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雪昆:孔子哲学之继往开来

道中书院 2022-05-22

    (香港新亚研究所 教授)

2014年10月19日讲于北京燕京读书会


    ……任何人请我讲孔子我都一定不会推辞,因为讲孔子是我自己的一个使命,所以我很乐意。以下是我的主讲内容。


    核心论题:孔子哲学生命之本质何在?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八个字。孟子承继孔子哲学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遍立法而道性善,提出“尽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规模。依照牟宗三先生通过康德哲学而说出来,就是:自律道德、道德的形而上学。


    刚才我们的主持人也介绍过了,我是年轻的时候,37年前跟从牟宗三老师在香港新亚研究所读哲学。我们知道,香港新亚研究所是一个用书院的精神来办学的地方,它跟一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有一定距离的。书院本务就在“士弘道”,此与现代教育体制以传授知识为本务,以多元化为方针大不相同。现在老师们过去了,我仍然会记住弘道这两个字,所以人老了,身体也不那么好,还是一个人跑来跑去的这个样子。


1.孔子哲学核心:“仁者,人也”、“人能弘道”。


在37年里,我有17年就跟牟老师在一起,大树底下好乘凉嘛。老师在的时候我跟他学康德,学中国哲学。老师每一个星期开两课,一课一定是康德,每年都一定讲;另一课就是中国哲学。我自从跟着牟老师读康德,37年来我没有一天离开过,也没有一天离开过孔子,所以说我写的几本书都写康德跟孔子。

    我稍微介绍一下为什么我讲康德跟孔子连在一起。接下去讲课你们就会发现,我讲孔子,讲着讲着,就讲到康德了。为什么会这样,刚才主持人也说过了,因为朋友们都是来自各个地方,不是说只有学院里面的同学们,所以讲演的內容不要太学术性。学院里面的同学们常常做论文,要过你的论文,过你的学位,那就比较学术性的,而我本人也是很学术性的,香港新亚研究所有几位大师都是讲纯粹的哲学或者历史等等。钱穆老师是我们新亚研究所的创办人,然后唐君毅老师,都是世界知名的老师。他们的学问都是很扎实,是学院式的研究。但是,跟一般的学院式研究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钱穆老师就说,为什么一定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因为学问做清楚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方面就对了。他有一句话,说现在我们辦这个研究所,是为将来的中国培养人才。虽然钱先生没有达到这个愿望(因为钱先生在大陆没有改革开放前就已经过去了),我想,如果新亚研究所的先师今天还在的话,他们一定会到大陆来,把他们学问的研究运用延伸到社会的建设上面去,我实际上就是沿着这些先师的这样一个抱负做的。


    一方面为什么要解释一下,学院式的研究不是西方式的只是知识学院,这其中是有分别的,那是一个真的关心社会、关心人的一种专业的研究。这37年来我跟着我的老师研究康德,写的一本书就叫《康德的自由学说》,还有一本就是《物自身与智思物——康德的形而上学》,你看,听起来都很学术,但是我这些书却紧扣着学问和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到底有什么根本的作用,不脱离社会、不脱离人生。康德哲学本身就不脱离人生,不脱离社会。康德说过,哲学是什么,首先哲学要讲明人是什么,我们孔子也是的,这就是为什么能用康德来会通我们的孔子。孔子讲“仁者,人也”,这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回答人是什么,不是像西方说的、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加动物。所以在西方哲学的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很多时间走弯路,但我们中国哲学,孔子的哲学,道家的哲学都没有走弯路,都是真真正正在哲学的意义上去讨论问题。

刚才我说“仁者,人也”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就是说人是什么,人就是要把自己成就为一个仁者。这一方面是一个理论的命题,另一方面是一个实践我们生命的问题,就是说你的生命怎么算真实的,你怎么真实地存在,不是你能吃饭就是人了,于是说“仁者,人也”,这个是最根本的一个哲学命题。


    第二个就是“人能弘道”,说“仁者,人也”,你有仁者之心,是仁心之人,你一定要扩充到关心社会、整个人类如何跟着道走,而不是背离道。而且,这个道是每个人都能弘的,不是只是一些大人物才弘的,每一个人,你仁者,人也,你就能弘道。


    所以我说孔子的八个字很重要,不是一个修养学。很多人讲孔子把他讲成修养学,有的人说这个孔子《论语》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教人家做好行为,讲一些好听的话。是这样吗?不是的。你看这八个字就是孔子的哲学,这里等于是两个命题,两个命题是连接着的。你没有把这两个讲好,就不是讲哲学。现在我们念哲学的,五花八门,都说是哲学,有些叫生命的哲学,好像生命可以随意去界定的。我们不是这样讲,我们讲哲学就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这是我首先讲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2.孔子哲学堪称为基础哲学,作为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乃在于它是奠基于人类理性成熟之学。


    第二个我说孔子哲学是一个基础哲学。基础哲学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你不能离开它,任何派别的哲学都要以它做基础。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它是人性的根,社会的本,它是奠基于人类理性成熟之学,所以说孔子哲学是理性成熟之学。刚才已经讲“仁者,人也、人能弘道”,你们看这是不是人性的根:人性的根就是“仁者,人也”,社会的本就是“人能弘道”,而这个人性的根、社会的本一定要根据人类的理性。


    那我就特别解释一下康德的说法。康德讲法里面有感性、有知性、有理性。在整个西方实际上不讲理性,只讲知性,但在康德里头是分得很清楚,感性跟知性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人的显像的世界,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对象,我们有一个理论的认识就是感性跟知性协同的活动,在理论的认识这个领域是知性立法的。什么叫知性立法?知性有十二个范畴,通过范畴结合感性接收的材料,我们了解一个自然,而这个自然不是它本身。因为透过我们的感性和知性了解,自然是显像的总集。很谦虚的,不是说知性立法,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了,不是这样。我们立法,就只为显给我们东西而立,是不是很合理?很谦虚吧,这是第一个领域。第二个是理性立法,理性立法与知性立法属不同的领域。理性管辖意欲机能,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欲产生行为,有什么意欲产生什么行为,只有在理性的立法管辖下才是正当的。刚才说知性立法管辖的是外面的东西,理性立法管辖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这个理性只有康德讲的好,而且只有中国哲学里面的孔子哲学是相对应的。


    所以理性很重要,一般西方把理性讲成是知性计较,所以我们觉得它很讨厌。其实理性不讨厌,理性能让我们所有意欲的都统一起来,不会心猿意马,不会一时意欲这个,一时意欲那个,理性立法在内心里面我们人就定得住,所以理性很重要,这是第二点。


3.孔子哲学乃三代古文明之调适上遂,华夏理性文明成熟之里程碑在孔子哲学。


    第三点我会解释孔子的哲学,孔子不是天纵之圣。他实际上是承继着我们夏商周三代的古文明,理性文明的成熟就在孔子。那个核心在夏商周事实上已经有了,我尝试说明这一点。


4.西方主导的物质文明是知性的文明,及物质文明的困局。


    实际上我透过这个在批评西方主导的物质文明,就是知性的文明,刚才讲过知性是认识外面的东西,把外面东西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一个客体来把握。西方主导的物质文明属于一个知性的文明,理性还没有睁开眼。物质文明到了现代已经有很大的困难了,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会感觉到物质文明带给我们的困扰,虽然我们大陆上物质文明还只有三十多年,但已经事实上很困扰了,西方三百多年都已经困扰的不得了了。如何走出这个困局,我的提议就是说回到孔子。西方人怎么走出呢,回到康德,这就是我的一个见解。我的见解不是凭空想象,是我37年读康德、读孔子,提供给大家的一个思考。当然我的讲法也可以批评,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是我是负责任的。我想说我37年没有一天离开,没有一天去做别的事,就是做这些学问,得出我的一个见解,告诉大家,跟大家分享。


5.华夏理性文明之复兴及启蒙21世纪


    接下来我说华夏理性文明一定要复兴。而且我们要有一个启蒙的21世纪,我们炎黄子孙14亿人才有一个真正的出路,才有一个真正的前景。因为我们知道在西方主导下面,他们对前景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说个人的世界或者来生的世界,他们都弄好了。但是我们中国人比较重视,我们整个传统重视未来,重视前景,重视思永,五千多年前,我们的《书经》就讲思永。我们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思维都要思考永远。这就是我们民族文明的生命之所以那么悠久,总是遇到挫折又会复兴,它的生命力在那里。所以我说在我们的三代古文明已经有这个理性核心在里面,我们可以寻找到。


6.人之自我教化与社会教化


    最后一点讲启蒙和复兴,不是说个别人去讲就可以了,或者是做学问的人去讲。不是的,是靠每个人的自我教化,乃至社会教化,这个教化很重要。我们《易经》有句话“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就是要通过教化。教化不是外面指教你,(是)每个人自我教化,乃是每一个人组成社会教化——-这就是我这个报告的一个核心论题。


    好,总结一下。刚才讲了孔子的哲学生命,我特别提“生命”两个字,就是说这个哲学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是我们民族的生命体,在《论语》里面就是这八个字“仁者,人也,人能弘道”。孟子是承继着孔子哲学而以本心良知之普通立法来说“性善”,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而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规模。我们牟老师就通过康德哲学,讲出来的就是“自律道德”和道德的形而上学。这么很学术的词,先摆在心里,不要困扰,实际上很简单,或者说我现在很简单地讲一下,试试看能不能把握到。


    所谓“自律道德”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法则是你自己立的。比如说,天理根于人心之仁,每个人自己内心有的,而且我们自觉遵守在我们的行为中,这就自律了,就是自律道德。什么是“他律”?是外面给你的,你的父母、社会、还有历史给你的。


    什么叫道德的形而上学,也很简单。一般西方说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一个最高的、终极的,摆在外面去追。但康德说不行的,没用。你不知道外面是什么,离开我们人,外面有什么最高的、什么实体来摆弄我们呢?没有的。只有我们人是道德的,这个道德就是刚才说的“仁者,人也”。有这个道德,我们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那个就叫道德的创造性,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所以不很玄,不是说普通人就不能读,我自己曾发誓,我说虽然我37年来写的几本书都很学究,但是我希望写了这几本书之后,我能跟普通人,十八岁至一百岁,我希望能跟他讲懂。谁愿意来听,我跟他讲,我大概用一天的时间吧,看看你能不能懂这么深奥的字、这么深奥的哲学词。哲学用词是深奥的,因为你随便用词的话不准确,你准确了以后回到通俗化不是不可能的,但你不能一开始就通俗化,一开始就通俗化要你做哲学的人干什么,用康德的话讲你不生产,跟普通人一样,你还做什么哲学研究!做哲学研究就是做学究,一定要有能力把你这个学究的东西让普通人都能懂,能下降到普通人这个经验的世界中来,你们以后有机会再跟我一起讨论问题、学习的话,可以考考我,看我有没有这个本事,在我这个三本书里讲的那么深奥,然后让我用几个小时给你讲懂。


    所以这个仁是奠基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一种根源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道德本心的、普遍立法的、创发的活动,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本心良知的天理。本心良知的天理不是外面有的天理,是我们本心的良知发出来的一个普遍法则,那就叫天理。你问天理有没有具体的内容,没有的。我们孔子的哲学不(具体)教育你不要偷东西,不要杀人,你不要这么,不要那么,它只教你心里面有一个天理,你由着你的天理而做,就是道德行为;违背了就是非道德的、反道德的。那个法则、我们每个人的“人心之仁”、用孟子的话就是“本心良知”,都是一样的。本心良知是孟子的话,人心之仁是孔子的话,两个是同样的。王阳明说本心良知的天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我的题目就是《孔子哲学之继往开来》,继往就是承着夏商周三代,开来就是开孟子,开《易传》、《中庸》、《大学》,再下来开宋明儒学,再下来开我们的牟老师、唐老师,继往开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整个孔子讲座预备有三大部分,第一个就是孔子跟古代文明,第二个就是先秦的《孟子》、《中庸》、《易传》、《大学》,第三个就是宋明儒学,乃至承传宋明儒学的、我们的牟老师、唐老师他们,共三个部分。我写的33讲孔子哲学是第一个部分,接下来我会写《孟子》、《中庸》、《易传》、《大学》,最后会写宋明,就是整个孔子哲学的传统,承前继后的一个传统。


所以人创造我们自身为道德者,并且因着仁的真我本性,我们就有能力扩充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人也”,用康德道德哲学的话讲就是人创造自身为道德者,所以“仁者,人也”,不是说你躺着睡大觉就是仁者,就变成了人了,你得把你的人心之仁实现出来,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创造(性)的。所以我说是人创造我们自身为道德者,你创造你为道德者,你不是躺着就成了道德者。什么叫道德者?道德者一定要把人心之仁扩充,你不扩充就不是仁者,仁者一定要关心你自己,关心你的家庭,关心社会,关心整个宇宙,所以,因着人这个真我的本性,我们就有能力扩充到跟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是宋明儒很漂亮的话,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想像,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不是说圣人才可以做,每个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把你内心的人心之仁扩充出来,无论你做的事情是大是小,你都是能扩充到跟天地万物为一体。


    所以这边我做一个结论,道德不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之学,道德是成就我们人自己是一个道德者,同时就是“弘道”,这就是我对道德的一个说明。通常我们一讲起道德就很可怕,道德是什么,规矩?不是那么简单。道德不只是修养,修养有很多方法,佛家、道家都可以修养得很好。为什么要讲孔子呢,不是为了把你的个人欲望都弄掉。我记得王阳明有一句话,说你把你内心的欲望,人欲都清除掉的话,要是你没有天理在心里,没有本心之仁,那你的内心还是黑窣窣的。我很喜欢这句话,等于说不是把你人的欲望弄掉就是道德了,道德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


    所以仁心一定要依照我们自立的天理的要求,扩充到致力于实现一个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其中的“伦理共同体”。孔子说这是“大同世界”,这是孔子的一个终极的理想。“大同世界”是什么?是我们人类的“伦理共同体”,人之为人,一定要在一个共同体里头。所以西方一些主流的哲学认为人只是个体就好了,个人的原则是最高的,实际上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人一定不能是个体的,康德讲过一句话,每一个动物都是那个种类的全部。人不是的,人要全体才能配称之为人这个种类。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单个的人不能成为人类,一定是整体的。整体怎么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一体,那就一定是“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所实现的一个伦理的共同体。所以我就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儒家的理想,不要打来打去,不要人群都分裂,要“万世开太平”。我用康德的“圆善”来说明它。什么叫“圆善”?“圆善”就是德福一致的终极目的,我们朝着这个终极目的,让它实现在我们的世界上,这就是“圆善”了。我们的孔子哲学就是重视德,没有德就没有福,有德就能创造福,让德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大同世界的方向,一个原型——理性的理想。


而西方人很喜欢把德与福两个拆开来,或者说他们从来沒有把“德”讲好。好行为由上帝而来,戒律由上帝而来,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他律”。“他律”是败坏道德的,只有真正的道德从我们每个人的人心之仁去发出来,然后我们去行为,实现这个德福一致。所以德很重要,一定首先把德讲好。这个德不是外在的一个行为规范,是我们人心之源来立法,来指导行为,这才是道德。这个方面,康德的意思跟孔子的意思是相通的,虽然他们是用不同的语言。


    康德到现在两百多年,我们孔子两千多年,那怎么会同呢?他们这样问我。我说,同有什么奇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理性的话,两千多年前的人跟两百多年前的人一定是一样的。理性之为理性就是要一样的才是理性,不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几千年前是这个理性,几千年后是这个理性,我们往后几千年都是这个理性,那你才看清理性。当然你可以说根本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告诉你,孔子说有,然后你问你自己到底有没有,不用问别人,你就问你内心有没有过不受条件限制的一个原则,有的话,就有。


我年轻的时候也在大学里面教过通识。那个时候大学同学们都是十几、二十几岁,我说,你们说天理好像很抽象,你以为你不知道,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的,什么是天理呢,你人生过了十几、二十几年了,有没有一个时候,你觉得不需要你父母告诉你,也不是老师,更不是社会告诉你,你很清楚有一个原则在你心里,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你就觉得对!我说那就是天理了。年轻人都说有,而且是香港人啊,那么功利的社会里。当你长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五十了,那我不担保,因为你那个天理可能被蒙蔽住了,外在很多条件,很多传媒告诉你什么才是真理,那些才是原则,你就东摇西摆,东歪西倒,这个不是天理。当你考虑对自己有利益,天理就放掉了。你没有考虑利益,没有考虑历史的限制,没有任何限制,你内心有,不受人家影响,没有条件的,这个就是我坚持的原则,这个叫天理。所以说天理不很难吧。一讲天理好像很抽象,事实上它不抽象的。


    人创造人自身为道德者,并且创造一个道德的世界,这里就可以说一个道德的存有论以及道德的宇宙论,这个是哲学的词了。你这些词不明白也可以,我们讲哲学的人为什么要讲这个词,就是要有确定性、明确性,有了明确性就好遵从嘛。普通人事实上不需要讲什么天理、道德这些词,普通人心里有这个东西。讲哲学的人要把这个讲好,讲不好的话会怎么样?会有各种怀疑论,会把人生的真理弄的乌七八糟的。所以人一般都很清明的,就是让一些哲学家弄坏了,弄一些坏哲学把人的思维、头脑弄坏了,然后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坏的。有这样(做的)吗?所以我们先把我们的思维模式正当了,如何正当,就是要理性,我们的理性要成熟,不要只是有知性,更不能只有感性,不能只随着我们的感性冲动去做事情。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特别强调对西方的批评。请注意,我不是在鼓吹民族主义,不是的。孔子不是一个民族的,孔子是普世的,孔子的道理“仁者人也,人能弘道”不是只对中国人讲的。你是人,是一个真实的人,都是“仁者人也”。为什么我特别提到西方,我跟朋友们讲过,我儿子写了一本书,不久前出版了,叫《摆脱西方》,它的副题就是生存的思考与哲学思维。我儿子他不是念哲学的,所以为什么举这个例子,你就知道哲学对人的生命有多少的重要。你知道他一个香港出身的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受的教育全部是英国的教育,大学又在英国那边读,照理他的头脑应该很西方,但事实上他不是。他是自由的,也很反叛的一个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他总是跟我说:妈妈我要死了,我不想活,觉得生存没有意义。我当时也没有办法,也不知道怎么办。忽然有一天,他给我讲康德,他说原来哲学太好了,他决定要念哲学了。我说好,你念哲学吧。过了一年他拿来一大叠稿子,有二十多万字给我看,我翻了十来页,我自己就吃惊了,那本书我送给田辰山教授看,田教授说你儿子这本书了不起。我为什么告诉大家这个呢?哲学对生命真的有用。然后他把书写出来,我把它拿到台湾出版。他至此以后没有说想死。而且很热爱生命,每天要吃多少种蔬菜,吃苹果。他说不想死,因为哲学让他的生命有意义,让他能了解他自己,了解这个世界,而且还可以用批判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为什么举我儿子这个例子,我是想告诉你们,哲学就是这么有意义,哲学对生命真的有用,它不一定是我这样很学究的。我儿子在英国是念会计与财务的,根本没有念哲学,他回来念哲学,大概也没有看很多哲学的东西,但是他的生命是哲学,他能摆脱他自己,从很困扰的环境走出来,靠的是哲学,所以哲学真的很有用,不是说只是走在途中。


    雅斯培也是个很好的德国哲学家,我很喜欢他,他也说哲学只是走在路途中。我说不是。哲学是有目标的,哲学是能确定讲的。如果哲学就是争论,永远没有结论,我说这个是哲学的丑闻。他们说哲学没有用,就是哲学在你那边,而且还是人家听不懂的,用你的行话来糊弄人,你算什么哲学?动不动就这个是生命的哲学,也不知道什么是生命,没搞通。“仁者人也”都搞不通,你懂什么生命呢?海德格、存在主义说:烦、累、恐惧,那个就是生命了。真的吗?不是的,生命就是“仁者人也”。所以为什么我说西方的思维要做一个反省,不是我要故意干涉人家西方,而是他们影响我们。


    我也记得田辰山老师有一句话很好,他是留学夏威夷的,他说我们中国人根本没有搞懂西方是什么。你说去学他,也不知道怎么学,因为你没搞懂,所以你就弄得自己中不中、西不西,什么都不是。所以我觉得我们人生要踏踏实实地过,首先我们自己作为华夏子孙,到底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里头有什么真实的,我们自己要搞懂。在我们的未来,我们如何去建设我们的社会,没有人来代替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在走。你再想想西方到底是什么,人家有人家的历史,你没有研究,就靠那些留洋的教授来告诉你什么是汉学,什么是西方,我担保你走错路。所以做学问要扎实,要诚恳,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概论,我跟我的学生说千万不要看哲学概论,要看就看原文,一条一条、一章一章、一节一节来看,是你自己看,不要人家告诉你。每一个人都一定有这个能力,哲学是在每个人生命中,你先有了一个框框来框住了,你才会学不好,你不要被框住,你本身有理性,你本身就能学好。我把我自己的学习体验告诉大家。我学康德的时候甚至把我的老师都摆在一边,要不然怎么会跟我老师很多地方可以对话。我们老师的成就那么大,你就挑战你老师?大树下面你乘凉了,乘凉十来年可以,你一生走到六十多岁还在大树下面乘凉,那就不行了。你自己要有一个独立的思维,你要相信你自己,而且相信每一个人。我们很多讲哲学的人固执住自己,也不相信别人,以为人是愚蠢的,要受教训的,要受整治的。那不行,要相信人,孔子就相信人,“仁者人也”,“我欲仁,斯人至矣”,这一点一定得做到。动不动就要拿一个什么儒家变成宗教去诓人,把人看得很愚蠢,要让你来整治。我觉得不是的。我跟很多人说,十八岁到九十多岁,人的理性成熟的话,人都很聪明,人的智商是有时候真的想不到的。但是我们很多读书人以为旁边人都是很蠢的,很坏的,只有他自己很正当,我想这个可能是他自己不正当。


所以你要对西方的这个原则,乃至它的思维,是如何领导它的社会的,你得有一个理解,然后你要分判这样的一个原则、这样的思维对我们是不是恰当的。我们看看现代社会就知道了,到处都是“放于利”,放于利的结果什么样?孔子说“多怨”,人与人之间是多怨的,你埋怨我,我埋怨你,父母埋怨子女,子女埋怨父母,夫埋怨妻,妻也埋怨夫,动不动就离婚了,是吧。为什么呢,因为你放于利,你用了个人主义的原则,你不知道这些原则不是人的真实。那什么才是人的真实?“仁者人也”是人的真实。下面还有一句孔子的话很重要,“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这是最高原则,就是自己跟别人根本就是分不开的,不能只强调你个人。强调个人是走不远、走不通的,因为你人在一个社会里面。


    在全球西化的形势下,我们学界免不了以西方哲学作为主流,常常会把伦理学概念取代道德的概念,只是讲伦理习俗、社会规范,把孔孟之学作为经验伦理学来讲,作为心理学来讲,作为人类学、社会学来讨论。孔子哲学被贬低成为一些世俗的嘉言善行的记录,天伦、人伦被讲成是“伦理心境”,“特殊的社会习俗”。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人相信,简单来讲,你们知道什么叫天伦吗?肯定知道的。什么叫天呢,天就是必然的,不可异议的。凡必然者、不可移易者,我们冠之以天。定然的、不可移易的一个伦理关系叫做天伦。你应该马上就知道是什么了,父母、兄弟就是天伦。所以孟子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讲天伦。你做父母要慈,你做子女的就要孝,各是一元,父母是一元,子女也是一元,是独立的,你当父母的问自己慈不慈,当子女的问自己孝不孝,没有倒过来问的。我们现在是倒过来问,做子女的问你的父母有没有对我慈,父母问子女你有没有对我孝。倒过来,那个就不是天伦了,天伦一定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人说天伦是封建,封建社会才讲父慈子孝吗!现在就不该讲吗?现代人核心家庭,还是父慈子孝。谁不愿意父慈子孝,你做不到还觉得很遗憾,是吧,所以这个是天伦。


    人伦呢,夫妇者人伦。夫义妇顺,现代社会你倒过来也可以。古代的社会男子汉担当了,所以要义,妇女在家里面所以要顺;现在妇女也在外面,所以倒过来也行,反正是夫妇就是人伦。人伦建立在夫妇有义,夫妇要有恩义在。有人说这个现在行不通了,现代人不需要了,夫妇不是什么义,夫妇是利益结合体。我不知道你们喜欢这样的利益结合体,还是喜欢我们古代一直讲的夫妇有恩义在。当然我不是一面倒,夫妇不好了不能离婚,不是这个意思,不好了捆在一起干什么呢?但是问题是说这个人伦之为人伦,就是夫义妇顺。


    最后一个,朋友有信。谁不喜欢有信,朋友就有信。


    你说这些是不是天伦、是不是人伦,这些不是永恒吗,不是常道吗?只要有人,这些伦理你能违反吗?但是你要是放于利而行的话,这些伦就站不住的,就没有伦。人而为人没有伦,那成什么人啊?所以我不知道西方主流的那些个人主义的原则为什么行得通。我想,只是哲学家这样讲,西方人一定不这样。我到过德国、到过法国一些地方,事实上他们西方人都重视这些伦的。虽然德国已经有法律,到18岁父母可以不管他,真的不管的。他们德国年轻人读书很节俭的,比我们留学生还节俭,因为父母已经不管他了,你要念书,你就自己去做工,你就省钱,就吃干面包,我们留学生都很惊讶。然后怎么样了呢?当你父母老了,子女也可以不管你,他们就坐在公园,老太婆、老公公坐在公园,死掉了子女也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到法国,住在我一个朋友家,他家在巴黎中心,租很便宜,原来就是有一个老太太死了三个月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状况在外国屡见不鲜,我们现在大陆上慢慢地可能也会这样的,因为没有了天伦,没有了人伦。没有天伦、没有人伦是很可怕的,人不成其为人,走不远的。你以为只顾着自己利益好了,不顾别人就可以了,那是不行的。动物就可以,动物谁管谁,对不对,不管的。人不是的,人不行,所以说这个天伦、人伦很重要。


近世以来,科学、民主在我们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说这是因为儒家的影响。这个是什么逻辑?中国历史上碰到很多困难,跟我们孔子哲学这么一个真理有什么关系呢?孔子也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有命在,有命限,有历史的条件限制。历史上没有完全成功,不等于说这个学问就没用了,这个学问就是错的了,不是这样的。学问是艰难的,孔子哲学走到今天是很困难的,常常被扭曲,甚至被人家铲掉,但它是理性的学问,一定不会被根本地铲除。我们今天讲孔子,有很多人都对孔子感兴趣,两千多年前到今天有多少次被铲掉,知道吗?秦始皇焚书坑儒,铲掉了。汉唐时候佛学兴起,他们不认孔子。到宋的时候知道不行了,残唐五代人无廉耻,走不下去了,宋明儒学出来了,要讲孔子啦,要回到孔子。所以孔子在历史上走的很艰难,但不等于孔子要为我们中国的历史那么多糟糕的东西负责,哪能有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这些逻辑怎么来的。


    很多人把孔子的哲学传统只是视为品德修养,认为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充其量只能作为陶冶性情的手段,把儒家讲的“孝、悌、慈”视为血缘论的情景伦理学,据之来怀疑儒家在核心家庭为主的现代社会是否过时。认为儒家是泛道德主义、美德伦理、禁欲主义、自我牺牲、为他主义等等。上面这一系列都是西方伦理学里面讲的词,跟我们孔子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讲清楚。


    这就归到我们孔子哲学传统。首先是人的真实存有之学,我刚才讲过了,“仁者人也”是人的真实的存有,就是你怎么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你必须把自己成就为仁者,是这个意思。


我这里引用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不是批判人,也不是批判文章,是考量我们人的心灵机能到底有什么能力。康德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这个就叫自由,作为纯粹理性系统的一个拱心石。什么叫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呢?为什么这个立法就是自由的?因为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就是说我们对自然法则会有一个想法,不是完全跟着自然法则来,所以有自由的因果性。自由的因果性就是理性的因果性。康德有一句话也很漂亮的,他说天地万物顺着自然法则动作的,想想是不是?天地万物都是依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惟有人,他要对自然法则想一想,这个能力就是理性在意欲机能里头立法的能力,唯独我们人有。天地万物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运转,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或者自然的法则)。人不是的,人对自然法则要想一想。想不是乱想,想一想,就是理性的作用在里面去立法。这个法则跟自然法则是两个领域,但不是碰撞的,最后它要结合在一起。所以我就用这个“仁”作为孔子哲学传统的拱心石,等于康德用“意志自由”作为他的系统的拱心石,就是说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整个系统都不成立。


    我们可以批判地讲明,所谓批判就是考量,考量我们自己的人心的能力。人的心灵具有的立普遍法则的能力,用康德哲学的专词来表达就是“理性”。“仁”的丰富内涵是基于我们人自身的立普遍法则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我们人之为人的实存,就是用这个能力说明我们人的真实存在性,我们将指明这一层意思见于孔子本人的话,尽管孔子没有使用“机能”这个字眼。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孔子哲学传统首先就是人的真实存有之学。


    “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之为人的实存的本性,成就我们自身内在之仁是人之为人的分定。有学者说儒家这种想法陈意太高,好像儒家只是对圣贤而说,对一般人都不合适,其实这个是流俗的偏见。孔子哲学是对于一切人有效,孟子就得到了孔子的本旨,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边我引用了好几条孟子的话说明孔子,说的很好,孟子真的很得到孔子的真传。孟子说:“仁,人心也。”这是我们原先每个人有的,又说:“仁,人之安宅也。”就是说仁是我们人能很安稳的住在里面的,你看多么生动。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是孔子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下面就是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这句话很重要,就是孟子说的,用恻隐之心来说仁,那个是分说的仁,其实仁义礼智总体来说还是一个仁,分说的跟总体来说有一点分别。所以孟子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固有的,只是你没有去“思”,把它放掉了而已,所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你自己的东西,你就把它发挥出来,你把它放掉了,好像是没有,但实际上你是有的,每个人都有。这句也是孟子引《诗经》“天生蒸民”这首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多漂亮的《诗经》。几千年前啊!你看这个法则感多么重,前面是“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这是法则,是自然法则,后面就是道德法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个是自由的法则。


    你看,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有哲学。谁说中国没有哲学?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中国,说中国没有哲学,人家西方说你没有,你就说没有啊?事实上哲学这个词是西方的,无论我们在中国用不用这个字,但是西方人讲的这个哲学,在中国哲学里面不但有,而且很完美,没有西方那样讲的很曲折,很别扭,用他们的话说在背反里头。所谓背反什么意思?因为从古希腊开始就有独断的唯理论。所谓独断的唯理论,就是不管我们人自己真正具有什么能力,以为人的知性能夠认识真实的东西,而感官中只有幻相。纯粹理性知识不依赖于经验而在理性中有其源泉。借助一种臆测的直观,以为就可以认识外面的造物主、上帝、神啊。而怀疑论就说不行,推翻了这个唯理论,两个打架。所以他们那个时候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就在一个背反之中,二律背反是西方哲学很出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西方哲学总是打架呢,打个不休,现在还在打,打到最后就说:好了,不能讲哲学了。康德说这是哲学的丑闻。我们中国哲学没有这样的,真正的纯粹理性哲学就在我们中国哲学的孔子传统和道家之中,而不在别的地方,这也是我37年做哲学的一个结论。你们也可以跟着试试看,等你做到了我这个年纪,看看是不是有这个结论。我年轻的时候西方哲学全部都有看,(现在)差不多年龄了,那些就不值得看了。但我不是不叫你们看,你们没看过,还是要看,不过你们要有一个分判,有一个正当的思维,你马上可以分出来,到底什么是真正在讲哲学,真正哲学用什么方法来讲,你自己会找得到。


    我们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是根据孟子的这句话:“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都懂的。这就是讲哲学,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讲出来。讲那些歪七歪八的,各种不同的,不叫讲哲学,可能是别的什么学。这个孟子也说了,“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者之心哉?”每个人都有的,“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这句话就是《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古时候人都是砍伐树木来烧火做饭的,牛山在城市的旁边,那个牛山光秃秃的不长木,有人说这个牛山的性质是不长树木的,孟子说这是错的,你看到牛山没有树木,事实上它的本性不是不长树木,是你旦旦而伐之。等于我们的良心,你旦旦而伐之,有一点萌芽你又伐。你看孟子说:“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什么叫夜气?夜气就是我们晚上没有了旁的顾虑,很清明,那时候天理还是在的,良心还是在的。但是你第二天又砍伐,所以看来离禽兽不远了,人家看到他好象禽兽一样。但是孟子说不是的,他不是没有这个善的性在,这个不是人的实情,人的实情一定有人心之仁,有良心,有恻隐之心,有四端之心,你以为没有,其实是有的,只不过你旦旦而伐之,把自家本有的能力放失掉了。


还有一句,就是讲人的尊严,道德事实上就是人的尊严,而尊严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人给你封的名誉那是人给的,人给的可以拿掉的,可以拿回去,但是良贵是什么?良贵是每个人都有的,事实上就是尊严。人的尊严哪里来,因为你有人心之仁的天理在,你有依照这个天理的行为能力,你就有尊严,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言“良贵”就从这个意思里面来讲。《孟子》你自己回去读吧,我听陈老师说你们在读《论语》是吧,读完《论语》也可以读《孟子》,《孟子》对于《论语》理解很好的。所以,我给大家读《孟子》就读这么重要的几段,再读的话,时间就过了,因为我们还要一点时间开放讨论。


“仁者人也”,这个是对人是什么作出一个超越的肯断,意思是说不是经验的归纳。经验归纳可能没有什么仁者。我们没有理由把孔子只视为心性修养学,甚至也不能把孔子哲学视为只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境界学。这里所说的超越,用康德哲学的话说,就是“仁者人也”,不是一个经验的命题,也不是说透过归纳法来得出人是仁者的结论。无论人们现实上表现出来的是什么,都不能改变“仁者人也”这样一个理性的事实。只要人善用而不是放弃他本身有的能力,他就能把握着它。此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看到吧,每一个人都有的能力,而且没有一个人说不足够的,只是你不做而已,你做的话一定会达到的。


    每个人成就自己为一个人,仁内在于人心,每个人将自身本具的仁呈现出来,就是把自己成就为一个人。据此,我们就可以说“仁者人也”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原理,就是孟子说的“仁,人心也。”人居仁而安,方能克服我们心猿意马的躁动不安,所以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孟子恰切地指出,仁是人心,亦名之为“四端之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而固有的,此所以孟子说:“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人心“所同然”者就是“理也,义也”。


    我们用康德所论自由法则来讲这个“理也、义也”。我们知道,我们拥有共同的自然科学知识,那是因为我们承认共同的一个自然法则,所以我们人的知性立法的共通性就有了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是这个自然科学知识是属于现象界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我们要有可普遍传通的实践科学的知识,也就是说要对善的行为、正义的社会有共同的肯定,这有赖于我们要承认共通的对一切人有效的自由法则,这个法则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理也、义也”,它是根于心的。有人会以为“仁者人也”,太把人拔高了吧,好像是违反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自由。其实现代社会视为头等重要的自由,恰切来说,只是个人不受约束,也就是没有法则的自由,用康德的哲学的考论,没有法则的自由,就是只受个人意欲决定,结果是不能摆脱自然因果的束缚,因此个人不受束缚看似自由,但实质上是自由的失去。


那么真正的自由,它应当体现在人自身有不纯然为自然因果决定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本心有自立的理义,循根于心的理义而行,就是孟子说的由仁义行,就是说由你内心的仁义的理义,这个法则来行为。“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你看这个跟康德所论自律的道德相通,康德说:由义务而行,而非行义务也,就是说,从你本心的仁义来出发的行为,而不是外面有一个仁义的一个规矩让你去依照着去做,前面这个是自律,后面那个是他律,他律就是败坏道德的,是假道德。“仁者人也”无非就是“由仁义行”,说平常,它只是家常便饭,百姓日用,说至高,圣人也不过是“由仁义行”,一般人把自己看低了,误以为“仁者人也”,“由仁义行”只是圣贤能之。但是我们知道,如果读过孟子就知道了,这是一种偏见。所以孟子说:“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你看,仁义很难吗?所以我问我的学生,事实上也可以问大家,你们有谁不能做到无欲害人吗?无欲害人,没有人做不到吧,做得到,仁就做得到,你没有害人之心,你就做得到仁。人能充无穿踰之心,(穿踰就是翻过墙来偷人家的东西) 有人做不到不偷东西吗,都做到的。人能充无受尓汝之实,这种呼喝来给你东西,就是贬低你的尊严,你是不会接受的。我想每个人都做得到吧,人家侮辱你、贬低你而给你一点点小利益或者大利益你都不会做吧,是吧,你不会做,那你就有义了,义就做得到,就这么简单。难吗?仁义不难,你说难是你不想做,不是做不到这个事情。可见“仁者人也”、“居仁由义”,每个人都能做到,若说做不到是自暴自弃,仁是每一个人本有的能力,说你不能,是你把自家本有的能力放弃掉了。


    我们讲了那么多,都是在肯定仁,就是我们本心,是每一个人先天而固有的能力,但是请注意,不等同于说你先天有的眼睛,张开眼就看见东西,有两条腿就可以走路,学会走路就永远走了,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人心之仁跟我们的四肢的运作不是同一个层次,本心是一个超越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要通过我们的实践不断的努力去实现,去发挥。所以当我们说这是一个先天的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能借口说我们就不需要在经验中去努力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误以为这种能力是后天的。大家在经验中发挥出来,但是它不是后天的,这个“仁者人也”是我们要求自己。要是你不要求自己的话,就不真实,这个“仁者人也”对你变得不真实,就没有意义。所以呢,现在社会我们是高举“放于利而行”的原则。我不知道大陆是不是这样,我身处的香港社会就是放于利而行的原则作主导,那是一个最高原则,每个人都首先要想到放于利。“仁者人也”也难免就会同个人自利原则抵触,常常就被贴上保守主义、独断主义、封建等等的标签。哲学界也流行经验实在论的一个独断的偏见,它只承认经验的证明,而拒绝和不承认超越的肯断的命题有确证的可能。只承认经验证实,把事实限制于经验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经验知识只不过是人类知识的一个小岛,人类实践的认识是包围着这个小岛的一个大海洋,我套用康德的话,说我们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经验界的知识是一个小岛,小岛旁边汪洋大海,我们怎么看出这汪洋大海呢?康德说我给你一个指南针,让你不要在茫茫大海中弄错方向。这是哲学了,哲学是一个汪洋大海,我们的经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小岛。现代主流的一个想法,自然科学最了不起,一切都是由它来判断,康德说,对不起,它只是一个小岛,(小岛外)还是有汪洋大海。


所以我说“仁者人也”的哲学是可以确证的。为什么我特别提到这点,因为很多以儒者自居、甚至很崇敬孔子哲学的人,也以为孔子哲学是主观的,不能证明的。他们动不动就叫人家自己体证,说你自己体证吧,证则有,不证则没有。不是的,不管你体不体证,“仁者人也”是真实的。“畏天命”是真实的,“天”也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本心也是真实的,而且是能够说明的。要是西方人能很谦虚的来听孔子讲的话,我相信他们能认同,这是有证明的。当然如果西方要经验证明才可以,其他证明都不承认,那我没办法讲了。但事实上经验的证明不是唯一的证明,经验上没有的东西多得很。你说不能只承认经验里面一对一的证明,他不相信。所以西方人的什么科学实证论、经验的实证论,科学至上主义,不要那么轻易相信。我们用孔子衡量一下,科学主义怎么来囊括我们孔子的哲学呢?我们可以指明“仁者人也”,包括确定的内容。仁就是我们本心之能,这个能力并不是可以经验地指陈的一种心理活动,也不是可以感性直观地展现一个对象,更不是我们臆测的一种特殊的直观的课题,它的实在性就是经由我们本心立法的真实性来证明。我们尝试解释,康德说意志自由你是看不得到的,说你的经验的意志,透过经验,但是自由你怎么能知道呢,不能看得到,也不能摸得到,那你怎么证明那是真实的呢?康德真有本事,他说我们有道德法则,而道德法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用大写的字母写在我们心里,不需要人教的。不是哲学家教你什么叫道德法则,也不是那些道德的导师教你,你自己心里面就有。那么你问你为什么有这个道德法则,一定你的意志是自由的才有。所以意志自由跟道德法则是相互涵蕴的,這是用哲学的话来说,意思就是你包含我,我包含你,你证明其中一个,另一个就是真的了。意志自由你看不到,摸不到,你怎么证明呢?只要说明道德法则是真的。你为什么有道德法则?因为你的意志自由。那我们用来讲我们孔子哲学也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人心之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人心里面的普遍法则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理不是人家教的,天理每个人自己有的,你为什么有天理,你本身自由,这就让他信服了。大家搞半天都不能证明外在的东西,你从里面的东西开始证明这个是真的,那意志自由也是真的。你要说康德说道德法则是每个人自己的,当你去问你自己行为有一个标准的时候,你不是有一个条件限制的,也不是为了利益的,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标准就是纯粹的。你有证明道德法则在你心里头,马上就能证明你的意志自由,那我套用康德的话,就是说你自己在心里头问你自己,没有利益关系,没有条件的,这个普遍性的法则在你心里头是有的,按照这个法则你做事就有行为出来。在那一刻你马上能证明:你是依循你自己的普遍立法而行动,人心之仁就能证明了。所以说能证明的啊!


    通常我们讲儒家哲学的人都是这样,好像我们让人家去证明,要是人家说他不体证,他就说不体证就没有。是这样吗?不是的,不管你体不体证,你一定有天理意识,你不体现出来是你放掉了,所以不是经验实在论。所以本心立法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仁义礼智根于心,从我们心里出来。这个就是宋明理儒学后来讲的“心即理”,这是心学里面很重要的。阳明讲的更明确了,说本心良知天理,也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分说仁义礼智,合说天理,据此可以说良知天理乃本心(仁)的推正原则,凭着人皆有之的良知天理,每一个人都能自身认识他的本心(仁),即认识“仁者人也”的确定的内容。

这里就讲到孔子最重要的两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所言最高的道德原则,就是这一句话。做任何事,问问你是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句话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这两句话,你看,就囊括了整个孔子哲学里面的人之为人,仁者人也。第二句我就说他是最高的道德的格准。这个也是用康德的一个系统的讲法,所谓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一切道德实践都是依据这个原则而来的。什么叫格准呢,格准就是第二层的,依据道德原则而订定的行为的准则。


    解释一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里面的“欲”,你看看,为什么我觉得我们的孔子,我们的中国哲学跟康德是很近似的,都是用两个观点看同一个命题或者同一个事实。这个时候你看这个欲,用康德的话说就是高层的意欲机能,区别于经验的意欲机能。我们通常以为意欲就是低层的,是经验的,通常会忽略理性立法是最高原则指导的欲望。孔子这句话所言“欲”是高层的,不是经验的,不是我意欲喝咖啡,我意欲多睡觉的那个意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个普遍性在里面的,所以它是高层的。那跟经验的“欲”做一个区分,根本这种意欲力它自身包含普遍的立法,仁乃是内在于每个人立普遍法则的机能,人的心灵具有的立普遍法则的能力。


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理性,据此我们可以说仁就是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的心灵的机能。第二句“克己复礼”,依照我们本心的天理而行为的格准就是克己复礼,这个格准就直接跟行为连在一起。刚才说最高原则不一定是落在行为上了,它是一个原则,原则作为格准的根据。就这样一个道德的最高原则,根据这道德原则我们产生道德行为,行为中间还有一个格准,就是你的行为依照什么格准,我们平常说做事有一个准则,我本着什么本旨办事,差不多就这个意思,一般讲做事要有什么原则,那大体讲的是经验原则。道德原则就是最高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行为的格准就是克己复礼,就是说你每一个行为克己复礼。解释一下,克己复礼有一些人把它解释得很可怕的,怎么样呢?因为他把这个克解释为压,施加压力;那个己就解释一个私己,一个需要对治的己,所以就变成压迫那个己回到那个礼,礼解释成什么,礼就是外在的规条。太可怕了,孔子怎么是这样呢?要是是这样的话,这不可能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了,所以肯定不是这个意思的。所以克己复礼怎么解释呢,另外一个解释,“克”解做“超越”,我们的老师们都这样解的,“克己”解做:超越自我。这样,那个己就解释做一个需要超越的对象。这个好像也不是孔子的意思。


    克就是约束,任何一个中文字典都有的,小学生字典都有,克己就是自我约束,这个己(我)不是坏东西,不是需要对治、超越的东西。孔子那个己不一定像我们现在理解的就是私利、利己那个己,这个己我们认为同時就是立法主体自己,自己立法,自己约束自己,这叫克己。然后回到这个礼,我们常常离开了礼,所以我们要自我约束回到礼,那就是克己复礼。这个是我们行为最高的格准,顺着这个做就是道德行为,不顺着或违反,就非道德的,不道德的。所以就四个字,克己复礼。那我们也没有理由以社会制度史所记载的一套套礼仪典章,乃至个人行为的礼节礼貌来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在孔子哲学中,礼跟仁、义、智都是仁所内涵的。之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以在孔子哲学里头,礼,人伦之常,天地之序,序即群物皆别也。此即《礼记·乐记》说:“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所以这个礼你要讲好。倘若你理解这个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习俗的一些条条框框,那多可怕啊,你又压迫自己回到这样的礼。孔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主张呢?孔子是教人自我约束,回到人伦之常,天地之序,这叫礼,所以这个礼很了不起的。千万不要把我们历史中的一些典章、礼仪拿来理解“克己复礼”,当然我们也有很多礼仪,在我们传统里面很多礼仪,但是,“克己复礼”不是指这个,孔子言礼是指人伦之常,天地之序。所以这是恰当、重要的两句。你读孔子不能不把这两句好好的理解。第一句“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第二句是“克己复礼”,你就照着这两条来办,你就是照着孔子的道理办的。所以於孔子传统,礼根本不是一套套外在的社会规范,礼本于天地之序,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孔子怎么能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若礼非内涵于仁而具有应当适用于一切人的普遍性,无条件的实践的必然性,孔子又怎么能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说:“不知礼,无以为立也。”孟子得到孔子言礼的大义,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又说:“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所以孔子哲学是华夏理性文明成熟的里程碑,孔子并非天纵之圣,孔子哲学是植根于三代古文明的土壤。从华夏文明发展史来看,孔子哲学是从古代原始文明进到理性文明的标志。下面就介绍我们华夏古文明的宗教,我们华夏文明的宗教不是一个超绝的,一元神的集权的一个宗教,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里面我们称的最高者,比如说帝啊,上帝、天,它都超越天地万物之上又在人世间普遍有效。它区别于其他历史性信仰的宗教,它不依赖任何超自然的,特殊的历史性事件的启示。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启示的宗教。我们华夏古文明的一个核心的根源智慧:神人以合,神跟人是合的,没有神对人高高在上压迫的。没有这样,你们自己去看《书经》:“天工人其代之。”我们讲一个天,但是不知道什么叫天,但是它的工作,它的作用是靠我们人。“天聪明,自我民聪明。”这不是有一个外在的主宰,但是我们透过人的聪明,我们就知道天的意思。这个是《书经》,五千多年了。所以这种宗教包含着最高者的信仰的载体,这载体就在每一个人自身的心灵里面,这种宗教可以说是一种伦理共同体,民众的宗教。


    我总结华夏古文明的三个特点,第一个是重德,重视道德,为君以德,为民也是以德。第二个在我们古文明里头已经有凸显到法则性与永恒的意识。刚才讲过,《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多漂亮,自然法则跟道德法则都包含在里面的一首诗。《书》言“思永”(《书·虞夏书·皋陶谟》),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想到要永久永久。我们现在叫什么?我们现在叫可持续性,对吧。做任何事物都要想到永久永久下去,不可只是看眼前可行。这个就是“思永”的意思。


    第三是王道的理想。康德也有一句讲的很好的话,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法则,自然法则跟道德法则。而不是外面有的,是我们人自我置定,外面不知道有什么,我们人能置定。王道政治的实质是社会治理、民众教化,而不是操纵人。《礼记·礼运》记载三代之王道,所述“大同”,可说是道德世界的原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王阳明也是引用这个,王阳明很喜欢,三代之世是什么样呢?王阳明提出,要恢复到我们“心体之同然”,我们心本来是同的,所以“同心一德”(《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不管你当什么,你当官也好,当老百姓也好,种田也好,都是同心一德。天理不是外面加的教条,也不是我们行为的具体的训令,也不可以经验地去指陈、对质,而是每一个人自订的普遍有效的行为准则,立刻你就觉识,用阳明的话说,“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康德也说道德法则不需要人教,不是哲学家教你的,是你自己的。没有人能说教人家道德法则,以为人家不知道,不是的。每个人自己知道,这是阳明的话。这是良知,就好像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你有了尺度就可以画很多方,就可以画很多圆,就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西方主导着的现代文明,所以我们要走出一个我们华夏古文明一直以来(追求的)新的现代化。怎么走呢,大概依照着西方的路是不通的。需要人性的启蒙,为什么我说中华文明的复兴、启蒙于21世纪呢?确实是要启蒙。什么叫启蒙,把每个人的理性在意欲机能中立法,也就是立法的理性的本能发挥出来,就叫启蒙。我们现在这个理性的眼睛没张开,只是张开了知性的眼。知性已经很发达了,但理性的眼睛没张开,所以我们要来一个启蒙。(这个启蒙)跟欧洲启蒙是不同的,欧洲启蒙是从神权转到人权,我们现在人权要来一个启蒙,就是要我们的理性眼睛张开。我们不光只是从神那边拿来,拿回来我们人权,我们人是有尊严的,就能成就自己,同时成就这个世界。最后,我们才能说有一个我们理想的、愿意在里面生活的世界。所以呢,哲学事实上从来都在支配着人和人的社会,有人以为哲学只是一些观点,只有相对性,哲学的性格就是不断的追问。但是只要我们肯反思历史,我们就得承认哲学从来都支配着人和人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所以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就是说你那么虚妄的人生,那么你这个社会也是虚妄的,那么你不倒霉只是侥幸而已,你到底是会倒霉的,所以哲学是很重要。建基于错误的哲学原则上的社会就是虚妄的社会,世间的不太平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是依附于一种脱离常道的哲学。


所以我们要把整个人类导向其定分的教育。康德提出来教育很重要,父母不要教育孩子们只是知道怎么适应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那么糟糕,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有理想,而且教化不是损害人的自由。刚才讲过了,自由不仅仅是不受约束,所以我们的教化是很重要的。教化不是与自由相违背的,教化包含一个预告的人类史。我喜欢康德的这句话,说历史是一个预告的人类史。通常我们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是过去的东西,过去的材料,康德说不是的,历史是我们有一个预告性的,这个预告有个未来的,有个前进的、终极目的的,这个人类史就是道德的人类史。那么我就说了,孔子说的大同世界也是这样的一个预告的人类史。    


好,下面是我的结束语。今天实践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我们读书人可以做的就是士弘道,接续先秦以平民的嘉言引导社会,以期开一代王制的传统;承担起13多亿炎黄子孙走向理性文明之途的使命,读书人不必再无奈的坐而论道,而是面临着坐言起行的历史的机遇与时代的运会,如今我们提出要复兴中华文明,要有一个启蒙的二十一世纪,首先就要复兴孔子,接续孔子哲学传统,希望有朝一日孔子哲学传统成为我们十三多亿炎黄子孙致力于建设一个道德的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哲学。

    在这里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完)


    (人大国学院)林光华:首先谢谢卢老师,然后谢谢读书会,绝对谈不上点评,因为在读书会我是不敢讲话的,因为我觉得大家的心都比我更静,更定,那么我只能谈感受,然后我想卢老师为我们讲了三个东西,第一个什么是真实的人,全球化某种意义上也是西方化,那么在这种西方化的语境下,个人主义,无论是个人自由主义还是自立主义是毫无疑问造成了极大影响的。那么其实我在想要去突破这种东西也许并不难,可能就是卢老师说的,我们真正的问一问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在我们的本能和欲望的驱动,我们是真的觉得快乐吗,我们是真的觉得安心吗,可能我们所有的只是快感而不是快乐,更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我想讲什么是对的哲学思维,那么西方传统的哲学基本上都是二元分立的,人所有的感性和知性,感性和理性,本体和现象的,内在和外在的,然后我们人和天的都是在分立的,这种思维必然导致了一个所有的层面,生活所有层面都分立的这么一个现状。所以回到我们老祖宗的那个思维上,像孔子、老子最早的,他们的思维都是合一的,并没有把主客对立,没有这样的一套思维,所以也不会设定一个外在的东西作为我们朝向他的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最高的原则一定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就是那种本心、良知是这个东西,这是第二个感触。


那么第三个是给我们讲了什么是文明,那么文明他一定不止是物质文明,这个文明是要追根溯源的,我们回到它的源头处在华夏文明中已经奠定了这种理性的精神,这是我们特别特别可贵的财富,然后所以这三点我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但是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大的一个,在中西对照的框架下又以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仁者人也”为接触点,展示给我们的这个特别好的一个思路和观点,这是我特别有触动的地方。那最后我再讲两句话,我觉得卢老师有两句话我觉得很感动的,第一个就是她来的时候说只要讲孔子,任何人请我我都会参加的,第二句话是她讲了,我这37年从来不曾离开这个,所以我在想也在自我反思,当我们说忙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忙什么,可能学问的真正道路是它灌注在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一天24小时的生活,所以这个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心得,好,谢谢大家!

编辑:文宣部


相关图文

   1.王欢锋:坚定新儒家义理方向,方能引领读经教育走向美好的未来 

   2.陈亿挺:新儒家是刀锯鼎镬的学问——我们道中人做文化教育事业,得用真生命顶上去 

   3.李淳玲:混沌中长成的牟宗三先生 

   4.林月惠:雨、散步、哲思——记牟宗三先生的燕居 

   5.魏美瑗:陪侍牟先生的日子 

   6.蔡仁厚:进德修业的形态与时宜——从牟宗三先生的性情说起 

   7.程志华:牟宗三的风骨 

   8.牟宗三: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9.牟宗三:平生与学问


 


微信名:道中書院




共學適道|守先待後


微信ID:daozhongdujing





道中书院·牟学入门精进班招生公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