


  //  

村上春树是作家,更是生活家,书中涉及的威士忌、马拉松、唱片等每篇散文主题都是村上春树个人最具代表性的标签,包含了18篇随笔趣闻和108件村上私藏T恤照片,从摇滚T、唱片T、马拉松主题T、企业联名T、到啤酒T……


他会穿出门的是什么样的T恤呢?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收藏又是哪一件?最值得的投资是哪一件?买T恤的原则是什么?喜爱却又无法穿出门的又是哪一类?这本新书将为读者展现村上的生活美学之道。




撰文丨 毛渝川      编辑毛渝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