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江宏、邵琦:《中国画的心性》

江宏 邵琦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2-04-23


中国绘画的演化发展呈现了心与性两个同中存异的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一个人的本然的不可分割性固然朗若日月,而前后两段的差异却泾渭分明。
中国画是心知的艺术,更是性情的艺术。所以,中国画是修心养性的。近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的心性》中申论的从“物趣”“理趣”到“天趣”,既是中国画审美的境次,也是中国画修养的进程:由心达性。今日推送为《中国画的心性》的后记。




《中国画的心性》

江宏 邵琦 著



中国画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不仅是由其数千年连续的发展历史决定的,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循依中国文化的特性,梳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是揭櫫中国画特性的有效途径。又因为,绘画固然以描写物形为本,这就涉及了对物的认知;绘画当然不仅仅是为物存形,这就和人的心性有关了。心与性是人的根本。应该说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绘画上的心性是图像的内核,因此,也一定成为绘画的根本,心的范围超不出认知,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决定心的强大与否;性的本质为情,情感、情操、情绪都离不开性。又因此,画家表现是非善恶、良劣美丑的态度,全关乎心性。


▲北宋 闸口盘车图


写心达性,虽然也可以约略地看作是图像由写实而写意的历程,但更多的所呈现的是文化进程中的绘画之于画家的功用。修心养性,则是对于观者而言的,这一超然于人伦宣教的功能,不仅是与绘画发展的历程相伴生,同时也与诗文、书法、音乐等相共生,进而回馈协同绘画的升华。品味得趣,便成为梳理中国画发展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在求真务实中追寻真趣,在循理探本时体验理趣,在天然自成之际感悟天趣,这种趣味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超然于艺术和科学的。如果说中国文明是在一种自我引领中发展的,那么,品味得趣的现象便是这种自我引领在中国书画以及诗文中的体现。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中国绘画的三趣——真趣、理趣、天趣,是心性的发展过程。其实,真趣之前的绘画,可称作人趣,诸如汉代和西晋的壁画,聚焦了画家不修边幅的天真烂漫,这是中国绘画早期十分重要的现象,只不过找不到文献,只能作品评式的叙述。其实从人趣到天趣,是绘画心性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人趣和天趣本质一致,趣味则大相径庭,说穿了天趣是高修养的人趣。


▲清 八大山人 鹌鹑图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将人趣研究透彻了,以弥补本书中缺席的人趣地位。




作者简介



江宏,字子敞,号恢翁,1949年5月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出版画册《江宏的画》《兴高采烈》《双松平远》《林泉高致》等;著有理论著作《名作的中国绘画史》《中国古绘画长廊》《古风今韵说图画》等。


邵琦,1963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著作《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中国画文脉》《晚明以来中国画的语境和语义》等。出版画集《只在此山中——邵琦山水画》等。




内容简介


中国画是心知的艺术,更是性情的艺术。所以,中国画是修心养性的。本书作者申论的从“物趣”“理趣”到“天趣”,既是中国画审美的境次,也是中国画修养的进程:由心达性。于绘画中写心达性是中国文士以至高的热忱投身其间的根本动因。心与性是人的根本。绘画上的心性是图像的内核,也即是绘画的根本。画家表现是非善恶、良劣美丑的态度,全关乎心性。


本书分为“心论”和“性论”两个篇章,通过对中国绘画本体——技与形的研究,深度揭示中国画的审美机制,为研习中国画找到缘由与方向。本书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绘画理论界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可作为中国画学术研习的重要参考书目。




滑动查看更多



延伸阅读

             

新书推荐|江宏《古风今韵说图画》

邵琦|求真务实的南宋人辑刻了一部法帖

新书推荐|《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增订版)》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sbph_shsdsj 

新浪微博/小红书:上海书店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