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6年5月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如何评价长者的“蛤三篇”

2016-05-03 传达室

“蛤三篇”是近几年在网络中较为流行的对话体纪实文学。


如果我们浏览微博或者知乎,甚至在微信的日常对话中,能够屡屡发现“蛤三篇”的痕迹。一些普通群众欢迎这种结果,因此将长者的讲话翻出来进行模仿和搞笑;另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忽然地发现了长者的个人魅力,调侃他是喜欢他的表现。


“蛤三篇”为什么久盛不衰?是什么人在推动这场文化运动的发展?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动因?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蛤三篇”与“膜蛤”


 “蛤三篇”是长者的三篇广为流传的谈话。由于长者喜欢戴蛤蟆镜(事实上,那只是普通的方框眼镜,而并非八十年代流行的蛤蟆镜),故此被称为“蛤蛤”,网民不得已找了这种替代词来进行表意。


“蛤三篇”虽不见于长者的文选,却在一些群众那里获得了流传。这得益于翻墙。所以从一开始,“蛤三篇”就是与限制政策格格不入的。


 “蛤三篇”分别是:《怒斥香港记者》《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在视察国机二院时的谈话》



在这些谈话中,长者的语气、神态、口音、用词都很有特色,人们会对这些谈话感兴趣。相对应的,群众在日常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运用这些桥段,就叫膜蛤。这些人经常性的模仿,一方面给生活带来趣味,化解许多尴尬,但另一方面,也对文字生态有所污染。我认为,膜蛤本身会造成文风的变质。


《怒斥香港记者》的分析


《怒斥》发生在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特首董先生上任伊始便遇到重重困难,政策风评较差。又由于他和北京的紧密联系,不符合所谓的民主理念,所以香港不少言论都对其提出批评。当时,副总理钱其琛在答记者问时表态“我支持董特首”,舆论对此感到不安。


其后,香港记者张宝华发问,说中央有“钦定”的感觉,这惹恼了长者。长者借题发挥,进行了很长一段谈话,除了说明中央虽支持董但并非钦定,还对香港记者的低水平进行批评指责。



这就是跑得比西方记者还快的张宝华,有兴趣可以去她微博看看。


该篇由于视频完整,语段紧凑,佳句频出,堪称领导人面对传媒的经典回应,也是“蛤三篇”的上乘之作。


从整个剧情发展来看,长者的感情从温和,变成急于澄清,中间大发雷霆,到最后语重心长地教导,间有批评,是一出非常生动的答问。由于谈话人带有鲜明的江浙口音,交替使用广东话和洋文,这使得其急躁的心情更加表露无遗,非常活泼。


在谈话过程中,长者还加入了手势。比如,大力划圈,暴露出对方的夸张无耻(“弄个大新闻”)。这都使得整个回应变成了极有趣的表演。你无法想象一个领导人会在媒体面前如此激情,这是人们感兴趣并关注的心理动因之一。



《怒斥》篇的亮点在于长者的口音和他摆老资格的态度。无论是兹瓷(支持),还是捉急(着急),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容忽略的是,长者还确乎有学习对方口音的习惯,比如本篇中的广东话。另外,长者还有说英语的习惯。“图样图森破”之所以在十五年后还能流行,和这个口音本身的趣味性是分不开的。


长者的指责,无疑是击中要害的,他面对揭底的记者,先把他们的老底揭了个透。没有知识水平,跑得快,图样图森破,naïve,就想着搞个大新闻。这样的人没有资格诘问和华莱士谈笑风生的长者,因为华莱士“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长者和他才是一个量级的。


长者的逻辑值得我们关注,可以说在近千字的谈话中,他完整的勾勒了自己和对方整个的思想动态。


长者的谈话并非没有缺点。这确实是一种失态。 但是总的来说,这篇谈话生动活泼,不官腔,也表明了态度,逻辑比较通达,打击到了要害,属于值得研究探讨的一类讲话。正如长者自己所言,他的人生经验足以使他在急躁的情绪下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给出他应有的回复。


《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的分析


《谈笑风生》发生在2000年,是在怒斥之前的8月。在这篇谈话中,长者以巧妙的回答感染了许多西方观众。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外宣尝试。长者敢于直面西方诘问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这次成功也使他有资格在张宝华面前摆架子。


由于这次节目过长,没有什么亮点,所以大家一般不会对内容开玩笑。大家一般会对华莱士和谈笑风生这几个词开玩笑。事实上,华莱士的提问既直接又有水平,长者的回答也十分坦率。这是一次精彩的采访。



华莱士提了许多棘手的问题。长者有时会回避问题、答非所问,但更多时候是真诚地表述了想法。华莱士提出中国没有民主,长者回应说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民主制度,美国不要强加。


长者的拿手好戏——英语和《葛底斯堡演说》也都出现在这篇谈话中。长者还即兴演唱了《毕业歌》,用以证明自己的示威和天安门广场上的师弟师妹们不一样。


《在视察国机二院时的谈话》的分析


这篇谈话发生在2009年4月,当时长者已经退休。国机二院是长者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长者属于老领导类型的。这篇谈话出名在两点。第一是长者的一句英语“excited!”,演化成“亦可赛艇”。第二是和部下、晚辈的一段谈人生感悟的话。


这段人生感悟是在其83岁高龄时做出的,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长者说他本来都打算退休去交大当教授,连apply for professor都弄好了,做的报告“得到好几百个教授一直通过”。哪知道小平同志让他到北京当总书记。



长者压力山大啊,然后他念了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长者谦虚地总结他在北京执政十三年,就干了点微小的工作,总结起来有三件大事。(长者似乎很喜欢“三”这个数字,同时要配合着伸出四到五根手指。)



另外这场讲话里的配角也很精彩。比如这位老同志...




“蛤三篇”得以流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时代已经变了。高速信息时代,领导人的言行会很快传遍全国,一个小小的声音也可以激起千层浪。


“蛤三篇”属于领袖语录的搞笑版。


人们渴望与领导人拉近距离,嘲笑他们的失态也是一种方式。将神拉下神坛总是很痛快的。从喜剧美学角度上讲,钱钟书先生有一个论点叫“无亵不喜”,喜剧因素往往是对所谓神圣的一种亵渎而产生的。“蛤三篇”流露出长者的真性情,这使他并不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领导人并不希望自己高深莫测,是宣传机器造就了这种情况。


人们膜蛤,有时是假装为党的喉舌,引用长者的话做出一番批评,来达到嘲笑党的喉舌的目的。有时纯粹是做为调侃的习语,这种最多。还有一种情况是,真的对某些事情不满,需要质疑对方,又不愿意付出对方向自己反击的代价,于是引用长者的话,在诙谐的气氛中达到批评的目的。这是一种软批评。


 最后附彩蛋:


长风破浪会有时,问我支持不支持。 一身去国六千里,我就明确告诉你。渭川斜阳照墟落,哪个国家没去过。百壶且试开怀抱,熟悉西方那一套。在天愿作比翼鸟,人生经验还太少。长使英雄泪满襟,你们还是太年轻。翠影红霞映朝日,有时甚至很幼稚。千金散尽还复来,教你闷声发大财。莫笑农家腊酒浑,搞出一个大新闻。消息不通何计是,美国有个华莱士。雪消门外千山绿,不知高到哪里去。此夜有情谁不极,你们还要多学习。天若有情天亦老,你们倒有一个好。三山半落青天外,跑得比谁都要快。国家不幸诗家幸,从来没有要钦定。一日看遍长安花,将来宣传有偏差。三军不发无奈何,你们全都要负责。生乏黄金枉图画,今天得罪你一下。黄沙百战穿金甲,按照香港基本法。



在传达室读懂政治

哦也!

-完-

注:文章转载自@长岛之歌,我不光有删减,我还编辑来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