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时进丨浅谈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共享模式建设



浅谈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共享模式建设


孙时进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1917年,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心理建设”的思想。他写道:“中国革命事业,实全国人心理所成。”“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他认为无论是进行革命、立国抑或建国,都要以人心为基础,通过“社会心理建设”来启迪民智,凝聚民心,最终促进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我国相继开展了以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策略。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过去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也在发生着转变,即从“刚性治理”向“柔性治理”转换,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治理的技术和手段,而最能体现治理的“柔性”与“韧性”的心理学策略和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选项之一。可见,正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更多引入心理学的理念和技术,明确将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纳入社会治理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社会心理资源,最终形成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心理建设协调统一的社会治理策略系统。

      我国社会治理先后经历了“社会管控”“社会经营”“社会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等不同阶段,相应的理念、主体、手段、制度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替代过去一直使用的“社会管理”,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则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本上就是要实现“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换,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如在主体方面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多方协同,方法上强调科学性和预见性,过程中强调对人的情感的关注,等等。显然,高效的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学科的共同参与,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心理学在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在政策设计与成本控制、社会风险认知与沟通、舆情传播与民意构建、医患关系建设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目前为止初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2015年11月,中央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论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时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而在阐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见,“心理健康服务”指向个体的身心健康问题,而“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2016年6月,原中央综治办印发的《关于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的通知》中确立了12个“国家联系点”,初步开始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探索。同年12月,《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心理服务区别开来:前者侧重解决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后者更关注社会宏观层面的社会情绪、幸福感和安全感等社会心态方面的问题。2017年10月,“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表述出现在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的部分,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至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明确上升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强调社会治理过程及其制度设计要“由心而入”,要对人的精神世界加以独特关照。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8年11月至今,国家开始了更大范围、更为深入的实践探索。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0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一文件总结了我国各试点地区已经取得的经验,立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了更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2019年3月,《关于推进2019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社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要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同年6月,《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名单及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将试点地区增加到50个,并指出了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提到了社会心理服务,将社会心理服务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部分。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作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议还指出,要通过完善工作体系和工作网络,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严防发生个人极端事件。

  以上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体现了国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强烈愿望和强大决心。可以看出,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越来越清晰,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也在逐步深入。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美丽中国,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从下医治病到上医治国的必然要求,贯穿了从健康中国到平安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思想层面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观念;在组织层面要明确责任主体,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分工协调机制;在研究方面要加强理论创新,重视应用研究,提高工作科学性;在人员方面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服务渠道方面,要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在服务的技术层面,要加强对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运用;在内容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社会心态的预警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大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和评估中的运用;在服务的对象方面,除了加强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更要关注普通人群;在保障方面,要加强财政和物质投入,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法规建设;在社会心理服务的评价体系方面,要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增强公平性、科学性。

  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以及理论探讨的深化,学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涵、定位、目标、任务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协调和整合的问题,即如何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如何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信息的整合、人员的整合等问题。只有各方的工作形成合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与系统化。为此,我们提出构建一个社会心理服务的整合共享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谓的社会心理服务整合共享模式,就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治理范畴,基于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基本理念,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的组织原则,采取分类指导、规范发展、突出重点、问题导向的工作方针,凭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通政府各部门、政府与民间组织、市场与公益的通道,将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点连接成线、面、体,以整合现有的、分散的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通过共享现有的心理咨询队伍、心理治疗队伍、社会工作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共享现有的心理教育设备以及空间场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服务普通群众、在校学生、单位职工以及特殊人群,最终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宣传、教育、咨询、治疗一体化的新局面。

      总而言之,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希望无限的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基础工程。我们应积极把握理念观念,深化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科学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内涵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社会心理服务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笔   会文 章 一 览   


社会治理: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双路径服务的殊途同归…许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进入社会治理…伍麟 浅谈社会治理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共享模式建设…孙时进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本质在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吕小康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治理心理学的必要性…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与学科境界——旁及中国人的得兼思维…钟年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彭凯平区域、个体人格特征与精细化城市治理…周明洁从信号检测论视角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关于封城、复工和隔离的决定…栾胜华不确定性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建设…郭永玉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服务…王俊秀


本笔会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31页,共11篇,计5万余字。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