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南海北遵义人丨喻晓庆:笛箫悠悠 乡韵绵绵

瞭望遵义 2021-08-13

Hi!读懂遵义,请点上方“遵义日报社

人物名片:喻晓庆,中国著名青年笛箫演奏家,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独奏演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200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先后师从陈启国、赵松庭、俞逊发、张维良、王次恒等笛子名家,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参加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并到美国、奥地利、芬兰、新加坡、希腊等三十多个国家演出,以娴熟的演出技巧、深刻的艺术表达深受好评。



      6月15日夜,在遵义大剧院的一场音乐会上,一曲古琴与洞箫的合奏余音绕梁。随后,洞箫演奏者喻晓庆用遵义方言告诉观众:“我是喝着湘江水、吃着羊肉粉长大的!”现场掌声雷动。


     

       喻晓庆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的家庭,父亲喻以鹏是原遵义市川剧团一名笛子演奏员。还不到三岁时,一次父亲带他到剧团看排练,他坐在一张双脚离地的高凳上,在两小时左右的排练过程中,一直眼神专注地盯着台上。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喻晓庆的旋律感、节奏感特别强。


      看到儿子在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喻以鹏决定培养他往这方面发展。但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喻晓庆在11岁才得以拜师学艺、走上艺术的道路,但当时学的是小提琴,期间发现不适合后选择放弃。直至14岁,在父亲的影响下,喻晓庆决定学习竹笛。此后,他便与笛箫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知起步晚,他深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从未放弃。”喻以鹏说,晨星未落,他笛箫声已起;月上中天,他笛箫声依旧。还记得在有一年的冬天,喻晓庆到贵阳拜师学艺,由于家里没有钟表,喻晓庆害怕睡过头后赶不上火车,就常常一个人守着火炉等到坐车时间。



      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情和执着的追求,喻晓庆一路走到了今天。在他看来,今天的一切,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坚持外,还与老师们的无私相授密不可分。其中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最大。


      一位是陈启国,是喻晓庆在原贵州省艺术学校就读时的老师。在班上,陈启国时常鼓励他: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位是俞逊发,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世人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他教给喻晓庆的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教会他如何做人,心怀感恩;还有一位是张维良,是喻晓庆在中国音乐学院上学时的老师,其鼓励他毕业后留在北京,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挑战自我。



      喻晓庆说,他更愿意别人把自己看作是一名专业的演员,而不是笛箫演奏家。因为作为一名专业的演员,除了要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悦耳的声音打动人,还应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服饰的搭配、袖口的长短等细节上下功夫,使其在聚光灯下,以最好的演出状态呈现给观众。这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近30年的笛箫演奏生涯,让喻晓庆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其中一部他参与创作的有关家乡故事的作品最让他引以为傲:该作品以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遵义,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给乡亲看病而掉队,最后牺牲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协奏曲《思泉》,2016年9月9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获得国内业界一致好评。因其反响良好,后将其改编为交响乐协奏曲,作为代表作于2016年9月29日,在希腊雅典国家音乐厅演出后,其好评如潮。


      好的艺术作品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业界有不少朋友向他索要《思泉》的曲谱,不少大学将其作为笛子专业的教材。喻晓庆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回到家乡“充电”,吸取故乡的养分,以家乡故事为原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讲好遵义故事。


签发:周俊南

记者:  查静

图片:胡志刚

编辑:熊俊 宋胜海


党媒业务电话:19908522221

党报邮箱:2373232113@qq.com

更多精彩:

·2019年贵州高考分数线划定!一本:理工类470分,文史类542分

·全市75个乡(镇、街道)受灾,众志成城抗洪灾

·贵州向汇川、务川等三个重灾区下拨应急救灾资金400万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